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
近年來,語文教育界提出的“簡簡單單教語文”很值得教師琢磨。這種簡單教育說到底就是讓語言學習和運用歸位,讓人文性真正成為研讀語篇精神意蘊的根本屬性。對于學生而言,則是細細品讀文本語篇,找出文本中引人留戀的地方,以便細細品讀發(fā)現文章精妙。以文本細讀為切入點,在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閱讀實踐活動和情感體驗活動中感受語篇內涵與語境,利于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的心靈旅程得到一次徹底的放松。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文本細讀,引領學生主動走進語篇咬文嚼字,讓他們真正體味作者的表達意圖,并獲得深層次感悟。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也是其區(qū)別于其他體裁的顯著標志。學生細讀散文就是要在緊扣散文之神的基礎上,多主動與作者對話,融入作者心境,聆聽作者心聲。這種聆聽應該是學生緊扣散文的核心而深入品味。學生通過讀懂作者的心聲,能在原汁原味的散文欣賞中獲得深刻印象,產生豐富的語言感知和真切體驗。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聚焦散文之神的角度出發(fā),多給他們相應的提示和引導,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如在《想北平》教學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緊扣散文之神。從作者的真實想法出發(fā),從“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中體味其中的思想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體味作者將自己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深入體味“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的內涵意義。對此,教師可要求學生體味“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這兩句話中的情感。這“說不出”三個字濃縮了作者對北平的無限深思,讓人體味到了不一樣的北平世界。同時,作者通過對一些景物的描述,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北平的美麗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簡單之美,但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則是無可比擬的,作者那種眷戀故土的熱情感染著讀者。教師要多從散文的表達出發(fā),多給學生自我研讀的機會,引領他們在主動融入語篇中深入感知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認真揣摩作者的心思,從作者的表達緣由出發(fā),多給他們相應的策略指導,鼓勵他們在主動參與對話中說出自己的心聲,獲得豐富的思維靈感。
散文的美是一種“只可意會”的美,需要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教師在散文教學中,多給學生朗讀的機會,多鼓勵學生主動朗讀散文并理解語篇,使語篇學習富有生機。多給學生時間,讓他們盡情融入散文的語句中體味其意境之美。
學生朗讀散文的過程也是其理解感知不斷深化和豐富的過程,如教學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可采用此法引導學生了解散文的語句。教師可結合學生對文章題目的理解,建議他們主動朗讀語篇,深入體味“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感受,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反復朗讀,從“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中感受作者不一樣的理解。很多學生結合“故鄉(xiāng)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xiāng)……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边@些內容,在主動朗讀中找出作者在巴黎的特有感受,體味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教師應多給學生朗讀機會,幫助他們在咬文嚼字中體味作者的情感。教師可結合散文主題,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理解感知進行深入切磋,鼓勵他們在主動融入中發(fā)現散文的精髓,喚醒探知的渴望與好感。這種渴望與好感便是學生關注散文素材的有效動力。
學生融入到散文中就是要體味其中的情感,就是要在共鳴中獲得深層次的理解感知。學生應多從散文的情感出發(fā),找出其中可表達的切入點和發(fā)散點。教師多引導學生體悟散文的情感,就是讓學生透過文字符號主動感受力透紙背的情感,由此產生同感。
學生體悟散文之情的過程,也是認知感悟不斷深化的過程,如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學中,體悟其中情感則是不可缺少的內涵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背景,體味散文中飽含深情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通篇閃爍著出世與入世的智慧,彰顯了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就本文而言,教師應告訴學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從作者的種種表現中體味到其間的濃濃深情。學生圍繞這樣的主題從生命的價值意義中感受到“生命長河無止境”的道理,作者告訴讀者,母親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如此艱辛的勞動??梢赃@么說,作者對自己母親的懷念,不僅是母親給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鼓舞自己在殘疾面前不退縮,讓自己身殘志堅,成為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導師,里面夾雜的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之情是值得好好琢磨的。學生細讀文本就是要在主動融入語篇中找到激活自己思維情感的語句,讓自己的構思與文本形成有機融合。結合學生的理解感知,教師不妨建議學生嘗試運用多樣化語言表達,讓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并獲得深度感知。
“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鄙⑽牡恼Z言最能凸顯出一個人的寫作風格,最易表現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學生可通過散文的語言來體味其中的思想情感,真切體味到其中的清淡,感受到其中濃濃的情意。學會從散文中找尋語言特色,從中體味不一樣的思想內涵,如在《荷塘月色》教學中,不妨多關注散文語言,體味其中特有的情感。從作者提出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找出作者表達的情感基調,體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知識分子特有的苦悶與彷徨。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從作者描述的景物出發(fā),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可建議學生從語言的特征出發(fā),從作者寫作意圖出發(fā),感受其中特有的內在情感。
教師在指導學生研讀散文的語言時,可建議他們從語言的特點出發(fā),鼓勵他們在深入探究中發(fā)現其中內涵。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可建議學生嘗試從語篇中篩選相應信息,引導他們從語言中體味其中的淡淡情感,讓他們融入作者心境,體味其中特有的情境。
散文的形散神聚是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師教學的準繩。教師在教學中多給學生自我品讀的機會,讓他們在細細品讀和研讀中把握、揣摩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思想等創(chuàng)作意圖,在融入情境中感受散文特有的魅力,定能使得文本富有生機活力,對語篇產生獨特的認知感受。文本細讀能給學生喝上一碗自己想要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