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培培
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2009年中國南方,胸懷壯志的中國工程師,在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開啟了一段夢幻之旅。僅僅8年時間,他們在海天之間,托舉起一個人類奇跡,那就是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總投資約1200億人民幣。它位于珠江出???,橫跨伶仃洋,全長55公里,從香港口岸人工島開始,通過12公里的連接線,經(jīng)東人工島,進入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水下穿行近6.7公里,由西人工島進入22.9公里長的大橋,到達珠澳口岸人工島,然后分流到澳門或珠海。港珠澳大橋由橋、島、隧三部分組成,其中6.7公里的海底隧道由33節(jié)沉管對接而成,施工難度更是史無前例。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其設計和施工難度刷新了多項世界紀錄,2015年英國《衛(wèi)報》更將其稱為現(xiàn)代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空鏡頭是畫面中沒有主體陪體或人物的存在,只是呈現(xiàn)出周圍環(huán)境,為影片進行敘事,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環(huán)境、升華主題的作用。該紀錄片中以港珠澳大橋為主體,空鏡頭是影片中運用最多的鏡頭,大多數(shù)都是拍攝港珠澳大橋的空中俯角鏡頭??甄R頭都重點應用在了港珠澳大橋的展現(xiàn)上。大全景、大遠景的使用,展現(xiàn)出港珠澳大橋的宏偉氣派,航拍俯瞰的角度,更是給受眾一種“超越在場”的盛大視聽體驗。紀錄片的特點就是記錄真實,導演用樸實無華的鏡頭塑造了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圖景,以鏡頭影像見證了“奇跡”的誕生。
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由于阻水比和抗8級地震、抗16級臺風的要求,工程師們決定采用鋼箱梁結構。這樣一來,用鋼量將達到42萬噸,足以建造60座埃菲爾鐵塔。鏡頭對那些鋼梁箱結構進行特寫拍攝。在把鋼梁箱運往30公里外的施工現(xiàn)場時,八臺液壓車聯(lián)動,896個輪子步調一致,總共重2852噸的鋼梁箱,每一步的運動都放大成特寫展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由此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受到大橋工程的浩大。如此大規(guī)模的工程當然少不了施工工人。在影片中“馮氏三代人”“燕子夫妻”“微笑夫妻”等,每個人臉上洋溢的微笑都是發(fā)自內心的,這種笑容擺拍都擺不出來。導演用特寫鏡頭向觀眾呈現(xiàn)了普通工人們的默默奉獻,講述他們真實感人的故事,突出中國智慧,展現(xiàn)國魂匠心。
延時攝影又叫縮時攝影,一般指把一段或者拍攝時間比較長的視頻壓縮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進行播放,視頻中拍攝的物體或景象呈現(xiàn)的變化會是我們平時用肉眼無法察覺的奇異精彩的現(xiàn)象。在大橋的主要施工領域,在航拍固定景別下,大量使用了延時攝影,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白天,不變的是場景,變化的是大橋工程的進展。津平一號是專門為建設港珠澳大橋量身打造的,是當今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的關鍵裝備之一,對其建造過程的呈現(xiàn)就使用了延時攝影的方法,從一無所有,到慢慢地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安裝、建造,再到沉管的最后完成,表現(xiàn)出的不僅僅是工人們獨具匠心的工作、普通工人的奉獻與擔當,更是所有工人齊心協(xié)力的結果。
影片最開始插入的黑白背景資料是臺風“天鴿”,不僅有各大新聞節(jié)目的真實播出畫面,還有早期的第11號臺風“弗雷德”的真實影像資料。這兩大影像資料的前后出現(xiàn),力爭告訴觀眾在如此嚴重的自然災害下,港珠澳大橋依然完好無損地屹立在伶仃洋上,無疑讓世界驚嘆,無形中展現(xiàn)著我們的過硬工程和過硬技術。然后,影片穿插了中國的橋梁發(fā)展脈絡,影片史料的“橋文化”連接歷史文化和未來,以歷史的影像化書寫,引入大量中國近代以來橋梁建設的珍貴影像資料。雖然這些歷史資料畫面不清晰、色調不融合,但是正是由于這些珍貴歷史影像資料的出現(xiàn),一方面增加了本片的歷史縱深感;另一方面,強化了港珠澳大橋的成功建成為中國人民帶來的時代榮譽感。
在紀錄片的開頭,介紹了臺風來襲下的廣東沿海地區(qū)的現(xiàn)狀,色調就是臺風下波濤洶涌的暗藍色,后期沒有添加任何特效濾鏡,非常真實,不具有藝術性,完全符合紀錄片真實的特點。接著,臺風過后,雨過天晴,整個影片的色調回歸于藍天白云,陽光無限好,臺風前后的變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橋》有兩個主色調,一個是大海的本色——深藍色;一個是船上普通工人服裝的顏色——橘色。藍色屬于冷色調,橘色屬于暖色調,導演把這兩個顏色作為影片的主色調,一冷一暖形成反差,將人作為表現(xiàn)的重點,體現(xiàn)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更是利用這種顏色反差呈現(xiàn)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困難與不易。
在《港珠澳大橋》紀錄片中,占據(jù)畫面內容分量最重的非字幕莫屬。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時間字幕,從2017年8月份的臺風,到2017年3月4號早上5點、早上6點,到2017年3月6號5點、6點、7點、14點,到3月7號,到2017年7月20日……每小時每一分每一秒,所在的地點等,都在畫面上清清楚楚地呈現(xiàn)出來。這部時長70分鐘的記錄式電影,由時間字幕安排得明明白白。在介紹港珠澳大橋最基本的地圖路線時,直接使用了動畫效果。因為港珠澳大橋實在太長,根本拍不到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拍攝團隊,最后他們想到了辦法解決這個難題。他們決定用動畫的方式讓觀眾一覽港珠澳大橋的全貌。因為隧道內部的結構沒有公開,也想象不到,制作團隊向施工方求得了部分設計圖,然后按照相對應的比例制作出簡單的動畫,于是就呈現(xiàn)出影片中播放的動畫橋段。鋼箱梁結構用鋼量將達到42萬噸,足以建造60座埃菲爾鐵塔,接著就運用動畫效果把60座埃菲爾鐵塔展現(xiàn)在畫面上,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大橋工程的建造材料使用量巨大??旃?jié)奏的動畫效果,展示著如長龍般的港珠澳大橋,“現(xiàn)代世界第七大奇跡”的名譽實至名歸。
影片中的背景音樂都屬于主觀性音樂,也就是在后期制作過程中為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所添加的音樂。在第一次E30鋪設的報告環(huán)節(jié),林鳴總工程師的一句“開始鋪設”之后響起的是動力十足的音樂,各項工具開始緊鑼密鼓地工作,各個部門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進行鋪設工作。在講到橋梁歷史時,中國人的建橋風格除了硬邦邦的土木工程以外,還有很多藝術性的東西,比如心理的寄托等。在講述這方面內容時配以悠揚歡快的小調,帶領觀眾閱覽中國特色的橋梁結構,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領略中國的橋梁建筑美。
在紀錄片中,因為很多畫面并不是完全連在一起的,因此在畫面轉換過程中就會有觀眾不理解其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由于觀看者的文化程度不同,更需要利用解說詞來進行輔助性的理解。在影片的開始部分,鏗鏘有力的男聲就介紹了在伶仃洋上的大型建筑工程,也就是港珠澳大橋的建造過程。這里的解說詞起到了很好的解釋說明作用,貫穿影片首尾,脈絡清晰。還有津平一號整平船,如果沒有解說詞對津平一號進行詳細的介紹,觀眾肯定不知道這個龐然大物的作用。所以影片中解說詞的完美呈現(xiàn),流暢地銜接了所有畫面,不僅很好地保證了影片的完整性,更是凝結了影片的主題思想。
同期聲能最真實地還原事件的發(fā)生,所以同期聲是紀錄片中最重要的應用。在沉管第一次需要放置的施工現(xiàn)場,首次介紹了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林鳴,在跟著林鳴去往施工海域的船上時,“排列隊來了,你看!”林鳴是一臉的笑容,語氣既興奮又激動,透露出對這次沉管沉放一定會成功的信心?!皥蟾媪挚偅珽30最后一條壟整平工作準備就緒,特此通報,請您下令!”“開始鋪設!”報告負責人和林鳴簡短又有目的性的回答,回蕩在觀眾的耳邊,鏗鏘有力的四個字代表著我們把大橋建好的信心。緊接著就是挖掘機施工鋪路的聲音,觀眾聽到這些聲音難免會受到振奮,導演通過對這些同期聲的保留和應用,將影片自我體會的權利交至觀眾手中。
紀錄片《港珠澳大橋》以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最后一節(jié)沉管E30號的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貫穿30節(jié)沉管被依次沉放,在海底深處像繡花一樣成功對接的過程,表現(xiàn)了中國橋梁建設者們“自力更生”“敢為天下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艱苦卓越的奮斗歷程,傳達出了中國人的“工匠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催生了中國建橋史上的壯麗篇章。如今,雄偉壯麗的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將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連為一體,它像一條騰飛的巨龍,將中國人的信心和夢想再次點燃,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了中國標準和中國創(chuàng)造,在一部分人的砥礪前行下成為現(xiàn)實,真正詮釋了中國從橋梁大國到橋梁強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