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標(biāo)
(中山大學(xué) 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275)
位于粵北南雄市郊、湞江河畔的蓮開凈寺,是廣東省較大的尼剎之一,也是當(dāng)代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恢復(fù)重建的眾多寺院中,唯一的尼眾道場。其前身是明天啟六年(1826)念純智一大師所創(chuàng)的蓮社庵,迄今有四百年左右的歷史。在四百年前,甚至在現(xiàn)代京廣鐵路開通前,南雄直隸州的地理位置毋庸說是“昔非今比”的,它雄踞于梅關(guān)古道嶺南的出入口。蓮社庵的不遠(yuǎn)處即是聞名遐邇的珠璣巷,南北匯聚,車馬駢闐。在這樣的交通要道創(chuàng)辦蓮社庵的祖師,民國虛云和尚重輯《佛祖道影》卷四中立有“明南雄蓮社念純大師肉身”傳贊(以下或稱“念純傳”),并被“許為法門砥柱”,可見其在佛教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然而這座庵寺的歷史聲聞并未因其地、因其人而顯,歷代文獻(xiàn)中固然偶有記載,卻大多語焉不詳;寺內(nèi)殘存有幾件鐘銘、碑刻,而斷爛殘泐,幾不可識讀。雖不能從這些模糊的信息中了解蓮社庵沿革變遷的大概,卻可以肯定其于明清之際與浙地高僧之間存在或深或淺的關(guān)系。以下縷述之,或可借談資而廣聞見。
盡管虛云大師重輯《佛祖道影》立有“念純傳”,但這個小傳的敘述給人留下不少謎團(tuán)。傳云:
師名智一,字念純,江西太和郭氏子。母夢白蓮而孕,生于萬歷丁亥冬月十九日子時,生時祥光滿室。幼不群,厭腥膻。十歲通內(nèi)典,十八登進(jìn)士。官歷都御使,巡撫黔粵。二十五歲,權(quán)臣當(dāng)?shù)?,棄官出家,投丹霞大素禪師薙染。素師廣孝,是溈仰法派。受戒于云棲蓮池大師。參方十載,發(fā)明心地,禪凈并行。紫柏、憨山印可,許為法門砥柱。天啟六年,創(chuàng)蓮社庵,鑿放生池四。專志凈修,日課彌陀十萬。再建鰲山寺、青蓮庵、旃檀林。四寺接眾,遐邇慕其道風(fēng),與蓮池大師相同。于順治乙亥七月十三午,無疾告眾努力弘揚(yáng)佛法,說畢端念佛而逝。世壽七十三,僧臘四十八,度人無數(shù)。逝世經(jīng)百日如生,香風(fēng)不散。知州羅公、紳耆善信留肉身供養(yǎng)于蓮社庵,迄今三百余載,仍然如生。俗時著有《官箴》《青螺集》,法門著有《禪凈雙修集》《凈土詩》行世。[1]312
小傳有關(guān)念純大師生平身世似乎鑿鑿有據(jù),生卒年月日乃至?xí)r辰都的的分明,然多有明顯的歧異和錯亂之處,例如:(一)傳中云念純?yōu)樘┖凸献?,而寺中現(xiàn)重建祖師殿簡介則云:“母郭氏夢白蓮而孕?!备腹弦磕腹弦??歧異頗大,未知孰是。(二)傳中云“十歲通內(nèi)典”,夸飾太過,卻也不能決然否定有天賦異稟的存在;而稱“十八登進(jìn)士”,二十五歲棄官出家前即“官歷都御使,巡撫黔粵”,則匪夷所思了。(三)傳稱師“順治乙亥”逝,而順治無“乙亥”年,當(dāng)是“己亥(順治十六年,1659)”之誤。鑒于以上數(shù)條,《念純傳》敘述的準(zhǔn)確性和完整性,就頗讓人懷疑了。
傳云念純?yōu)樘┖凸献?,且有官都御、巡撫黔粵的?jīng)歷,我們則不妨循著這個線索查驗乾隆《貴州通志》。其書卷十七載,嘗任巡撫都御史者,萬歷后期有郭子章(1543—1618),即江西泰和籍人。郭子章隆慶五年(1571)三甲第二十四名進(jìn)士,時年二十八歲。萬歷十年(1582)遷廣東潮州府知府[2]卷十七。則似乎此郭子章最有可能就是《增訂佛祖道影》“念純傳”的傳主了,然其經(jīng)歷與開創(chuàng)蓮社庵的時間前后不接。
郭子章未入《明史·列傳》。乾隆《貴州通志》卷十九傳云:“字相奎,號青螺,泰和人。隆慶辛未(五年,1571)進(jìn)士。萬歷二十七年(1599),巡撫貴州。歷十年,習(xí)知民隱,凡所設(shè)施,永垂利澤。……三十五年(1607),陳情終養(yǎng),疏九上始得請。晉兵部尚書。”[2]卷十九據(jù)郭子章之子郭孔延撰《資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可知:郭子章從隆慶六年(1572)任福建建寧府推官,到萬歷三十七年(1609)告老還鄉(xiāng),共為官37年,歷任南京工部主事、廣東潮州知府、四川提學(xué)僉事、兩浙參政、山西按察使、湖廣右布政、福建左布政、貴州巡撫等職,官至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可謂宦轍半天下。子章天才卓越,于書無所不讀,著述20余種,輯為《郭青螺先生遺書》三十五卷[3]197-288。
郭子章于佛教的緣分頗深。他曾有入廣東韶州曹溪之行。明朱國楨《涌幢小品》卷二十八“傳衣”條即錄自《郭青螺集》,于南禪祖庭南華寺藏達(dá)磨傳衣事考訂甚詳,稱:“萬歷乙酉,予入韶州,間道棹小艇入曹溪。六祖像精彩莊嚴(yán)。寺僧因出傳衣、寶缽、革履。衣似今羊絨褐衣,而間以金縷?!秱鳠翡洝分^西域屈眴布,緝木綿花心織成,理或然也。缽本瓷器,為廣東提學(xué)魏莊渠所碎?;蛟朴行乃橹?,或云偶墜諸地,僧以漆膠,仍似缽形,而寶色無光。革履云是六祖遺履,比今履差長耳。衣是釋迦佛所遺者,有言是達(dá)磨所遺,有言是武則天所賜,未有定說?!盵4]卷二十八萬歷乙酉,即萬歷十三年(1585),此時郭子章或尚在潮州知府任,或剛卸任。此雖與蓮社庵無甚關(guān)系,然可說明郭子章在廣東為官時即已潛心佛氏,嫻于文獻(xiàn),且與廣東韶州佛門關(guān)系甚密。
郭子章辭官歸家之后,首先為地方寺觀的修復(fù)多次輸資。對于此類佛教事務(wù),他不僅親力親為,而且?guī)蛹胰?、號召鄉(xiāng)鄰一同參與其中。據(jù)郭子章《蠙衣生傳草》卷十《凈圣堂碑記》稱,他從黔地歸里后,倡募四方,捐金二百余,其妻、子侄抑或捐田、或捐物鑄像、香爐等,為凈圣堂的修建大費心血。又,《蠙衣生傳草》卷十《明州阿育王寺志序》云:
余生平事佛,率以名理取勝,多采諸最上乘門,與吾靈臺有所契合發(fā)明者雅尚之,至于一切報應(yīng)因果等說,置弗問。中年宦轍四方,多更事故,凡有所求,屢著肹蠁,于時雖或問,問未加詳。萬歷庚子,奉命討播,以孤軍冒重圍,舉家百口縶萬死一生之地,恐畏百至。雖委身于國,聽命于天,未嘗不禱于三寶,禱即應(yīng),應(yīng)即審事非影響,且與關(guān)侯通于夢寐,播酋授首,多賴神助。余于是不惟于寶應(yīng)之道加詳,而于生平所尚名理益著。近奉旨?xì)w養(yǎng),乃建忠孝寺,上報主恩,下酬親恩,總之答神貺以彰至理之不誣也。吾兒延、太、陵皆與余同茹荼甘,昭格見聞,故於此道頗遵庭訓(xùn),陵兒以今歲壬子赴試留都,乃先渡錢塘,踰嶺,覲阿育王寺真身舍利。[5]卷十
可見不但他本人虔信佛氏,其子女也深受感染。
據(jù)以上所述,與《佛祖道影》念純傳相比對,念純與郭子章生平經(jīng)歷相重合有:(一)官歷都御使,巡撫黔粵;(二)俗時著有《官箴》《青螺集》。則所謂“泰和郭氏子”的念純大師,即郭子章。然事實絕無可能?!对鲇喎鹱娴烙啊贰澳罴兇髱煛眰鞣Q念純生于萬歷丁亥,即萬歷十五年(1587)。而郭子章隆慶辛未(五年,1571)登進(jìn)士時年已二十八,則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二人相差了四十四歲。那么,念純傳中所謂的“郭氏子”,極有可能指念純?yōu)楣诱轮?,而非郭子章本人。念純生時,郭子章或正在廣東韶州,且頗致意于佛教。郭子章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始巡撫貴州時,念純已然十二歲。念純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十八歲時登進(jìn)士第(或即為貢生或中舉人),時郭子章六十二歲。念純?nèi)f歷四十年(1612)二十五歲即棄官出家,而郭子章在此之前的萬歷三十七年(1609)已告老還鄉(xiāng)矣。而倘是作為父子兩人,除去其中夸飾的成分,二人經(jīng)歷不但沒有什么矛盾之處,反而存在著某種因果的聯(lián)系。至于念純傳中著錄的《官箴集》《青螺集》,顯然是郭子章著述;《禪凈雙修集》《凈土詩》,或即是念純大師著述。
因傳中念純與郭子章的經(jīng)歷有敘述上的重疊之處,故今蓮開凈寺簡介所云“母郭氏”則不能成立了。據(jù)蒲秉權(quán)《碩薖園集》卷十《代祭蕭太夫人文》云:“嗚呼!余采風(fēng)于章貢諸名家,而知內(nèi)則之克敦,莫蕭夫人若也?!櫴胧构耖e氣暇于帷幄間,無內(nèi)顧之虞,而得以壹意奏外侮之略,則夫人陰教力居多也。”其題下注:“郭青螺先生妻?!盵6]卷十則郭子章夫人乃蕭氏,七十余而卒。郭孔延撰《資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載:萬歷元年(1573)郭子章31歲,長子孔建生;二年(1574)32歲,次子孔延生;四年(1576)34歲,三子孔太生;七年(1579)37歲,四子孔陵生;十年(1582)40歲,五女貞文生;十二年(1584)42歲,六女貞玉生。此后不再有生育子女之記錄。此數(shù)人殆為郭子章與蕭氏夫人所生者?;蚴恰赌罴儌鳌匪浤罴兩暧姓`,則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寺志序》所記孔延、孔太、孔陵諸兒虔信佛氏,念純或即其一耶?《年譜》郭子仁跋云:“青螺公年譜經(jīng)延公匯錄成編,在當(dāng)年目見耳聞,事實詳析,自是次第井井。迨歷年既久,刊本罕存,即有存者,亦多殘缺不完,后之人任意補(bǔ)綴抄錄,每至先后顛倒,文理錯亂。仁讀之,疑非原本,因為參互考訂,其有不成文者引申之,其有缺者仍之。又將各處征引文詩摘出,附于遺書各類中。譜內(nèi)仍注明載在某處,以歸簡明。此非敢擅自改易,但取其繁蕪而芟潤之,而其中事跡一一具存,仍不悖延公手錄本意,閱者諒之?!盵3]197-288既然郭子章《年譜》本身就“殘缺不完”,且“先后顛倒,文理錯亂”,其中有關(guān)念純的記載是否有殘缺,或許念純?yōu)楣诱峦馐矣谌f歷十五年(1587)郭子章四十四歲時所生某子而不為《年譜》所錄呢?然這種可能性較小。
相對來說,另有一種可能性倒是極大的,即:念純是《年譜》所記郭子章最小之六女郭貞玉,而非郭子章之子。理由是:(一)雖然郭貞玉生于萬歷十二年,而念純生于萬歷十五年,相差三歲,但畢竟是比較接近的。況“十二”“十五”或是文獻(xiàn)漫漶所致也未可知。(二)古人無論子女,都可雅稱為“子”的;無論僧尼,都可尊稱為“僧”的。與念純同入《佛祖道影》卷四的,就有一名確認(rèn)是女性的出家人韶州尼無盡藏,而此卷總冠名為“兩土圣僧”。(三)念純大師法名智一(又寫作“志一”,見下),念純其表字也?!爸且?志一)”“念純”,亦與其俗名“貞玉”相關(guān)聯(lián),互為表里。(四)倘是郭子章之子出家為高僧,《年譜》不至于回避此事,尤其對于一個崇信佛教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種福報、榮耀。而在“重男輕女”的舊社會,女子的履歷大多不會入宗譜、年譜之類的。正因此,導(dǎo)致了念純大師(或郭貞玉)行實的撲朔迷離、模糊不清。(五)所創(chuàng)之道場為蓮社庵,而非寺,則其人多半應(yīng)為女性出家人。當(dāng)代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將破敗已久的蓮社庵恢復(fù)為尼眾道場,當(dāng)是有其歷史的考量的。
然這僅僅是一種推測,暫未找到任何的文獻(xiàn)依據(jù)。念純傳最初的來源在何處?是寺中斷爛的碑記,還是寺僧模糊的口述?或者是寺僧為抬高此寺的地位,夸飾其辭;或者因為文獻(xiàn)碑刻的斷爛,竟致《佛祖道影》將錯簡或闕壞的文字聯(lián)綴,產(chǎn)生敘述上的混亂,而將郭子章之子混同郭子章本人了(1)據(jù)葉兵《研讀虛云和尚〈增訂佛祖道影〉的新發(fā)現(xiàn)》一文(《中國禪學(xué)》第5卷,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稱:虛云和尚在1935年就清釋守一輯《佛祖正宗道影》增入六七十尊(亦有云百余尊者),自為傳贊,成《增訂佛祖道影》,“明南雄蓮社念純大師肉身(蓮宗)”列“兩土圣僧”十三尊之一;虛云和尚除增補(bǔ)外,訂正了守一之誤不少;虛云之增訂本亦存在編排顛倒的錯誤,有些傳贊可能非虛云和尚所撰。。傳中稱念純“十八登進(jìn)士”,實際上是在敘述念純之父郭子章二十八登進(jìn)士第之事的,卻因殘闕一“二”字,以致人費解。其他文字殘闕,無疑更多。更有甚者,或?qū)⒐诱轮芭睌⑹龀芍白印?,并誤穿插入“十歲通內(nèi)典,十八登進(jìn)士。官歷都御使,巡撫黔粵。二十五歲,權(quán)臣當(dāng)?shù)?,棄官出家”這般近乎神話之經(jīng)歷,也莫非是虛抬蓮社庵之地位而設(shè)。不管如何,《佛祖道影》念純傳畢竟是祖師提供的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xiàn),它給后人留下了諸多蛛絲馬跡,為后來者的考索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
傳云念純?nèi)f歷四十年(1612)出家,后禮蓮池大師具戒,而蓮池大師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示寂的寺名“蓮社庵”,當(dāng)與此經(jīng)歷關(guān)系甚大。今按《云棲大師遺稿》中有《答江西郭青螺司馬》書,首錄郭子章來書云:
仆始深信西方凈土,若此妙明,亦若此簡易。最后得師所著《彌陀經(jīng)疏鈔》讀之,又知妙明處不落頑空,簡易中不入淺俗,遠(yuǎn)師以來,一人而已。仆近留鬼方,討夜郎,兵戈叢中,佛力為多。竟無術(shù)脫去塵沙,歸鏡云棲。敬遣一介上起居,薄將不腆以飯從者。即日三、四小兒入留都,道錢塘,肅誠頂禮,幸有以教之,即所以教仆也。
書中所謂的“三、四小兒”,即指郭孔太、郭孔陵也。蓮池大師復(fù)書云:“萬里德音,忽被枯朽,感慶可言。賢公子倘臨荒塢,區(qū)區(qū)之心,欲勸以佛道人倫不礙交盡,無論形分緇素,只貴了明心地而已。不審當(dāng)尊意否也?”[7]329復(fù)書中提及的“賢公子”,當(dāng)是指四兒郭孔陵。既然郭子章與蓮池大師關(guān)系如此之密,則將“女公子”郭貞玉送往蓮池座下求法,也是極自然的事情。傳中敘及念純“專志凈修,日課彌陀十萬”,并著《禪凈雙修集》《凈土詩》等,則顯然是得自云棲蓮池大師的真?zhèn)?,并著意于使凈土宗在南雄生根開花。
又,傳中敘及念純投丹霞大素禪師薙染。丹霞大素禪師,其人未詳,莫非是韶州仁化丹霞山之禪師歟?又云“素師廣孝”,廣孝亦不知為誰,然絕非元末明初的姚廣孝。又云得“紫柏、憨山印可”,憨山示寂于天啟三年(1623),且有在韶州弘法的經(jīng)歷,也在仁化丹霞山游歷過,念純得其印可,頗為可信。紫柏真可雖亦來游韶州曹溪,然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已圓寂矣,萬歷四十年才出家的念純大師怎么可能面見紫柏大師而得其“印可”呢?可見《念純傳》述其出家求道的經(jīng)歷,亦是疑信參半。
明清之際,嶺南禪宗迎來了一個迅猛發(fā)展的階段。尤其是以空隱道獨、天然函昰為首的曹洞華首系高僧自江西等地南還弘法,宗教并舉,廣羅僧眾,在社會大動蕩、生靈涂炭的大背景下,為各色人等,特別是遺民文士提供庇護(hù)所。其道場主要有羅浮山華首臺寺、廣州海云寺、海幢寺、無著庵、東莞芥庵、臷庵、仁化丹霞山別傳寺、廬山歸宗寺、棲賢寺、福州長慶寺等,迎來了嶺南佛教發(fā)展史上自六祖慧能后的第二次高潮。
天然和尚及其弟子在來往廣州、韶關(guān)與江西、江南等地之間時,南雄是必經(jīng)之地。位于南雄水南村、由念純大師創(chuàng)立的蓮社庵、鰲山寺、青蓮庵、旃檀林等寺廟群落,理應(yīng)能感其振興佛教的風(fēng)氣,并為其所動。然事實并不如理論來得圓滿。當(dāng)康熙元年(1662),天然和尚弟子、浙江仁和籍的高僧澹歸大師上丹霞創(chuàng)立別傳寺時,念純大師已圓寂三年矣;康熙六年(1667),天然法系深入南雄時,念純大師已圓寂八九年矣,他們沒有相遇。澹歸在創(chuàng)建別傳寺的數(shù)年間,多次赴南雄,與南雄知州陸世楷等相游處;康熙六年八月,居士張寶譚等為供養(yǎng)天然和尚,將南雄房產(chǎn)贈予別傳寺作下院,名龍護(hù)園,陸世楷捐俸重修[8]23-31。天然和尚也好,澹歸和尚也好,似乎都沒有特別屬意于念純所創(chuàng)的蓮社庵等寺。
然澹歸禪師最少有一次蓮社庵之游,《遍行堂集》卷三十五有《常月生別駕招游蓮社庵》詩一首,云:
閉戶猶堪起陸沉,使君高會更相尋。水云各具彌天勢,風(fēng)雨難回?fù)竦匦?。野寺蕭蕭孤磬晚,方舟泯泯一江深。眉間霽月俱輝映,不待晴空欲滿林。[9]卷三十五
詩中涉言的“使君”,即南雄知府陸世楷,字英一,號孝山,浙江平湖人,與澹歸為同鄉(xiāng)。清順治三年(1646)拔貢生。順治十三年擢南雄府知府,有政聲,然歷十九載而不調(diào)。禮天然為居士,名今亙?!笆咕邥保戈懯揽娢难偶?。詩題中的“別駕”,即州通判之習(xí)稱。常月生,當(dāng)即順治十六年任南雄通判之常文魁。遼東蓋州貢生,后升理藩院判。見道光《直隸南雄州志》卷四。又,《直隸南雄州志》卷十一載:“國朝順治己丑(六年,1649),大兵克城,府堂前六房及大門以外亭坊俱毀于兵??滴跞梢?,通判常文魁重建譙樓暨申明、旌善二亭。知府陸世楷記載?!痹娛拙洹瓣懗痢痹?,指隱逸之士,此自謂也。澹歸和尚本為南明重臣,有“五虎”虎皮之號,后披薙為僧。其在丹霞創(chuàng)為別傳一寺,端為此地有明遺民在焉,本為潛隱之窟,又轉(zhuǎn)為“逃禪”之所,是為“陸沉”?!皳竦亍保芙讨?,建立曼荼羅,作諸法事,或建立殿堂時,選擇最好、最適合之地,稱為擇地。此應(yīng)題中“招游”二字,指在蓮社庵舉行詩文雅集之類?!耙八隆币宦?lián),具寫蓮社庵。“蕭蕭”,渲染一種寂寞蕭瑟景象;“孤磬”,即從聽覺上也能感到其孤獨寒冷。“一江深”,指蓮社庵離城較遠(yuǎn),來此不易。則此時的蓮社庵或不能與念純大師住世時相比了。
如前所述,因為蓮社庵主要是以修持凈土宗為主,與當(dāng)時嶺南文士“逃禪”的熱鬧景象相比,未免冷清很多。盡管澹歸筆下的蓮社庵被稱作“野寺”,規(guī)模局促,門庭冷落,但其祖師念純大師畢竟是遙接江南云棲蓮池大師法脈的,而且,這時的住持是當(dāng)時國師木陳道忞的弟子(見下述),故在當(dāng)?shù)匚幕匚活H高,還是有文人,甚至是政府官員,到這里來游觀、雅集。
傳中云念純大師字智一,天啟六年(1626)創(chuàng)蓮社庵,其后再建鰲山寺、青蓮庵、旃檀林。據(jù)道光《直隸南雄州志》載,蓮社庵、青蓮庵、興隆庵均在水南村,在這幾座寺庵中,以蓮社庵為最。該志卷二四載云:“蓮社庵,在水南村?!侗2尽吩疲簝?nèi)有僧智一肉身?!庇郑扒嗌忊?,在水南村。《保昌志》云:河南僧志一建。”志書中提及的“智一”“志一”均為念純之名;青蓮庵,或即蓮社庵之別稱歟?又據(jù)道光《直隸南雄州志》載:“西竺庵,在回龍?zhí)??!侗2尽吩疲汉幽仙且唤ā!盵10]卷二十四則念純大師還建有西竺庵一所。
從志書所載情況看,蓮社庵所在的水南村,在念純所創(chuàng)時并非只有一所庵寺。蓮社庵的生存狀態(tài)到底如何,目前尚未找到較為直接而明確的文獻(xiàn)資料加以考察。有關(guān)蓮社庵的文史資料,除《增訂佛祖道影》念純傳、澹歸詠及蓮社庵的一首詩之外,所存者尚有今蓮開凈寺住持頓勇法師展示拓本一幅,而此實為由三方碑石(或一方碑石碎為數(shù)塊)之拓本接合而成者,碑石今藏蓮開凈寺。其第一方額為《雄邑水南蓮社庵奉上蠲□差□碑記》,碑文如下:
兩儒學(xué)正貢蔡獻(xiàn)葵、陶瓚,廩膳生員陳上前、陶臚、李天潤、梁廷璜、邱□、葉生苓等呈為奏憲同仁,佛僧永賴事。水南蓮社庵創(chuàng)自僧念純,徒申皇,嗣法弘覺禪師,果僧中之白眉,實眾信之欽仰。各方施有輕征,先□升平,正貢之外,別無雜派。近因差繁,難以支持。如靈潭都解連雜派等項,概行蠲免,佛隆僧安,香火永賴。葵等切忖,寺庵雖□,申五班僧成范名下糧輸正供,其余雜務(wù),懇恩蠲免,佛僧永賴。連□欽命大宗師老公祖老大人臺前,作主施行。
第二方碑文如下:
康熙八年(1669)十一月初十日,奉府主三大爺李署縣事批示,準(zhǔn)免雜派,乃本廳敬佛憐僧之意。該里亦佛殿房基,菜園路徑,庵邊水沖沙壓之地,已近其半,均輸民米堪□??滴跏?1671)五月十九日奉府主太爺陸批示:既經(jīng)前署縣批免,且系兩學(xué)諸衿公請,準(zhǔn)永行遵照。
第三方碑記僅存一行,其文如下:
清康熙九年歲次庚戌春仲朔日住庵(下闕)。
按前二方碑石提及之儒學(xué)正貢、廩膳生員數(shù)名,皆地方士紳,殆蓮社庵之護(hù)法居士。蔡獻(xiàn)葵,康熙《從化縣志》卷三“選舉”載:“南雄府保昌人??滴醵四辏詺q貢任司訓(xùn)。端凝沉靜,舉動不茍。幼入庠,卓有文名。迨司□從邑,儉以自奉,寬以待士,雖貧薄,義不受弟子之饋金。有以束脯將者,即請士共享之。居恒以作文為事,時訂數(shù)十篇,請正于邑令郭公,公甚奇服之,贊譽(yù)不絕口。居四載,年九十四,卒于官。囊無一錢,郭令率弟子曾鳳舉、李士顯等數(shù)人捐資具棺殮,買舟歸葬之。”[11]卷三陶瓚,保昌人,康熙二十二年任鎮(zhèn)平縣訓(xùn)導(dǎo),見載于道光《廣東通志》卷五十七[12]卷五十七。梁廷璜,道光《直隸南雄州志》卷七“諸貢”錄其人,為康熙二十五年貢生。其余陳上前、陶臚、李天潤、邱□、葉生苓諸人,均未詳。
碑記中提及之“府主三大爺李署縣事”,當(dāng)即李可成,遼東鐵嶺人,康熙五年任保昌知縣,以憂去。見道光《直隸南雄州志》卷四?!案魈珷旉憽保搓懯揽?。
碑記中提及的庵寺執(zhí)事,有念純之徒釋申皇,另有釋成范。
這幾方碑記的核心內(nèi)容,涉及南雄寺院賦役的問題。因蓮社庵所在土地貧瘠,收成不能支應(yīng)庵中日常開銷,仍要上交官糧,另有雜派,其生存頗有壓力,乃聯(lián)合以上諸士紳向官府遞交文書,申請蠲免。碑記反映的雖僅是蓮社庵一處的情況,但與當(dāng)時南雄一地的大背景是相符的。道光《直隸南雄州志》卷三十四即載有康熙年間南雄直隸州差賦之情形云:“(康熙)四年乙巳,知府陸世楷申請裁革樂輸,加派銀兩。”“八年己酉,蠲康熙元二年逋賦?!薄笆晷梁ィ每滴跛奈迥赍唾x?!贝藭r,也正是澹歸和尚來游蓮社庵之際。
除此之外,第一方碑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即清初的蓮社庵在念純大師圓寂后的數(shù)年,為釋申皇住持,申皇雖為念純之徒,而嗣法于弘覺禪師。弘覺禪師,即木陳道忞,號山翁,晚號夢隱道人,俗名林蒞,廣東大埔縣湖寮鄉(xiāng)人。弱冠補(bǔ)諸生,旋薙落于廬山開先寺,禮若昧智明為師。受具于憨山德清,嗣法于密云圓悟,親炙圓悟十四年。圓悟寂,繼主寧波天童法席五年(主事三年),退居慈溪五磊山之靈峰,迭遷云門、廣潤、能仁、道場、大覺諸剎,復(fù)回金粟,再住天童。順治十六年(1659),清世祖召入京,留大內(nèi)。明年,賜號弘覺禪師。請辭還山,仍住天童。又開平陽大剎,因造塔于化鹿山之麓。康熙十三年(1674)卒,世壽七十九。有《布水臺集》《北游集》等傳世。弘覺禪師號為國師,可謂炙手可熱。釋申皇,履歷未詳。大約是從江南游學(xué)歸粵,而住持蓮社庵的。則念純示寂后的蓮社庵因為由寧波天童寺道忞禪師的法子釋申皇住持,由溈仰法脈轉(zhuǎn)而屬于臨濟(jì)宗天童法系了。
在清初風(fēng)云激蕩的社會政治格局之下,佛教宗派之爭也頗有激烈的反映。這一點,陳垣《清初僧諍記》有過詳確的研究。天童道忞國師雖然也是廣東籍人,但他與道獨、天然等人在佛門宗派中分屬“新朝派”與“故國派”兩個陣營,二派基本無甚來往。蓮社庵初祖念純大師本與蓮池大師關(guān)系極深,故無論“新朝派”“故國派”都很尊崇。又因為康熙初年繼席申皇是天童道忞法子,蓮社庵接上了“新朝派”香火,故為“故國派”敬而遠(yuǎn)之。如此說來,就可以回答為什么當(dāng)時南雄文人及官員常往來于蓮社庵游觀、雅集的問題了,也就自然可以解釋為什么蓮社庵為當(dāng)時在嶺南發(fā)展勢力甚大的“故國派”海云系僧人所忽視的問題了。當(dāng)時南雄州的知府陸世楷是海云系天然和尚的俗家弟子,又是澹歸和尚的同鄉(xiāng)好友,在南雄主政十九年間,大約是沒有給予道忞法嗣釋申皇太多關(guān)心支持的,蓮社庵的發(fā)展較為“蕭蕭”,這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
應(yīng)該說,考察明末清初南雄蓮社庵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與浙江高僧的歷史瓜葛,大概不會是毫無意義的,而或能為嶺南、江南二地佛教交流史的深入探索和整體研究,提供一個特殊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