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鵬
中山大學中文系 廣州 廣東 510275
提要 文章通過對新出秦漢竹簡中“譖”字用例的考辨分析,指出早期的“譖”具有較廣義域,應包含三個義位:一是告訴、通報;二是上訴、控告;三是讒毀、誣告。文章的研究可以補傳世文獻的不足,并為漢語大型辭書的修訂提供參考。
在中古字書中,“譖”主要有二類音義。一是《廣韻·沁韻》:“譖,讒也,毀也?!币簟扒f蔭切”,《集韻·沁韻》:“譖,《說文》愬也”,音“側禁切”;二是《集韻·栝韻》:“譖,不信也。通作僭?!币簟白幽钋小薄,F(xiàn)代大型辭書大體均沿用此二種釋義。舉其要者如:
1)《漢語大字典》:(一)zèn 說壞話誣陷別人。(二)jiàn 通“僭”,不信。(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1988:4018)
2)《漢語大詞典》:譖1zèn 讒毀;誣陷。譖2jiàn通“僭”。不信。(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1993:419)
本文重點討論“譖”的第一種音義。
“譖”作讒毀一類意思講,是人們所熟知的,文獻中用例俯拾皆是,不勝枚舉?!稘h語大字典》將其訓詁源頭追溯到《說文·言部》“譖,愬也”,并引徐鍇《系傳》的解釋:“譖者愬也?!墩撜Z》‘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誣告之也。意主于害人也。”《說文·言部》又有“讒,譖也”,《玉篇·言部》有“譖,讒也”,均支持這種訓釋??墒?,《說文·言部》“訴”字條則云:“訴,告也。從言、省聲。《論語》曰:訴子路于季孫。,訴或從言、朔。愬,訴或從朔、心?!彪m然所引《論語》“訴”在具體語境中是誣告義,但并不直接以“誣告”釋“訴”,而是釋以中性的“告”。“訴”、“告”自古至今均屬中性,也是人們所熟知的。盡管從《說文》義例來看,這種遞訓的同義(或近義)詞之間的義域未必完全等同,但既然以“愬(訴)”為“譖”之正訓,似不排除“譖”有中性的訴告義的可能。出土文獻恰好為此提供了證據(jù),可以補傳世文獻之不足。近年公布的司法文書類秦漢竹簡中數(shù)見“譖”字,其例如下:
(1)令獄史……狀。及譖訊居處,薄(簿)宿所。(岳麓秦簡叁142—143)
(2)譖訊同歸義狀及邑里居處狀。(同上143)
(3)復譖謂同:同為吏,人見同,巫從同,畏不敢捕同而……(同上145)
(4)即各日夜別薄(簿)譖訊都官旁縣、縣中城旦及牒書其亡者……(同上153)
(5)觸等盡別譖訊安旁田人。皆曰:不□可(何)人。(同上154—155)
(6)諸治從人者,具書未得者名、族、年、長、物色、疵瑕,移讂縣道,縣道官謹以讂窮求,得輒以智巧譖訊。(岳麓秦簡伍19—20)(1)本簡“譖”字聲符繁化作“簪”。
(7)南郡復吏乃以智巧令攸誘召聚城中,譖訊傅先后以別,捕系戰(zhàn)北者。(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52—153)(2)本簡“譖”字,張家山漢簡原整理者疑釋“謁”,不確;彭浩和陳偉等(2007)據(jù)紅外線照片改釋“譖”,甚是。
關于簡文中“譖”的釋義,目前所見有五說。
1)彭浩和陳偉等(2007:369)在注釋例(7)時,讀“譖”為“潛”,謂是“暗中義”。
2)朱漢民和陳松長(2013:192)注釋例(4)時也讀“譖”為“潛”,訓為“探測、探索”,謂“潛訊”是“為了探索信息而盤問,探聽某方面的信息”。
3)朱漢民和陳松長(2017:75)注釋例(6)時也讀“譖”為“潛”,但訓為“深”,疑“潛訊”有深究詳細盤問之意。
4)陳松長(2018:158)注釋例(6)時說:“譖訊:官吏在辦案現(xiàn)場的訊問,不同于在官署的訊問?!?/p>
5)陳偉武(2018)主要針對例(6),認為“譖”指起訴,“譖訊”意為起訴審訊。
從語境的同一性考慮,上引文例中無論是“譖訊”還是“譖謂”中的“譖”,應該作統(tǒng)一的解釋為妥。
朱漢民和陳松長(2013:192)據(jù)例(3)等否定“暗中”義的可能,是很有道理的。對殺人嫌疑犯(同)說話,完全不必要也不應該暗中進行,是很顯然的。例(6)、(7)“譖訊”的對象同樣是嫌疑犯。另如例(4)別簿向都官旁縣問訊,屬于司法公務系統(tǒng)的正常運作,也無所謂“暗中”。故意見1)難以成立。
意見2)、3)也不能適合所有文例。比如例(3)是在對嫌疑犯(同)陳述客觀事實,既不是探測,也無所謂深究。又如例(4)是以公文形式向都官旁縣問訊,性質上是尋求對方配合援助,“深究詳細盤問”當然是無從說起的了。其中的“薄”字,朱漢民和陳松長(2013:192)注釋為“迫近、接近”,實誤。“薄”應讀為“簿”,簿本指簿書冊錄,用為動詞則是登錄入簿之意。岳麓秦簡肆《亡律》10:“少府均輸四司空,得及自出者,吏治必謹訊,簿其所為作務以?!睆埣疑綕h簡《奏讞書》206—207:“它縣人來乘庸,疑為盜賊者,徧視其為謂,卽薄(簿)出入所以為衣食者,廉問其居處之狀,弗得。”均是其例。所謂“別簿”,猶言別錄,即將有關案情信息另冊抄簿之意。例(1)之“薄(簿)宿所”是登錄其住所的意思,朱漢民和陳松長(2013:182)同樣以“近”義釋“薄”,亦誤。
意見4)較前三說最大的不同是不對“譖”加以讀破,但并未能說明訓詁依據(jù),而且同樣不能貫通所有文例。如例(4)便明顯不能理解為辦案現(xiàn)場的訊問,例(3)也很可能不是。
意見5)從《說文》“愬(訴)也”的本訓出發(fā),不為傳世文獻“讒譖”義所囿,顯然為諸說中之最優(yōu)。例(6)中的“譖”作“起訴”解也甚合理,不過此義同樣不能切合于所有用例。
從簡文看,“譖訊”、“譖謂”都是并列結構,而不是偏正結構?!白P訊”作為一個司法用語,其涉及的對象甚廣,可以是較明顯的嫌疑人,如例(1)、(6)、(7),也可以是可能的知情方或證人等,如例(2)、(5),還可以是鄰近的政府機構,如例(4),其語義指向顯然是比較中性的。針對嫌疑人者,固然可以解釋為起訴,但涉及其他對象時,則應解釋為一般的告訴或者通報為妥?!墩f文》“譖”訓“訴”,“訴”訓“告”,盡管從其所舉“訴子路于季孫”來看,是指向上訴、控訴的,但其實無論是“訴”,還是“告”,都兼有“訴說告知”與“起訴控告”二義,后一義可視為前一義的特殊狀態(tài)。因此,與“訴”“告”同義的“譖”,也兼有這兩類意思,實屬于平行的現(xiàn)象,并不難理解。同理,“訊”針對嫌疑人時固然可以理解為審訊,對知情方或證人審訊就勉強一些,對鄰近的政府機構審訊則明顯不合適了,而應該解釋為問訊查詢。所以,“譖訊”一詞應該用一個比較寬泛的義域來界定,即統(tǒng)指訴告并訊問,而起訴審訊等具體義位自然也已涵蓋其中。至于“譖謂”,實即告謂的意思,特別使用“譖”字,蓋以強調這個談話活動的正式感和司法意味。
綜上,“譖”的早期義域顯然是較為寬廣的,可用“訴告”加以概括。具體而言,則應包含三個義位:
1)告訴、通報(就目前掌握的語料看,一般應用于比較正式的場合,帶有司法或契約意味)。
2)上訴、控告。
3)讒毀、誣告。
這三個義位之間,實際上體現(xiàn)出義域漸次縮小的趨勢。“上訴控告”可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告訴通報”,而“讒毀誣告”也可理解為一種特殊的“上訴控告”,特指其中的不實和惡意者。在傳世文獻中,我們只見到“譖”的第三個義位,幸好有出土文獻幫助我們認識到“譖”的前兩種義位,從而完整地掌握“譖”的詞義。
本文只是討論了一個小小個案,相信類似的利用出土文獻增進對漢語詞義的理解的例子,還有不少。希望今后大型字書、辭書的修訂,能更多地關注出土文獻及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