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嬙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州 350007)
關于“昔”字本義,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說法認為“昔”之本義為“干肉”。這種說法最早是由許慎提出的。許慎《說文·日部》:“昔,,干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思積切。,籀文從肉。”[1]許慎從小篆出發(fā),分析“昔”的本義,認為“昔”字的上半部分“”代表殘肉,結合“昔”字的下半部分“”,認為“昔”字指的就是在太陽下曬殘肉,故為干肉。段玉裁在許慎的基礎上,對“昔”字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認為“昔”隸變之后作“臘”,指的是“脯臘”[2]??傊?,許慎和段玉裁都認為“昔”的本義為“干肉”。
在“昔”為“干肉”的基礎上,還有學者對究竟為何肉有進一步的探究。馬孝亮《對兩個甲骨文字的探源》把甲骨文中“昔”的字形與彩陶紋中蛙的形象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蛙精簡定形后的紋樣與‘昔’字基本一致”,從而認為“昔”字是“蛙串成串曬干”的意思[4]。這種說法依舊承認了許慎的“干肉”說,沒有根據(jù)比小篆更古的字形,因此也是有誤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昔”的本義是“洪水之日”,由葉玉森提出,這種說法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在“昔”的“解字”下道:“葉玉森謂乃象洪水,即古,從日。古人殆不忘洪水之,故制昔字,取誼為洪水之日。”[5]725徐中舒贊同葉玉森的“洪水之日”的說法,并明確指出《說文》中釋“昔”為“干肉”不正確。
“洪水之日”說批判了許慎的“干肉”說,以甲骨文等較古的字形為根據(jù),有一定的說服力。不過,此說還是存在漏洞。
首先,“洪水之日”說不符合古人的造字理念。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人與人交流的日益廣泛,促進了文字的產(chǎn)生,漢字也是如此。對于漢字的起源,無論是“契刻說”還是“結繩記事說”,漢字都是先民們進行記憶、傳播信息的工具。因此,先民造字常常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只為滿足日常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一般不會以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為造字的動機。葉玉森的“古人殆不忘洪水之”說指的是遠古的洪水傳說,不符合古人的造字理念。
另外,“洪水之日”為“昔”字本義有待推敲?!拔簟弊旨坠俏膶懽鳌啊盵3]607,金文作“”[3]607,可以看出“昔”字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的。據(jù)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事會合兩個以上意符來表示一個跟這些意符本身的意義都不相同的意義的字,我們都看作會意字”[6]122。顯然“昔”的本義與組成“昔”的上下兩個部件的意義是不同的,因此“昔”字是會意字無疑。會意字由構字部件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示一個新的意義,“昔”字的構字部件“日”,和象波浪條的部件組合在一起表示“遠古洪水泛濫的日子”,這本身是說得通的,但這個意義是否為“昔”字的本義還有待考證。會意字是由形符組成的,“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來起表意作用的,它們往往不能獨立成字”[6]33。如果“昔”指“洪水之日”,那么“”表示“洪水之災”,“”表示“日子”;問題就在于“日子”是通過“太陽”義引申而來的,不是直接由形而來的意義,因此“洪水之日”是否為“昔”字的本義就有待推敲了。
第三種說法認為“昔”與“臘”的本義都是“曬干”,認為許慎《說文》中的“干肉”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是由“曬干”之義引申而來的,這種說法見于何金松的《釋“昔”“臘”》。在文中,他提到在“昔”的甲骨文字形中,“日”既可以在波浪條的上面也可以在波浪條的下面,如:、,其中波浪條象翻土時的土撥形;“日”與波浪條的關系不宜理解為在土撥形的上面或者下面,而應理解為只是緊挨土撥形,表示“日”的關系與土撥形極為緊密,因此,“日”就無所謂在上還是在下了。這樣看,“昔”字的形體就表示太陽直射土地,表示“曬干”的意義[7]。但是,“曬干”說依舊欠妥。古文字中的確存在著因構字部件的位置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一字異體的情況,如:據(jù)李圃《古文字詁林》收錄,“休”既可作“”[8]4106,又可作“”[8]4106;“宿”既可作“”[8]4956,又可作“”[8]4956。但是在一字異體的情況中,構字部件位置的不同不會影響字義的表達,如“休”字,不論象人形是在象樹形的左邊還是右邊,都可以表達其本義“息止也”。對于“昔”字而言,如果認為“昔”本義是“曬干”的話,那么,當表示太陽的象日形在表示土地的象波浪形的下面的時候,就無法體現(xiàn)出“曬干”義;并且太陽在土地下面來曬土地,也不符合生活常理,與人們的思維相違背,因此“曬干”說還不足以讓人信服。
王寧先生在《漢字構形學導論》中提到:“前人所說的本義包含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構意(造意),這屬于文字學的概念,是結合語言意義分析字形構造意圖的;另一個我們稱作實義,是從文字構形意圖推導出詞或語素的某一個義項,……我們一般把后一個概念稱作本義,前一個文字學的概念稱作構意。”[10]筆者認為“昔”字的構意為“傍晚時分”。
按照前文所提及的王寧先生對本義的定義,此處所說的本義即實義,也就是構意的概括化、抽象化。裘錫圭先生認為:“字的本義就是造字時準備讓它表示的意義,通常也就是作為造字對象的詞在當時的常用意義?!盵6]142因此,要探究“昔”的本義,不僅要依照字形,還要以相關的文獻資料為佐證?!拔簟钡脑紭嬕鉃樘柤磳⒙湎隆⒁惶斓慕Y束,由此引申出從前、往日的意義。這一意義在甲骨卜辭中就有使用。如:
這段卜辭記錄是對災禍的占卜。驗辭中記載了兩次災禍,即“有艱”和“來艱”。商人在記載連續(xù)發(fā)生的事件時,常常采用遞計式的方式來計日,即后一個時間點以前一個時間點為基點,把前一個時間點作為第一天。那么,癸丑是卜問的時間,驗辭中單人丁豊在錄這個地方患上“?(癘)”的時間是三天后的乙卯(以癸丑為基點);?子豊在丁巳日(以乙卯為基點)患“?(癘)”;四天后的庚申(以丁巳為基點),子報告了十七天前甲辰日(以庚申為基點)的情況,以及五天前戊申日(以甲辰為基點)的情況。子在庚申那天作報告的內(nèi)容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14]。“昔甲辰”中的“昔”表示以前的一段時間。
另外,《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敝小拔簟倍际怯玫乃谋玖x,與“今”相對,表示過去的時間。
通過對“昔”的字形進行分析,并以相關文獻資料為佐證,得出“昔”的本義是由日落而引申出的“從前”、“往日”之義,與“今”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