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幼兒園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樹立兒童立場,讓兒童獲得真實的發(fā)展。讓兒童站在課程的中心,關注兒童的視角,研究兒童的心理,遵循兒童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理念掛在我們的口頭上,落實到行動中,卻經(jīng)常有偏差:或悄無聲息地“被替換”,或覺得實際“難落實”,或具體實施過程“走老路”。
近期,我園中班組織的原創(chuàng)主題“造房子”就經(jīng)歷了一系列碰撞,為兒童立場回歸提供了經(jīng)驗。
我們常常把“兒童立場”掛在嘴邊,教師都知道課程實施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但將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時,總會有部分教師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替代成“幼兒的興趣”;或者根據(jù)“個別幼兒的興趣”簡單替代成“班級幼兒的興趣”。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活動中幼兒興趣缺乏、積極性差等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的學習必須基于原有的經(jīng)驗和興趣,教師關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引發(fā)討論研究,會發(fā)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對面的工地正在建造房子,幼兒到二樓平臺上鍛煉時,經(jīng)常被對面正在移動工作的吊機、工人們敲敲打打的聲音所吸引。他們駐足觀看:“看,大吊機!”對于日益變高的房子,幼兒會驚嘆:“哇,造那么高!”……他們自發(fā)地和工地上的工人隔空問好,還進行安全提醒……教室里,《忙忙碌碌的工地》這本書受到幼兒熱捧,先完成活動的幼兒總會優(yōu)先取得這書的閱讀權,其他幼兒則想盡辦法和他們共讀……
教師通過戶外活動、室內(nèi)閱讀愛好等觀察,捕捉到“造房子”是班內(nèi)大部分幼兒感興趣的事。
人們對于過分熟悉或過分陌生的事物探究興趣一般;但對那些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往往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有主動建構的愿望。
幼兒對造房子這件事很感興趣,但他們對于造房子的原有經(jīng)驗和認識又有多少呢?前期聆聽幼兒聲音,了解其興趣及原有經(jīng)驗,關注需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是衍生出有意義主題活動的前提。因此,我們和幼兒一起來“腦力激蕩”,討論“你們知道房子是怎么造起來的嗎”“你們對造高樓有什么問題”等,在與幼兒的談話中,理清幼兒對造房子的原有經(jīng)驗以及問題。
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幼兒對造房子的工具、材料、結構及施工過程等都十分感興趣,有的說:“造房子是用水泥、磚頭混在一起的,需要挖土機挖坑,用水泥攪拌后均勻涂在磚頭上造起來,還要蓋上屋頂,一塊塊磚頭砌好后再涂顏色,還有吊機遙控……”有的問:“為什么要用磚頭、水泥?吊機為什么要用遙控機來操控?為什么造房子外面要鋪上布(防護網(wǎng))?為什么要有柱子?為什么(工人叔叔)要戴安全帽……”
通過腦力激蕩,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造房子所需的材料、步驟、設備有一定的經(jīng)驗,但也有很多的困惑:房子怎么造起來?施工安全包括哪些?這些是他們聚焦的問題核。因此我們確定了“造房子”這個主題。
從幼兒的腦力激蕩中,我們明確地捕捉到幼兒共同的興趣點與突出問題核心,那是不是幼兒所有的興趣和問題,我們都要組織集體活動一起去解決?其實不然,在這里教師要借助《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發(fā)展目標描述,進行專業(yè)的價值點辨析和甄選。
經(jīng)過辨析和甄選,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語言方面幼兒可能的習得經(jīng)驗有:能基本完整地講述自己在造房子過程中的問題與發(fā)現(xiàn),并大膽地向工人叔叔請教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困惑。社會方面可能的習得經(jīng)驗有:知道工人叔叔的職業(yè),能體會到工人叔叔為造房子所付出的辛勞,懂得關心、體貼他們;認識常見的工地安全標志??茖W方面可能習得經(jīng)驗有:能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大膽猜測、動手,探究房子的建筑。藝術方面可能習得經(jīng)驗有:能根據(jù)造房子的經(jīng)驗,用動作表現(xiàn)“蓋房子”;能用繪畫等表現(xiàn)建筑工地的場景構建經(jīng)驗。
面對上述興趣點、問題核、價值點,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的主題活動,如何確定接下來的活動內(nèi)容和走向呢?我們將全體教師分成兩組進行主題審議,每組都包含不同能力層次的教師。審議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課程理念進行主題構建,并進行分組交流。
甲組——調查解惑后模擬建造。甲組的思路是幼兒自制參觀備忘錄(現(xiàn)有的對造房子的困惑)。然后走進真正的工地參觀、調查、了解建筑工人的辛苦,通過訪問解決關于造房子的疑惑,在工地現(xiàn)場認識各種建筑工具。再請家長助教介紹房子的結構?;貋碓谟變簣@木工坊、建構室嘗試構建房子;探索水泥的塑型;策劃開展義賣,用義賣的錢慰問建筑工人。
乙組——在真實建造中進行探究。乙組的思路是:以我們要造可以真正走進去的游戲房的任務驅動,幼兒每人策劃造房子的方案,通過投票選擇、確定方案,集體細化方案,討論要準備的材料,優(yōu)化方案(特別關注安全)。然后收集材料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尋找資源幫助解決問題。
圖1 甲組主題框架思路
兩組都能圍繞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和話題展開,也能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工地)進行活動。但不同的是:甲組是讓幼兒在木工坊、在建筑室用木頭、積木、各種紙箱等“模擬搭建”。乙組允許幼兒自己準備材料,并支持“真實構建”。
圖2 乙組主題框架思路
乙組的“真實構建”方案一提出,馬上掀起了軒然大波。甲組馬上有人質疑:幼兒真的要用真的磚頭、水泥造,可以嗎?乙組:可以!有人覺得:這太酷了。但也有不同的聲音:不行的,不可能的。
在這里,我們可喜地看到了教師的爭論,這種爭論不僅僅是新舊教學經(jīng)驗的沖突,更是兩種教育觀念之間的碰撞,是成人立場和兒童立場的碰撞。
主持人看到教師中的兩種聲音各自都很堅定,誰也不聽誰的,馬上生成了辯論:“支不支持用真的磚頭水泥造房子,并說明原因?!?/p>
教師們紛紛站隊,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批駁對方的觀點。
辯論后,重新站隊,反對方有很多教師站到了支持方這一邊。辯論的過程是大家進行觀點碰撞的過程,把一些持反對意見的教師的疑慮打消了。原來反對的教師,站在教師組織的角度,對場地、安全、衛(wèi)生提出質疑,支持方的教師通過資源的利用、將問題轉化成課程的方法,化解了這些問題,更加關注兒童的興趣和發(fā)展可能,大家的意見得到了統(tǒng)一,兒童立場落地了。
讓幼兒造自己可以游戲的真房子,這個主意聽起來很酷,但在實施的時候,教師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大膽破除原有的各種框框和限制,才能讓兒童立場真正生根。
在第一階段“動工前準備”中,幼兒來策劃:“房子造在哪里?造什么樣的房子?”發(fā)現(xiàn)幼兒對“木頭輪子房”“會拉警報的磚頭房”“草棚房”這三種房子興趣特別濃厚。基于這樣的需求,我們對主題框架進行調整,以“項目化活動”分組推進。幼兒通過自主投票,組建三個建筑小分隊,隊長自己召集隊員,對之前設計的建造方案做進一步細化,并完成組內(nèi)分工以及材料的收集。
在目前大班額教學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滿足幼兒的不同學習需求”一直是我們不斷探索與努力的方向。在“造房子”主題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協(xié)助幼兒通過“投票甄選—自主站隊—競選組長—小組優(yōu)化—實施建造”的方式,將幼兒的多個興趣點以“小組項目化”推進,打破了統(tǒng)一的集體活動,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與此同時,班內(nèi)的三位保教人員分別落實到三個小組,協(xié)助幼兒完成房屋的建造工作。因為是造自己心目中的房子,所以每個建筑小分隊在建設過程中,參與積極性很高,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激發(fā)。
建造真正的房子遇到的麻煩接踵而來,因為用的是真材實料,而幼兒的能力有限,所以建造的過程非常緩慢,還時不時發(fā)生“施工問題”,需要“返工”,以往一節(jié)課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根本干不了什么。教師犯難了:“一天我們不進行游戲、學習,而在建造,可以;但兩天、三天……甚至一周,可以嗎?”我們的教師都是一些負責任的教師,將“幼兒一日活動類型多樣”這些要求謹記在心。
我們和教師一起分析:“為什么要保證一日活動類型的多樣(學習、游戲、運動)?不同類型的活動旨在發(fā)展什么?”通過對活動類型意圖的比對,教師們發(fā)現(xiàn),建造房子的過程中有游戲:幼兒自主確定游戲內(nèi)容,自主找伙伴,自主找材料建構,這是一個真游戲!我們也看到幼兒的學習:為了用一樣長的木板釘門板,幼兒在學習測量、比較……同時搬運木頭、磚頭、水。釘木頭、砌磚頭等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幼兒的運動也實現(xiàn)了。教師們終于放心了,敢于根據(jù)需要大膽地整合半日作息。
造房子這個原創(chuàng)的內(nèi)容,沒有教學參考做“拐杖”,幼兒自主探究將會遇到問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教師沒法完全預設的接下來教學活動。沒有教學參考、沒有完整的教學預案,或要突破對教案文稿的預設進行指導,對教師是全新的挑戰(zhàn),只有深入觀察,基于現(xiàn)場,基于問題,才能引發(fā)幼兒有意義的交流、討論。
如建造木頭輪子房:幼兒選擇用木頭建造,初次嘗試,遇到兩個問題,一是木板釘不起來,二是木片太長,鋸不斷。幼兒商討后進行了工具的調整,把“玩具”換成“真實工具”;同時在幼兒園尋找資源,去木工房找來了鋸子;發(fā)現(xiàn)一人鋸不動,便和同伴合作拉鋸。木頭房子造得差不多了,又遇到問題:怎么讓它動起來?大家都知道要輪子,但是幾次嘗試安裝輪子都不成功,又請來木工,協(xié)助小朋友安裝。
如建造草棚房。初次嘗試,遇到的問題是稻草太滑,會掉落,房子沒法樹立起來。幼兒找來了一個會木工的爸爸,讓他協(xié)助搭支架,自主探索用捆扎的辦法固定稻草。后來問題又出現(xiàn)了,草房子上有很多空隙,會漏風,幼兒又商量用釘木板、貼稻草、用塑料袋子包住屋頂?shù)姆椒ń鉀Q。最后還對房子進行了裝修,墊上稻草,鋪上席子,真正成為可以游戲休息的地方。
如建造會拉警報的磚頭房。初次嘗試,遇到問題:在草坪上砌不穩(wěn),房子又太小。幼兒自己探索解決方案,加水泥,加沙子,但依舊失敗了。于是大家一起去參觀建筑工地,現(xiàn)場咨詢建筑工人。回來后,幼兒進行了二次建造,進行四個改變。第三次建造,又遇到問題,房子造高后傾斜,會倒。于是我電話聯(lián)系泥水匠,邀請工程隊現(xiàn)場指導,進行調整:磚塊錯位砌、挑出混凝土中的石子。在后來的建筑過程中,幼兒又遇到難題,連日暴雨,有些幼兒泄氣了。于是幼兒展開辯論:下雨天能不能造房子?辯論后,幼兒統(tǒng)一了思想,鼓起勇氣,同時改進裝備,穿雨衣、雨鞋,繼續(xù)建造。
通過幼兒不斷探究與努力,三幢房子最終圓滿完工。教師和幼兒在一次次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歷探究的完整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最后形成了主題網(wǎng)絡圖。
沒有教學參考,突破教案設計,根據(jù)現(xiàn)場的具體問題,幼兒針對性地討論改進,幼兒自我審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專注、合作、勇敢、堅持等良好的學習品質也得到了發(fā)展。
“磚房小分隊”在初次嘗試建造磚頭房時,就遇到了問題,由于草坪地面不穩(wěn),砌好后很快就倒,房子又太小。幼兒自己探索解決方案,加水泥,加沙子,但自己攪拌的水泥沒法粘合磚頭,依舊失敗。
對于幼兒沒法探究結果,教師們也無能為力的情況,幼兒要求走出幼兒園,去參觀建筑工地,現(xiàn)場咨詢專業(yè)的建筑工人。建筑工人用簡明的語言講述示范了水泥材料配比:“一杯水泥+兩杯水泥”,同時用形象的語言介紹攪拌的要點:“握起來像個球,撒到地上像朵花,這樣就和好了?!辈⑶覐娬{造房子的時候磚頭一定要對得整整齊齊。
回來后,幼兒進行二次建造,實現(xiàn)四個改變:重新選址——草坪變水泥地,用木板丈量需要的尺寸——小房變大屋,調整材料比例——隨意攪拌變科學比例,真實操作——小玩具變真工具,磚頭終于能砌起來了。
打破校園的圍墻,向真實的社會學習,向專業(yè)的人士請教,在幼兒心中埋下學習的方法。
在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步履蹣跚,踐行“兒童立場”有時會搖擺,但在一個個真實的主題實施中,去堅守、去辨析、去破解、去創(chuàng)造,兒童立場會更明晰,真正落地、生根,從而引發(fā)兒童更多真實的、多元的、整體的發(fā)展,我們的腳步必將更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