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強化語文教學的語用性,打造“語用”型課堂已成為語文教師們的共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表達訓練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文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教學為例,就如何從內容層面、言語形式層面、及寫作表達層面開掘文本中的教學價值點,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用訓練展開探討。
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教材中的典型寫法和巧妙獨特的結構正是學生借鑒與模仿的寫作起點,是學生語用實踐的有效練筆資源。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統(tǒng)整教學資源,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依托閱讀教學落實語言訓練。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在篇首列舉了紅松、白樺、櫟樹,說明小興安嶺的樹木之多,但這只是“幾百里連成一片”的“冰山一角”。為理解此處的省略號作用,在教學中,我借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xiàn)了有關小興安嶺的圖片,讓學生了解林地面積、森林覆被率和活立木總蓄積,看到森林茂密的小興安嶺還有云杉、冷杉、樟子松、榆樹、楊樹、椴樹等遍布林區(qū)。隨后,學生在熟讀課文第一段的基礎上,利用拓展的資料完成如下課文句式的改寫,如:“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有數(shù)不清的云杉、樟子松、椴樹……就像綠色的海洋?!边@樣一來,補充的資料不僅讓學生感嘆到小興安嶺是“大花園”,實現(xiàn)了幫助學生知識信息的累積,同時變知識為資源,為學生語言訓練提供資源,在有機統(tǒng)整中實現(xiàn)從吸收到運用的轉變。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資料的拓展有效豐富了教學資源,使學生對小興安嶺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更為語言文字訓練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促進了讀與寫的協(xié)同并進。長期這樣訓練,語句練得多了,學生在書面作文中的表達條理性、準確性、嚴密性都能得到明顯增強。
仿照性的遷移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睹利惖男∨d安嶺》是一篇典型的介紹性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深入閱讀,挖掘文本中所蘊藏的讀寫結合點,統(tǒng)整內在資源,緊扣教材文本的核心語段,引導學生積極仿說,著力推動文本語言的運用,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巨大的寶庫”,作者緊扣不同季節(jié)的鮮明特點,動靜結合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春天的小興安嶺,作者選擇了描寫最具有代表性的樹木,抽新枝、長嫩葉,而對“雪水”“小溪”“小鹿”的描寫更顯出春天的生機勃勃。尤其是對小鹿的描寫,“溪邊散步”“俯下身子”“側著腦袋欣賞”,擬人的手法將小鹿的悠然自得躍然紙上。對此,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緊扣關鍵詞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同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其它的小鹿們在干什么呢?”并模仿課文中的描寫說一說。比如,有學生這樣說道:“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在溪邊的草叢中打滾,有的低著腦袋靜靜地觀賞著溪中的小魚?!?/p>
這樣的練習表達,將學生的認知從理解內容的維度向文本語言的運用推進,在想象拓展中進行仿照性練習,掌握語言表達技巧。
同樣在下一段,對小興安嶺夏天景色的描寫中,作者除了描寫獨具魅力的樹木之外,還寫了藍藍的天空、晨霧、早晨的陽光、草地、野花等。此處教學,我抓住對草地上小花的描寫展開練習表達:小興安嶺是個“大花園”,野花遍地,閉上眼睛,我們好像聞到了花香,你還看到了哪些顏色的野花呢?引導學生模仿文本語言來描繪自己想象到的花朵,有學生表達如下:“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深藍的、淡粉的、淺咖的、米黃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p>
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通過文本語言適當補充。如此設置,學生通過理解內容、想象畫面而習得語言、提升認知,發(fā)展了語言運用能力。
很多經驗不豐富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關注“課文說了什么”,沒有咀嚼語言去解讀“課文為什么這樣說”。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自己對話,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獲得審美體驗,也能讓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重組、加工、創(chuàng)新文本語言,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素養(yǎng)。
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作者的描述細致而全面,按時間順序描繪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不同季節(jié)的美麗畫面。細讀時可以發(fā)現(xiàn)四個季節(jié)中無一例外地寫到了樹木,并且在文章的開頭也從種類、數(shù)量的維度展現(xiàn)樹木的繁盛,由此可見,樹木是小興安嶺不可或缺的東西,因此也就成為了作者筆下的重要內容。樹木是獨具魅力的,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緊扣“樹”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圈畫出課文中對樹木的描寫語句,組織學生對比性賞讀,交流分享“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作者對小興安嶺中樹的描寫有哪些不同”,在品析鑒賞中,引導學生品析鑒賞作者多樣化、多維度的寫作方法。教師可以將這些描寫的語句通過PPT集中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并將這些語句分別對應不同的季節(jié),感悟小興安嶺的樹木在不同季節(jié)下的不同特點,既能促進學生更好的感知文本語言,也能幫助學生在品析鑒賞中吸收、悅納作者出色的寫作方法。
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各有特色,作者分別選擇了一種最為典型的景物去描寫春、夏、秋、冬景色迥異的特點,如春天“小鹿”,夏天的“小花”、秋天的“果實”、冬天的“孫熊”,都體現(xiàn)了不同季節(jié)下的鮮明特點,語言生動而凝練。同樣,教師也可以抓住“小興安嶺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有著怎樣的特點”統(tǒng)整起來閱讀,引導學生勾畫句子,強化品析,作者具體生動的描寫方法同樣是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的。
板書設計如下:
美麗的小興安嶺
有順序 春 夏 秋 冬
樹
有特點 小鹿 小花 果實 孫熊
學完課文后,要求學生仿照課文按照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來描寫校園或家鄉(xiāng)的一處景物,從而建立起“序”的概念,在練筆實踐中學習抓住各個季節(jié)不同特點來描寫,做到表達有序,生動具體。如此設置,緊扣教材文本搭建語用平臺,有效地統(tǒng)整教材內在資源,學生的全部身心浸潤在語言運用實踐中,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開掘教學價值點,落實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
總之,“語用”是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教師應重視并抓住語言文字的應用,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質選擇不同的語言訓練方法,挖掘“語用”寶藏,有目的、有策略、有步驟,持之以恒,從“語用”角度完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相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一定會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得到落實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