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魯迅先生的小說基本上都貫穿了在描寫底層人民物質生活困苦的同時,更注重分析他們性格的弱點、精神的病態(tài)和靈魂深處的痛苦,以此來揭露和批判封建思想對人民精神的“毒殺”這一基本主題[1]。 但是,《一件小事》卻沒有這一主題的影子。 究其原因,這和魯迅先生五四時期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有關,那就是其“立人”思想。王得后、錢理群先生等人通過多年研究,曾明確指出以實現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自由與獨立為目標的“立人”是魯迅先生的出發(fā)點與核心[2]。所以,雖然先生在眾多作品中極力批判國民身上的弊端,但其主要目的卻是療救國民,實現國民思想的解放。因此,將“立人”思想融入《一件小事》的解讀中是闡明這篇文章主題,揭示魯迅先生思想軌跡的重要途徑。
《一件小事》是魯迅先生寫于1919年11月,發(fā)表于1919年12月1日的《晨報》周年紀念增刊上的一篇僅千余字的短篇白話文小說[3]。因此,《一件小事》誕生于五四運動的大潮中,體現著五四時期魯迅先生的思想主張。因此,解讀《一件小事》應當把這篇文章放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下,并結合魯迅先生的思想軌跡去闡述文章的創(chuàng)作動機。
魯迅先生從1909年留學歸國,尤其是1912年8月赴北京任職工作至1918年參加新文化運動前的幾年間,他選擇了“沉寂”,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抄寫古碑,輯錄碑帖,校對古籍。因此,學者們將這段時間稱為魯迅先生的第一個 “仿徨”期,或“迷茫困頓”期。但是1918年魯迅先生卻走出“沉默”,參加了《新青年》的改組工作,并發(fā)表了以《狂人日記》為代表的諸多啟蒙文章,這就標志著魯迅先生走出“仿徨”,走向了“吶喊”。因此,研究《一件小事》的創(chuàng)作背景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更需要了解魯迅先生思想軌跡的變化。
1.1.1 社會背景
1912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自此,中國正式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但是,由于革命的不徹底性,民國政府始終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tài)。從1912年至1919年期間,中國社會經歷了袁世凱復辟、張勛復辟等種種“國家大事”。但是,這些“國家大事”除了給民眾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外,中國社會的面貌、中國民眾的生活方式與思想并未發(fā)生實質性改變,廣大民眾依舊生活在封建思想所統治的社會環(huán)境中。因此,魯迅和同眾多先進知識分子一樣,因為對“國家大事”的“失望”而陷入了“迷茫困頓”狀態(tài)。
但是,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逐漸興起,尤其是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對封建傳統觀念、思想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民眾的思想觀念逐步發(fā)生了變化。1915年以陳獨秀先生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發(fā)起了以“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追求“民主”與“科學”為主題的新文化運動。廣大知識分子深受鼓舞,紛紛走出“迷?!?,以筆為戎,大力提倡民主、科學思想,對封建禮教、思想造成了極大沖擊。在新文化運動后期,廣大進步知識分子還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群眾基礎。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廣大青年、工人與群眾在運動中的表現,更是讓廣大知識青年與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
1.1.2 個人經歷
“立人”是貫穿魯迅先生一生的思想旨歸,無論是它早年的南京求學,還是后來的“走異路”、棄醫(yī)從文都是先生為實現“立人”目標而進行的積極探索。
少年時期家庭的變故,使魯迅先生過早地看到了人性中的陰暗面,感受到了世態(tài)的涼薄,為其以改變國人精神面貌為主要目標的 “立人”事業(yè)埋下了種子;南京求學時期接觸到的進化論等西方先進思想,使他深受啟發(fā),加速了他對“立人”工程的探索;日本留學時期,魯迅先生正式提出“生存兩間,角逐列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等“立人”觀點,初步形成了“立人”思想體系。在“幻燈事件”的刺激下,先生正式棄醫(yī)從文,以“立人”為核心的文化改造、思想啟蒙的方針也由此正式形成;結束留學生活后,他經歷了辛亥革命失敗,選擇了退隱文場,轉而去抄寫古碑,校對古籍,進入了短暫的“沉寂”期。但是在這幾年的“沉寂”期中,魯迅先生并沒有放棄對“立人”事業(yè)的思考,而是通過對社會的認真觀察與深刻反思,愈加認識到了“立人”的重要性。伴隨著新文化運動帶來的“立人”曙光的閃現,加之錢玄同的邀請,魯迅先生打破了短暫的“沉寂”,從“仿徨”走向“吶喊”,積極投身于思想解放大潮,相繼發(fā)表了《狂日日記》《藥》等諸多具有啟蒙意義的文章。而《一件小事》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一時間“勞工神圣”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因此,這一時期中國文壇出現了眾多以“人力車夫”為主題的文章,以揭露底層人民生活困苦狀態(tài),表達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如劉半農的《車毯》、胡適的《人力車夫》等。魯迅先生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人力車夫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一件小事》這一短篇白話小說。但是,與上述幾位作家不同的是,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不重在通過描寫底層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狀態(tài)來表達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也不重在宣傳“勞工圣神”口號為政治革命吶喊,而重在用理性思維挖崛一件普通小事中、一個普通人物身上精神層面的東西為其進行思想革命的“立人”事業(yè)助威。因此,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一件小事》的動機不在于表達知識分子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也不在于號召知識分子要積極向勞動人民學習,而是借“一件小事”闡述“立人”希望的閃現,并借此闡明其“立人”的具體主張。
“立人”是魯迅先生一切思考的邏輯起點與價值核心,是魯迅先生在觀照近代中國國民性、中國命運及吸收中外先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拯救國家,實現人民解放和自由的先進思想。魯迅先生始終將人,包括勞苦大眾在內的所有現實的人放在首位。他認為國運興衰,“根柢在人”,即只有改變了人的思想與生活,才能實現國家的強大昌盛。
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通過闡述小說主人公心中的獨白,“我”赴京工作的六年時間中耳聞目睹了許多“國家大事”,但是這些“國家大事”在“我”心里都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反而增長了“我”的壞脾氣,在表明對動蕩政局反感的同時,揭示出了“立人”的重要性。聯系1912年至1919年這一時間段近代中國的歷史,不難發(fā)現,中國雖然成立了民國政府,但期間又經歷了袁世凱復辟、二次革命等種種事件。這些事件不僅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持續(xù)動蕩,還使生活在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愈加困苦與艱難。先生親眼目睹了這些“國家大事”,親眼看到了生活在底層勞苦大眾的困苦生活狀態(tài),也更加體會到了國運興衰,“根柢在人”的重要性,體會到了不改變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不將國家大政方針與廣大勞苦群眾結合起來、不注重發(fā)揮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而只是一味的進行政治斗爭,便無法真正實現國家的獨立強大。也正是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魯迅先生極力提倡“立人”,提倡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解放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魯迅先生的“立人”思想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王得后先生曾經說過魯迅先生所提倡的“立人”就是立文化,破除不利于人的生命與生存的文化,創(chuàng)立更利于人的生命與生存的文化,使人合理的做人[4]。魯迅先生曾經也突出強調過要使人實現“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盵5]因此,擺脫落后封建思想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在保證人的生存與溫飽的同時,實現人的解放與發(fā)展便是“立人”的目標。在《一件小事》中,先生通過對故事情景以及細節(jié)地描述凸顯了“立人”旨在實現人的生存、溫飽與發(fā)展的具體目標。
保證人的生存與溫飽是魯迅先生 “立人”思想目標中第一個層面的內容,是“立人”追求的最基本目標。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通過細節(jié)描寫介紹了故事的情景與人物的形象,凸顯了“立人”第一層面的目標。《一件小事》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民國六年冬天中天氣及其惡劣的一天。在北風刮得正猛烈,天氣極其嚴寒的情況下,故事主人公為了生計而不得不奔波,滿身灰塵得車夫為了生計也不得不出門工作。這樣,魯迅先生就通過對環(huán)境與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體現了那個年代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也凸顯了改變人們生活狀況,保證人們基本生存與實現溫飽的必要性,體現出了“立人”第一層面的目標。
實現人的發(fā)展是魯迅先生“立人”思想目標中第二個層面的內容,是“立人”追求的最終目標。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通過對車夫扶人行為與故事主人公思想轉變的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道德之美與反思之要,凸顯了“立人”第二層面的目標。在文中,魯迅先生通過對車夫聽了老婦人說“我摔壞了”之后,不顧被被“訛詐”的風險,毫不猶豫地將老婦人扶起,并走去巡警分駐所讓警察來評定是非行為的描寫;以及故事主人公由責怪老婦人“訛詐”、車夫多事轉而“仰視”車夫,反思自己的情感轉變的描述,揭示了實現人的發(fā)展,尤其是實現人的精神得到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體現出了“立人”第二層面的目標。
魯迅先生“立人”的目標是堅定的,即使在“沉寂”期先生也并未放棄對這一目標的堅持,而是用反抗絕望的精神繼續(xù)找尋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探索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耙患∈隆敝熊嚪虻男袨榕c品德,使得魯迅先生看到了“立人”的希望,增長了先生的勇氣,堅定了先生的“立人”目標。
在“立人”之路上,魯迅先生始終把人放在首要地位,并極力主張“以誠為本”與“以愛為綱”思想,號召人們積極樹立規(guī)則意識與反思精神。
第一,“立人”需要人本意識。對人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關注是魯迅先生批判封建倫理思想與制度的出發(fā)點。少年的經歷以及多年來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冷靜觀察思考使得魯迅先生發(fā)現了封建制度與思想對大眾精神的“毒殺”。因此,魯迅先生極力批判在封建思想與制度影響下形成的國民性格的缺點,極力主張人人平等與“以愛為綱”思想。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通過對老婦人摔倒之后車夫語言和行為的描寫突出了“立人”所需要的人本思想。在文中,魯迅先生寫道在老婦人摔倒后車夫并沒有因為不是自己的責任,而選擇漠視老婦人,繼續(xù)趕路,而是選擇停下來詢問老婦人的身體狀況,并將老婦人扶起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車夫在詢問老婦人時,并沒有因為老婦人衣衫破爛而選擇用“你”的稱謂,而是選擇表示對長者尊敬的代詞“您”來稱呼老婦人。因此,車夫的語言選用與行為選擇體現出了“立人”之路對尊重他人的人人平等思想,以及尊重生命的可貴“愛人”品質的呼喚。
第二,“立人”需要“責任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魯迅先生對形成于封建思想壓迫下的近代國民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性格進行了激烈批判,指出了中國人缺乏責任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并發(fā)出了“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應該敢說,敢笑,敢哭,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5]42的號召。 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通過對車夫處置摔倒老婦人行為選擇的描寫,還突出了“立人”之路上對“責任”與“規(guī)則”的向往。魯迅先生在文中描寫到,在老婦人摔倒后,車夫不僅把老婦人扶了起來,還攙扶著老婦人去了巡警分駐所,讓警察來判斷責任,這就充分體現了“立人”之路所需的“責任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的統一。更難能可貴的是,車夫扶老婦人前往巡警分駐所的行為還體現出了“法治意識”的閃光,與傳統漠視法律,講求人治的思想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立人”需要“反思精神”與“批判意識”。魯迅先生曾經在《觀斗》中寫道“看客們”只是“任他們斗爭著,自己不與斗,只是看”,尖銳批判了近代中國“看客們”的“麻木”,指出近代國人缺乏理性的反思精神與批判意識。因此,魯迅先生主張“立人”最重要的是“立精神”,以改變近代國民的精神面貌。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通過對主人公心理變化的描寫凸顯了“立人”路上所需要的批判意識與反思精神。在文中,魯迅先生通過對在車夫扶起摔倒的老婦人后,故事主人公由認為車夫“自討苦吃,現在你自己想法去”的“看客”觀點轉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的慚愧、自新的理性觀點,以及反思給車夫錢行為等的描寫,體現出了在“立人”之路上樹立敢于自我否定,勇于自我剖析的批判意識與反思精神。
因此,“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了魯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整個體系。可以說,先生在“一件小事”中不僅使自己得到了升華,也看到了“立人”希望的閃光。因此,在錢玄同先生的邀請下,魯迅先生走出“迷茫”,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以筆為戎,通過文藝作品積極同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制度斗爭,以使得“人”得以“立”。
《一件小事》作為蘊含魯迅先生“立人”需要“立精神”的執(zhí)著追求的短篇小說,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意義,還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與我國當前極力提倡的諸多思想相呼應,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魯迅先生將實現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主張人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柢。魯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通過對車夫行為的描述,突出了尊重生命、平等待人的人本思想。這與我國當代提倡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核心價值觀以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高度契合。因此,體現在《一件小事》中的,魯迅先生對人的地位和作用高度強調的人本思想在當代中國仍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推動我國的現代化事業(yè)提供理論遵循和借鑒。所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仍然需要,而且更加需要踐行和落實好這一基本思想,以在保障好人的生存與溫飽的前提下,實現人的宜生發(fā)展。
在“立人”之路上,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深刻揭露民國政府黑暗刑罰,批判執(zhí)法當局腐朽性的作品,體現了先生對“良法”與“善治”的熱切期盼。但是,在《一件小事》中,先生卻并未對執(zhí)法當局的黑暗性進行揭露與批判,而是通過對車夫攙扶老婦人前往巡警分駐所行為的描寫,對車夫身上具有的強烈規(guī)則意識與法治意識進行了肯定,體現出了在重視“立精神”的“立人”之路上,實現法律和規(guī)則的落地生根,使人們實現依法依規(guī)辦事的重要性。在當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雖然已經成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守法的社會風氣也正在不斷形成。但是法治社會的實現,還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切實樹立規(guī)則意識與法律意識,自覺相信并維護法律權威。因此,我國必須在加大力度完善我國法律法規(guī)、確保執(zhí)法司法嚴格公正的同時,積極推進法治教育,宣傳法治思想,幫助公民樹立法治意識,努力建成全民自覺守法的法治環(huán)境。
魯迅先生在對封建倫理制度與思想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對近代中國社會的諸多“吃人”現象進行了猛烈抨擊,指出了近代中國最缺乏的東西是“誠”與“愛”,揭露了封建制度與封建思想對人們精神的“毒殺”。因此,魯迅先生極力主張“以愛為綱”與“以誠為本”思想,崇尚理性精神。在《一件小事》中,先生通過對車夫扶人行為、故事主人公思想轉變的描述,體現了對美德的崇尚,對理性精神的追求。而在當代中國,對美德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與追求已然成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而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也已然成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6]。2012年黨中央還正式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誠信”與“友善”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主要內容,這足以體現“誠”與“愛”的重要地位。但是,缺乏道德與理性精神的惡劣事件在社會上依然時有發(fā)生,不僅極大的威脅著社會治安,也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事業(yè)造成了極大沖擊。因此,結合當代我國社會轉型發(fā)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積極弘揚優(yōu)秀美德,培育公民樹立注重反思與懷疑的理性精神,用優(yōu)秀美德與科學態(tài)度助推社會良性發(fā)展。
因此,《一件小事》看似“小”的背后卻蘊藏著豐富內容與啟示?!兑患∈隆凡粌H體現出了魯迅先生“立人”思想的閃光,更是突出了魯迅先生對“立人”先“立精神”,努力追求文化自覺的執(zhí)著。雖然魯迅先生已經故去,但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卻依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