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若思
祭祀先祖是一項始于商朝而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tǒng)活動。現(xiàn)代民間通常于春節(jié)期間進行祭祖,有的在家里祭拜,有的在祠堂祭祖,還有的前往墓地祭祖。具體祭祖的細節(jié)依照各地習俗存在著差異,然而祭祖的重要性卻從未改變過。事實上,對于古代帝王來說,祭祀祖先還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在清朝皇帝祭祖活動中的體現(xiàn)尤為明顯。有清一代,清帝出關祭祖11次,筆者今天就給大家講述清帝東巡祭祖的歷史往事。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第七十五卷中記載順治皇帝曾于順治十年(1653)五月時首次下諭三院:“朕仰承天眷,統(tǒng)一區(qū)宇,深惟我太祖武皇帝肇造艱難,太宗文皇帝大勛克集,誕祜朕躬,以有今日。自登極以來,眷懷陵寢,輒思展謁……”
此時的順治皇帝離開自幼居住的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已有10年之久,經(jīng)常因思念先皇和故鄉(xiāng)而寢食難安,對父親和故鄉(xiāng)的懷念使順治皇帝提出回盛京“躬謁山陵、稍展孝思”的預想。
次年七月,順治皇帝再次下諭禮部希望擇吉日東行,然而這次出行計劃因順治九年到順治十一年(1652~1654)間直隸地區(qū)連年水災和南征大軍尚未班師回朝而一再推遲,最終未能成行,只得“俟他年有暇再行展謁”。誰知“他年”竟成永別,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皇帝駕崩,未能東巡盛京祭祖成為他短暫生命中的遺憾。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康熙皇帝在18歲那年,即康熙十年(1671)九月,正式啟程東巡。這是一次較為簡陋而倉促的行動,剛剛肅清鰲拜集團、廢除輔政大臣制度的康熙皇帝于九月初三出發(fā)前往盛京東巡祭祖。九月十九,康熙皇帝抵達盛京,當日上午,康熙皇帝到福陵進行拜謁。九月二十二對昭陵進行拜謁,同時又派遣隨行官員前往位于興京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村)的永陵進行拜祭。祭陵結束后,康熙皇帝原定繼續(xù)北行,巡視邊境,然而因為“三藩”之亂不得不提前返京,匆匆結束了第一次東巡祭祖活動。
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早春二月。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jīng)平定“三藩”之亂,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為向祖宗報喜,第二次東巡祭祖的計劃被確定下來。與第一次的匆忙不同,此次東巡聲勢浩大,隨行者除王公大臣、八旗官兵外,還有8歲的皇太子胤礽。這次行程除了拜謁祖陵外,還在多地巡狩圍獵,并于五月返京。
康熙皇帝第三次東巡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壯年,御駕親征噶爾丹,成功平叛。為了向祖先告祭,年屆45歲的康熙皇帝于七月二十九從京師啟程.在吉林境內(nèi),康熙皇帝進行了多次圍獵活動,并在巡視期間即興賦詩《松花江網(wǎng)魚》。吉林巡狩結束后,康熙皇帝車駕南下,于十月十三至興京永陵告祭,三日后抵達盛京,并親自到福陵和昭陵進行祭祀。這次東巡是整個東巡史上耗時最長的一次。
承接康熙皇帝東巡盛事的人是雍親王胤禛。清代,唯有雍正皇帝在登基前進行過盛京祭祖的活動??滴趿辏?721),年事已高的康熙皇帝特派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率皇子皇孫東巡盛京祭祖,由皇子祭昭陵,皇孫祭永陵。有關這次祭祖的文字記載不多,一些細節(jié)已經(jīng)無從得知。
到了乾隆時期,清帝東巡祭祖活動的規(guī)模到達了頂峰。乾隆皇帝一生東巡四次,分別是在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四十三年(1778)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和康熙皇帝不同,乾隆皇帝的祭祖之旅并非完全出于以匯報功績?yōu)槟康?,更像是在向他的祖父康熙皇帝致敬。因此,乾隆皇帝的四次東巡排場更大,禮儀也在康熙時期的定制基礎上更加詳盡。乾隆皇帝東巡時的活動很多,在他第一次和第二次東巡時,正值壯年的乾隆皇帝在出關前進行四次狩獵活動,出關后又在蒙古哲里木盟多次行圍。除了例行聯(lián)絡蒙古貴族,喜好風雅的乾隆皇帝也在東巡途中屢次題詠、吟詩作賦,并在首次東巡時留下了日后震驚世界文壇的《盛京賦》。除此之外,乾隆皇帝東巡期間也多次題寫匾額、楹聯(lián),如“泰交景運”“紫氣東來”是為取其祥瑞之意,祈盼龍興之地庇護大清帝國。至此,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達到了頂峰。
隨著1795年乾隆皇帝退位,清帝東巡進入了嘉慶、道光階段。
嘉慶皇帝一生東巡兩次,分別是在嘉慶十年(1805)和嘉慶二十三年(1818)。為了效仿先祖,嘉慶皇帝的兩次東巡都安排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之后。嘉慶九年(1804)九月,川楚白蓮教亂被平定,持續(xù)了9年的農(nóng)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以此為由,嘉慶皇帝于嘉慶十年(1805)七月出行盛京,舉行謁陵典禮。第二次東巡也是在鎮(zhèn)壓了嘉慶十八年(1813)的天理教起義和嘉慶二十二年(1817)的高羅衣起義之后進行。雖然嘉慶皇帝盡可能維持皇帝巡狩的排場,但此時腐敗的清政府已經(jīng)因為長期的農(nóng)民起義而受到重創(chuàng),無力再維持這種皇家的體面了。
道光九年(1829),道光皇帝出巡盛京,拜謁祖陵。這是清代皇帝最后一次東巡,此時國內(nèi)的社會矛盾已經(jīng)到了無法忽視的程度,大清的國運由盛轉衰。至此,清帝的東巡祭祖活動正式落下了帷幕。
禮制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封建統(tǒng)治而將人劃分等級的工具,在西周時期真正成熟。依照《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禮儀分為吉、兇、賓、軍、嘉五種。其中,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都包含在吉禮當中。清朝的祭祀等級有三,分別是大祀、中祀和群祀。大祀須由皇帝親自主持,中祀、群祀可派遣貴族、官員代祀。
封建禮法是宣揚自身正統(tǒng)的重要工具,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清朝統(tǒng)治者制定了詳盡的禮樂制度,《大清通禮》《續(xù)纂大清通禮》《皇朝禮儀圖示》等書都對這些制度進行了記載。按照禮法規(guī)定,即便是貴為九五之尊的天子也不得不在祭祀先祖時三跪九叩。
清帝謁陵儀式主要分展謁禮和大饗禮兩種禮儀。
展謁禮又稱謁見禮,即見面禮。展謁禮在寶城墓地舉行,包括行禮、祭酒、舉哀三個步驟。儀式舉行時,皇帝面向正北處寶城站立,于石祭臺正中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起身至石祭臺東側,行三祭酒禮。行三祭酒禮時,皇帝需再次跪下,雙手接金爵向寶頂高舉敬獻,敬獻一次便叩頭一次。禮畢,皇帝再次起身,面向西方舉哀。儀式完成后,再由禮部堂官引導出隆恩門,乘步輿返回行宮。
大饗禮即供獻禮,包括供祭品、奠酒、讀祝文等。大饗禮通常于展謁禮之后的第二天在隆恩殿舉行,依舊由皇帝主祭。大饗禮的行進路線與展謁禮相同,分成上香、三獻禮、送燎、望燎四個步驟?;实坌柙谏舷愫腿I禮后行三跪九叩禮。禮畢,禮官將彩紙、金錠等送入焚帛亭分化,皇帝在月臺望燎。之后,皇帝在石祭臺前再向寶城祭酒、舉哀。全部儀式完成后再返回行宮。
依照規(guī)定,完成謁陵禮后需要行告成禮。
告成禮,即在陪都宮殿舉辦宴會和慶典??滴鯐r期,禮成后常在回北京后于太和殿行告成禮;乾隆時期,則直接改在盛京的崇政殿和大政殿舉行慶典。參加告成禮的人員除了東巡隨駕的王公大臣外,還包括盛京當?shù)毓賳T、“退休”八旗高官、三陵總管官員等。
宴會當天,皇帝召見八旗封疆大吏和80歲以上的八旗老人并親自賜酒。席間皇帝會對參與人員進行賞賜,宴賞物品包括各種貴重衣袍、綾羅綢緞、金銀鞍飾、刀具、銀錢等。
宴會上的食物多以面點甜食為主,使用大量的面粉、蘇油、雞蛋、蜜等食材。乾隆時期的筵宴活動更加隆重,宴會當天需奏樂,飲宴期間有樂舞助興。宮廷筵宴上的舞蹈多為滿族舞蹈,分作文舞和武舞。文舞又叫喜起舞,武舞又名揚烈舞。除此以外,還有雜耍、“善撲”、“角抵”等節(jié)目作為余興。其中善撲自清朝入關以前便是喜慶宴會中的表演項目,入關后也保留在宮廷大宴中。善撲需選八旗勇士中精練之人組成善撲營,在宴會上展現(xiàn)技藝或是和外藩角力,是乾隆皇帝最喜歡的宴會余興節(jié)目。
宴會之后,參與人員向皇帝行三叩頭禮。待皇帝乘輿回宮后,官員才可各自散去。至此,為時數(shù)天的祭祖儀式正式完成。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又是祖宗的陵寢所在,滿人入關后一直對故土抱有特殊的情感。清帝回東北祭祖,在思念故鄉(xiāng)、祭祀祖先陵寢之外,還有特殊的政治意義。
順治時期,沙俄勢力不斷進犯我國東北邊境,對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邊境安全造成了巨大困擾。清帝東巡謁陵時,需要巡視邊境和沿途布防。除此以外,康熙皇帝還在東北制定了三項政策:移民實邊,保證軍事后備力量;駐軍屯墾,降低人力糧草損耗,縮短錢糧周轉時間;營建水師,防備沙俄水上侵略。
在這種嚴密的軍事布防下,清兵于雅克薩之戰(zhàn)中取得了勝利。1689年9月7日,中俄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約定兩國嚴禁越界入侵和收納逃人;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來往,通商貿(mào)易。
清帝東巡時曾多次途經(jīng)蒙古,與蒙古貴族聯(lián)絡感情。清帝必須和蒙古貴族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從而鞏固邊防,維護統(tǒng)一。隨著康熙時期國內(nèi)叛亂漸平,這層政治目的漸漸弱化。到了乾隆時期,東巡祭祖被賦予了“敬天法祖”思想的含義。通過強化禮制和提高儒學地位,清代統(tǒng)治者向士人表明清政權的正統(tǒng)統(tǒng)治,以維護國內(nèi)的穩(wěn)定。
在清朝276年的國祚中,清帝共計進行了11次東巡祭祖的活動。從政局動亂到盛世太平,最后風雨飄搖、黯然收場,東巡祭祖見證了這個王朝泰半的興衰?!按掖移呷张f宮停,月暉旋驂不盡情。屈意西行循往制,回頭東望戀陪京?!痹诮Y束了兩個月的東巡之旅后,道光帝于1829年留下了御制詩《九月三十日盛京留別》。而當時寫下這首詩的道光皇帝到底是何心情,如今已經(jīng)無人能夠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