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萍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僅存的古文明依然傳承的國家,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勃勃生機。中國最燦爛的文化主要還是集中在古代,現(xiàn)代文明相比之非常短暫。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古詩文主要是小古詩文和古詩,筆者認為學習這些古詩文可以把“文言、文字、文學、文化”融合起來,以提高小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古詩句,前段時間在網(wǎng)上流傳并引發(fā)熱議。雖然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讓國人感到溫情而又有韻味,令國人感動不已。這就是古詩文的魅力所在,措辭優(yōu)美,典雅別致,情感豐沛,細品令人生出無限感懷。引導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就要令其誦讀并學著在文章中運用,雖用詞簡潔卻意蘊豐富。筆者認為可以先采取誦讀古詩文的方式,讓小學生熟悉文言的形式;然后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小學生譯文,理解文本內(nèi)容;最后引導小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或語句。這樣小學生積累的文言詞匯多了,文言文多了,閱讀古詩文的語感也就上來了。這不但有利于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促進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如學習《楊氏之子》一文,這篇文章語言含蓄蘊藉,是古詩文中的典范之作。且幽默風趣,很適合小學生來閱讀。對這篇文章,引導小學生翻譯文本倒不難,難的是要引導小學生品味語言中的韻味。本來客人來訪,九歲的楊氏之子擺果品招待,已顯示出不俗的待人接物的風范??腿艘姉蠲废攵阂幌潞⒆樱_個玩笑,說“此是君家果?!睕]有想到楊氏之子思維如此敏捷,借用客人運用姓氏的諧音來委婉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奔葯C智過人,又委婉含蓄,還不逾越禮節(jié),顯示了這個九歲孩子的超高智慧和古詩文的典雅之美。在品味這個難點時,可以引導小學生用比較法來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之妙,如“楊氏之子回答是什么意思?如果改成肯定句好不好?”讓小學生在比較中揣摩文言文的含蓄典雅之美。
古詩文相對于現(xiàn)代文來說極少運用,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更少,不少人認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無益,徒增學習負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許多大師在談到語言學習時,無一例外的認為幼時的啟蒙課受益匪淺。著名國學大師朱光潛說過,“我現(xiàn)在所記得的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但現(xiàn)在回憶起來,卻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實深長。”此話不假,小學生學習古詩文,其實從現(xiàn)在看作用不大,學一些文言知識,翻譯文言內(nèi)容,積累文言詞匯。但從長遠看,在記憶力最好的小學時期背誦下來這些古詩文,對小學生日后的語言發(fā)展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古詩文語言簡潔明了,一個文字就是一個詞語,細品甚至包涵更多的意味,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小學生現(xiàn)在可能品不出這些文字的意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體驗加深,他們越來越能咂摸出這些文字的妙處,時間長了,閱讀古詩文的語感出來了,語言表達技巧也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如學習《夏日絕句》一詩,這首詩就是一首五言絕句,內(nèi)容不難理解,“生在人世間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至今我還想著項羽不肯渡過江東茍且偷生的情景”??磧?nèi)容沒什么深意,就是對項羽的盛贊,如果結合社會背景來看就意味無窮了。學習這首詩可以引導小學生結合南宋的史實揣摩詩人的言外之意。通過資料,學生就會明白南宋朝廷不顧國家存亡、人民死活,一味南逃茍安,不思收復失地。把“南宋朝廷”與“不肯偷生的項羽”一比,文本中主題也就出來了:對茍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痛斥。雖寥寥數(shù)語,但抒發(fā)的悲憤之情讓人讀后為之動容,可謂意味深長。
古詩文大多都是歷經(jīng)千年“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精品,可謂經(jīng)典,能學習這些經(jīng)典,小學生會吸取多少精華。小學生不但可以學會布局謀篇,還可以學會運用語言的技巧,如藝術手法的運用。除此之外,小學生還可以通過學習古詩文塑造形象的能力,這都是寫作的重中之重??傊?,小學生學習古詩文這個文學經(jīng)典,可以領略到許多古詩文在文學上的非凡魅力,耳濡目染之下,領悟到古詩文的文學韻味。
如學習《山居秋暝》與《楓橋夜泊》兩首古詩,這兩首詩對于景物描寫有其獨到的方式,其中動與靜的描寫非常生動。如《山居秋暝》中的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靜一動,動靜結合;而頸聯(lián)“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以動來襯靜,用竹林浣女與漁人劃船傳來的聲音,來襯托夜晚的靜謐,動靜結合起來真是妙不可言,表現(xiàn)了山居環(huán)境的靜謐與詩人的閑適恬淡。而《楓橋夜泊》也在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中運用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方法,可以說把動與靜的描寫運用到了極致,表現(xiàn)了詩人羈旅生活的孤寂之愁。在學習這兩首詩時可以引導小學生進行動與靜景的練筆描寫,指導學生學會這種描寫的方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詩文是中國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精華。教師們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文,不但從中汲取語言文字和文學上的營養(yǎng),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引導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上繼續(xù)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古詩文中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豐富,從大的方面來說,有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如儒、道、佛等傳統(tǒng)文化;從小的方面來說太豐富多彩了,有節(jié)日文化,有民俗文化,有禮節(jié)文化,有歷史文化,有文學方面的文化,如詩詞曲、散文等文學形式等,小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如果想讓小學生傳承下去,就需要他們在學習古詩文時認真搜集資料,隨時注意積累這些傳統(tǒng)文化,并能熟練掌握。
如學習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一課, 這由《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古詩構成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系列,從日期的依次排列是“元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這幾個節(jié)日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針對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漸被淡化或遺忘的趨勢,我們需要激發(fā)小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激情,如讓他們搜集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和風俗人情,了解身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不僅如此,在六年級下冊學習《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中,我們又學習了“寒食節(jié)”“乞巧節(jié)”(七夕)“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并補充了更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諸如“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臘八節(jié)、冬至、除夕”等中國重要的節(jié)日。通過這些學習,小學生逐漸掌握了我國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及風俗習慣,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下去。
古詩文是古代的經(jīng)典之作,能保留至此可見包涵太多的精華,我們要把這些經(jīng)典繼承下來并發(fā)展光大,不妨引導學生從“四文融合”的方式誦讀古詩文,品味并積累文言文字,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技巧和鑒賞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