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敏
(安徽汽車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 安徽·合肥 230601)
語言習得一直是語言研究的一大課題,作為語言習得的逆過程,語言磨蝕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那么,何為語言磨蝕?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Freed 在《語言丟失:當今思潮和未來方向》中指出:廣義上說,語言磨蝕可以指任何個人或群體對任何一種語言或語言任一部分的遺忘[1]。倪傳斌指出:語言磨蝕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該語言的運用能力和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退化或喪失的現(xiàn)象,是語言學習的逆過程[2]。 綜上所述,語言磨蝕是指語言學習者在減少或停止學習某種語言后出現(xiàn)的該語言技能的逐漸衰退、減弱甚至遺忘的現(xiàn)象。 它與語言習得并存,共同影響著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水平。
語言磨蝕自1980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召開的“語言技能磨蝕會議”之后,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1982年《語言技能的喪失》的出版標志著語言磨蝕研究的開始。 經過近40年的發(fā)展,國外的語蝕研究已經較為系統(tǒng)、成熟,研究對象包括母語環(huán)境中的外語磨蝕和外語環(huán)境中的母語磨蝕,并已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科。 許多語言學家分別從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語言磨蝕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 而國內對語言磨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學者王湘云對語言磨蝕進行了一些綜述性研究,論述了語言磨蝕機制與模式,提出了應對策略;蔡寒松、周榕等梳理、歸納了國外的研究成果,對語言磨蝕的本質做出了一定的解釋;倪傳斌根據(jù)語言磨蝕的特點,在磨蝕前外語水平、磨蝕時間、外語接觸量等語言磨蝕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國內學者主要集中于對國外語蝕研究成果的總結和綜述,還未開始進行系統(tǒng)的語蝕實證研究。 以上綜述結合當前我國高職高專教學的實際情況,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語言磨蝕研究表明,影響語言磨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磨蝕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年齡、讀寫能力等。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主要出現(xiàn)了以下幾個語言磨蝕方面的問題:
學生們自幼接受的一直都是漢語教育,整個語言環(huán)境都是以漢語為主導的,并且隨時隨地都處在漢語環(huán)境之中。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主要是通過課堂習得和使用的。 課余時間使用和投入學習的時間非常不足。 其次,漢語與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兩種語言在語言類型、 語言結構和語言規(guī)范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極易導致處于劣勢地位語言的磨蝕[3]。 再次,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即習得的語言要能夠運用到實踐中。 然而,當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使用英語的機會偏少,學生們僅僅是把英語當做一門必修課,而不能夠學以致用,這也導致語言磨蝕現(xiàn)象的產生。
研究表明,語言學習態(tài)度和動機影響學習者使用外語的程度和水平。 如果一個人對某種語言具有負面的看法或刻意抵制這種語言的使用,那么他在這種語言上的磨蝕就嚴重[4]。 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及投入的精力遠不及專業(yè)課, 并且缺乏學習英語的自信,動機不強,很多學生在參加了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 級)之后,就放松了學習,這也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語言磨蝕。
調查顯示:磨損前讀寫能力與外語磨蝕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5]。 一般來講,語言學習者讀寫能力越強,對抗語言磨蝕的能力也越強。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高職高專的學生大多詞匯量欠缺,或者沒有達到基本的詞匯儲備量, 閱讀時會遇到各種障礙,這就使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受限,主動接觸書面英語的機會減少,進而影響其書面英語的表達,導致語言學習進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 因此,讀寫水平越高,語言磨蝕越少,反之亦然。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應該從應試走向開放性和工具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指導著高職高專英語教學。 整個學年的教學仍然圍繞著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進行。 教學目標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因而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模式較單一、僵化,側重于輸入性教學而忽視輸出性教學,主要講授詞匯、語法及考試技巧,而不是綜合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了學生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被動接受老師所安排的內容,成為語言的“暫時儲存器”,失去了學習語言的主動性。 同時,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還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中,還不能使得每個教學班級都能夠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這也使得很多教學手段不能夠運用,教師只能夠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授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學的趣味性,也導致了語言磨蝕的產生。
當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過程中,低效率、低產出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 語言磨蝕理論給語言從教者提供了指導, 帶來了新的啟示。
根據(jù)語言磨蝕理論,為了減少英語學習過程中母語的干擾, 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減少母語的使用,創(chuàng)造更多使用英語的情境,比如用英語討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欣賞英文電影和歌曲,盡可能多的講解英美文化,以創(chuàng)造英語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其次,語言磨蝕的影響還由于學習者減少或停止了英語的學習,因此,教師應給每一個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根據(jù)學生自身情況的不同,幫助他們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從根源上切斷語言磨蝕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的語言學習態(tài)度和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有效的抑制語言磨蝕,因此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積極正面的語言態(tài)度和學習動機。 首先,要幫助學生確立長遠的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 其次,引導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 語言學習不應該只是詞匯、語法、句法的堆砌,而應該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更多的了解相關文化背景,開闊視野,提高學習興趣。 再次,由于高職高專學生缺乏語言學習的自信,學校也應該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始終貫穿其中,讓學生克服對英語的恐懼心理,自覺開口說英語,從而幫助學生減少語言磨蝕。
英文讀寫能力與外語磨蝕有相關關系。Olshtain指出:讀寫能力可有效地防止外語磨蝕[6]。 研究顯示,英語磨蝕最明顯的是詞匯,因此教師要注重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通過閱讀加強詞匯記憶,拓展詞匯量。 詞匯量的提升又反過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此外,較強的英文讀寫能力也可以使那些英語使用者產生保持較高英語水平的渴望[7]。 因此,提高學生的英文讀寫水平可以有效對抗語言磨蝕。
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作為英語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輸入性教學方法,使得輸入性教學與輸出性教學相結合,達到兩者的平衡發(fā)展。 其次,語言磨蝕的規(guī)律是前快—中慢—后快,對于大多數(shù)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大一的英語課堂學習結束后,大二、大三是英語磨蝕最快的兩年。 因此, 可以針對全校學生舉辦一些相關的英語活動,比如英文朗誦比賽、英文書寫比賽、英文演講比賽等,使語言教學真實化,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減少語言磨蝕。 最后,可以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全面的感知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立體的、深刻的印象,從而減少語言磨蝕的產生。
綜上所述,語言磨蝕研究盡管還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但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是一個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本文結合語言磨蝕理論和教學實踐活動, 分析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找出保持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提高學生抗磨蝕的能力。 本文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其實效性還需進一步研究,如果要向縱深方向研究語言磨蝕,還需深入研究,以有效指導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