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英語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通常占據(jù)英語課程的大部分時間。然而,不少教師反映閱讀課難上,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對于閱讀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把握及教學評價的實施沒有清晰、恰當?shù)陌才?,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技巧、閱讀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此,以加德納(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參考,結合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以具體的課堂實例說明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相對于傳統(tǒng)的以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為中心的單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人不只有一種單一的智能,而是多元智能的結合體。他指出人具有八大智能,分別是言語語言智能,即人有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數(shù)理邏輯智能,即人能使用數(shù)字、運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斷、總結和歸納,有抽象思維的能力;視覺空間智能,即人能對顏色、線條、結構、空間進行立體思維的能力;音樂律動智能,即人能夠分清節(jié)奏、旋律、音質等的能力;身體運動智能,即人通過身體運動解決問題、表達情感的能力;人際溝通智能,即人能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自我認識智能,即人能夠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及辨認與他人異同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即人能夠親近自然、觀察自然、保護自然,也包括認識和保護人文遺產等(Gardner 1983,轉引自宋雪松、文旭,2006)。1999年,加德納在原有的八大智能理論基礎上,加入了第九種智能,即存在智能,指人對生命的終極意義進行思考的能力(沈致隆2005)。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智能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有九種智能,只是九種智能的組合不同,智能沒有高低之分。智能具有開發(fā)性,每個人的智能都能夠通過后天的教育、學習、引導或者激發(fā)得到提升。智能具有差異性,個人內部的各個智能強弱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智能組合也不同,但是智能的組合能夠發(fā)揮很大的作用。智能還具有實踐性,人的智能能夠發(fā)現(xiàn)、分析自己解決問題,并不斷積累新的知識和技能,創(chuàng)造一定的價值(黃遠振2003)。
裴正薇(2008)的文章中列舉了國外將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整合的研究:伯曼(Berman)是第一位專門設計活動列表配對各種智能的學者;克里斯蒂森(Christison)和泰納(Tanner)整理出智能與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列表;肖爾(Shore)對英語作為二語的大學生進行了多元智能和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國內將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融合的研究很多。裴正薇(2008)在針對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的聽、讀、寫等方面有顯著進步。宋雪松、文旭(2006)則以初中教材為研究對象,例舉了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初中英語教案設計。李志穎、閆寒冰(2002)將智能及其特點與對應的英語教學活動及對此活動進行支持的信息化工具整理成對照表格,并以高中英語教學內容為研究,探討了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案設計思路。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多元智能理論已經能夠較好地與英語教學融合。通過CNKI 檢索發(fā)現(xiàn),近來年以“多元智能”“初中英語閱讀”為關鍵詞的碩士論文、期刊論文非常多。研究人員以不同學段和不同學校作為研究對象,從應用研究、實驗研究到策略研究等方面對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研究。這些都說明多元智能理論和英語閱讀教學具備結合的可能性。
英語閱讀是一項以訓練語言智能為主的活動。如果教師上課時只按常規(guī)的閱讀課教法讓學生讀文章、回答問題、理解文章意思等,那么,語言智能表現(xiàn)較弱的學生及在其他智能方面有優(yōu)勢的學生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智能開發(fā)。因此,即使是在以訓練語言智能為主的閱讀課中,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智能進行整合歸類,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點。同時,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和策略,合理安排課堂活動。這是多元智能理論和英語閱讀教學結合的必要性。
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的策略。
一堂閱讀課除了必不可少的語言目標之外,還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素材、合適的教學活動等擬定某一種或者多種智能的發(fā)展作為目標,以期開發(fā)學生的不同智能,符合其智能的差異性特點。比如,在一堂以“探討《流浪地球》”為主題的閱讀課中,教師擬定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梳理地球“流浪”的幾個階段和位置,以流程圖的方式呈現(xiàn)。該課例中教師依據(jù)閱讀素材擬定了發(fā)展學生數(shù)理邏輯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的目標。
如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8 Sad but beautiful 主要講的是阿炳與《二泉映月》。在播放音樂的時候,大多數(shù)學生從旋律和音調中聽出了滿滿的悲傷。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了解其背景知識,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學生第一次聽這首曲子時未必能聽出悲傷。所以,對于音樂敏感而又未被背景知識限制的學生在課堂中就表達了與大部分同學不同的觀點——他們聽到了放松。這樣,根據(jù)閱讀的具體內容或者對象,教師制訂了發(fā)展學生音樂智能的目標。
再如,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有一篇閱讀課文The Winning Team。文章中有多處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表達主人翁錯失一球的悲痛。教師擬定在閱讀文章之后,學生能夠小組合作標注文中的動作和表情描寫,并將動作表演出來的目標。這樣,學生不但能讀懂文章,更能體會人物的心理,身體運動智能得到發(fā)展。只有融合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目標,才能讓課堂體現(xiàn)其多元智能并重的價值。
在以發(fā)展智能為目標之一的閱讀課堂中,翻譯教學法等單一的教學方法只關注言語語言智能的發(fā)展,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智能的培養(yǎng)。因此,應該將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視聽說教學法、混合教學法等融合。交際教學法的突出特點在于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任務型教學法根據(jù)任務的不同使學生調動多種智能相互配合;視聽說教學法突出視覺—空間智能及音樂智能;混合教學法基于線上與線下不同課堂形式體驗多種智能的發(fā)展。學習方法指導方面也應該體現(xiàn)多樣化的特征。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都應該大膽涉及。閱讀本身是個人獨立的學習活動。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發(fā)展言語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等與語言和思維分析相關的學習活動,同時學生從閱讀活動中將閱讀內容投射到自身,反思自己,進行自我認識智能的發(fā)展,也可能通過閱讀活動對生命的終極意義進行思考,發(fā)展存在智能。探究式學習則由自主學習的個人行為活動變成一人或者多人的群體活動,在小組群體中,學生學會溝通合作。而體驗式學習可以讓學生融入自然和社會實踐,觀察客觀世界,發(fā)展自然觀察智能。
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多元智能的課程教學法系統(tǒng)性原則。即發(fā)展多元智能的閱讀課要以學期或者學年為單位開展,每堂課都貫徹相同的教學理念,而不可以活動課或者公開課為噱頭開展零星的一兩堂課。第二,發(fā)展言語語言智能為主的優(yōu)先性原則。要明確課型是英語閱讀課。學習語言是所有英語課型的重點。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及設計發(fā)展其他智能的活動時,教師應該優(yōu)先考慮這樣的教學內容及活動設計是否與言語語言智能發(fā)展沖突或者喧賓奪主。第三,教況各異的差異化原則。學生的差異體現(xiàn)在英語水平的差異,也體現(xiàn)在各種智能之間的差異。要想達到吸引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課堂的目的,就要充分分析他們的差異性,設計關注不同智能的活動,讓其能夠發(fā)揮所長。
為了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教師所選的閱讀文章內容或者教學角度要符合發(fā)展某種智能的標準。在實際教學中,七年級到九年級上學期,教師都可能需要教授新課。對于原有的課本,教師應該對教學的閱讀文章以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為目的作準備。假如發(fā)現(xiàn)課內的閱讀資源不足以完成本課發(fā)展某種智能的目標,那么可以圍繞發(fā)展某種智能這一目標增加閱讀素材。實際上,課內資源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足以支撐某種智能的發(fā)展,而輸入量不足很可能導致產出的效果不佳。所以,教學內容通常需要教師額外增加。比如,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13 Section A 部分的閱讀是一篇拯救鯊魚的小短文。本堂閱讀課的目標在于學生能通過閱讀發(fā)展自然觀察智能及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是了解鯊魚的現(xiàn)狀,自我認識智能是反思人類殺戮鯊魚以飽口腹之欲的罪惡。然后增加一篇報道印度尼西亞擱淺的一頭抹香鯨體內發(fā)現(xiàn)一千多種塑料制品的新聞,進一步讓學生的視野擴展到真實的海洋狀況,了解人類目前的種種惡行,反觀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發(fā)展其自然觀察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的目的。
在九年級下學期,在中考備考過程中,在沒有標準課本和現(xiàn)成教案的情況下,教師尤其需要圍繞某個主題,以發(fā)展某智能為標準準備教學內容?;诳荚嚨念}型,大多數(shù)題目以閱讀為主,因此需要給學生準備恰當?shù)拈喿x材料作為九年級下學期的備考課堂內容。通常情況下,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做閱讀練習為主,但是不可忽略對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fā)。因為只有保持課堂教學方法的系統(tǒng)性,在優(yōu)先發(fā)展言語語言智能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貼合其多元智能發(fā)展目標,課堂才不至于沉悶,才能提高課堂效果。比如,在一次主題為“黑洞”的閱讀復習課中,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到最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及最先進的技術。課堂中教師選擇了China Daily 上的新聞報道。通過讀新聞,學生復習了科技和太空相關的詞匯。同時,教師讓學生計算新聞中涉及的數(shù)量關系,如乘坐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飛行器到達黑洞需要多長時間,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理邏輯智能。再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在地球上的位置,讓學生聯(lián)想這樣的地理空間布局讓科學家成功地構建了一座直徑相當于地球直徑一樣大的望遠鏡,發(fā)展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課堂上教師還補充了一封1970 年美國宇航局的Dr.Ernest 給贊比亞修女質疑美國火星探索計劃的回信。贊比亞修女說美國花巨資探索外太空而眼下有無數(shù)的兒童還面臨極度饑餓的問題。對此,Dr.Ernest 的回信不單回復了贊比亞的修女,也回答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通過閱讀信件,學生學會思考宇宙探索的問題及人生的終極意義,發(fā)展了存在智能。
閱讀課的評價主要考慮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參照考綱及中考的典型題型、考點,根據(jù)布魯姆(Bloom)的認知目標分類模型設計讀后的題目,分別為記憶題、理解題、應用題、分析題、評價題和創(chuàng)造題。對應廣東中考常見的題型有細節(jié)題、判斷正誤題、推斷題、詞義猜測題、指代題、主旨大意題、作者意圖題等。這些題目的設置是為了評價學生在言語語言智能及數(shù)理邏輯智能方面的發(fā)展。同時,根據(jù)文章的體裁、題材、主題等不同,應該恰當設置發(fā)展除言語語言智能及數(shù)理邏輯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比如,在一次主題為“探討《啥是佩奇》”的中考閱讀復習課中,學生通過閱讀一篇來自彭博社的介紹《啥是佩奇》短視頻的報道及觀看該視頻,能夠感受到老人對孫子深沉的愛。由此,教師設計討論分享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享自己與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之間的故事,并反觀自己的行為,宣傳中華孝道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展他們與老人的人際關系。課后讓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圍繞“How do y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care for you?And what will you do in return?”寫一篇小短文。通過作文,教師便可以對學生自我認識智能及人際溝通智能進行評價。對言語語言智能及數(shù)理邏輯智能的評價活動有利于學生提高成績,而對其他智能的評價活動則有利于其快樂學習、終身發(fā)展。
同一篇閱讀文本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智能,但是具體的篇目會對某一智能的發(fā)展具有顯著的貢獻。因此,該部分按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言語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律動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及存在智能的順序分別以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介紹。
言語語言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口語表達與閱讀相關的內容及語言內容分析方面。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14 Section B 的閱讀文本是一篇畢業(yè)典禮的演講稿。本課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閱讀演講稿的任務,讓其分析稿件的內容和結構,再額外給學生準備了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何江在哈佛的畢業(yè)演講,讓學生找出這些閱讀篇章在內容和結構上的共同之處,發(fā)現(xiàn)主人公都是在小時候有一件觸發(fā)其奮斗的事情,即他們的初心,然后終身為之奮斗。印證了習近平主席的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痹谕瓿砷喿x文章的學習之后,教師讓學生在畢業(yè)季中尋找以往的初心——那一件觸發(fā)我發(fā)奮的事情,并寫下自己為之如何努力的一篇演講稿,發(fā)展學生在分析歸納文章結構、思想內容及與自身結合方面的言語語言能力。
數(shù)理邏輯智能在英語閱讀里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理解能力方面。教師可以根據(jù)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模型及中考的趨勢備課。在2019 年的中考復習課中,一堂主題為“英雄”的閱讀課選取了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的影評、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涼山救火英雄的新聞報道、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的簡歷四篇文章作為課堂教學素材。按照廣東中考的出題形式,將孟凡超的簡歷設計為A 篇閱讀的圖表題,考查學生查找細節(jié)信息、判斷正誤及推斷意圖的能力。將涼山救火英雄的新聞報道設計為中考的B 篇社會人文類文章,考查學生查找信息、猜測詞義、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將關于漫威的幾則短小影評設計為電影排行的配對閱讀,對應中考的C篇閱讀,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將項羽的故事設計為短文填空題,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樣的群文閱讀課圍繞大綱對于五級閱讀的要求,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理邏輯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在英語閱讀里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進行形象化、立體化思維的能力。教師可根據(jù)文章具體內容設計思維導圖活動,也可以根據(jù)文章涉及的對象或者話題,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將文字轉化為圖象信息。在一堂主題為“一帶一路”的中考話題復習課中,教師選取孟加拉國The Daily Star 2014 年報道的題為Understanding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Policy 的文章,以及2019 年中國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的題為BRI a major game changer for Bangladesh 的文章。學生通過閱讀不同時期的兩篇文章,了解國家的政策及對周邊國家的幫扶作用,認識國家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教師將文章中涉及的古時候的茶馬古道、東南亞地區(qū)各國的地理位置、張騫走過的古代絲綢之路及現(xiàn)代絲綢之路在地圖上的對比,將文字的信息轉化為圖片。又以從古至今的順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絲綢之路的壯大,著力發(fā)展其視覺空間智能。
音樂律動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對于文字的發(fā)音和韻律、節(jié)奏的感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7 Section A 的閱讀文本是一篇題為Mom Knows Best 的詩歌。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及形式有別于一般的閱讀文段,具有特殊的言語語言智能發(fā)展意味。該詩歌的句子中有明顯的押韻。比如原文“When I was two running through the field...”中,two 和through 押韻長元音“u 蘼”,結合詩句描述了作者兩歲的時候,跑在田野里快樂無憂的場景。結合兩歲孩子的身高及美國一般田野莊稼的高度或許正好就和孩子差不多高,而孩子歡快地暢跑,風吹拂著稻草,搖曳在孩子的耳旁,就發(fā)出了與two 和through 相同的韻。同時,這句話比較長,節(jié)奏緩慢,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美感。原文“I talked back loudly,—I should be allowed to eat some. Give it to me now!”中,loudly,allowed,now 押 韻 響 亮 元 音“a?”,結合詩句捕捉了作者長成青少年之后與母親激烈對抗的情景。三次“a?”的押韻仿佛是作者對母親的三次怒吼。同時,整節(jié)詩句分成三個短促的短句,節(jié)奏加快,表現(xiàn)了沖突的猛烈。教師通過這樣的詩歌音韻分析,將發(fā)音和節(jié)奏與詩歌表現(xiàn)的內容結合,發(fā)展了學生的音樂智能。
身體運動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將文字變?yōu)樾袆?,用行動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價值。九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周一般是春節(jié)期間或者春節(jié)剛過不久,以“春節(jié)”為主題上一堂主題閱讀課應時應景。教師選取了一篇來自《赫芬頓郵報》說豬年的文章及travelchinaguide.com 上關于五行的介紹。教師通過《赫芬頓郵報》上的文章介紹2019 年土豬的屬性,聯(lián)系五行,再由古代人對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人格特性展示出來,通過travelchinaguide.com上的五行對照表,讓學生了解五行和人的關系。最后,讓學生以The New Year’s Resolution 為題寫一篇短文,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
人際溝通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人際交往的秘訣,學會理解他人及與他們相處。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4 Section B 的閱讀文章中,李文原本是一個乖巧、聰明的孩子,但是后來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被迫留在老家與祖父母一起,后被送到寄宿學校,厭學、退學,最后經過與父母的一番談心,重新做人,變回原來那個陽光少年的故事。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千千萬萬個中國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不同的是,李文后來變好了,而促使他改變的事件就是父母從外地回鄉(xiāng)后的一次談話。如此重要的談話,課文中僅用“After a long talk”一筆帶過。在這里,教師便可以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黃金法則介紹給學生。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李文厭學的表層和深層原因是父母的離開。父母的不在場導致他感到被忽視的孤獨,從而厭倦學習、校園生活。教師將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選段分享給學生:很多人都想成為他人心中的VIP。把握了這點后,教師讓學生猜測文章中所謂的“長談”到底講了什么。讓學生猜想李文父母以嚴厲的語氣批評或以愧疚的語氣表達李文在心中的重要性兩種情況,哪一種能夠得到李文改過自身重新做人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明白要想激勵他人,勸諫他人,首先須讓他們感受到在我們心中的分量,以此發(fā)展他們的人際溝通智能。
自我認識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閱讀活動學生能夠反觀自己,從而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在一次主題為“誠信考試”的中考話題復習課中,教師通過選取一篇有關中國父母在美國高校招生舞弊案中行賄的文章,用升學考試這樣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反觀自己。文章里的行為是考試作弊,教師讓學生反思自己是否同樣有過想考出好成績,進入理想學校而作弊的行為。大多數(shù)學生對此內心翻江倒海而羞于表達。教師以剖析自己曾經的經歷來讓學生勇敢地剖析自己。有的學生說道:“一個考生最可恥的不是考試時作弊,而是作弊之后還不承認?!苯又?,教師接著模考相繼、中考臨近的契機,請學生寫一篇題為Be Honest in Exams 的文章,勇敢地正視自己曾經所犯的錯誤,挺直腰板迎接挑戰(zhàn)。通過本課,學生從時事新聞中反觀自我,從影子的黑暗中尋找前路的光明,發(fā)展自我認識智能。
自然觀察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閱讀活動,學生能夠產生關注自然、珍稀資源、保護人文遺產、愛護地球的意識。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8 Section B 有一篇題為Stonehenge的文章。文章圍繞英國巨石陣的What was it used for?How was it built?Who built it? 三個謎團展開,讓讀者了解巨石陣的神秘魅力。教師查找大量與巨石陣相關的文獻資料,將視頻、圖片及文字信息分享給學生,讓其在課文基礎上了解巨石陣作為神壇、皇室墓地、日歷等的依據(jù);了解巨石陣構成材料青石的來源地及運輸方式,了解疑似巨石陣建造者的德魯伊特人等三個謎團比較權威的猜測;比較全面地揭開世界遺產巨石陣的神秘面紗。然后,教師將一小段游客聚集在巨石陣看夏至太陽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將在Stonehenge.co.uk 上的一條名為Lucinda 的網友的留言給學生看。Lucinda 對巨石陣管理委員會深表遺憾,她看到成群醉酒的游客在巨石陣上大吼大叫、吃吃喝喝。她說在如此神圣的文化遺產面前,不應該有如此不體面的行為。學生閱讀了Lucinda 的留言,深感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巨石陣變得可憐無助。這樣能激發(fā)學生認識文化遺產、了解遺產真實現(xiàn)狀及激發(fā)其保護遺產的正能量,發(fā)展他們的自然觀察智能。
存在智能在英語閱讀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閱讀活動,能引發(fā)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有一篇題為The Shirt of a Happy Man 的寓言故事。故事傳達了金錢、財富、名譽都不能使人快樂,只有安于所得,不貪求才能知足常樂的道理。教師根據(jù)文章內容,以幸福的真諦為主題,給學生分享了一篇哈佛教授的TED 演講稿。哈佛作了長達75 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人幸福的秘訣。演講人指出“Good relationship is the key.Period.”原來關于幸福,人們的認識都錯了,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使人感覺到長久的幸福。通過這篇文章的分享,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為學業(yè)奮斗的路上,不要忘記同窗的陪伴,不能忽視父母、師長的恩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為學為人的重心。通過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存在智能得到了發(fā)展。
以上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閱讀課結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以具體的教學實踐梳理了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并用人教版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例及中考話題閱讀課的案例分別對言語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及存在智能九個方面的智能進行發(fā)展的具體操作逐一分析。從教學實踐的效果來看,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英語閱讀課課堂氣氛良好,學生參與度高,學生的閱讀測評成績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