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銳
人們對未知的太空有著無盡的向往,對太空的想象與探索也從未停止。太空科幻電影因其特殊的表現(xiàn)手段,不斷滿足著人們對太空的好奇心。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大眾對太空的認知也逐漸深化,推動著太空科幻電影的不斷發(fā)展。從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到2018年的《太空救援》,太空科幻電影的敘事背景從月球到太空甚至更為遙遠的星系,電影特效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刷新著受眾的感官。
學者黃德泉曾在《論電影的敘事空間》一文中寫道:“電影中人物生存或活動的空間,是由人工或自然的景和物構成的可視化的具象空間?!雹偬湛苹秒娪爸写嬖谠S多以道具、美術等肉眼能夠識別的物質空間,物質空間這類物質空間有的在受眾認知范圍內,有的則需要去感受和想象。不同的空間類型都在幫助觀眾更好地融入亦幻亦真的太空環(huán)境中,感受未來世界的科技感。
地球空間一般是太空科幻電影故事情節(jié)展開的出發(fā)點或落腳點。已知的地球空間對觀眾和影片敘事來說都是一個參照物,以地球空間作為基礎,一方面能讓觀眾更好地代入到影片所營造的空間中,另一方面營造出地球空間與太空環(huán)境之間的巨大反差。如《火星救援》的結尾描繪了一個生機盎然的綠色星球,安全、舒適的地球母親張開懷抱保護著人類,與深不可測的危險太空形成強烈對比,增加了敘事活力?!缎请H穿越》中的地球千瘡百孔,人們正向逃離,但沒有任何空間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太空科幻電影往往利用已知地球空間先將觀眾帶入影片的視覺與故事氛圍中,繼而帶領觀眾開啟未知的太空之旅。
太空艙和基地在太空科幻電影中是人物活動的主要空間,處于相對安全又極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基地空間相對來說比太空艙大很多,同時也更為智能,扮演著一個位置固定的“棲息地”的角色。正如漂泊于太空中的一座孤島,相對于外部毫無防護的太空,太空艙和基地空間有水和食物以及能量補給,是人類暫時的“避難所”。在《火星任務》中,救援小組的宇宙飛船遭到撞擊,導致宇宙飛船在登陸火星之前燃料泄露、發(fā)動機嚴重損毀,救援人員命懸一線之際,故事情節(jié)被不斷推動向前。
神秘的太空空間刺激著人們的探索欲,對未知的太空空間進行想象性創(chuàng)造不斷給觀眾帶來滿足。在3D 技術和巨幕技術的支持下,新世紀的太空空間在視覺效果上更為震撼,風格化的奇觀空間也成為該類型電影的標識。大部分太空科幻電影將太空空間塑造成黑暗、寂靜、奇幻而又危機四伏的奇觀空間。一方面,在視覺感官上令人嘆為觀止,《火星救援》中呈現(xiàn)了火星連綿起伏的群山、紅色沙漠等,使觀眾置身于火星環(huán)境之中;另一方面,空間敘事能力得到釋放,太空空間融入于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影片敘事之中?!缎请H穿越》冰層密布的曼恩星球、《火星任務》中的隕石雨等太空中的“災難事件”儼然成為太空科幻電影的“必要條件”,增加了電影本身的戲劇沖突。
未知天體空間已經超越了人們的認知,尚未被科學證實,屬于影片制作者的創(chuàng)造。影片中的人物會進入一個完全不同于熟知空間的異態(tài)星球或全新空間。影片制作者依據科學預測和想象創(chuàng)造出完全陌生的未知空間,在完成敘事的同時,利用技術、場景、造型為觀眾提供更多對太空的想象和思考,滿足觀眾對未知天體空間的探索欲?!缎请H迷航》中未知的時空、神秘的暗物質、無邊的黑洞,《星際穿越》中蟲洞、熔巖星球、五維空間等場景用不同的造型塑造全新的未知天體空間,成為影片的風格化特色。
太空科幻電影因其特殊的類型,會運用大部分篇幅描繪神秘的未知空間。存在于想象中的未知空間電影利用現(xiàn)代電影技術轉化為屏幕上可觀可感的虛擬空間,空間是虛擬的,觀眾對空間的感知和情感觸動是真的。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
太空科幻電影通過攝影技術、特效技術和不斷推陳出新的新電影技術來營造真實感。攝影技術呈現(xiàn)出的影像真實通過演員在鏡頭前表演及后期剪輯來實現(xiàn),特效技術則是美術、攝影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在《月球旅行記》之后數百年,太空科幻電影并沒有得到大的發(fā)展,因為傳統(tǒng)的攝影技術無法滿足觀眾對太空空間的要求。3D 立體成像技術對太空科幻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扁平的、想象中的空間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得以呈現(xiàn)。IMAX 銀幕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更高,音響系統(tǒng)也更為完善,銀幕面積巨大,使觀眾感受到一種沉浸式的視聽體驗?!缎乔虼髴?zhàn)》運用500 多個特效鏡頭,營造出近乎真實的星球之間的戰(zhàn)爭;《星際穿越》才有IMAX 攝像機進行拍攝的畫面占據影片的70%,呈現(xiàn)出遼闊的空間感。徐竟涵《高科技語境下的電影運動鏡頭》中說:“技術是藝術演進的催化劑,但技術本身不能撫慰人的心靈,藝術中的美和詩意才能拯救人的靈魂?!雹诩夹g的發(fā)展是太空科幻電影發(fā)展的助力,但真正優(yōu)質的影片需要利用技術傳遞藝術真實。
時間與空間是電影的必備元素,太空科幻電影中的時空旅行也使物理概念中抽象的時空概念得以具象化。在影片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比較靈活,時間可以伸縮或延伸、追溯或模糊。電影畫面由不同的空間構成,空間在電影敘事的過程中始終在場,但空間突破了觀眾所熟知的環(huán)境,進入虛幻的世界中。
太空科幻電影的時間一般設定在若干年以后的模糊界限,影片敘述人類在未來世界可能遇到的危險與災難,時間背景設定在未來,制作者可以大膽地想象未來太空中的故事,建構更為精彩的奇觀空間。2000年上映的《火星任務》,時間設定在2020年,講述救援小組前往火星拯救探索隊員的故事;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時間設定在2500年,帶著地球去流浪,離開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太陽系。
吳巖認為“科幻小說主要的形式策略源自對待疏離或陌生化的態(tài)度,用一種想象的框架或可能的世界去替代作者的經驗環(huán)境”③,科幻電影亦是如此。太空科幻電影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離不開真實的世界,往往依據時代對太空的探索,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同樣能引發(fā)時代的思考。
在太空科幻電影中,物質空間的呈現(xiàn)往往隱含著意義表達,太空科幻電影在人們對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面臨絕境時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為我們提供深層次的啟迪。導演將自己的觀念及價值觀巧妙地融合于影片中,每個鏡頭都耐人尋味?!兜匦囊Α方Y尾部分將斯通的面部特寫與深藍色的地球放在同一畫面中,隱喻著在深不可測的太空中面臨絕境時,斯通渴望能夠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影片的自我救贖與回歸地球家園的主題在結尾得以彰顯。聽覺空間同樣以豐富多元的形式進行敘事?!缎请H穿越》對管風琴的運用讓人印象深刻,一方面,管風琴音樂與教堂聯(lián)系在一起,有著一定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飛船在太空中穿梭的同時管風琴的音樂節(jié)奏不斷加快,救贖與宿命論在旋律中溢于言表,同時背景音樂與演員表演配合敘事,隱喻著勇于與命運抗爭和熱愛生命的態(tài)度。太空科幻電影利用科技刻畫未來世界的同時帶來現(xiàn)世反思,地球給予了人類最大程度的包容。在未來世界中,無論科技如何先進,我們都無法找到一個比地球更能保護人類的庇護所,當下人們對地球的破壞卻一再突破地球的承受能力。太空科幻電影在建構未知空間的同時也在啟示人類與地球母親的相處方式,與家園相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觀念也呼之欲出。
在太空科幻電影敘事中空間居于支配性地位。2019年《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序幕,但中國的電影創(chuàng)作并不注重空間敘事,較好地運用空間敘事等眾多電影意識,才能更好支撐中國太空科幻電影走向世界。
注釋:
①黃德泉.論電影的敘事空間[J].電影藝術,2005(03):18-24.
②徐競涵,宋家玲.高科技語境下的電影運動鏡頭[J].當代電影,2003(06):49-54.
③吳巖.科幻文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