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低段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童話體裁的文章居多,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童話的特點以及學生們接受認知事物的特點出發(fā),從反復誦讀,學講故事以及真切對話等方面展開教學,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童話的魅力與價值,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王榮生教授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要以‘文學的姿勢’來接納虛構的世界,并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過程與樂趣。”由此可見,在閱讀中,王榮生教授強調的是文學閱讀的主體而不是肢解的閱讀,他是從文體閱讀的角度來進行觀察與分析的,他注重形象與情感的感知,鼓勵學生從閱讀中享受到樂趣。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就要能夠引領學生從誦讀入手,真正讀出童話帶給自己的美好感覺。
從閱讀層面來看,誦讀的真正要義是得其滋味。在低段童話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誦讀入手,讓兒童真正得其滋味,在這個誦讀的過程中,為學生的得其滋味起到了催化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進行原汁原味的誦讀呢?在低段童話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緊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其次還要讓學生能夠真正沉浸其中,讀出真滋味;另外教師還要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恰當?shù)慕虒W情境,以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學習的佳境。
兒童在課堂里的閱讀不在于悲憤,激動的表現(xiàn),而在于激動平復之后能夠用玩味的心態(tài)冷靜地去對待文學作品。而這種冷靜地細細地體會是需要一定的資本的,而對學生們來說,缺乏的正是這種資本,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們通過讀來縮短兒童與文本的心理距離,鼓勵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盡情抒發(fā)自己的情懷,把文本語言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出童話閱讀的價值。
由此可見,在低段童話教學中,童話故事的美是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教師要能夠采取多種形式引領學生們誦讀課文,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童話語言的魅力,更好地提升童話文本的思想內涵。
閱讀童話的目的不光在于讀懂故事,還在于讓學生在讀懂童話的基礎上,學會把故事講述給別人聽。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故事也多是以直觀的事件和形象的描寫為主,語言充滿情趣,給兒童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讀起來瑯瑯上口,深受學生們喜愛。因此,在學生閱讀童話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能夠學會有個性的講述,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個性講述應該是在立足于文本語境基礎上的講述,而不是憑空猜測的胡亂講述。
低段兒童正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對于童話故事中的一些比較難懂的詞語來說,教師要能夠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掃清理解上的障礙,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如在一年級語文上冊《小蝸?!芬徽n中,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特點和景物的變化是教學的難點,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變化”和“好久”這兩個詞語學生們理解起來有著一定的困難,教師教學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先把一年四季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從第一幅圖的小樹發(fā)芽,到第二幅圖上樹上碧綠的葉子,到第三幅圖的樹葉變黃和第四幅圖的樹葉都全掉了,可以使學生們對“變”這個詞語有深刻的理解與感受。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們找出小蝸牛爬出去時小樹的樣子和小蝸牛爬回來的時候小樹的樣子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理解“好久”一詞的意思。這樣教學,幫助學生掃清了閱讀的障礙,學生們在講故事的時候也就會顯得更加輕松了。
選編入低段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與兒童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與想象世界緊密相連,而且也與兒童的生活經歷與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調動起兒童與文本中人物的天然親切感,這樣學生們在講故事的時候才能有感而發(fā),真正把自己對故事中人物的美好感受讀出來。
如在教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大象的耳朵》一課的時候,在課文的最后一段話中寫到:我還是讓耳朵耷拉著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這句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引起學生們真真實實的生活感受,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以這句話創(chuàng)設這樣的學習情境:大象把耳朵放下來以后,有一天碰到了小鹿,小鹿又問——?大象回答說——。這樣的訓練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們真正走進大象的內心,讀懂大象話里的真正意思,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們講述故事,他們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會顯得深刻多了。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與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童話故事的教學中,教師還要能夠通過對話來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升童話教學質量。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引領學生傾聽入手,引領學生真正親近童話,走進童話,讀出童話的內涵。在童話教學中,這種傾聽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針對兒童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是針對兒童的學習方法,可以是針對兒童的學習體驗等,對話的本質就是理解,沒有理解也就沒有深層次的對話,教師要能夠從理解入手,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以啟迪學生思維,實現(xiàn)童話的高效教學。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樹和喜鵲》一課的時候,文中有“孤單”一詞,學生們理解起來有著一定困難,他們很多人都會把“孤單”定義為“單獨一個人”的理解層面,而對這個詞語本身所隱含的孤獨和寂寞是感受不到的,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就“孤單”一詞展開對話,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的理解,在對話中,從“一棵樹”“一個鳥窩”“一只喜鵲”和三個“只有”的描述中學生們真正理解了這個詞語的全面含義。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不是絕對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學生們與文本對話的精神領袖,教師要能夠對師生對話或者生生對話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作出從容的應對,以實現(xiàn)教學相長,提升學生們對話的品質。
如在教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小馬過河》一課的時候,文中小馬被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老牛告訴它河水很淺,松鼠告訴它河水很深,小馬為難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這種只聽別人說,自己不敢親自去試一試的情況對學生來說并不少見,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就小馬的做法認真對話,著重讓學生說說自己今后在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該怎么做,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在多角度的思考中走向深處。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表面上的就事論事,而是使學生的思考有了真正的理性的意義與價值,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總之,在低段童話教學中,童話作為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并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童話美好的一種有效的讀物,教師要能夠從引領學生們反復誦讀,講述故事,真切對話等方面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親近文本,讀出童話帶給自己的美好感受,提升童話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