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陽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及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提問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的提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五年制高職英語課堂也不例外。教師在重視教學途徑多樣化的同時,不能忽略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技巧性。
在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外交流日益密切的時代背景下,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各高職院校也對高職英語教育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以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盡管近年來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給予了英語教學更多、更高的關注,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盡管高職院校聘請的英語授課教師都是師范類院校英語專業(yè)相關學歷的教師,一般口語發(fā)音過關、語法比較熟練,但英語職場應用和學習能力指導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比較欠缺。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沒有相應英語交際、應用方面的工作經(jīng)歷,教學思維還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教學革新能力不足。
高中連年擴招,導致五年制高職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水平堪憂,且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之大多數(shù)學生只關注專業(yè)課學習,認為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應付期中、期末考試,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
英語是一門需要環(huán)境支持和語言氛圍的學科,沒有硬件設施的投入,即便有再好的教師,學生再認真,也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然而,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實訓場地和專業(yè)訓練課程的設備更新和機械設備的配備,對英語等文化基礎課程所需要的語音教室、多媒體設備投入較少,甚至沒有。這也成為制約五年制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
在高職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與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相關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他們是否掌握了知識點。對于教師而言,比起依賴花樣百出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提問是一種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更有效和直接的教學方法。五年制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直接有效的檢測方式必不可少。如果學生能給出正確答案,教師就能盡快引導他們接觸新的內容,而不會浪費時間講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內容。如果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問題,教師就應該詳細講解,直到學生完全理解為止。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或者改變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鼓勵他們更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鄭建紅 2008)。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在長達40分鐘的課堂上持續(xù)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短時的,結合教學內容本身及提問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達到持續(xù)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使問題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循序漸進,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可以看作是知識輸入的過程。知識輸出即從長時間存儲中檢索和提取相關信息。但是高職院校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差,當信息直接由學生自己從書本、視頻或圖片中獲得時,他們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會影響輸出質量。相反,當教師引導學生獲取信息并提出有效問題時,就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進而幫助他們將知識長時間地存儲在頭腦中,加深印象,從而有效輸出。因為有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從記憶中提取出來,而有些問題的答案則需要學生先在腦海中組織一些零碎的信息,整合后再輸出。
提問的目的包括:檢測已掌握知識的牢固程度,診斷學生的能力、偏好和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管理學生的行為,探究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勵學生并對學生的知識進行評估。除了上述目的之外,提問還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有目的地進行有意義的“談判”,獲得可理解性的輸入,并檢驗對于已習得語言的運用。這些都被認為是語言習得的關鍵。
結合我國五年制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和特點,最適合此教學階段的分類方式——將問題分為“高認知水平問題和低認知水平問題”及“參照型問題和展示型問題”。
布盧姆(Bloom,1956)將認知分為兩個層次:低認知層次,包括知識、理解和應用;高認知層次,包括分析、綜合、評價等。前者主要是對所學信息的簡單記憶,后者則要求進行更縝密的思考。朗和薩托(Long&Sato,1983)將問題分為兩種類型:展示型問題和參照型問題。展示型問題是指那些答案已知的問題,是為了引出或展示特定的結構和知識而設計的問題;參照型問題是指那些教師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是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并提出獨特見解或觀點,鼓勵探究更多的可能性。
在了解了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重要性之后,教師應根據(jù)一定原則,運用一些有用的技巧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導入、新授、展示和鞏固)提出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問題,同時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和覆蓋面。
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出有趣且淺顯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內容,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一般以低認知水平問題和參照型問題為主。
新授課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理解性問題,將小組討論和個人獨立思考相結合,幫助學生對目標內容有更深的思考。一般以高認知水平問題、參照型問題和展示型問題為主。
復習鞏固環(huán)節(jié)——在課堂的最后或課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檢查他們是否掌握了重點和難點。一般以參照型問題和展示型問題為主。
以《職業(yè)英語》第三冊第三單元的閱讀課文The Designer Brands Aren’t for Me為例:教師在導入部分展示了一些奢侈品牌產(chǎn)品的圖片,并提出低認知水平問題和參照型問題:(1)Do you know the brands of these products?(2)Why are they so expensive?前者難度較低,屬于展示型的常識性問題;后者答案不唯一,難度較高,屬于高認知水平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可能因為這些產(chǎn)品是設計師品牌,可能因為它們是真皮的,可能因為需要店面租金”等。學生的思維比教師想象的要活躍得多,從而很好地引出這一課的主題。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提出很多需要學生進行深層理解或小組討論的問題,如“Do you agree with all of the author’s opinions?”等,這是一個典型的參照型問題。思維較為局限的學生可能無法第一時間理解這個問題的目的,于是小組合作很有必要,只要組內有人能夠理解這個提問的意圖——作者一定有某一個觀點是值得推敲或推翻的,那么這個問題就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理解能力。這篇文章中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反對購買名牌的思想,提出了一個誤導性的觀點,即“可以花十分之一的價錢買仿制品”。這個觀點是不能當作合理觀點“灌輸”給學生的。因此,教師應該進行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反駁這個觀點。閱讀文章并不代表要吸納文章中的一切觀點,而是在批判性閱讀文章后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
在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向學生提出參照型問題:“If you are with money,will you buy the designer brands?Why or why not?”雖然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信息支持自己作出的選擇,但是這個問題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歸納課堂所涉及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這個問題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綜上所述,有效提問包括高認知水平問題和低認知水平問題,展示型問題和參照型問題。在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重拾對于英語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