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妤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換句話說,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們在交流時應(yīng)該注意哪些方面(何兆熊2000)。文化相異,對禮貌的要求也會有差別存在。中西方因為文化、價值觀和民族心理的差異,致使在對自己的禮貌言行進行表達的時候,會采用相異的方式。而這種差異會對我們的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影響。因而,我們要對英語和漢語關(guān)于禮貌用語的不同進行比較,以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避免禮貌用語的使用失誤,從而有助于交際者使用恰當?shù)亩Y貌用語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在英語中,“禮貌”是不斷變化、推陳出新的?!岸Y貌”(politeness)與“城市”(city)、“宮廷”(court)有相近的意思。從詞根角度來看,politeness,polite與polis,polit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polis和politeia派生出這兩個詞根,有著城市或者城市的管理(city or government of city)的內(nèi)涵。與此同時,單詞urbane,courteous和civil是polite的同義詞,最初指的都是城市中或?qū)m廷中的人們的談吐行為。何兆熊(2000)認為:“諸多學者已經(jīng)證明,禮貌和城市、宮廷之間也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p>
在中國文化發(fā)展中,“禮貌”起源于孔子的“禮制”,屬于儒家思想,是儒家推崇的重要思想?!岸Y”起源于春秋末期,由于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不安,孔子為了維護社會的等級制度及社會安定,提出“禮制”思想,此時的“禮制”并非禮貌(顧曰國 1992)?!抖Y記》是西漢戴申編纂的,其中有這樣的語句:“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边@意味著當時“禮”已經(jīng)含有“敬意”“尊敬”等“禮貌”含義。
綜上所述,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禮貌”有著截然不同的淵源,其差異使“禮貌”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
利奇(L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包括:(1)得體原則:盡可能地不讓別人受委屈,而讓別人受益。(2)慷慨原則:盡可能地少讓自己從中獲益,而讓自己多承受委屈。(3)贊譽原則:對于對方少詆毀,而是以稱贊的口吻來交流。(4)謙虛原則:對自己少些夸獎,在適當?shù)臅r候以謙虛的態(tài)度回應(yīng)對方。(5)和諧原則:使雙方的誤會減少,從而營造和諧的氣氛。(6)同情原則:引起對方的同情心,避免對方產(chǎn)生反感的情緒。
現(xiàn)代漢語的“禮貌”和“禮”與古代漢語中的“禮”有區(qū)別。這里所指的禮貌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禮貌行車”“禮貌待人”中的禮貌相同,是一種規(guī)范,對現(xiàn)代人行事、說話進行制約。顧曰國最早系統(tǒng)地探究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禮貌問題,其觀點是漢語禮貌用語的依據(jù)(王君蘭 2003)。1990年,他提出漢語禮貌準則:(1)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聽者與聽者相關(guān)事務(wù)時要“貶”與“謙”。(2)稱呼準則:為了能夠禮貌交際,在交往中的稱呼應(yīng)該遵循長幼有序、上下有義的原則。(3)優(yōu)雅準則:指在交流中應(yīng)該多用雅語,避免使用穢語,可以使用委婉的表達方式,少用宣言進行表達。(4)求同準則:指的是在日常交際時,在尊重對方想法的同時,遵循能達成一致的意愿。(5)德行準則:指在交際中盡量增加對方的益處,并且減少對方的代價;在表達中少表達自己的損耗,多表達別人給予我們的恩惠。
英漢兩種語言之間有相同之處,卻也存在著不同的重點與差異。漢語看重的是謙遜原則,而英語則重視得體原則。漢語把稱呼原則作為一項重要原則,在日常交往中通常貶己尊人,而英語在實施如命令或勸告等指示性言語行為時通常采用得體原則,得體原則同時也是人們?nèi)粘=浑H中最常使用的原則(陳斌 2003)。在稱呼方面,漢語根據(jù)地位與輩分來稱呼對方,而英語通常使用“稱謂+姓”的方式。漢語和英語都遵循謙遜原則,但在謙遜原則中又存在差異,我們在受到表揚與贊揚時通常會謙遜地表達“哪里”“過獎”,而西方國家的人卻認為這是虛偽的表現(xiàn)。在隱私方面,我們通常在談話中會涉及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薪水等方面,而在西方人看來,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在價值觀方面,我們注重集體主義,西方人注重個人主義。
由于社會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相比較英語而言,漢語在稱呼方面相當復(fù)雜。在我國,通常情況下,晚輩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學生不可以直呼老師的名字,員工不可以直呼領(lǐng)導(dǎo)的名字,否則會讓人覺得沒有禮貌(王宏軍 2003)。而在英語國家,因為其文化取向、人際關(guān)系、社會格局不同,在使用稱呼語和解釋意義時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尤其是在稱呼語的使用方面,一般不需要特定的稱謂,在與領(lǐng)導(dǎo)交談的時候,不管其年齡大小和職位高低,人們一般喜歡直呼對方的名字,體現(xiàn)人人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念。
禮貌用語中包括致謝語。當別人花費時間和精力給予我們幫助和恩惠時,為了表達謝意,通常會向?qū)Ψ街轮x,這也是有涵養(yǎng)、有禮貌的體現(xiàn)。關(guān)于感謝,英語國家的人說“謝謝”的頻率要高于我國人,他們在生活中常說“Thanks”,即便對親人也是如此(張克福 2005)。而我們在親戚面前很少會刻意表達感謝,否則會給人客套及疏遠的感覺;在被贊揚時也很少會說“謝謝”,否則會讓人覺得不夠謙虛。與此同時,英語國家的人也經(jīng)常會說“sorry”,在打擾或者冒犯別人時,他們經(jīng)常會道歉,而我們道歉的頻率相對來說較低,這與我國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guān)。
我們在禮貌交際中通常貶己尊人,在受到別人夸獎或祝賀時,常常會用“哪里”“過獎”等來表達謙遜之意。在謙詞用語方面,漢語中使用“請教”“高見”“貴姓”,英語中使用“will”“would”“could”等來表示禮貌,中文中禮貌和尊重的表達多于英語。
英語國家的人見面打招呼時會說:“Hi!”“How are you?”,在我國,人們會用“你好”來表達問候,或者會問對方“吃了嗎?”,即習慣運用日常客套的問候語來表達誠意,但英語國家的人在聽到對方問“你吃了嗎?”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去吃飯,可能會造成誤會。總之,每個國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表達方式。
根據(jù)以上的論述對比很容易發(fā)現(xiàn),由于地區(qū)、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的差異,人們?nèi)绻诳缥幕浑H的過程中使用各自認為對的禮貌方式,很可能會出現(xiàn)誤會及尷尬的場景,這就需要我們了解造成跨文化交際中差異的成因,使得各個國家文化交流得以發(fā)展。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提倡“禮”“謙遜”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而在西方國家,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提倡人人平等,個人利益和權(quán)益神圣不可侵犯,重視“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重視個人權(quán)利,突出自我,提倡人文主義價值觀,個人權(quán)利至高無上(李彤 2003)。
人們在對待事物的思維方式上也會有所差異,這是各國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的不同所引起的(高東軍 2009)。我們在處理事情時習慣以大局為重,從整體到部分,由大到小,在表達方式上,習慣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在處理事情時習慣于透過事物表面探尋事物本質(zhì),習慣進行邏輯分析,在語言表達上,注重語言的真實性,表達比較直接,突出表達事物的真實性。在人際交往中,有時會為了事物的表達與傳遞而忽視禮貌用語的使用。
根據(jù)以上論述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及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和國家衡量事物的標準不一。體現(xiàn)在禮貌用語的使用上,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和語言表達方式可能難以理解,而“禮”就像文化交際中的切入點,從禮貌用語的使用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語言和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了解英語和漢語禮貌用語之間的差異,掌握不同國家人際交往中禮貌用語的表達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和掌握英語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如能將禮貌研究的成果用于外語教學,必將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培養(yǎng)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fù)合型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從外語教學的角度,更廣泛、深入地研討語用理論,使其研究成果能不斷豐富外語教學內(nèi)容,提高外語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