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教育部2018)。其中思維品質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活動。思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問、不斷解答、不斷追求、不斷明朗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Bruner)說:“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現(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停止了。
提問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教學一方為促進學習而向教學的另一方拋出問題并期待其積極思考的教學行為。提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對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第一,問題太簡單。例如,“What do pandas eat?”“Do pandas like eating bamboo?”這兩個問題是日常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此類問題的答案可以說眾所周知,過于簡單。如果提出這些問題,既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又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問題面太廣。例如,“What do they want to say in the video?”教師的本意是讓學生體會語意功能,但由于問題面太廣,學生難以組織答案。
第三,問題太難。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amous Broadway musical Cats?”由于學生對華爾街金融和百老匯歌劇等比較陌生,在沒有一定的語言和信息作鋪墊的情況下,很難進行有質量的輸出,難以達到教學效果。
第四,問題不具有針對性。例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這個問題適用于所有文章,學生可以隨意作答,不具有針對性。
《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操作領域三個,共同構成教育目標體系。其中,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從低到高的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chuàng)造(洛林·W.安德森2009)。按照布盧姆的認知目標和英語學習活動觀,可以把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分為事實理解型問題、應用分析型問題和遷移創(chuàng)新型問題。
每個文本都會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明晰的主線。教師要根據(jù)主線設計一系列事實理解型問題,讓學生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基本信息。這類問題一般在文中能找到現(xiàn)成答案。
在學生理解并獲取文本事實信息后,為了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拓展文本內涵,教師針對文本特征、寫作特點、寫作意圖等進行提問。這類問題一般在文中沒有現(xiàn)成答案。
在學生準確獲知文本內容、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后,教師需要設計另一類問題,讓學生進行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學生需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獨立看法。這類問題的答案比較靈活,可以自由發(fā)揮。
授課內容選自培生英語原版繪本A New Zealand Adventure。該繪本主要講的是在去新西蘭的旅途中,薩拉(Sarah)和杰茜卡(Jessica)撿到了邁克爾(Michael)的手機。在手機信息的提示下,薩拉和杰茜卡一路追尋邁克爾歸還手機的冒險故事。繪本的圖片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流暢,且故事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
一本繪本至少包含三種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文字講的故事及兩者結合后產(chǎn)生的故事。在學生閱讀前,教師直接把A New Zealand Adventure的封面投影到PPT上。優(yōu)美的畫面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開始熱烈討論。
師生對話如下:
T:Boys and girls,you can ask thre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ver.
S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S2:How do they get there?
S3:Are they late?
【設計說明】這三個問題屬于學生自主預測問題。通過自主預測問題,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點,便于教學設計,也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句型轉換題是初中英語考試的必考題型之一,目的是考查學生對特殊句型的掌握。通過讓學生自主提問,可以把單一的、脫離語境的語言知識點的考查轉換成一種更積極的方式,使教學效果更佳。
預測完想要了解的問題后,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完成繪本閱讀。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
Q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Q2:Where did it happen?
Q3:What do the pictures tell you about the story?
Q4:Do they have any problems?
【設計說明】這四個問題屬于讀前預測問題。預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技巧,尤其是在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繪本的封面及首頁的圖片和文字進行預測。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此同時,還能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無形中使其對文本形成清晰的框架脈絡。前三個問題屬于事實理解型問題,答案唯一,在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第四個問題屬于應用分析型問題,需要學生圍繞文本思考作答。
討論完預測問題后,師生一起進入自主閱讀階段。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
Q1:Who sees Auckland first?
Q2:Whose mobile phone is it?
Q3:Why are they going to Ninety Mile Beach?
Q4:Who has no money and why?
Q5: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book?
Q6:How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did they visit?What are they?
Q7:What tour activities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Q8:Do Michael get his mobile at last?
【設計說明】教師通過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對事實信息進行查找、歸納。這些問題屬于事實理解型問題。眾多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提問中使用的事實理解型問題所占的比例遠遠大于應用分析型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提出事實理解型問題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這類問題也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中低級層面。所以應加入一定的應用分析型問題。
接著,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Q9:Who would be most likely to read this text and why?
【設計說明】以上問題要求學生思考“這篇文章最可能的讀者是誰”。利用該問題,學生能更深層次地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了解繪本的深刻內涵。
Q10:What type of text does the text belong to and why?
【設計說明】以上問題要求學生對文本類別進行思考。通過該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提升其宏觀把握文本的能力。
在學生讀完繪本后,教師設計了遷移創(chuàng)新型問題:
Q1:Jessica and Sarah love New Zealand.What country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
【設計說明】以上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各抒己見,有話可說,輸出質量較高,體現(xiàn)了遷移創(chuàng)新型問題的特性。
再如:
Q2:Michael’s father and mother are sending him money.Michael can do with the money.What do you think of it?
【設計說明】一個有判斷力的讀者不會全盤接受文本所呈現(xiàn)的內容。以上問題能讓學生在互相碰撞新思想、新觀點后,不斷發(fā)展思維。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合理、連貫的問題鏈,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