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寧市寧中中心小學 劉潔梅
小學階段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tài)度、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根本宗旨在與滿足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的需要,促進小學生基本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教材的整體設計和內容編寫都是圍繞著上述要求而定。因此,作為思政課教師,如何才能上好思政課?它有何途徑和方法呢?
1.部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用書對教材的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作了詳細的說明,旨在培養(yǎng)有愛心、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兒童,促進小學生與道德發(fā)展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質的全面發(fā)展;2.教材編寫特點有系統(tǒng)性、全面性,教材內容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課程設計理念上注重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的知、情、行的關系,既是“教本”也是“學本”;3.依據小學生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采用分散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落實法治教育。如,六年級上冊開展以憲法精神為系統(tǒng)的法治教育,突出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4.教材的微觀結構中是以學習活動為核心設計,是教材的重大突破;5.《教學用書》給予教師有九條整體性的教學建議,實用性強。
教師只有認真去學習領會教學用書,才能避免和減少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并在微觀(即課堂教學)上不偏離宏觀(教學用書)的指導,為把握思政課育人的方向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對既是“教本”也是“學本”的教材,教師的“教”要有新的思路,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教”為“學”服務。因此,教師的“教法”應體現(xiàn)層次性和側重性。
1.突出教學的層次性?,F(xiàn)行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層次依次遞增,每一篇課文均由2-4個二級標題組成,每個標題為一課時,每個標題正文欄目包括“活動園”“交流園”“小貼士”“知識窗”“相關鏈接”“閱讀角”“故事屋”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起到“導”的作用,而不是說教式教學,在相應的教學認知、行為反思、情感體驗等活動中學習新事物,培養(yǎng)豐富學生的已有經驗,并得到提升。如果一個學習活動是以范例作為引入,那么在這個范例后面,會留有讓學習者結合自身經驗學習的提示、方法和空間;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就是開放性的,那么活動過程就是學習者整理、加工和提升自身經驗的過程。如,第七冊《這些事我來做》中,內容有“家務擂臺賽”“愿做哪種人”“不讓做怎么辦”“與家務活簽約”,課堂中我們進行疊衣服、收拾書包、整理書柜、小劇本扮演等體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做家務的益處,學會與家長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堅持做家務勞動的精神,這就是學生一個自身提升的過程。
2.通過教學活動,體現(xiàn)課文教學的側重性?,F(xiàn)行的教材,每篇課文在明理和活動方面的安排上有所側重。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明理型課文其教學側重點應放在明理上,而活動型課文的側重點應放在活動方面。如,第七冊《我們的班規(guī)我們訂》中的“班規(guī)”兩字體現(xiàn)本課重在理。教學時教師要講清楚班規(guī)的作用,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制定班規(guī)。難點是如果有人破壞了班規(guī)了,該怎樣處理。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明確班規(guī)的重要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教材強調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核心,因此,教師不能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課,不能把道理、觀點生硬地塞給學生。教師要設計適合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通過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地獲得知識。
思想品德教育不單單是思政課時的教學,它寓于各科教學活動之中,各科的活動過程也是一種生活體驗。特別是各科的活動章節(jié),是各科課程中的一個部分,它對鞏固所學課文內容、伸延課外知識,發(fā)展人的全面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顒诱鹿?jié)教學自始至終突出學生自主參與性,體現(xiàn)趣味性、實效性,以達到育人的最佳效應。它可以是小品、課本劇、講故事、數(shù)字趣味游戲等。我們要不拘一法,因課而定,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欲望,讓學生在進行自說、自演過程中,通過生動的語言、感人的情節(jié)、維妙維肖的表演,去喚起“觀眾們”的共鳴,領悟體會其教育意義,提高育人的實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文明素養(yǎng)。
教無定法,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園地里,我們要不斷努力,適應時代的變化,立德樹人,以德育人,探索出最優(yōu)的育人途徑,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