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偉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嚴重的畏難情緒,他們甚至對文言文有排斥和厭惡的情緒。這與教師的教學密切相關。在教學文言文時,很多教師過多將精力放在對字、詞、句的分析和處理上,他們充分貫徹“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八字方針,教學指向性相當明確——應對高考。這種逐字逐句的打磨,就像將美食咀嚼之后再喂給學生一樣,學生將無法感受探索和品讀文字的滋味,自然也就無法產生閱讀的樂趣,更遑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對話。
梁實秋在《我的一位國文教師》中回憶老師的講課情形:“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茍的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理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逼渲凶屓烁杏|最深的就是一個“情”字,這種教學充滿情感和氣勢,其關鍵就在于教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掘隱含于文章中的情和氣。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才是學生所喜歡的課堂。
古語有言:“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言?!苯處熤笇W生認真誦讀文章時,要讓學生心無旁騖,徹底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學生或吟或誦,意隨心動,情醉文中,這樣文境、意境、心境、情境融于一體,學生通過誦讀將在心頭涌起一番別樣的滋味和情懷,這才是誦讀的最高境界。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誦讀,其具體流程是:第一步,一字一頓地朗讀;第二步,讀得越快越好;第三步,讀出文章的韻味;第四步,在誦讀中分角色將人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演繹出來;最后,在誦讀中進行感悟和發(fā)現。
以蘇軾的《赤壁賦》一文為例,作者寫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見所聞所感,文章傳神地展示了作者的心理世界。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感悟出發(fā),引導他們進行全角度、多層次的誦讀,由此促成生本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學生由表及里、逐層深入地進行體會,從中發(fā)掘文章的內涵:由山水美景之中體驗到的超然之樂,在憑吊歷史人物中抒發(fā)對現實人事的苦悶之情,在對“變”與“不變”的哲理求索中追求精神的解脫……通過這樣的誦讀過程,學生不僅能感受文本整體所蘊含的情感,還能從細節(jié)之間領會作者的思想。通過誦讀啟發(fā)學生自主感悟和體會,從文本字句的色彩和氣息中尋覓隱含于其中的情懷,聆聽發(fā)自文本深處的聲音。
逐層深入的誦讀能夠幫助學生讀懂情感,而更加精致的理解和認識還需要學生進行對句比對的誦讀,其基本操作分成三步:第一步,熟讀至背誦的程度;第二步,對文本內的對句進行練習,讓學生認識對句的常識;第三步,在比對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對句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理解和認識。
不少文言文用語精致、注重典故,行文講究對仗和音律。以“賦”為例,其基本特點為“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比如《赤壁賦》一文就采用了大量的駢文句式,兩兩相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來領會文章主體結構,利用對句梳理文章脈絡;然后再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來展開對句練習,從而幫助學生把握其內在要求和基本規(guī)律。
教學中,筆者還嘗試將駢句的次序打亂,讓學生將其進行復原,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仿寫應該是對句學習的最高層次,其難度也比較大,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報刊新聞中的內容進行替換性訓練,由此來提升表達能力。
文言文的學習要關注對“氣”的品味,有關文言文的“氣”,曹丕有言:“文以氣為主?!蹦敲础皻狻钡降自撊绾蝸砝斫饽??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文章的語氣、文氣和氣韻。任何一篇傳為經典的文言文都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在字里行間流轉。換言之,離開了‘氣’,文章就失去了生機與活力。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文章的語氣最易把握,文氣則難以識別,對氣韻的感悟則更是難上加難,下面我們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探討一下教學策略。
文言文體系中沒有標點符號,但是前人卻巧妙地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以虛字行氣體系實現了起承轉合,達成句讀效果。正如清代袁仁林所言:“夫虛字誠無義矣,獨不有氣之可言乎?吾謂氣即其義耳?!币虼耍覀冎笇W生對文言文進行品讀的時候,要指導學生結合對虛字的理解來品味其中的語氣。
文言文中的虛字大致有兩類,一類如“夫、惟、蓋、故……”多置于句首,還有一類如“也、耳、焉、乎……”則置于句尾。它們的作用首先可以幫助閱讀者進行句讀處理。在標點符號體系較為完善的今天,我們更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來體會其中表達的感慨、推斷、反問等語氣,并據此來調整自己誦讀過程中的語調,這樣才能讀出獨有的韻味。
所謂“文氣”,其實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精神面貌,這是字句間流露出的一種情感,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須進行感悟的內容。比如李密的《陳情表》,既陳述事由又抒發(fā)情感,情深意切、凄婉動人,正需學生在品讀中細加體會。文中作者敘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學生則要從中品味出作者和祖母相伴相扶、蹣跚前行的場景,于是“烏鳥私情”式的回報也自在情理之中。全文從“孝”字展開,行文纏綿悱惻、感人肺腑,字句之間流露出的窘迫凄惶之義、殷切期望之情都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感悟和領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將其與《出師表》等文章進行比較性閱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我們如何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氣韻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一些具有特征性的表達用詞,比如沉郁、鄙夷、激奮等詞語,這些可以讓原本抽象的含義表達得更加形象而具體。此外,由于歷代作家都很注重詞句的錘煉,并追求音韻之美,文章中會用到大量的雙聲、回文、反復、頂真等修辭手法,且對平仄相當講究。教學中,我們就要充分把握這些細節(jié),并由此切入來品讀氣韻。
以《阿房宮賦》為例。作者將平仄聲調和四呼(即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聯(lián)系起來,摹聲狀物,賦聲以形,以形傳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二川溶溶”一語中的“溶溶”二字,本身是平聲,同時又屬于宏亮的開口呼,兩者結合,則音韻鏗鏘有力、雄壯激越,給人以江河洶涌、氣勢磅礴的感覺;而“轆轆遠聽”一語中“轆轆”二字,則本身是仄聲,同時又是輕柔的合口呼,兩者結合,則音韻輕柔急促,讓人在誦讀之際仿佛在款款遠去的宮車之聲中,看到宮女們滿臉失落的表情。
經過千百年的沉淀和篩選,現在留存下來的文言文都是精品,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財富,在語文學習中認真研讀文言文,品味其中的情與氣,緬懷寫作者凝結于其中的精神,這才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