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貼”就是靠近學生、把握他們的生命與情感脈搏,誘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激發(fā)起對生活和生命的激情。沒有“貼”,語文教學就如同那個提著頭發(fā)想把自己拉離地面的巨人一樣,因為失去著力點而被一點點削弱教育效果,無法形成對學生文化道德的熏染,更無從談起我們一直念念不忘的生命教育。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因其枯燥單調(diào)的模式深受詬病,學生厭學語文、教師怕教語文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而學會“貼”這個秘訣,應該可以改變語文教學的“萬馬齊喑”局面,有望實現(xiàn)課堂的“百花齊放”。
語文教師的備課需要研究三方面,一是編者和作者的意圖,二是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三是學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一直以來教師大多重視前兩方面,而對最后一方面的研究卻為數(shù)不多。其結果往往就是教師滿堂灌,或不顧學生實情的高談闊論,下面的學生則時而哈欠連連,時而帶著獵奇的心態(tài)聽得如癡如醉,不知所往。教學效果不佳,自在情理之中。只有研究學生,契合學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才能真正使語文課走進學生心靈深處,并向心靈“最深處漫溯”,漸漸優(yōu)化他們的心靈之源。
研究學生就是研究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特定時空中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波動,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窗外忽然雷聲大作,狂風刮起來,雨跟著呼嘯而來,這時同學們聽課的心理有所波動。我就索性不講課,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風雨來臨前的“風”“雨”“樹”“鳥”等景物的變化和形狀,再展示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描寫暴雨片段,讓他們仿寫一段風雨來臨的情景,效果就極其良好。再比如教學《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課時,我緊扣七年級孩子頑皮好動、喜歡玩鬧的心理特點,讓學生結合小說的語言,說說小圣和大圣誰更厲害。學生抓住課文語言的特點,各抒己見,氣氛活躍,出現(xiàn)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可喜場面。
文章不是無情物,春風化雨更怡人。教師要巧引生活之“水”,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努力使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暗情洶涌之局面。這種生活可以是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也可以是教師自己的生活積淀,或是教師復原作者寫作的真實場景……正是生活使語文和學生的生命情感搭起線來,使他們在一次次感動中被感染融化。
袁衛(wèi)星老師在《一碗陽春面》的教學中,最后設計了“請大家揣摩文中哪些語句最感人,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談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談到了自己的生活,一位學生說:“我要把這篇文章讀給爸爸聽,因為他下崗了。我感到爸爸眼里充滿怨恨,我擔心爸爸這個大男子的精神會崩潰。我要告訴他下崗是暫時的,希望是永存的,我和媽媽總在他身邊,他一定能夠找到新工作”,這時全場寂靜,有的同學在哽咽,有的老師在流淚……這次課堂教學正因為走到了學生心靈深處,才會帶來一種情感沖擊的愉悅之美。還有些老師上課中盡量還原出課文的生活語言狀態(tài),在讀《最后的一次演講》時情緒激動,聲震屋瓦;課堂上范讀《秋日的懷念》,讀得淚流滿面……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弊寣W生與作者心靈相通,真正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樣的課堂自會深深烙印于學生心靈深處,滋潤他們的一生。
美是一種感覺,如果用抽象的理論闡釋出來,用精確嚴密的推理得出結論就脫離了感覺范疇,而體會不到美了。多少年來教師帶領學生賞析文中的美句,總是走入抽象推理的邏輯范疇,如該句運用擬人修辭方法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事物的特點,試問這種方式賞析后的美還是美嗎?繆斯走下神壇,已屬可悲,又走入了這一個個修辭的圈套,更讓人悲憤。美的本質(zhì)是什么?在讀者想象的過程中,在想象中體會,在想象中言說,在想象中進入意境,這才能漸漸走進美的王國。
陶淵明《飲酒》中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品味時,不應緊緊抓住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理論來講,對“悠然”進行學理性審視,而應該讓學生想一想:陶淵明采菊為何?泡藥酒、喝酒后的陶淵明是怎樣的醉態(tài)和心態(tài),采菊時他所想的已經(jīng)是飲酒醉酒的畫面了,這也是以《飲酒》為題目的深意。此時所見的南山其實就是飲酒甚至醉酒之人眼中的南山。酒醉之人,他的心思是恍惚的,這時見到山也許就像見到了一起飲酒的老友一般親切,這樣帶領學生層層想象下來,方可悟得出作者的那顆與自然親近與人情疏遠的心。想起一次公開課聽一位教師教學《你是人間四月天》,一開始緊扣詩的意象意境含義辨析了半節(jié)課,再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有何特點。文理不可謂不深,奈何缺少想象之牽引,文本之美又何以實現(xiàn),由此出現(xiàn)學生厭煩,教師憤怒的局面。我想教學此文可以從《你是人間四月天》的歌曲學唱開始,讓學生描繪喜歡的歌詞中的場景,再結合初生嬰孩的哭、笑、說、走等細節(jié),想象林徽因每句詩所蘊含的內(nèi)容,這樣以想象為抓手組織起來的教學,課堂上也許會熱鬧歡樂些,多些會意的笑聲和美的絲絲漣漪吧。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組織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語文學科又具有其特殊性,即訓練的語言材料都是鮮活、生動的,而不是僵死和陳舊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一定要“貼”著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階段進行訓練,不可隨便自行超越,更不能違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拔苗助長式的語言訓練。
比如,我在教學《散步》一課后,在梳理基本情節(jié)之后讓學生再讀“我”在抉擇時的兩難心理第6段后,學生站在作者的視角上,以第一人稱描述這種矛盾糾纏的心理,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適當進行虛構。雖然有了再讀重要段落的鋪墊,卻因為缺少對矛盾心理技巧的指導和作文中虛構想象的價值分析,除了幾個程度較好的學生能依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講出來之外,多數(shù)同學都不知如何說起,學生沒有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訓練行為歸于失敗。后來我看到程翔老師在教授本課時設計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你最喜歡誰,他們的性格是什么。學生講得都很有勁,課堂氣氛活躍。我突然明白自己的設計已經(jīng)超出剛升上初中的孩子的能力發(fā)展,犯了“拔苗助長”的錯誤。
再如,清華大學附中王君老師教學《敬業(yè)與樂業(yè)》時,在共鳴與爭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自找一段進行演講,在程度較好的學生代表演講完畢后,讓每一個同學自己演講給自己聽。這個活動針對抽象思維已經(jīng)獲得一定發(fā)展的九年級學生,加上平時此類訓練打下的基礎,又有同學的示范引導,每位同學的演講訓練都能做到流暢自如,態(tài)度自信就更不足為奇了。
“貼”就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維實際,“貼”就是教師要蹲下心來傾聽學生的心靈感受,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或激發(fā)、或悅情、或引導、或教育,此時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與教師引導中的美的魅力,教師也才能把住學生的心靈之脈,“貼”著他們的脈搏,一起哭笑、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