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于 夢 蘇春芝 于桂芳 劉思雨 趙宇玲 蘭 慧 萬曼曼(石家莊 050011)
提要 目的:基于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膽結石患者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從而為其體質的調節(jié)和疾病的預防提供臨床依據。方法:收集并篩選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河北省中醫(yī)院肝膽科門診及住院的20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觀察組,200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對其進行中醫(yī)體質判定,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析膽結石的產生與體質的關系。結果:200例觀察組中醫(yī)體質分布為,膩滯質125例(62.5%)、晦澀質24例(12.0%)、燥紅質7例(3.5%)、正常質30例(15.0%)、倦白光質4例(2.0%)、遲冷質10例(5.0%);200例對照組中醫(yī)體質分布為:膩滯質24例(12.0%)、晦澀質14例(7.0%)、燥紅質16例(8.0%)、正常質129例(64.5%)、倦白光質9例(4.5%)、遲冷質8例(4.0%)。經χ2檢驗分析體質類型在不同人群之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運動情況、體質量指數(BMI)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膽結石的發(fā)生。經Logistic回歸分析,膩滯質與膽結石的發(fā)病呈正相關(P<0.05)。 結論:膩滯質為膽結石患者高頻體質;膽結石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與運動情況、BMI值有關。
膽結石是指膽囊內或膽管內有結石產生,按照結石位置分類可以分為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和肝外膽管結石;按照結石成分分類可以分為膽固醇結石和膽色素結石。[1]該病的主要癥狀為黃疸、嘔吐、消化不良、上腹部劇烈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中醫(yī)學并無此病名,根據癥狀可將其歸屬于“黃疸”“脅痛”等范疇。[3]《雜病源流犀燭》曰:“今胠脅肋痛,固由膽邪之實,而所謂肝邪者,不越氣、血、食、痰、風寒五端?!弊鎳t(yī)學素有“治未病”的思想體系[4],通過對膽結石患者體質分布特點和類型的研究,對膽結石的預防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中醫(yī)體質學認為,體質決定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病變類型與疾病轉歸的傾向性。[5]而有關膽結石與中醫(yī)體質的關系鮮有研究。故筆者通過收集、分析膽結石患者的癥狀體征,基于匡調元教授體質學說的“六分法”將體質分為膩滯質、晦澀質、燥紅質、倦白光質、遲冷質、正常質,[6-7]并研究影響膽結石患者體質的因素,為膽結石患者體質的調節(jié)和疾病的預防進行探索性研究。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源于河北省中醫(yī)院肝膽科門診、住院的患者和隨機選取患者家屬及探視者中的健康人群,共收集456例入組人群(其中膽結石患者225例,健康人群231例),為了方便研究,從中各篩選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整理與分析。其中20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觀察組,200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1)癥狀:典型癥狀為腹部或背部疼痛,膽道絞痛或嚴重右上腹疼痛、發(fā)熱、惡心或嘔吐,以及黃疸等;(2)體征:膽囊區(qū)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3)影像學檢查:以彩超檢查為主,彩超示膽囊內可見泥沙結石以及單發(fā)或多發(fā)結石,或肝內、外膽管擴張。對于診斷不明確的患者,進行CT和(或)磁共振膽管造影(MRCP)以明確診斷。[8]
1.2.2 中醫(yī)體質分型標準:參照匡調元體質六分法中的分型標準分型。(1)膩滯質:形體肥胖,中脘痞滿,口甜黏,身重如裹,大便不實,口干不飲,胸滿昏眩,脈濡或滑、舌苔多膩;(2)晦澀質:膚色晦黯,口唇色黯,眼眶黯黑,肌膚甲錯,絲縷瘢痕,痞悶作脹,脈沉澀緩、舌質紫黯;(3)燥紅質:形弱消瘦,口燥咽干,內熱便秘,尿黃短少,飲不解渴,少眠心焦,五心煩熱,喜涼飲,耳鳴聾,脈細弦數、舌紅少苔或無苔;(4)正常質:體壯力強,面色潤澤,胃納佳,耐寒暑,口微干,二便調,脈有力、舌正;(5)倦白光質:面色白光白,氣短懶言,乏力暈眩,心悸健忘,動輒汗出,手易麻,月經淡少,脈細弱無力、舌淡;(6)遲冷質:形體白胖,面色不華,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冷,肌冷自汗,大便稀溏,夜尿清長,毛發(fā)易落,耳鳴聾,喜熱飲,脈沉無力、舌淡胖嫩有齒痕。[9]
缺乏運動:運動次數≤2次/周,每次時間不超過0.5 h。超質量:體質量指數(BMI)≥23。
1.3 納入標準 均為在本院進行檢查并確定為膽結石患者。
1.4 剔除標準 (1)伴有心腦血管及其他臟器嚴重病變的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患有精神疾病者;(4)不符合納入標準,資料不全者。
1.5 數據處理
1.5.1 缺失值處理:因為各種因素,在臨床數據調查中出現了部分缺失值,在對缺失值進行處理時采用了祛除缺失值對象、以平均數填充以及人工填寫等方法,力求缺失值對調查結果的影響達到最小。[10]
2.1 2組人群一般情況 選取符合試驗標準的人群共400例(觀察組200例;對照組200例)。其中觀察組人群年齡為18~65歲,平均年齡為(40.0±12.10)歲;對照組人群年齡為20~67歲,平均年齡為(45.1±13.34)歲,2組人群年齡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人群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對2組人群中醫(yī)體質分布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膩滯質偏多(62.5%),正常質偏少(15.0%)偏少,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詳見表1。
2.3 2組中缺乏運動人群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400例研究人群中共有256例缺乏鍛煉,其中觀察組155例,對照組101例。缺乏運動的患者中醫(yī)體質類型以膩滯質、晦澀質和燥紅質為主,經χ2檢驗,χ2值為55.876,P<0.001,表明缺乏運動與膽結石的發(fā)病關系密切。詳見表2。
表12組人群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例(%)
表22組中缺乏運動人群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例)
組別 膩滯質 晦澀質 燥紅質 遲冷質 倦白光質 正常質 合計觀察組 101 18 5 8 2 21 155對照組19 10 13 7 5 47 101 合計 120 28 18 15 7 68 256
2.4 2組中BMI≥23的人群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400例研究人群中共有233例BMI≥23,其中觀察組137例,對照組96例。BMI≥23的患者中醫(yī)體質以膩滯質、晦澀質為主。經χ2檢驗,χ2值為27.024,P<0.05,表明BMI≥23與膽結石的發(fā)病有關系。詳見表3。
表32組中BMI≥23的人群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例)
組別 膩滯質 晦澀質 燥紅質 遲冷質 倦白光質 正常質 合計觀察組 96 172 7 2 13 137對照組 12 613 4 4 57 96 合計 108 2315 11 6 70 233
2.5 2組人群中醫(yī)體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為探討膽結石患者的體質因素與體質特點,將是否患病作為因變量。本次調查所分的6種體質(膩滯質、晦澀質、燥紅質、遲冷質、倦白光質、正常質)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膩滯質與膽結石的發(fā)病呈正相關(P<0.05,B>0.05),說明體質為膩滯質的人群容易患膽結石;正常質與膽結石的發(fā)病呈負相關(P<0.05,B<0.05),說明正常質為膽結石發(fā)病的保護因素。詳見表4。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200例膽結石患者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依次為膩滯質>晦澀質>遲冷質>燥紅質>倦白光質,其中膩滯質、晦澀質較為多見,約占總數的74.5%??梢娔懡Y石的易患體質以偏頗體質為主。
人類體質是所有人群在其遺傳基礎上、環(huán)境影響下和生長發(fā)育及衰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機能、代謝與結構上相對穩(wěn)定的一種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往往決定了他對于某種致病因子所產生的病變的傾向性及易感性。傳統(tǒng)中醫(yī)學辨證論治過于復雜,故匡老將人體體質分為6型,在6種分型的基礎上研究人體體質,即深化了分型標準,又簡化了分型標準,為體質的分類與疾病的預防帶來了新的思路。[7]
表4 2組人群中醫(yī)體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膽結石的主要癥狀為黃疸、嘔吐、消化不良、上腹部劇烈疼痛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膽結石已成為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急腹癥之一,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11]目前,有許多關于膽結石形成的影響因素的調查。徐立軍等[12]認為,臨床上引起患者膽結石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喜好肥膩,習慣飲酒,長期化痰生濕,聚于體內,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李長春[13]認為,結石病位在肝膽,與脾胃關系非常密切,過食肥甘辛辣之品,傷及脾胃,運化失司,久則痰濕互結,膽失通降,形成結石。本研究通過對400例膽結石患者及健康人群進行體質分析,發(fā)現膽結石患者以膩滯質為主。而膩滯質的臨床表現為形體肥胖,中脘痞滿,口甜黏,身重如裹,大便不實,口干不飲,胸滿昏眩,脈濡或滑、舌苔多膩。通過對其臨床表現的分析可知膩滯質主要是由于體內痰濕過盛導致。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的提高,日常飲食上的肥甘厚味、辛辣香膻逐漸增多,不當的飲食對脾胃有很大的負擔,長期會導致脾胃功能下降,中滿于內,生痰生濕。再加上電子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大量的腦力勞動代替體力勞動,人們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導致肥胖人群日益壯大。中醫(yī)理論中有“肥人多濕,多痰飲”,而肥胖、缺乏運動會導致膽結石發(fā)生的觀點已有人提出。陳捷[14]認為,肥胖患者的膽結石發(fā)生率是正常人群的34倍,并提出BMI是結石發(fā)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吳建平[15]認為,我國脂肪肝和膽結石發(fā)病的率非常高,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即肥胖。本研究通過比較200例膽結石患者與200例健康人群的BMI指數,發(fā)現BMI偏高的人群膽結石發(fā)生率遠遠高于BMI正常或偏低的人群,這與陳捷、吳建平的觀點相符。由此可見,形體肥胖、缺乏運動等外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膽結石患者的體質。中醫(yī)學素有“治未病”的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薄鹅`樞·逆順篇》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所以我們要在疾病還未發(fā)生時積極探尋疾病發(fā)生的誘因,阻斷疾病的源頭,充分將“治未病”的思想用于臨床實踐中。
膽結石是一種由內因、外因等多因素引起的疾病,膽結石的發(fā)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王文棟等認為[16]遺傳因素是膽結石發(fā)病的重要影響因素?,F代醫(yī)學闡述的遺傳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與中醫(yī)的先天稟賦相對應,而在后天體質類型的形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基因直接或間接影響了體質對疾病相關證候的易患性和傾向性。[17]結合本次調查結果,膽結石患者體質差異與遺傳基因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膽結石患者中醫(yī)體質分布與健康人群有一定的差異性。外在因素如運動量的多少、是否肥胖以及遺傳因素都會導致個人體質的不同,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目前關于膽結石體質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次研究只一次以小范圍、小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及研究,還需進一步臨床收集,為今后的大范圍、大數據研究提供更多的臨床資料,以得到更精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