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萍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勞動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勞動對人類和人類社會自身需要的滿足程度的根本看法,以及對于勞動和勞動者的基本態(tài)度。勞動價值觀的形成會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時代的影響、人所處社會關系的影響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新時代勞動價值觀,源頭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它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的拓展不斷豐富起來的。時代在前進,理論在創(chuàng)新,但始終不變的,是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尊重以及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價值追求。
進入新時代,隨著對勞動內涵的理解不斷深化,新時代勞動價值觀也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來自于偉大的人民。我們一定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大力宣傳勞動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進事跡,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1]這是對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的精準詮釋,也是當前對勞動和勞動者價值的準確定位。
勞動價值觀理論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勞動價值的判斷,包括勞動能夠滿足人類的哪些需要,以及如何通過實踐使勞動滿足人們的需要;二是對勞動價值的認知,這決定了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勞動者。由此可見,勞動價值觀內在地包含了對勞動過程和勞動者在認知與實踐兩個層面的價值理念與價值判斷。
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理論也同樣包含了對勞動過程與勞動者這兩個對象,在認知與實踐兩個層面的具體闡述。以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為支點,以理論認知和實踐指引為線索,相互交織,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了價值原則、價值取向、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訴求四個維度,共同構成了新時代勞動價值觀嚴密的邏輯體系。在認知層面上,聚焦如何看待勞動和勞動者,包括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以及如何看待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要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原則和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的價值取向;在實踐層面,提倡“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價值規(guī)范,強調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體面勞動的價值訴求。
價值原則是價值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要素。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首要的價值原則是“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勞動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延續(xù)的動力。
崇尚勞動、勞動最光榮,不僅是新時代我們對勞動的至高價值判斷,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價值原則。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基石。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都建立在馬克思關于勞動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是通過對人類勞動發(fā)展史的研究,找到了理解人類歷史的鑰匙??梢哉f,歷史唯物主義本質上就是勞動史觀。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勞動的根本價值在于勞動對于人的生命本質和自由發(fā)展的意義。主要包括:
首先,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和人的存在方式。勞動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2](P58)勞動使人與動物相區(qū)別,使人從猿進化而來?!皠趧邮钦麄€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盵3](P509)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成為人類的本質屬性。勞動是人類特有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生命的第一需要。勞動既是人類存在的手段方式,也是人類生活的目的本身。
其次,勞動是一切財富和價值的源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勞動的“二重性”思想,具體來說,馬克思把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使用價值是指一物作為客體滿足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價值。人們通過具體的勞動為自然物賦予了使用價值,使之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要。勞動改變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讓自然物為自己所用,所以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4](P207)。而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因此,人類社會的一切財富都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5](P121)恩格斯也指出,“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yōu)樨敻弧?”[2](P92)從個人角度來說,勞動是人類謀生的基礎性手段,勞動創(chuàng)造的個人財富能夠讓個人的生活更具有幸福感。從社會整體角度來說,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
再次,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在勞動過程中產生了分工,從而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進而產生了人類社會?!罢麄€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6](P550)。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必然伴隨著人類的勞動史,社會的進步由生產力推動,由人類的辛勤勞動而創(chuàng)造。物質生產勞動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和源動力。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社會的歷史也始終伴隨著勞動生產力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正是以“勞動”打通了人類歷史客觀規(guī)律的實然與人類理想的應然之間的隔閡,實現(xiàn)了價值領域應然與實然的統(tǒng)一。因而,勞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原則,崇尚勞動也理應成為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
崇尚勞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最高原則,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7]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勤勞勇敢為美德,勤勞和奮斗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之魂。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早就有關于勞動的思想。我國古代的神話和傳說故事中總離不開關于勞動特別是農業(yè)生產勞動的描述。神農氏教人耕種,大禹善于治水,賢德圣人和領袖無一不是勞動的能手。《詩經》里也有大量關于勞動場景的描寫和對勞動人民的歌頌,字里行間處處可見先人勞動的身影,質樸的文字展現(xiàn)了歡快愉悅的勞動場面。《左傳》有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先秦墨子提出了“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勞動價值觀,墨家學派重視民生、重視勞動人民,墨子本人也被稱為“勞動人民的圣人”。這些先秦智慧都強調了勤勞是民生之本,只有勤勞才能滿足生活所需。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重視勞動。大量的成語、諺語和詩句,例如“勤能補拙”“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都是強調勤勞的重要性。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辛勤勞動的創(chuàng)業(yè)史,勤勞與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世代流傳于我們的血液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摒棄了儒家封建傳統(tǒng)思想輕視體力勞動和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傾向,勞動成為翻身做主后勞動人民自覺自愿的行為,全社會的勞動熱情高漲。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分工、階層分化的不斷擴大,資本等非勞動力的生產要素大量參與社會分配的情況日益增多,加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影響,輕視體力勞動、好逸惡勞等一些錯誤思想日漸彌散,勤勞和奮斗的精神逐漸被拋棄被鄙視,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傳家寶也日漸被丟棄,相反的類似 “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等思想?yún)s被追捧。
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勞動價值觀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勞動意識淡薄。具體表現(xiàn)為不喜歡勞動、厭惡勞動,追求安逸享樂,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的印象中,勞動意味著苦、累、臟,這也反映出我們國家目前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不足,對熱愛勞動、勞動光榮思想的宣傳教育還有待加強。二是勞動價值判斷失衡。追求不勞而獲,輕視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在為數(shù)不少的人那里,‘勞動’已不再是一個神圣的字眼,‘勞動人民’也不再是一個光榮的稱號”[8](P20)。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被認為是低賤的,熱衷投機取巧、追求一夜暴富的風氣日益盛行。三是勞動價值取向的功利性。太過于看重勞動帶來的收益,而非熱愛勞動本身。對勞動為個人帶來的收益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勞動的社會效益的關注,只愿意做有明顯功效和結果的勞動,而對潛在性、基礎性的腦力或體力勞動避之不及。這些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當前社會價值觀在基本勞動價值觀原則方面的錯位。
在人工智能、新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人的活勞動仍然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根本來源。無論是物質生產勞動還是非物質生產勞動,都是平等的、值得崇尚的價值源泉。隨著國家對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日益重視,勞動的外延也在不斷深化,創(chuàng)造性、精神性、服務性勞動日益增多,勞動的對象范圍也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日益擴大,對腦力勞動、創(chuàng)新勞動的尊崇也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崇尚勞動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集中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訴求和價值共識。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無論是從國家治理層面,還是社會發(fā)展層面,“勞動最光榮”都理應引領其他一切價值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敬業(yè),就是提倡對勞動的崇尚和熱愛。勤勞致富、實干興邦,無論對個人還是全社會而言,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也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崇尚勞動應該成為每個人堅定的信仰,唯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也唯有全社會共同熱愛勞動,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
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一切的財富和人類歷史都是由無數(shù)的普通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任何時候都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普通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勞動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翁,尊重勞動者、以勞動者為本,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旨歸。從價值哲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價值是所有價值中最高、最核心的價值。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人的價值就是人自身。因此,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要強調勞動者的主體地位,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者的氛圍,以勞動者自身的價值需要為導向,促進勞動者個體需要的滿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勞動人民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鮮明的兩面性。儒家思想有較為鮮明的輕視體力勞動者的思想。孟子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一著名論斷就體現(xiàn)了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和對普通勞動人民的輕視。體力勞動者在中國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地位一直都很低。但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又極為重視“民本”的作用。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們也經常提出憐民生、體民情、順民意的思想,主張采取減輕賦稅徭役等政策保障普通勞動者的正常生活,但這些思想的出發(fā)點并非是為勞動者著想,而是為了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維護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勞動人民作為勞動價值主體的地位逐步得以確立。毛澤東非常重視生產勞動的重要性,號召把一切力量組織起來成為勞動大軍。他重視勞動人民,強調勞動者最光榮的思想,多次在不同場合表彰勞動英雄。在陜甘寧邊區(qū)時,毛澤東就曾說過:“今天我們開勞動英雄大會,同時開生產展覽大會。這不僅是中國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而且也是東方各民族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這是拿鋤頭的、拿斧頭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人們所開的勞動英雄會議……革命以前的勞動者是被人看不起的,可是現(xiàn)在他們也受到了無上的尊重。”[9](P225)這一時期的勞動價值觀有著十分明顯的集體主義本位的價值取向,最集中的體現(xiàn)就是勞模的不斷涌現(xiàn)。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旨在激發(fā)人們愛黨愛國的熱情,號召大家“以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干勁投入到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而勞動的熱潮中去。在這一階段,涌現(xiàn)了不計其數(shù)的諸如王進喜、焦裕祿等一大批先進勞動模范。“勞動模范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是普通勞動者,又是開風氣之先、引時代潮流的社會精英,在他們身上匯聚著國家上層意志與民間社會的互動力量?!盵10]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渡和國門打開導致的西方價值觀的涌入,勞動價值觀的取向也日趨多元化和功利化。國家鼓勵“勤勞致富”,重視提高勞動效率,實現(xiàn)按勞分配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社會勞動生產率。這一階段,勞動者個體意識不斷覺醒,追求個人物質利益成為了勞動者的正當價值訴求,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因此,新時代,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就要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勞動者為本的價值取向。
尊重勞動者,就要堅持勞動者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勞動的過程是勞動者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要始終堅持勞動者的主體地位。以勞動者為本,要協(xié)調好勞動的自我價值取向和集體價值取向之間的關系,讓勞動者能夠在自由、平等、保證安全和個人尊嚴的前提下勞動,讓誠實辛苦的勞動能夠得到應有的保障和回報,讓廣大勞動者能夠共享發(fā)展成果,從而更有獲得感和主人翁意識。我們曾經過于強調集體主義、強調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犧牲精神,甚至以集體利益代替?zhèn)€人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勞動者的個體權益,也損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不利于全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新時代,我們不僅要尊重勞動者勞動的過程、尊重勞動的結果,也要尊重勞動者對勞動結果的共享,讓勞動者能夠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這是新時代勞動觀的核心訴求。
尊重勞動者,就要讓勞動者享受勞動的過程。勞動不僅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也應該是勞動者自我愉悅、自我滿足、自我發(fā)展和提升的過程。勞動者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xiàn)在對勞動結果的分享上,也體現(xiàn)在勞動的整個過程中。勞動者通過勞動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就感和對自身需要的滿足,也需要能夠在勞動中不斷學習和完善自身,促進自我的全面發(fā)展。人類通過勞動獲得自身的解放,勞動的過程應該是勞動者在勞動中既有付出也有收獲,是雙向的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也是舒心和愉悅的自我滿足過程。
尊重勞動者,就要尊重每一種勞動形式。要強調一切勞動活動的公平性和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性,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都是國家的主人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應當被同等尊重。中華民族曾經有過輕賤體力勞動者的思想誤區(qū),也曾經有過“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不重視科技和腦力勞動者的階段。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從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黨的十六大提出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這“四個尊重”,對創(chuàng)新型勞動、對知識型人才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應該摒棄錯誤思想傾向,對勞動者一視同仁,讓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能夠受到同樣的推崇和尊重。
新時代期待人們用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號召人們煥發(fā)勞動熱情,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勞動中。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如何使勞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對于個人來說,要積極投入勞動活動中,踐行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通過勞動充分滿足自我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對于全社會來說,時代也同樣呼喚人們用勞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不僅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追求,也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夢只有依靠辛勤的勞動和努力的奮斗來實現(xiàn)。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chuàng)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盵11](P14)因此,我們要在全社會倡行“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價值規(guī)范,加強勞動教育特別是面向大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促進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一是要辛勤勞動,提倡“苦干”。要明確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必須靠腳踏實地的辛勤勞動才能獲得,無論個人的輝煌還是民族的復興,都需要靠不懈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只有勞動才能鑄造幸福,才能實現(xiàn)個人和國家的宏偉目標。只有通過艱苦努力和不懈奮斗,不畏艱難困苦,勇挑重擔,埋頭苦干,才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幸福的生活。個人的事業(yè)成就需要依靠孜孜不倦的努力,國家的繁榮昌盛也需要依靠全體人民腳踏實地的奮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離不開全體勞動人民持之以恒的努力奮斗,唯有披荊斬棘的辛勤勞動,才能收獲可喜的勞動成果。
二是要誠實勞動,提倡“實干”。當前社會一些人受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思想根深蒂固,強調誠實勞動,就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欺詐、反對投機。誠實勞動,首先包括勞動的目的要“誠”,不能從事欺騙性活動,不能以蒙騙為勞動目的。勞動的目的是要創(chuàng)造實際的價值,只有以誠實誠信的目標為導向,才是能夠被認可的勞動;誠實勞動,還包括勞動的過程要“誠”,要踏實勞動、誠實地對待勞動過程和勞動的結果,反對一切勞動過程中的虛報、瞞騙或者偷工減料。在勞動的全過程中都要始終倡導誠實守信,以誠為先、以誠為重、以誠為美,這才是勞動應有之義。
三是要創(chuàng)造性勞動,提倡“巧干”。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是通過人的腦力勞動萌發(fā)出技術、知識、思維的革新,從而提升勞動效率、產生出超值社會財富或成果的勞動。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國家興旺的不竭動力。新時代勞動價值觀強調注重創(chuàng)造性勞動,提倡首創(chuàng)精神,呼喚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按蟊妱?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理念的提出,把創(chuàng)新勞動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當前已經進入了依靠知識勞動、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驅動發(fā)展的軌道,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價值在這個時代被充分地弘揚和彰顯。對于個人來說,創(chuàng)造性勞動要建立在開放性思維和挑戰(zhàn)性實踐的基礎之上,摒棄蠻干、硬干,提倡巧干,能夠更大程度地彰顯個人價值;對于國家來說,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價值尤為重要,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成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加速器”。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的落實,集中體現(xiàn)在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三方面的要求。新時代的勞模精神,要求“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這是新時代工人階級偉大品格的具體體現(xiàn),也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力量。新時代的勞動精神,要求全社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包括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等多個層次,是一種熱衷鉆研、敬業(yè)擔當、精益求精的職業(yè)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共同構成了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的理論基礎,是引導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旗幟和方向。深入理解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真正理解了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在實踐中,號召全社會學習勞模、爭當工匠,把勞動精神落實在具體工作中,也是對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的行動詮釋。
要落實和弘揚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彰顯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還需要多方協(xié)同努力。不僅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為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打造更為寬廣的平臺,還要注重從政策制度、法律法規(guī)等頂層設計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要真正實現(xiàn)體面勞動,彰顯“以勞動者為本的價值理念”,共同構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
體面勞動是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價值訴求,“體面勞動意味著給予勞動者尊嚴感、獲得感、價值感。體面勞動就是有人格尊嚴的勞動、有權益保障的勞動、能自我實現(xiàn)的勞動?!盵12]崇尚勞動、弘揚勞動精神、尊重勞動者,最終都要落實到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以法制建設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勞動的公平正義。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勞動者在勞動中得到尊嚴和尊重,促進人的自我實現(xiàn),使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人的本質屬性,獲得全面發(fā)展。具體來說,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為勞動者營造安全舒適的勞動環(huán)境。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新時代勞動觀的價值基石和制度保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就重點強調了工人要堅持勞動的安全權和健康權,生存權是人類第一位的權利。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勞動者的基本訴求,也是體面勞動的根本要求。安全權是指勞動的環(huán)境要足夠安全,勞動的過程中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避免事故和危險的發(fā)生。健康權是指在勞動的過程中,要保護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不僅要防止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對身體的侵害,更要警惕過重的工作壓力和不良的工作氛圍對勞動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因此,要在全社會加強宣傳,著力營造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的氛圍,改善勞動者的工作環(huán)境,在勞動過程中要強化社會保障,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這些努力,提高就業(yè)質量,保護勞動者的人格獨立和自主性,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尊嚴。
二是保障勞動者的工資和福利。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指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形式,勞動力價值是維系勞動者生存和延續(xù)的必要生活資料,包括維持自身生活、養(yǎng)活家人以及實現(xiàn)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工資是勞動者權益中最為基本的內容。因此,要讓體面勞動在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要用公平的工資福利制度體現(xiàn)勞動的應有價值,用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勞動者勞動的積極性,讓勞動者能夠依靠勞動換來的收入維持較為體面的生活。在工資分配中,要特別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
三是提供及時有效的培訓和發(fā)展機會。體面勞動要求為勞動者營造良好的勞動環(huán)境,保證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地從事生產勞動。要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保障勞動者的自主權和人格尊嚴。更為重要的是,要提供及時必要的職業(yè)技能和發(fā)展培訓,給予勞動者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發(fā)展機會,促進勞動者的進步和自我完善。職業(yè)技能培訓對于個人、企業(yè)和國家來說都意義重大,不僅能夠實現(xiàn)勞動者個人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有效促進企業(yè)提高產能、實現(xiàn)效益增長和人才的成長,而且是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爸袊洕~上中高端,勞動者的職業(yè)技能首先要邁上中高端?!盵13]
總之,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理論基礎來自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崇尚勞動的思想,同時吸取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勞動光榮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尊重勞動、以勞動者為本的內在要求,在充分吸收借鑒這些思想精華的同時,將勞動的價值推到了至高的地位,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新時代,要繼續(xù)弘揚“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原則,彰顯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的價值取向,要在全社會提倡“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注重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勞動者的體面勞動和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