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五華縣端本中學
“點撥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一般稱之為“點撥教學法”,它不但貫串于整個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是貫串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根據(jù)對課堂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我將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的全過程劃分成五個相對獨立的階段,或曰主要環(huán)節(jié)。根據(jù)這五個環(huán)節(jié)各自的教學目的,依次名之為導入新課點撥、整體感知點撥、突破重難點點撥、終結(jié)課文點撥和遷移知識點撥。
導入新課點撥是開始引入新課并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點撥,它是上好一堂課的前奏曲。教師上新課前,若能通過某種精心設計,運用一定的點撥方式和手段,創(chuàng)設出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境和氛圍,就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對新知的學習上來。比如上《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小說著力表現(xiàn)了魯達扶弱濟困、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的鮮明性格,教師上課前,可以放一段電視劇《水滸》中的《好漢歌》:“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不僅直接導入了課文,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調(diào)、氣壯山河的歌詞,令學生聽后精神振奮并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節(jié)拍歌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課文了解魯達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懲治惡霸鎮(zhèn)關西。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式的導入,發(fā)揮了點撥功能。
整體感知點撥就是教師在進入新知的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感知材料,了解梗概,掌握整體知識的核心內(nèi)容的粗線條。如學習《荷塘夜色》,可就標題直接點撥,教師提出問題:“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從文章標題看,本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文體?”學生答:“寫了荷塘夜色,是散文?!被卮痣m不錯,但嫌籠統(tǒng),還不能充分實現(xiàn)老師整體點撥的意圖。于是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學生:從詞語結(jié)構(gòu)分析,這個題目包含兩個的詞語,分解并指出來。明確一個是“荷塘”,一個是“夜色”。但是,文中主要描繪的是哪種“景”?接下去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文中與“荷塘”和“夜色”相照應的段落。學生讀后,回答文章第四段描繪了“夜色中的荷塘”,第五段寫了“荷塘上的夜色”。老師再問:作者逛“荷塘”目的何在?為什么又要在晚上逛荷塘?明確在第一段可以找到答案,這時老師可讓學生找出“文眼”,即“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進而向?qū)W生介紹作者“心里不寧靜”的原因。學生很快從整體上把握住了文章的來由,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在引導學生學習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文時,我們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某些重點進行點撥,幫助學生領會課文主旨。
以《荷塘夜色》為例,在學習本文過程中領悟作者想暫時忘記現(xiàn)實中的一切,結(jié)果又無法忘記的這種難以言傳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緒,是學習本課的重點之一,在進入重點點撥階段,我們可以讓學生認真體味文章首尾的兩個相似的句子:“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輕輕地推門進去……”,這里引起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悄悄”和“輕輕”這兩個疊詞,更主要的是從“帶上門出去”到“推門進去”,這是怎樣的情感歷程??!難道“門”不正意味著現(xiàn)實與理想的界限么? 這樣從關鍵字詞的微觀處點撥引導,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有序地品味了文章中所飽含的復雜感情,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從細微處分析文章的能力。
高明的點撥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引導上,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智力,讓他們學會“點撥”自己,善于提出高質(zhì)量的問題,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yǎng)成“四問”習慣: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切磋琢磨,在學生的探索過程中,有思考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這就是好的質(zhì)疑,是洞察文章主旨的一把鑰匙。此外,教師也可以巧妙安排,采用重要詞語來理解遺漏及重要的內(nèi)容,特殊內(nèi)容提示理解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對這些課文的疑難處必須適當點撥。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七節(jié)開頭有一句:“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學生一般只認識到這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對為什么要用“首先”一詞不能領會。這便是學生的疑難問題。這時,教師要點撥學生由表及里地思考,前后連貫地推敲,使其領悟“首先”這個詞用在這里,不但承接上文馬克思理論上的貢獻,開啟馬克思偉大實踐的論述,而且突出了革命理論來源于革命實踐的觀點。這樣,抓住了學生疑難問題,點在學生似懂非懂之處,既抓住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又進行了實踐第一的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教學效果便能提高。
上完課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的歸納總結(jié),使其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這個階段更為具體,更為有效的點撥法就是“比較點撥法”。
比較點撥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同異比較和前后對比,啟迪學生在比較分析中通過積極思考去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將對比作為誘導思索的媒介,通過對比點撥、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jù)對象的出現(xiàn)順序或內(nèi)容差異可更具體地將比較點撥分為以下幾種:
比如《雷雨》一課,文字理解無難處,情節(jié)發(fā)展不復雜,矛盾沖突不熾烈,故而對現(xiàn)在的高中生吸引力不大,可文中就有一個前后可供比較的閱讀“盲點”:節(jié)選的這一幕中,“哦,哼,嗯”三個嘆詞,共出現(xiàn)三十余處,這三個嘆詞均為多音詞,讀音不同,表意也不同。由于這三個嘆詞的讀音和“釋義”恰是學生思維活動中的盲點,要正確地判定這三十余處嘆詞的音“義”,又取決于對當事人此時思想情感、心理狀態(tài)乃至性格特征的正確分析。我們利用學生朗讀時容易忽略的,光靠查字典無法解決的嘆詞的讀音比較去組織教學,不但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能誘導學生的思維朝明確的方向運動,從而達到理解戲劇人物心理及性格的目的。
通過分析比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處,同一單元的課文往往體裁相同,這為比較法的運用提供了方便。依據(jù)各種文體的基本特點、單元的重點和難點設計了比較的內(nèi)容,讓學生每課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在教學初中第四冊第七單元文言狀景名篇時,可著重將《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進行比較,向?qū)W生提出問題讓他們獨立思考:
①兩篇課文體現(xiàn)的主題有什么不同?
②兩篇課文在表現(xiàn)主題時所運用的藝術(shù)手法有何特色?
③兩篇課文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有什么不同?
④比較兩文的語言韻味。
通過這四個疑難問題提出與思考,學生的思維將得到“催生”,將在這些有坡度的障礙前加速騰越,對兩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會水到渠成了。
類似可做比較的文章,如《范進中舉》與《孔乙己》的異曲同工等等。通過比較點撥我們讓學生知道同一文體,同一題材間的課文都具有比較閱讀的價值,就已經(jīng)是教給他們一種學習的方法了。而且知識上的對比延伸,可深層次地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其大膽思索,勇于質(zhì)疑,在課本知識基礎上擴展新知,在原有能力基礎上提高能力。
通過對不同內(nèi)容的分析比較,尋找它們的相同之處。如《春》和《濟南的冬天》分別描寫了兩個不同季節(jié)的景色,但文章有沒有相同之處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相同之處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能了解兩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相同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
閱讀教學中的歸納舊知點撥,是歸納概括出規(guī)律性的知識,促使學生思維得到凝聚,形成完整的思維過程,在學習方法、情感價值、語言運用上有所收獲,進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魯迅的小說《藥》,結(jié)尾處顯著的藝術(shù)特點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作者用夏瑜墳上的“花圈”象征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偨Y(jié)時,教師可利用歸納法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思考回答:①什么是象征手法?②在《藥》一文末,作者是如何運用象征手法的?③我們以往還學過哪些采用了象征手法的課文?第一個問題要求準確詮釋概念,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運用,第三個問題是對已學的同類型課文的歸總合并。這三個有序遞進的問題,使學生對象征手法及有關文章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掌握。運用這種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又能提高了其歸納總結(jié)的能力。
輻射延展點撥的通俗說法就是再造想象力的一種點撥方法。例如上完莫泊桑的《項鏈》后,教師可作遷移性發(fā)問:“項鏈失而復得之后瑪?shù)贍柕聲趺礃幽??”讓學生去做深入推想并討論。有的說瑪?shù)贍柕聵窐O生悲,發(fā)瘋了;有的說瑪?shù)贍柕掠庙楁溗u的錢重新過起了奢華的貴夫人生活;有的說瑪?shù)贍柕孪氲玫阶约旱氖晷乃釣榈木褪沁@串項鏈,幡然醒悟便把項鏈拋入塞納河中,依舊過她的清貧生活;還有的說瑪?shù)贍柕掳秧楁溎没丶液笾匦略阽R子前穿戴起來,想重溫那一晚舞會的幸福,但當她看到鏡中的自己風韻不再,便頹然摘下了項鏈……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寫一篇《項鏈失而復得之后》的續(xù)寫練筆。運用這種續(xù)寫遷移效果很好,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像,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