李迅偉,馮彥輝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 康復疼痛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肱骨干骨折是指發(fā)生在肱骨外科頸下2 cm至肱骨髁上2 cm范圍內的骨折,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骨折類型,發(fā)病率在3%左右[1]。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肱骨干骨折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隨著外科學的快速發(fā)展,手術給患者帶來的二次創(chuàng)傷亦在不斷降低,但仍有較多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極嚴重的腫脹和疼痛,這給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帶來了極大不便[2]。積極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和腫脹是加快肱骨干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關鍵。本研究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就診的9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肌內效貼布輔助治療對改善其術后腫脹和疼痛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后,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就診的9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分為A、B兩組,各48例。A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7~58歲,平均(40.07±3.21)歲。B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5~61歲,平均(40.22±3.0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納入標準(1)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肱骨干骨折;(2)行外科手術治療;(3)新鮮骨折,骨折發(fā)生24 h內入院就診;(4)術后腫脹程度為Ⅱ、Ⅲ度腫脹;(5)術后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2分;(6)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陳舊性骨折;(3)入組前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4)存在藥物濫用史;(5)惡性腫瘤;(6)精神障礙;(7)妊娠期、哺乳期女性;(8)過敏性體質。
1.4 治療方法A組接受常規(guī)消腫治療,每隔3 h冰敷1次,每次15 min,每天進行2次正壓循環(huán),每次30 min,5 d為1個療程。B組在常規(guī)消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肌內效貼布貼扎,第1層貼扎為“X”形“痛閾提高”貼扎,貼扎部位為疼痛明顯處。若痛點在傷口處,可在傷口敷料邊緣1 cm 左右處進行“X”形貼扎。第2層貼扎使用消腫爪形貼,貼布錨定于腋窩下淋巴結區(qū),沿著淋巴的解剖走向延伸至上臂腫脹處,往下延伸至肘關節(jié)處,單次貼扎維持24 h,5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不接受激素治療,并接受相同的康復訓練指導。
1.5 觀察指標(1)使用VAS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術前1 d,術后1、3、5 d時的疼痛程度,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明顯。(2)使用患肢周徑差評估兩組患者術前1 d,術后1、3、5 d時患肢的腫脹程度,周徑差計算方法:使用軟尺測量患肢最腫脹處和健側同部位周徑值,兩者之差即周徑差。
2.1 VAS評分B組術后1、3、5 d時VAS評分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2.2 周徑差B組術后3 d和5 d時的周徑差水平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周徑差水平比較
疼痛和腫脹是骨折患者術后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亦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關鍵因素。術后疼痛多與骨折和手術操作引發(fā)的肌肉、肌腱、神經(jīng)及血管損傷有關,而劇烈疼痛還會導致局部筋肉緊張和血液循環(huán)減緩,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3]。術后腫脹多與靜脈管壁損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引發(fā)的血管內液滲透到組織間隙有關,術后患肢長期制動亦會進一步減緩患者淋巴循環(huán),進而導致局部腫脹加重[4]。過度腫脹不僅會加重患者疼痛,還會導致骨折部位和手術切口愈合延緩,甚至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嚴重影響患者預后。
有研究指出術后早期通過一定康復運動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患肢腫脹,但患者在進行活動的同時疼痛感會增加,依從性較差[5]。冰敷、氣壓循環(huán)、超聲波等手段則亦有明顯局限性,其作用時間較短,患者需要反復接受治療[6]。
肌內效貼布厚度及透氣性與人體的皮膚類似,且相較于傳統(tǒng)貼布還具有彈性極佳,力學特性豐富,不易引發(fā)皮膚過敏等優(yōu)勢,可有效放松軟組織,改善局部循環(huán),從而緩解患者患肢水腫[7]。本研究主要采用“X”形和多爪形貼布進行康復治療,其中“X”形貼扎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炎癥物質局部過度堆積,從而提高患者“痛閾”[8]。多爪形貼扎具有較好的彈性回縮力,可將皮膚“抓起”,加大皮膚與肌肉組織的間隙,使患肢組織液由遠心端引流到近心端,從而改善局部腫脹[9]。
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肌內效貼布的B組患者在術后1、3、5 d時的VAS評分及術后3、5 d時的周徑差水平均低于接受傳統(tǒng)消腫、鎮(zhèn)痛治療的A組,這表明肌內效貼布可有效緩解肱骨干骨折患者的術后疼痛感和腫脹程度。多爪形和“X”形貼布配合使用可同時發(fā)揮消腫、鎮(zhèn)痛的作用,且貼布透氣性較好,不會影響冰敷等其他康復治療手段的效果,兩者聯(lián)用亦可彌補單一手段的不足,且肌內效貼布持續(xù)作用時間較長,舒適度較高,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綜上,肌內效貼布輔助治療可有效改善肱骨干骨折患者術后腫脹和疼痛,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