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濛
(華中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中國傳統(tǒng)民居是產生時期最早且覆蓋地域最廣的傳統(tǒng)建筑,因分布地區(qū)的不同,以及氣候、地貌、水文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傳統(tǒng)民居形成了多樣化且相對自由的建筑形式。不同地區(qū)的民居建筑在布局結構和裝飾細節(jié)上有所差異,但其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觀[1]。這種自然觀追求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有機結合,時至今日,依然是值得學習借鑒的設計理念。
“民居”一詞最早可考證至《禮記》,是指皇室宮殿之外的存在于民間的居住建筑?!吨袊ㄖ囆g》中也給出類似的定義:“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2]廣義而言,民居是指具有一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傳承性的一種居住形式,包括建筑本身、附屬院落、周邊環(huán)境及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連的各類設施。而從狹義上來看,民居則被理解為包含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傳承價值的具有居住生活功能的建筑物。
中國傳統(tǒng)民居是與人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建筑形式?!豆茏印ば】铩酚浭觯骸懊窬佣ㄒ樱录撼梢?。”[3]中國人將居所作為生活的先決條件或人生的奮斗終點,這充分體現了對住宅的重視。建造民居屬于民間相對自由的行為活動,大部分民居可以根據當地氣候水文條件、主人經濟能力和個人偏好等要素來設計,這就不同于必須嚴格遵照禮制宗法而建的官方性建筑,所以傳統(tǒng)民居具有時代、地域及階級等方面的差異性,構成了復雜多樣的中國民居體系。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特征很難用一兩句話來加以界分,其具體而微的特征往往依附于不同的建筑樣態(tài)[4]。學界較公認的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主要有“合院式”“四水歸堂式”“三間兩廊式”“土樓式”“窯洞式”“干闌式”①“合院式”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最主要形式,由一正兩廂組成開闊院落,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四水歸堂式”是集中于江南地區(qū)的民居形式,建筑布局理念傳承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叭g兩廊式”以廣東民居鑊耳屋為代表, 是由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和兩側房屋圍合起來的民居形式?!巴翗鞘健奔杏诟=ㄎ鞑浚蔷圩宥佣鴩傻沫h(huán)形民居建筑?!案G洞式”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黃土層較厚地區(qū),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案申@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是用竹、木等構成的底層架空的民居形式。這六大類別。
結合在江夏地區(qū)的實證考察,通過反復比對,筆者認為,江夏民居從涵義上是指明清時期江夏(今武昌)地區(qū)興起的一種“四水歸堂式”民居與本土地域特點有機結合而成的民居形式。從屬性來看,江夏民居屬于江南地區(qū)民居的一個重要分支,平面布局多為三合院,較北京四合院布置緊湊,院落占地面積較小,多為二層磚木混合結構,以擴張居住面積,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耕地面積狹小的特點。從分布而言,現存的江夏民居多聚集在現在的曇華林一帶,如今的江夏區(qū)內也有少量留存。在建造和裝飾方面,江夏民居很好地承續(xù)了江南民居乃至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自然觀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三房一墻圍合的平面
江夏民居多為三合院,以天井式院落為主體,臨街筑高墻,其他三面由房屋居室包圍,入戶面對的是正廳,兩側是廂房。四面均為坡屋頂,下雨、落雪時形成“四水歸堂”的場景。這種建筑形式屬于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封閉式的民居樣式,具有很強的私密性。
2.多功能的“硬山頂”
湖北省的代表性民居大多為“硬山頂”②中國傳統(tǒng)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高出屋面。,江夏民居也不例外,這也是江夏民居與江南民居的不同之處,如周莊等地的很多江南民居使用的是“懸山頂”③中國傳統(tǒng)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屋頂延伸至山墻外形成挑檐。,這種差異與民居形成時間、地域氣候條件有一定的聯(lián)系。硬山頂在明朝后期開始被廣泛應用,梁思成先生曾特別推崇江夏民居中的“硬山墻”結構,稱其不僅可以防風、防火,還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建筑的容量問題,使城市房屋可以較為安全地密集建造。[5]可見江夏民居的硬山頂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環(huán)境。
3.相對簡潔樸素的裝飾
江夏民居由江南民居衍生而來,整體上與江南民居風格非常相近,但較之江南民居的精美飛檐、雕梁畫棟、門窗紋樣等裝飾細節(jié),江夏民居則古樸許多。江夏民居多為硬山頂,雙坡落水,正屋瓦脊中間略低兩側略高,端頭也只上翹一點,臨街院墻的檐頭也是如此,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飛檐”差距甚遠。建筑整體呈現出樸素穩(wěn)重的感覺,并不像江南民居給人以靈動優(yōu)美之感。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盵6]這是最早作為哲學命題出現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疤烊撕弦弧钡闹行氖菑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被視作一個小天地,自然則被視為一個大天地,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萬事萬物皆應順從自然規(guī)律。
天井是江夏民居對“天人合一”中自然觀最好的物化體現,有天井的民居多為“四水歸堂式”民居。“四水歸堂”即各屋頂面向天井傾斜,下雨時雨水皆流入天井之內。天井與院落略有差異,通常不具備日常起居和收納晾曬等實用生活功能,而是主要用來采光、通風和排水。天井是建筑與自然交融的一個空間,是封閉式傳統(tǒng)民居中唯一對外開放的空間,其朝自然開敞,以此將陽光、雨雪、微風等自然元素引入到居所和日常生活之中,實現人與天的交融。一般的院落主要用于人與人或人與人造物的交流活動,很少考慮到人與自然的溝通,但天井這種功能單一的微空間使人只能專注于與自然之間的交流溝通。例如坐落于武昌太平試館4號的汪澤舊宅,是一個建筑體量相對較大的江夏民居,狹小的天井從平面上看僅占建筑占地面積的1/12左右,但正因為天井的狹小,才使人更容易集中精神去感知自然。每逢雨雪落下,天井內就是“四水歸堂”的景色;如遇晴空萬里,陽光就蔓延進天井實時變化;還有風吹之際,風則拂進天井而四處流動。身處建筑之內,居住者卻能產生一種與自然共生之感。天井同時屬于民居和自然,其存在使自然存在于民居建筑的里里外外,這就是“天人合一”自然觀在傳統(tǒng)民居中的具體體現[7]。
禪宗思想中的自然觀強調人要保持不被世俗打擾的安定心境。建筑是人造產物,屬于世俗社會的一部分,禪宗思想中的自然觀體現在建筑上,就是要弱化建筑的存在。民居建筑的各個構件來源于自然,也應當歸隱于自然。[8]也就是說,讓建筑變成自然的一部分,弱化建筑本身的存在,將自然的空靈感和清凈感引入民居建筑之內。
民居必須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這就需要實體墻和屋頂的圍合,在這種功能需求的限制下要達到建筑的弱化和虛化,就產生了建筑設計中的虛實相生,主要體現在建筑立面的虛實結合上。江夏民居在外部看上去形似嚴絲合縫的堡壘,但面朝天井的三個建筑立面皆由傳統(tǒng)的木質鏤空門窗構成,相較于代表“實”的墻體,這種具有透光透風功能的門窗即是“虛”?!疤摗钡拿娣e增加,“實”的面積就會相應減少,實現了建筑的弱化,使建筑消隱于自然,虛實結合使建筑實現功能性的同時也使人感受自然的清凈感和空靈感。以武漢市的江夏陳氏民居為例,面向天井的三面墻體均是由各式鏤空門窗組成,鏤空的紋樣包括鳳頭紋、冰裂紋、云雷紋等。陽光和風透過門窗格柵進入室內,建筑的虛化使這些自然元素被引進居所,營造出具有禪意的安逸靜謐的建筑氛圍。
古人向來對自然界里的動植物懷有敬畏之心,民居的裝飾中也經??梢娮匀辉?,這是民俗文化之中的自然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依賴。古人利用動植物等自然元素作為民居建筑裝飾,是借這些自然元素的寓意內涵來祈求生活幸福美滿,帶有實用主義色彩。[9]
以民居的書房為例, 人們經常將“梅蘭竹菊”等象征堅定意志和高風亮節(jié)的植物元素點綴到書房之中,希望家中學子能擁有相應的品德。再如常見的蝙蝠紋,“蝠”諧音“?!焙汀案弧?,以此來祈求幸福、富裕。江夏民居雖然裝飾較為簡單,但也不乏這種圖騰崇拜的體現。2004年被拆毀的白沙洲“盧家老宅”,民居中一些梁架上雕刻了諧音“吉祥”的大象紋樣和含有祥瑞之意的祥云紋樣,均是反映主人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情[10]。民俗圖樣中的自然觀來源于人對自然的崇拜敬畏,希望以自然的力量實現愿望或消除憂患。
進入現代建筑時期以來,歐美建筑界形成了一種與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自然觀理念一脈相承的自然主義建筑設計風格。20世紀初,以美國建筑設計師賴特為首的設計師們設計的草原風格住宅成為當時建筑領域的風向標。賴特在解釋自己的設計核心理念“有機建筑論”①“有機建筑論”要求建筑的存在要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和規(guī)律,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筑。時提到了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的觀點,并稱之為最好的建筑理論??梢?,自然主義風格不只與傳統(tǒng)自然觀理念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自然觀的傳承。
近幾年,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久居于忙碌、喧囂的工業(yè)社會環(huán)境,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已不僅是精神上的憧憬,更是對住宅等物質條件的現實追求,這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的自然觀在當代住宅中的延續(xù)和傳承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所以,傳統(tǒng)自然觀的意義不可小覷:一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二是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鄉(xiāng)愁式”復興。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的自然觀在住宅設計建設中還有著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應使其與當下時代特征和社會背景合理結合,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全新的面貌注入到住宅和生活之中。具體而言,在當代住宅的設計中,應從三大路徑強化對自然觀的理解與應用。
住宅要順應并利用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而不是讓建筑改變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風貌。住宅與自然共生是指住宅要尊重自然環(huán)境,并且積極將建筑融入自然之中,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具體表現為遵從自然的整體地貌,不是為了建造而破壞原始的山川河谷,而是將住宅和諧地鑲嵌到平原、懸崖、河谷等自然環(huán)境中,使建筑成為自然中的一個有機體,與自然共同生息。賴特的“流水別墅”正是善用自然環(huán)境的代表性建筑,流水別墅很像是從賓夕法尼亞的巖崖之中“長”出來的,整個建筑與溪水、山石、樹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讓住宅適應陡峭的崖壁和傾瀉的瀑布,將自然引入住宅的同時也使住宅融入自然。
善于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取代人工光源和新風設備,不僅環(huán)保,還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上的自然感。通過陽光實時變化帶來的光影效果和風力濕度不斷變化的自然風,巧妙地將自然引入住宅內。這些細節(jié)變化決定了整體的和諧氛圍和雅致格調,人工光源和新風系統(tǒng)則無法帶來這樣的體驗。例如,把自然主義奉為設計信條的建筑師高迪,其代表作“米拉公寓”可以說是完美利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風,弧形圍合結構保證每一戶都是雙面開窗采光,同時所有墻壁都可拆除重組,這意味著可以擴大窗戶面積來增加采光面積,圍合出的兩個大“天井”除了采光外還起到優(yōu)秀的通風效果。時至今日,米拉公寓也不需要依賴任何新風設備。
使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作為建筑材料是最簡單直接的自然主義風格。自然主義風格對天然材料的使用要求極為嚴格,必須是大面積使用天然材料,讓天然材料成為住宅的主體。原木是最能使人產生親近感的材料之一,木材的大面積使用會使住宅空間產生被森林包圍的氛圍,所以有許多建筑設計師喜歡用木材來表達自然主義風格。另外,石材、竹子等材料也被廣泛運用,如建筑師馬清運設計的石頭住宅——“父親的宅”——用當地最常見的石頭和竹節(jié)板建造,院墻到建筑外墻全部由附近河里撿的鵝卵石堆砌而成,室內空間均以竹節(jié)板覆蓋,呈現出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樣的住宅幾乎就是由自然建造的,居住者入戶出戶無非是從一個自然環(huán)境到另一個自然環(huán)境。
概言之,民居建筑反映出的歷史文化往往是最真實、最全面的,通過對傳統(tǒng)民居的研究,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毋庸置疑,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蘊含的自然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觀在民居設計中的融合運用,并將其傳承到當代住宅等建筑之中是十分有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泥古拘方,必須與時俱進,借助科技,賦予傳統(tǒng)的自然觀在住宅設計中新的表現模式,如生態(tài)設計、仿生設計等,在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使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