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琳
(榆林學院 文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延綏鎮(zhèn),原為延安、綏德的合稱,總兵駐綏德。由于明廷內(nèi)縮邊防線,撤東勝衛(wèi),而蒙古韃靼部落在與瓦剌部落對抗中失利,遂南下水草豐茂的河套地區(qū),在此長期住牧,與延綏毗鄰,并對該地區(qū)進行劫掠。因此延綏從內(nèi)地衛(wèi)所,轉(zhuǎn)為邊防重鎮(zhèn)。成化九年(1472年),巡撫延綏都御史余子俊將治所由綏德移至榆林,故延綏鎮(zhèn)又稱榆林鎮(zhèn)。明劉敏寬云:“榆陽一鎮(zhèn),橫當千余里之長邊,北鄰十余萬之強敵,蓋巖塞也?!盵1]
據(jù)明代鄭汝璧《延綏鎮(zhèn)志》載:
按《史記》:秦使蒙恬拓榆中之地,故曰榆中。壘石為邊,樹榆為塞,故曰榆塞。本傳伍被云:“廣長榆。”故曰長榆?!稘h書》枚乘說吳王曰,秦“北備榆中之關(guān)”,故曰榆關(guān)。榆溪之水出焉,故曰榆溪。今地多榆,故曰榆林。以木之茂在榆溪之陽,故曰榆陽。以其為延安、綏德之保障,屯戍又皆其人也,故鎮(zhèn)曰延綏[2]。
不難看出,榆林由秦至明被稱作榆中、榆塞、長榆、榆關(guān)、榆溪、榆陽、榆林和延綏。明代以來,為抵御蒙古侵犯,設置延綏鎮(zhèn)。修筑東起府谷黃甫川,西至寧夏花馬池的長城。延綏鎮(zhèn)轄管沿長城三十六軍事城堡,成為明九邊重鎮(zhèn)之一。
《康熙延綏鎮(zhèn)志》是清朝譚吉璁在明鄭汝璧《延綏鎮(zhèn)志》的基礎上纂修而成。譚吉璁(1623~1679),字舟石,號潔園,自署小譚大夫,浙江嘉興人,曾任延安府同知。譚吉璁祖與父皆為明廷官宦,由清入明,經(jīng)歷鼎革之變,譚吉璁又仕于清。是時文網(wǎng)嚴密,不許私家著史,而譚氏纂修《康熙延綏鎮(zhèn)志》實有以《志》為史,寄寓有明一代興亡教訓之旨。譚氏在《康熙延綏鎮(zhèn)志·自序》言:
得志六卷,分為二十四卷,上記強秦,下至勝國,凡山川、溪谷、道里、貢賦,以及古今鬼神、寒暖、剛?cè)?、食味、器械,無不備而于有明特詳焉。蓋其始則地棄東勝,而受河套之患;終則賊起延綏,而中滅亡之禍,豈非近之可征,尤敗之可鑒者哉[3]!
可見譚吉璁留心明史,特指出起于延綏的李自成覆滅明朝之事,意在以史為鑒,而知興衰得失。
鄭汝璧《延綏鎮(zhèn)志》和譚吉璁《康熙延綏鎮(zhèn)志》對榆林歷史、地理、建制、軍事、風俗、土產(chǎn)、人物等記述詳備。“邑志尤重人物”[4]《鎮(zhèn)志》記載人物眾多,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陜北本地人物,另一部分為游宦、游歷陜北的人物。以列傳紀錄其人其事,品鑒高下,衡量得失?!叭宋餅橐豢ぶA,鄉(xiāng)邦之光耀”[5],地方志一方面生動刻畫了陜北人物群像,一方面真實展示了延綏鎮(zhèn)邊陲風貌。
榆林自古為苦寒邊塞,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在此激烈碰撞對峙,從秦漢至明清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爭,“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也是真實的寫照。延綏具有邊地軍鎮(zhèn)典型的環(huán)境特征,戰(zhàn)爭頻仍且荒蕪不毛。
明黃紱言:“邊健兒素貧苦,延綏特甚?!盵6]榆林地瘠民貧,由來已久,從自然環(huán)境而言,明清之際,榆林沙地不毛,荒蕪貧瘠,且氣候多旱,雖也有興修水利,軍民屯田,但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惡劣,敵兵侵擾頻繁,所以產(chǎn)糧極少,民多饑饉。《康熙延綏鎮(zhèn)志》對延綏地區(qū)民生多有記載:
嘉靖四十五年,會東路兵燹之后,又歲大饑[7]。
萬歷九年……時值大饑,邊餉告匱[8]。
崇禎三年……值歲大兇,市無見粟,斗米千錢,軍民饑死者大半[9]。
地方志對延綏匱糧乏食導致災荒的狀況,有大量的記載。當時的軍民無以為食,相繼餓死,甚至易子而食,情狀異常慘烈。
明鄭曉云:“鎮(zhèn)城四望,白葦黃沙,地無產(chǎn)谷,商無通貨。”[10]又有明李昌齡登城罵李自成的起義軍曰:“我榆之人,男不耕,女不織,賴轉(zhuǎn)餉以食,受朝廷之恩者三百年矣。忠義俠節(jié),著于九邊,肯為賊降耶?”[11]可見,明代榆林人大多不事生產(chǎn)勞作,不務商賈經(jīng)營,而是以朝廷發(fā)餉為生,以打仗征戰(zhàn)為業(yè)。
明代延綏地區(qū)的軍民不僅要在惡劣環(huán)境中忍饑挨餓,而且要承受頻繁的兵災戰(zhàn)禍。明初,賴有東勝衛(wèi),河套及延綏平安無事,但東勝衛(wèi)內(nèi)撤,河套失險,韃靼部南下駐套,延綏一線吃緊,至成化年間,“孛來與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繼至,擄中國人為向?qū)В友咏棢o虛時,而邊事以棘”[12]。明代延綏地區(qū),外有蒙古諸部,內(nèi)有悍匪強盜,滋擾甚巨。
“酋犯于西路,年無虛月,月無虛日,出沒靡?!盵13]這里的酋是河套蒙古諸部。敵我毗鄰,日夜攻伐無休止。除了抵御外寇,榆三十六堡兵民還要抗擊內(nèi)賊。越是歲饉年饑,越是賊盜蜂起:
崇禎二年十一月,大盜混天王等掠延川、米脂、清澗諸縣……三年邊盜王子順、苗美掠綏德[14]。
其(崇禎二年)冬,土賊王嘉胤聚眾為亂,攻陷木瓜園堡,渡河掠菜園溝[15]。
不難想見,明季延綏軍民所處的兵燹饑饉、內(nèi)憂外患的生存環(huán)境。然而烈火真金,愈突顯榆林人物“忠義俠節(jié),著于九邊”的可貴品質(zhì)。
“景帝即位,十馀年間,邊患日多,索來、毛里孩、阿羅出之屬,相繼入犯,無寧歲”[16]。對付河套蒙古諸部的入侵,明廷起初打算積極進攻,用“搜套”來解決邊患,但苦于沒有得力兵將,三次大規(guī)模搜套無果,遂采用“略荒裔之地不如守邊”[17]的防御策略。延綏鎮(zhèn)作為軍事重鎮(zhèn),其格局有著典型的軍事防御特色:
成化九年,都御史余子俊議徙鎮(zhèn)榆林堡,內(nèi)地稍安。又筑邊墻,自黃甫川,西至定邊營,亙千二百余里,連墩勾堡,橫截套口,內(nèi)復塹山湮谷,是曰夾道,得地利焉。寇遂不敢輒渡河,我得耕牧套內(nèi),益以樵采圍獵之利,稱雄鎮(zhèn)矣[18]。
經(jīng)過余子俊的統(tǒng)籌營建,延綏鎮(zhèn)占據(jù)有利的軍事地形,邊墻一千二百多里,深溝夾道,烽墩堡寨相勾連,彼此呼應,形成陷馬溝塹、大邊、墩臺、城堡四位一體的軍事防御體系,使河套蒙古諸部不敢再輕易犯邊,榆林軍民在三十六堡中居住,一面防御外敵,一面耕牧生活。
延綏長城蜿蜒千里,出于軍事對敵的需要,修筑城墻有特殊的設計:
東起清水營之紫城巖,西至寧夏之花馬池延蔓二千里,每二三里間為對角敵臺,崖砦連比不絕。于其空處,筑墻如新月狀,以偵敵避射[19]。
漫長的邊墻每二三里有對角敵臺,崖寨相連,又有新月狀墻體,可遮蔽我方,偵查敵情,形成彼呼此應、敵明我暗的格局,可有效地打擊外敵。
城墻相連,堡寨不絕?!犊滴跹咏楁?zhèn)志》和《延綏鎮(zhèn)志》對明代延綏地區(qū)的城堡、崖寨有著系統(tǒng)詳盡的記述,以大柏油堡為例:
大柏油堡 南至黃河一百二十里,北至大邊三里,東至神木堡三十里,西至柏林堡二十里。唐麟州地。明弘治初置。城設在山上,系極沖下地。周圍凡二里零九十二步,樓鋪一十二座。萬歷三十五年,巡撫涂宗濬用磚包砌。邊垣長二十七里零三百三十步,墩臺十七座[20]。
邊外:亦系酋首阿計、大圪塔臺吉二酋部落,約五千余騎,住牧地名白海子等處,離邊二百五十余里[21]。
地志記載大柏油堡具體方位、地理形勢、方圓面積、重要建筑、邊墻長度、墩臺數(shù)目。最為難得的是對敵我情勢的分析和對敵情的判斷,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烽燧墩臺是延綏防御體系的眼睛,用以偵查敵情,傳報消息,在作戰(zhàn)中又是制高點,有著重要的軍事意義?!爸袊苑捞?,惟烽燧一物最為吃緊。蓋兵馬之應援,行李之趨避,郊野人畜之收斂,俱于是乎藉”[22]。烽燧的傳遞有著一套明確的信號語言,如敵軍數(shù)量的多寡,夜晚看燈籠的個數(shù);白天是黃旗、青衫、皮襖、青號帶為記號。另有“遇警日則舉煙,夜則舉火,鳴炮一,沿邊便至鎮(zhèn)城。若不退,每一時照前舉一次。如出境,日舉空煙,夜舉空火,不鳴炮”。因其重要,所以對墩臺的設置修筑有著具體的要求:
各處煙墩務要增筑高厚。于煙墩上收貯五個月糧食、柴薪,并置藥弩于上。就于煙墩傍邊開井,井外圍墻與煙墩相平,使外面望之只是一個煙墩,不知其中有井……李賊過雁門,度居庸,烽火無一傳矣[23]。
墩臺修筑要高厚,要有充足的給養(yǎng)儲備,用以保障偵查防御體系的正常運行。這里也指出了體系癱瘓的后果,李自成起義軍從雁門關(guān)到居庸關(guān),全線無一處烽燧警報,軍事防御癱瘓,起義軍沿長城一線暢行無阻直打入北京城,覆滅明王朝。
明鄭汝璧云:“我明興,棄河套,置榆林,遏其沖,二三元老或募軍、或繕堡、或振刷、或保愛,厥猷壯哉!第羶鄉(xiāng)咫尺,寇在門庭,我防愈嚴,彼窺愈密,有間則乘。”[24]明朝以榆林為邊境與蒙古諸部對峙,敵我毗鄰,長期拉鋸,邊塞要沖,攻守艱危。有明二百七十余年,延綏一線的防守固然靠千里長城與軍事堡壘,更是憑借延綏軍民的武略雄才和忠肝義膽,才能屹立不倒。“榆林地險,將士懷忠畏法,死無怨言。又果悍敢勇戰(zhàn),不貫冑??芎魹椤橊劤恰?,人馬見則畏之。四方征調(diào),所向有功。更多將材,有節(jié)氣,視他鎮(zhèn)為最”[25]。
“榆林孤懸塞外,于九邊獨稱難守”[26],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對敵防御中尤顯重要。余子俊,字士英,四川青神縣人。成化八年,以副都御史巡撫延綏??疾煅咏椀乩硇蝿荩娛聰城楹?,擘畫軍鎮(zhèn)建設:一是東起清水營紫城巖,西至寧夏花馬池綿延兩千里,修筑邊墻、寨堡、墩臺等軍事防御體系;二是建學立師,浚渠屯田,使榆林為重鎮(zhèn);三是制定弭盜安邊、選將厲兵之策。在余子俊的經(jīng)營建設下,延綏鎮(zhèn)挺立塞外,大大減少了外敵侵犯,“虜經(jīng)城下必嚙指相顧,不敢鳴鏑向之”[27]。
軍鎮(zhèn)巍峨堅固,也靠一代代將領(lǐng)誓死捍衛(wèi)。有明一代涌現(xiàn)出如李祥、王效、梁震等戰(zhàn)功卓著,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宿將。他們有膽識、講謀略,叱咤延綏:
(李祥)忠勇絕倫,謀略出眾。每遇敵為士卒先,累建奇功,有驍將風。軍中服其勇敢,以其面黑,呼為“黑太師”云[28]。
效(王效)每遇警,即于帳中靜坐,方圓倚伏,謀定后發(fā),雖親信莫測所往,而取勝如指掌。時號“掃地王”,言其所過,風行絕跡也[29]。
“黑太師”“掃地王”如榆林邊防的一道道雷霆閃電,殺敵制勝,保障屯戍。鄭汝璧《延綏鎮(zhèn)志》和譚吉璁《康熙延綏鎮(zhèn)志》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志,記載了如李祥、王效等一批批卓著的軍事將領(lǐng),他們有勇有謀,拋頭顱、灑熱血率領(lǐng)軍民抗擊外敵,捍邊衛(wèi)土。
延綏的安寧除了運籌帷幄的謀臣,勇武絕倫的將領(lǐng)外,也離不開萬萬千千普通士兵百姓的共同守護。
(萬歷二十五年,秋八月)先是,虜謀大舉。時各營軍士悉往常樂堡七圪塔棚刈草,虜覘軍無備,擁眾夜伏墻下將襲我軍。墩軍劉許兒夜傳籌,循墻行,虜遂執(zhí)許兒,劫之曰:“汝毋出聲,吾生汝。”許兒大聲呼曰:“群虜在此墩上,舉炮命眾知?!碧斉?,枝劈其軀。墩炮遂鳴,我軍收保無虞[30]。
劉許兒只是萬千士卒中的普通一員,當外敵來犯,我軍毫不知情也無準備,他身在敵手,卻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疾呼報信,保全了我軍的安危,而他卻被敵軍殘忍肢解。劉許兒平凡而又偉大,忠肝義膽,令人景仰感懷!
由上可知,延綏千里邊防,一道是由砂石磚瓦砌成的防御體系包括邊墻、堡壘、墩臺;一道是由延綏軍民的智慧、勇武、膽略和血肉之軀筑成的精神長城。二者融合為一,有力地保境安民。
明清之際,禮教風化標榜“節(jié)烈”“矢節(jié)殉夫”,而且上升到了國家法令層面,“有明之令甲,凡婦人女子,能殉夫死者,皆得旌異之,不論其妻與妾也”[31]。在禮教國法的提倡下,失去丈夫的女子,命運尤為悲慘。榆林雖是邊邑絕塞,但事關(guān)風化,不肯落人后!以禮殺人,血淚斑駁。
《康熙延綏鎮(zhèn)志·列女傳》中,夫死相殉者比比皆是:
王淑妻時氏 淑以綏德衛(wèi)都指揮守備寧夏,戰(zhàn)歿。時聞赴,自縊。宣德九年,旌表。其從孫婦趙氏,夫死,亦自縊。人稱“一門雙節(jié)”[32]。
在丈夫死后,她們痛不欲生,接著采取自縊、服毒、跳井、絕食等各種手段自殺。一條條鮮活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終結(jié),甚有費盡心思,不死不休者。
前者以身殉夫,一了百了,但有時夫死,家中尚有遺孤、甚或遺腹子和年邁公婆。女子欲死不能,還要承擔漫長而沉重的家庭責任義務。
劉氏 馮一清妻……生子桂,在襁褓,一清卒。劉年十九,盡泣欲死,親戚勸撫弱孤,乃止。后事姑王氏四十余年,備歷辛苦。撫按褒嘉。因姑亦孀居,扁其門曰“一門雙節(jié)”[34]。
女子年輕守寡不再改嫁,在四五十年、甚或更長的歲月里,形影相吊,孤獨凄涼,并且承擔著家庭繁重的負擔,心如枯槁,比殉夫者更痛苦凄慘。
女子喪夫守寡誓不再嫁,一遇到規(guī)勸或強迫其改變心意時,則激烈反抗,以命相爭:
劉氏 夫故,時劉氏年二十歲,有身六月。潛縊棺側(cè),賴姑救勸,乃勉再生。后值歲兇,宗人諷之再適。氏刎頸毀容絕之……旌嘉其門[35]。
徐氏 年十七,歸何。三年,何死。婦有遺腹,日求死。時翁姑六十,家貧,(泣求為亡兒留一脈)……(徐氏)竭力事翁姑、撫孤。鄉(xiāng)人皆稱何孝婦。時有權(quán)豪子慕婦姿,厚賄婦之親識,欲奪婦志?!撕勒邟秳輰移?,婦不獲己……以熱湯潑面,面腫發(fā)垂死,以示毀容。自是權(quán)豪恐,復不敢覬覦也[36]。
女子年輕守寡,多有容貌俊麗者,他人愛慕,親戚勸嫁也在情理之中,但她們的反抗異常激烈,自殘毀容,觸目驚心。
在封建禮教的荼毒下,這些美麗鮮活的生命黯然凋零。以生命、青春、容貌為代價換來的只是是旌表的牌坊、匾額和褒獎。讓人齒寒的是這些年輕女子,自發(fā)自覺異常堅定地自戕自殘,周邊人群還要以之為榜樣,欽佩學習。一邊是血淚斑駁,生死以之;一邊是品頭論足,猶恨沒死完,妾死妻不死,殉死的少了,世風日下。應該說無論古今都不應違背天理人情,泯滅人性的言行令人發(fā)指。
綜上所述,地方志較真實全面地記述了明代延綏鎮(zhèn)和曾經(jīng)生活戰(zhàn)斗在這里的人們。由于軍事戰(zhàn)略的需要,榆林建城、設衛(wèi)、徙鎮(zhèn)治,從內(nèi)地衛(wèi)所變?yōu)閲肋呮?zhèn),從擘畫經(jīng)營到雄峙塞外,是明廷與蒙古諸部軍事斗爭的產(chǎn)物。古老的軍鎮(zhèn)以其雄健蒼涼的身姿挺立在歷史的坐標軸上,彌足珍貴的品格,可歌可泣的事跡,至今仍在榆林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