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波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西寧,810000)
道,作為莊子哲學的核心范疇,既表現(xiàn)為存在的普遍原理,也構(gòu)成了最終極的認知對象。圍繞如何認識道以及如何得道的問題,莊子展開了豐富的論述,涉及到經(jīng)驗知識批判、道的認知方法討論等內(nèi)容,可以歸結(jié)為莊子認識論討論的對象。莊子在如何認識道以及如何得道的問題上,闡明“道之難明”的原因與破解之方,對一般經(jīng)驗知識和道的認知進行了兩重形態(tài)的區(qū)分,構(gòu)成了其認識論的重要特點。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關(guān)于道的論述在繼承老子道論思想的基礎(chǔ)上,又賦予了新的理解,使之具有多重意蘊。首先,道在莊子那里體現(xiàn)為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意義,這與老子思想有較為明顯的繼承性。莊子雖未像老子那樣明確提出一個“道生萬物”的模式,但是道具有生化萬物的創(chuàng)造力是明確的。莊子在《大宗師》中指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道無為無形卻真實可信,作為終極源頭,自本自根先天地而存,生化天地萬物。
根據(jù)莊子的論述,道不但是宇宙論意義萬物化生的源頭,還是天地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據(jù),是人類行動的法則。日月星辰的運轉(zhuǎn)、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都是以道為依據(jù),這就是莊子之道的第二個涵義,即本體論意義上的存在的終極根據(jù)和本質(zhì)?!稘O父》篇有言:“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道是萬物遵循的根由,各種物類遵循了道才能得以存在,所以人倫物理莫不依道而存。道作為存在的根據(jù)和世界統(tǒng)一原理,不是一個具體的源頭,而是自本自根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是絕無對待的自足性的存在,相對于經(jīng)驗世界或者具體事物具有邏輯先在性。莊子將道的這種特點概括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保ā肚f子·齊物論》)道不是一個具體源頭,否則會陷入邏輯上的無窮的倒退,道就是超越了時間先后和有無之分的宇宙整體,無始無終。與這一特點相對應(yīng),道內(nèi)在于萬物,既不是一個超越萬物的實體,也不是無所作為的絕對空虛。在莊子看來,道“內(nèi)在于萬物,但又不是以顯性的方式作用于物。作為‘本根’,它不僅構(gòu)成了萬物的本源,而且規(guī)定著其運行的方式”[1]80。道是無始無終沒有極限的,無限功用體現(xiàn)在萬物依賴它而不自知。萬物各得其所的運行中自然體現(xiàn)道的力量,此即是“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咸其自取,怒著其誰邪?”(《莊子·齊物論》)
莊子之道的這種本體論涵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思想,但在更多意義上,莊子弱化了老子道與物的主從關(guān)系。在莊子看來,作為終極根據(jù)的道具有無限的普遍性,內(nèi)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胺虻?,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所不容,淵淵乎其不可測也?!保ā肚f子·天道》)道是小大精粗無所不包,囊括天地,貫穿時空,無所不在。因此,莊子用了每下愈況的方式指出,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乃至在“屎溺”。道與萬物沒有截然相分的界限,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運動之中,體現(xiàn)的是內(nèi)在性。正是如此,莊子的道物關(guān)系更多的揭示了一種“道通為一”和道通萬物的關(guān)系,減少了老子道論所蘊含的主宰意味。老莊二人論道,“老子強調(diào)‘道’超越性與創(chuàng)生萬物的玄妙作用,而莊子則肯定道遍在于萬物,并已然具德于天地之中的實存性?!盵2]
正是因為道的普遍性和內(nèi)在性,道除了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意義,還獲得了價值關(guān)照的意蘊,這就是莊子之道的第三個涵義:價值論意義上的道。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世間萬物千差萬別各有各的特點,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與獨特價值。無論是巨大的房梁(楹)還是細小的草莖(莛),無論是公認的美女還是丑人,即使是各種稀奇古怪,它們都以道為內(nèi)在規(guī)定性,在道的層面上無疑都是相通的。所以面對經(jīng)驗世界的差異性,“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從萬物普遍內(nèi)含并體現(xiàn)道而言,萬物都是相通的,無所謂貴賤差異;如果視角轉(zhuǎn)換到從具體事物的個性特點看待萬物,那就會呈現(xiàn)差異性和排他性,至于視角為流俗所左右的話,評判的標準則完全被外界所控制。在莊子看來,“以物觀之”導致人執(zhí)著于界限和分別,從而為變動不居的現(xiàn)象界所迷惑,無法獲得真實的認識?!耙运子^之”導致人的判斷標準為成心所左右,站在預(yù)設(shè)的立場上看世界,同樣也是失真的?!捌浞忠?,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經(jīng)驗世界的大小、壽夭和成毀各有其價值,且在不斷轉(zhuǎn)換變化,在有道之人看來這些都是內(nèi)在相通的。因此,在這種意義下,作為萬物內(nèi)在規(guī)定性的道,又具有貫通萬物的作用,對于人揚棄和超越分化的經(jīng)驗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概而言之,莊子之道內(nèi)涵豐富,既有對老子的繼承,又有自己的發(fā)展。但無論是宇宙生成論、本體論意義上的道,還是價值論意義上的道,在莊子思想中最終都匯聚為最高的認識真理和理想人格目標,成為人走向理想存在形態(tài)的根本遵循。莊子指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保ā肚f子·齊物論》)是與非、生與死、可與不可都顯示了經(jīng)驗世界分化和遷流變動的表象。人如果為這些表象所牽動,便會沉溺于變動不居的現(xiàn)象界,無法獲得最高的認識真理。莊子主張人應(yīng)該轉(zhuǎn)換認識視角和參照系,首先破除是非和執(zhí)著,超越分化和變動來審視事物;其次是“照之于天”,獲得道的認識視角和精神境界,看到生死與是非的轉(zhuǎn)化,進而通過彼中見此、以此明彼的全面視角,消除界限和藩籬跨越是非、可與不可;最后是體悟到大道融合、萬物一體,就相當于立足在宇宙的樞紐之上因任生死、是非的變化,是者還其是,非者還其非,使天地萬物的本真狀態(tài)自然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因是”??傊?,從“照之于天”到“因是”,體現(xiàn)了人之存在從破除執(zhí)著和分界,到順應(yīng)是非的轉(zhuǎn)化變動,再到跳出是非、駕馭是非的真理性認識的完整過程。當然,在這個真理性認知過程中,人的認識活動與人的境界培養(yǎng)是相互作用的,祛除成心、破除執(zhí)見、揚棄是非,既有認識視角的轉(zhuǎn)換,也有對道的不斷體認,需要認知主體做得道的修養(yǎng)工夫,擺脫名利、是非、生死等生命的負累,與道合真。如此一來,千差萬別的世界自然而然便以齊通和諧的景象呈現(xiàn)出來,有限的生命也會完全融入大化流行之中,獲得逍遙游的境界。
綜上,莊子之道的宇宙生成義、存在根據(jù)的本體義和道通為一的價值義,共同構(gòu)成了莊子揚棄分裂,達到理想形態(tài)的遵循與法則。因此,在莊子思想中如何獲得對道的真正認識,成為人走向合理性的關(guān)鍵一步。那么,如何獲得對道的認識,就構(gòu)成了莊子認識論的核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莊子認識論在表面上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悲觀性的特點,莊子借孔子之口表述為“道之難明”。當然,關(guān)于“道之難明”的特點,莊子還有很多其他表述,如“道不可言”“道不可聞”等。此處用“道之難明”來概括莊子認識論的突出特點,在于“道不可言”等都可以理解為“道之難明”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道不可言”在莊子那里具有多重意義,因為莊子最終還是要“言”道,只是言的具體方式和內(nèi)涵有很大不同。
強調(diào)“道之難明”作為莊子認識論的突出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莊子認為,一般經(jīng)驗知識的認知方法在對道的把握上是無力的。一般的認知方法在于通過分別、差異等來把握具體的存在。但是,“道無私,故無名”,道是以“齊”和“通”為其內(nèi)在規(guī)定性,不是有形體的具體事物,顯然無法給予“名”。與此相聯(lián)系,“道之難明”進一步體現(xiàn)為道和言的張力?!暗啦豢陕?,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保ā肚f子·知北游》)在莊子看來,“聞”“見”和“言”都在感性對象和具體殊相范圍內(nèi)發(fā)揮作用,道屬于無形無象的形而上存在(不形),指稱有形之物的“名”,無法加諸其上。就此而言,莊子對語言能否把握道的問題上提出了責難,將主體的認識活動與道的獲得,認識能力、認識方法與認識對象,能知與所知之間的矛盾揭露出來。
認識活動的前提由認識主體和客體兩方面要素構(gòu)成,認識活動的發(fā)生就是認識主體運用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方法作用于客體。只有采取正確或恰當?shù)恼J識能力和方法,才有可能準確把握認識對象。例如,在康德哲學中,“物自體”是隱藏于現(xiàn)象背后的“超驗”之物,人的理性能力和理性方法無法把握和認知它。如果人類的理性能力非要超越自己的經(jīng)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就會產(chǎn)生二律背反導致邏輯上的矛盾。莊子之所以突出“道之難明”,就在于他深刻地揭示出了人的一般認識能力和認識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為超越或解決這種局限性,獲得對道的體認做好前提鋪墊。下面先討論莊子對人的一般認識能力及其局限性的分析。關(guān)于人的一般認識能力,莊子概括為“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保ā肚f子·則陽》)人的語言的界限,認知能力的極致,僅僅是作用于具體的事物,極物之知“意味著經(jīng)驗之知無法超越經(jīng)驗對象”[1]100。被限制于經(jīng)驗世界的極物之知,在莊子看來,具有如下的特點。
從認識活動的客體即所知來看,極物之知不具備確定的內(nèi)涵。極物之知以具體的“物”為認知對象,只有認識與對象相符合,才能獲得確定的內(nèi)涵。但現(xiàn)實是具體的“物”處于不斷地流動變遷之中,瞬息萬變,“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莊子·齊物論》),不具有確定性。所以,莊子說:“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以待者,特未定也?!保ā肚f子·大宗師》)認知必須要有所依賴的對象才有確定的意義,但是所依賴的對象卻是變幻不定的。人的言說能力也是一樣,“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保ā肚f子·齊物論》)言說不是漫無目的的吹風,必須有一個言說的對象,但是言說的對象變動不居,語言就無法表達確定的內(nèi)容。莊子感慨道:“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wù)?,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莊子·天道》) 用眼睛看而可以看見的,是形和色;用耳朵聽而可以聽到的,是名和聲??杀?,世上的人們確信形、色、名、聲就足以獲得事物的實情!形、色、名、聲實在是不足以獲得事物的實情的。形與色、名與聲都是經(jīng)驗世界展示給人的認識材料,是呈獻給“能知”的“所與”,這些感性材料是不能反映事物的實情的。莊子的上述看法,不但討論了經(jīng)驗世界的不確定性,還涉及現(xiàn)象與實在的關(guān)系問題,或者說“所與”是否是客觀的呈現(xiàn),二者是否一致的問題。正如《逍遙游》中“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巳矣”。天展示給人的形色是否真實地呈現(xiàn)了天的本然狀態(tài),九萬里之上的大鵬看到的大地的形色是否也是大地的本然狀態(tài)。莊子的質(zhì)疑不僅揭示了經(jīng)驗世界變動不居的不確定性,還反映出不同的認識主體在認知過程中對認識材料有不同的感受,也無法找到統(tǒng)一的判斷標準。
這就是莊子對極物之知特點的又一看法,即從認識主體能知來看,極物之知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莊子指出:“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莊子·齊物論》)在經(jīng)驗領(lǐng)域,針對同樣的認識對象,不同主體之間出現(xiàn)了完全截然相反的認知結(jié)果,難以獲得統(tǒng)一的認知標準。不僅如此,“感知層面的以上困境,同時也制約著廣義的價值判斷,與何為‘正處’、何為‘正色’、何為‘正味’都無法以統(tǒng)一準則加以判定一樣,對價值領(lǐng)域的仁義、是非,也難以作出確定的判斷?!盵1]101極物之知在認識主體方面難以形成一致的判斷標準,極物之知的是與非問題也同樣難以獲得確定性。莊子以辯論為例:“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為,你我兩人辯論中,各有自己的認知標準,不能明辨孰是孰非,如果請來第三者來評判“或者與你的觀點相同,或者與我的觀點相同,或者與你我都不同,或者與你我觀點都相同,不論哪一種情況,這個第三者都不能對你我的意見分歧作出正確評判?!盵3]莊子上述的看法,從邏輯層面或者認識論上來看,的確存在異類不比和標準絕對主觀化等問題。但是從莊子的責難來看,莊子對認識活動成立與否的考察中,對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做了自覺性的考察,揭示出了認識活動與認識能力、認識方式的內(nèi)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對經(jīng)驗之知和主體認識能力問題的探討,也反映了莊子對當時儒墨兩大顯學的認識論的批判與反思。
莊子對極物之知的討論,不僅體現(xiàn)了他個人對認識活動的思考,還有深刻的時代學術(shù)背景。當時百家爭鳴,“天下治方術(shù)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莊子·天下》)各學派都認為自己掌握著絕對的真理,不容質(zhì)疑,相互辯駁。特別是儒家和墨家兩大顯學,對各自的理論都相當自信,對人類知識的正確性都表達的不容置疑的確信。儒家認為,存在“生而知之”的圣人,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學而知之”。孟子更是堅定地認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加以擴充即可培育出“智”。墨家提出判斷知識對錯的“三表”法則?!昂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認為前人的間接經(jīng)驗(有本之者)、當下的直接經(jīng)驗(有原之者)以及實際效果(有用之者)三條標準就可以判斷是非。儒墨兩家?guī)в歇殧嗾撘馕兜恼J識論思想,導致了兩派學者固守各自的標準,相互攻訐,是非之爭甚囂塵上。這一現(xiàn)象在莊子看來,儒墨的是非之爭,除了反映出了極物之知的特點外,還顯示了極物之知還會被成見、價值觀等外在因素所左右。莊子說:“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保ā肚f子·齊物論》)道是如何被遮蔽而有了真?zhèn)沃??言論是怎樣被遮蔽而有了是非之爭?道自本自根、自古已存,如何變得不存在了?言論怎么有會有不可的呢?原來道是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論是被浮華之詞所遮蔽。所以,才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爭。他們各自都肯定對方所否定的,否定對方所肯定的。顯然儒墨兩派的紛爭除了各自的所見不同之外,還附加了主觀的態(tài)度、學派立場、集團利益等外在因素。用郭象的話來說,就是“各私所見,而未始出其方也”[6]71。儒墨兩家都沒有突破各自學派的藩籬,企圖以一隅之見而涵蓋大道流行,這就是莊子所謂的“成心”?!俺尚摹奔闯梢?,成玄英解釋為:“夫域情滯著,執(zhí)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6]68莊子認為,極物之知之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引發(fā)無數(shù)主觀是非的紛爭,產(chǎn)生武斷的態(tài)度和排他現(xiàn)象,歸根結(jié)底在于“成心”作祟。極物之知本身便有所限,現(xiàn)在又與人的成心結(jié)合,進一步加劇了彼此的對立、沖突和界限,企圖以極物之知獲得對道的體認更是愈來愈疏。
因此,極物之知本身的不確定性、標準的主觀性以及受“成心”干擾等特點,決定了這種認知方法對于把握以“齊”“通”為特點的道是無力的。但是世人又認識不到極物之知的特性,都以為運用自己的認識能力可以達到真理性的智慧。這在莊子看來是對極物之知的誤用,不但不能真正體認大道,還會陷入困境,乃至影響生命的和諧。莊子通過“大知”和“小知”的區(qū)分予以說明。小知“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莊子·齊物論》)。秉持“小知”便是極物之知,狹隘且好辨是非,窺伺攻擊對方的不足如利箭一般迅速,在守護自己的缺點時如盟誓般靜待佳機。人一生中的是非之爭就像這樣不停地攻守變幻,以致生命的朝氣與活力消磨殆盡。他們沉溺在無休止的是非之爭中,無法使他們恢復生機。世人皆以為自己的“小知”掌握了絕對的真理,并為之不遺余力地辯駁。但是這在莊子看來,小知或極物之知不僅是對道的遮蔽,不能體認真正的道,還是對生命的戕害,既誤解了“道通為一”,又破壞了“道之真以治身”。莊子感慨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娋呀詯偂C麑嵨刺澏才瓰橛?,亦因是也。”(《莊子·齊物論》)世人竭盡心智去謀求一致,而不知道本來就是相同的,無非是大家都以自己的極物之知為絕對真理,以偏概全,才造成了朝三暮四的笑話。莊子以否定性的態(tài)度分析極物之知的特點,運用能知與所知的矛盾揭示出了極物之知是對道的割裂,并非把握和體認道的正確途徑。以儒墨為代表的辯者錯用極物之知,秉持成心來談?wù)摯蟮?,不但不能澄明道,而且造成了是非難定、生命受害的困境。
莊子正是由此出發(fā),感慨“道之難明”,在認識論上極力宣揚“知有所困”和極物之知的不可靠。一方面,莊子對極物之知的否定態(tài)度,忽略了所知與概念的相對靜止所內(nèi)含的確定性,割裂了知識和智慧的相關(guān)性與互動性,莊子之見有其自身之蔽。但另一方面,莊子“一再追問以何種方式才能知道、安道、得道:‘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對道的如上關(guān)切,同時也使形上之知如何可能,在莊子那里獲得了優(yōu)先性”[1]107。這顯示了莊子通過區(qū)分極物的知識和體道的智慧二者之間的差異,為其探討如何體道提供了邏輯起點,在認識論上深化了如何獲得形上智慧的問題的討論。
極物之知和言說能力是人之所共有、共用的,但是在莊子看來,它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其無法完成體認大道、認識本真的任務(wù)?!胺蜃约氁暣笳卟槐M,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shù)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shù)之所不能窮也??梢匝哉撜?,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保ā肚f子·秋水》)世界萬物本身就是參差不齊的,從小的視角去看大的部位是看不到全面的,從大處著眼去觀察小的部位是看不確切分明的?!熬笨芍^是微小的極限,“垺”是廣大的極致,無論是小到極限還是大到極致,都是有邊界限制的有形之物,至于無形無象的東西,便是數(shù)量也無法再分了;沒有外圍的東西,便是數(shù)量也不能窮盡了。因此,可以用語言議論的,是事物的行跡;可以用心意從推測的,是事物的無形屬性;至于語言無法討論,心意無法揣測的,那是不期限于精細粗大了。有形的可以成為語言的對象,精微的可以通過心意思慮所得,至于無始無終、無形無象、周遍萬物的道,是無法為認知與言意所傳達。論述至此,莊子認識論在如何體認道的問題上,發(fā)揮的是破壞性的作用,杜絕了人們企圖通過極物之知和言說來體道的可能,突出了“道之難明”。當然,莊子認識論的作用不僅限于破壞,否則他本人也無法解釋一方面闡明“道之難明”,另一方面又宣揚“妙道之行”的矛盾。如果說揭露極物之知的困境是“破”的話,莊子對如何得道的討論,便是他在認識論上對體道方法論的重建。
首先,消除極物之知對體道的破壞。第一步是“知止”,限制極物之知的誤用。莊子認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莊子·齊物論》)古時候的至人,他們的知識有個界限,這個界限在哪里?宇宙初始未曾成形萬物時,便是知識的界限,到了盡頭了,不能在增加了。次一等的人運用知識只是認識到事物存在,并不區(qū)分事物間的界限差別。再次一等的人,認識到了事物的差別,但不做是非好惡區(qū)分。一旦運用極物之知劃分是非,道就受到了虧損。在這里,莊子界定了極物之知的范圍,強行運用極物之知類似于“理性的僭越”,必然造成錯亂。因此,莊子提出“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矣”?!爸埂钡挠^點打破了對認識能力的盲目自信和知識的絕對化、終極化?!爸粒瑯O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保ā肚f子·徐無鬼》)限定極物之知的界限,將是達到不隨波逐流、不因成毀而變、不被議論所左右的睹道之境的第一步。
在“知止”的基礎(chǔ)上,下一步便是彌合極物之知的分裂作用,還原道通為一的景象。用莊子的詞匯來表述,便是通過“和之以天倪”“和之以是非”,達到“天均”進而實現(xiàn)“寓諸庸”?!啊沃^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保ā肚f子·齊物論》)“天倪”普遍解釋為自然的分際,什么叫用“自然的分際”來彌合是非?任何事物有其“是”的一面,便有“不是”的一面,有其“然”處必有其“不然”處,極物之知只是看到其部分內(nèi)容而以偏概全,便造成了主觀的分裂。如果摒棄極物之知的分裂,以自然的分際看待他們,“美者還其美,惡者還其惡;不以惡掩其美,亦不以美而諱惡,則美惡齊矣。是者還其為是,非者還其為非,不以非而絀是,亦不以是而沒非,則是非齊矣?!盵4]不過當、不違則,無所偏倚,彌合分裂,達到“天均”自然的均衡。如此看待萬物,則“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荒獕酆鯕懽?,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人可以自由的因任駕馭是非、大小、可與不可,萬物一體、道通為一的智慧之境自然顯現(xiàn)。
其次,消除“成心”對體道的遮蔽。要想徹底革除極物之知的負面影響,還必須清理“成心”對體道的遮蔽。莊子提出:“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保ā肚f子·秋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與它談?wù)摯蠛5膹V大,這是因為受了空間地域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以和它討論冰凍的事情,這是因為受了時間的限制;見識短淺的學者不可以和他談?wù)摯蟮?,這是因為被他所受的教育和觀念所束縛,束于教的曲士就是被成心所遮蔽的人。人的認識一旦被成心所攪擾,則“是非判斷無法脫離主觀成見的干擾,都帶有一定先設(shè)的立場,偏執(zhí)于一端永遠無法達到真理性的認識”[5]。因此,莊子認為:“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wǎng)而畏鵜鶘。去小知而大知明。”(《莊子·外物》)莊子要求人必須刨除成心,達到“吾喪我”和“坐忘”的境界,即蕩滌心中已有的束縛和成見,心智空靈才能獲得入道之門。如此便可實現(xiàn)“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沒有成心,是非之爭、割裂統(tǒng)一的根源就被拔除,所以郭象解釋為:“未成乎心,是非何有生哉?”[6]68
無論是消除極物之知對體道的破壞,還是消除“成心”對體道的遮蔽,這樣高妙的境界,莊子善于運用高超技藝的描寫使之形象化、具體化,通過“技進于道”體現(xiàn)道的自本自根、圓融齊通、周遍萬物卻又真實存在的玄妙。高超技藝的實踐不僅涉及技術(shù)的主體化,而且體現(xiàn)了對象的主體化。技術(shù)的訓練過程,同樣是主體逐步深入客體,客體的本性逐步敞開的過程。因此,經(jīng)過反復訓練和日益成熟,技術(shù)成為了自然與自由統(tǒng)一的活動,在“技”的溝通下,人與物、天與人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無論是“庖丁解?!边€是“輪扁斫輪”,這種能夠見道的高超技藝,無不體現(xiàn)了對分裂、界限和成心的超越。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莊子·養(yǎng)生主》)。拋棄官能的干擾,以心神領(lǐng)會,又完全遵循牛的生理規(guī)律,雖然有人的活動,但是主客體之間完全融為一體,當下整個世界呈現(xiàn)為統(tǒng)一的整體,沒有主客之別,沒有天人之分,完全一派道之流行。以“技進于道”的形式描述體道的過程,一方面,莊子為自己構(gòu)建的體道之知提供了類似于實證化的證明,增強了可信性;另一方面,莊子通過寓言將自己重建的體道方法論予以具體化、形象化,為描述高遠玄妙的道找到便捷門徑,而這又涉及到莊子體道方法論的最后一項內(nèi)容,即如何言說道。
最后,建立“三言論道”的言說方式。極物之知割裂了道的齊通,以極物之知為內(nèi)容的言論同樣是對道的疏離;極物之知有其發(fā)揮作用的界限,言論同樣也非無所不能。“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保ā肚f子·天道》)世人所珍貴的道記載于書中,書不過是語言文字化的物質(zhì)形態(tài),語言是有其可貴之處的??少F的是其中蘊含的意義,意義是有所指向的,卻不能通過語言來表達出來,世人雖然珍貴于書,但我(莊子)卻以為不足為貴。這里的“意”可以理解為道或者根本性的存在,它是無法通過語言來傳遞的。既然道不可言,那么莊子又是如何言說他的體道之知的呢?莊子主張通過用寓言、重言、卮言的形式來談?wù)摰馈!叭浴倍挤蔷褪抡撌?,而是假托其他人與物、借重先賢和沒有成見的無心之言來表述。“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①郭慶藩《莊子集釋》中“終身言,未嘗言”的“未嘗”下有“不”字。王叔珉在《莊子校詮》中指出:“‘不’字疑涉下文‘未嘗不言’而衍。古鈔卷子本、道藏成玄英疏、林希逸口義、褚伯秀義海纂微、羅勉道循本諸本皆無‘不’字。”筆者以為王說為是,故從之。;終身不言,未嘗不言。”(《莊子·寓言》)沒有語言的分割作用,萬物之理是自然齊同的,自然的齊同如果加上人主觀的言論便是有差別的了,把人主觀的言論加之齊同之理上便是不齊同了,所以說要發(fā)沒有主觀成見的言論。即使是終身說話,卻像不曾說過;即使終身不說話,卻也未嘗不在說話。莊子這番言論的意義,重在通過“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警示世人不要拘泥于語言的本身而忽視了對言外之意的把握。所以,莊子提出:“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外物》)語言只是體道所借助的工具,拘泥于語言就會忽略道之本真,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就是可以與之談?wù)摯蟮赖闹钦摺?/p>
莊子在認識論上一再宣稱“道之難明”,但并沒有倒向絕對的懷疑論。他雖然極力責難極物之知,對人的一般經(jīng)驗認識能力進行了限制,但在批判極物之知的同時,又構(gòu)建了自己的體道之方。莊子在體道之方的構(gòu)建中,特別突出了“技進于道”的領(lǐng)會方式與“三言論道”的言說方式。關(guān)于“技進于道”,莊子注意到了在高超的技藝操作中,實踐主體難以用語言再現(xiàn)自己的操作過程。實踐者對技藝的核心要領(lǐng)是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其中得心應(yīng)手、與物無間的微妙感受很難通過言語系統(tǒng)表述出來。關(guān)于“三言論道”,莊子集中探討了“言”和“意”的關(guān)系問題,并提出“得意忘言”的觀點。在言意之辯中,莊子認為,語言系統(tǒng)是獲得意義的工具,滯留于語言本身是無法達到對“意”的認知。莊子在認識論上對言語系統(tǒng)無力的揭露,恰恰契合于波蘭尼對默會認識形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莊子在認識論上區(qū)分道的認知和一般經(jīng)驗知識兩重形態(tài)的特點,也與默會認識多有相通的內(nèi)容,顯示了莊子哲學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和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