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成語“云集景從”源自西漢賈誼《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其中的“景”即“影”,意謂如云那樣聚合,如影那樣隨形,比喻聲勢浩大,響應(yīng)迅速。由此可見“從”字的原本意思就是跟隨或者跟從。而“天涯比鄰”這個(gè)成語源自初唐詩人王勃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著名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逼渲小氨取本褪桥R近或貼近的意思,這已經(jīng)接近“比”的造字本義了。這里就來談?wù)劇皬摹弊趾汀氨取弊值臉?gòu)字理據(jù)、初始意義及其字義演變源流。
一、“從”(從)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從下圖可以看出,“從”(從)字的甲骨文字形,或作從二人相隨(第一、二個(gè)字形/方向可左可右),表示跟隨;或作從“彳”、從“從”(第三個(gè)字形)?!搬堋睘榈缆罚ò脒叀靶小保硎拘凶?,字形也像二人前后相隨的樣子。
“從”(從)字的金文字形,或作從二人相隨(第一個(gè)字形),或作從止、從“從”(第二個(gè)字形),或作從“是”、從“從”(第三個(gè)字形)。構(gòu)形中的“止”“彳”“是”都表示行走的意思,可見金文跟甲骨文的構(gòu)字理據(jù)相同。
“從”(從)字的戰(zhàn)國文字,仍然是或作從二人相隨(第一個(gè)字形),或作從“止”、從“從”(第二個(gè)字形),或作從“是”、從“從”(第三個(gè)字形),可見也跟甲骨文、金文的構(gòu)字理據(jù)相同。
“從”(從)字的篆文形體則明確分作二字,一為從二人的“從”(第一個(gè)字形),一為從“辵”、從“從”的“從”(第二、三個(gè)字形)。實(shí)則“從”字為初文,“從”字為后起字。
隸書則或作二人的“從”(第一個(gè)字形),或?qū)ⅰ笆恰焙喜椤板痢保ǖ诙€(gè)字形),或?qū)ⅰ笆恰彪x析為“彳”“止”(第三個(gè)字形),其構(gòu)形的理據(jù)并無不同。
正體楷書則取“彳”“止”分開的“從”形。《康熙字典》中有異體“從”字,簡化漢字本著字形從簡的原則又回歸到初文“從”字的形體。
《說文解字》卷八從部:“從,相聽也。從二人。凡從之屬皆從從?!痹S慎解釋的意思大致為:“從”,就是要聽從的意思(“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施為,并非互相之意)。大凡跟“聽從”意思相關(guān)的字都可以用“從”作為表意偏旁。
《說文解字》卷八從部:“從,隨行也。從是,從從,從亦聲?!痹S嗔解釋的意思大致為:“從”,就是跟隨前往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是”與“從”兩個(gè)構(gòu)件會意,同時(shí)“從”也作聲旁,是個(gè)“亦聲”(會意兼形聲)字。
可見,在《說文解字》的解釋中,“從”與“從”是字形各異、字義有區(qū)別的兩個(gè)字,“從”字側(cè)重在聽從,“從”字側(cè)重在跟從。其實(shí),聽從與跟從雖然意思有別,但也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聽從者必然跟從,跟從者豈能不聽從。因此把這兩個(gè)字當(dāng)作一個(gè)字來處理是有字形字義上的淵源的:從字形上看,“從”為初文,“從”為后起字;從字義上看,古代文獻(xiàn)中的“從”側(cè)重表示跟從的初始義,而“從”側(cè)重表示聽從的引申義。從漢字初文與后起字的關(guān)系來看,通常都是在初文產(chǎn)生了許多引申義之后,另造新字(后起字)來表示初文的初始義,“從”與“從”的字義聯(lián)系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diǎn)。下面談的“從”(從)字的字義演變則將“從”與“從”作為一個(gè)字來對待。
二、“從”(從)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從”(從)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與造字本義就是跟從或跟隨。例如:“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保ā对姟ぺL(fēng)·擊鼓》)這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跟隨統(tǒng)領(lǐng)孫子仲,聯(lián)合盟國陳與宋。再如:“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保ㄌ啤ざ鸥Α妒纠簟吩姡┯秩纾骸耙焕堑霉侵?,一狼仍從?!保ㄇ濉て阉升g《聊齋志異·狼》)這后兩例的“從”也都是跟從或跟隨的意思。
由此造字本義可以引申出如下多方面的引申義:
其一,表示“隨從的人”的意思。例如:“齊子歸止,其從如云?!保ā对姟R風(fēng)·敝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齊侯的妹子回到齊國來了,仆從如云啊多得不可勝數(shù)。再如:“水南山人又繼往,鞍馬仆從塞閭里?!保ㄌ啤ろn愈《寄盧仝》詩)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如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是表示“從死,殉葬”的意思。例如:“誰從穆公?子車奄息。”(《詩·秦風(fēng)·黃鳥》)這兩句詩講,是誰隨從穆公去死,子車就這樣停止了呼吸?!皬哪鹿本褪歉鷱哪鹿ニ?,為他殉葬的意思。
二是表示“從嫁,陪嫁”的意思。例如:“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保铣ち骸③摹段男牡颀垺ぷh對》)這段話的意思是:從前秦國的國君把女兒嫁給晉國公子,隨從陪嫁女都穿著彩衣,打扮得很漂亮,結(jié)果晉人看重陪嫁的女子而看不起君王的女兒。這當(dāng)中的“從”就是隨從陪嫁的意思。
三是表示“從夫,已嫁”的意思。例如:“三女有從,二男知教?!保ㄌ啤ろn愈《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軍夫人墓志銘》)其中“三女有從”意謂三個(gè)女兒都有了丈夫,已經(jīng)出嫁。
其二,表示“使跟從,帶領(lǐng)”的意思。例如:“沛公旦日從百佘騎來見項(xiàng)王?!保ā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再如:“王嘗從人止大石上,命作羹。從者白無水,王以劍擊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保ū蔽骸めB道元《水經(jīng)注·溫水》)例中的“從百余騎”就是使百余騎跟從,“從人”就是帶領(lǐng)人的意思。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如下幾方面的引申義:
一是表示“引導(dǎo)者,先導(dǎo)”的意思。例如:“寧戚欲見桓公,道無從。乃為人仆,將車宿齊東門之外?;腹虺觯瑢幤輷襞=嵌谈?,甚悲?;腹愔构苤儆?。”(漢·劉向《列女傳·齊管妾婧》)其中“道無從”即路上沒有向?qū)А?/p>
二是表示“往就,到”的意思。例如:“景公夜從晏子飲,晏子稱不敢與?!保ā蛾套哟呵铩るs上十二》)此中的“從晏子飲”即到晏子那里飲酒。再如:“故權(quán)貴之家,雖咫尺弗從也;知道之士,雖艱遠(yuǎn)必造也?!保〞x·葛洪《(抱樸子)序》)此中的“弗從”即不前往的意思。
三是表示“聚合,歸屬”的意思。例如:“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固天之理也?!保ā肚f子·漁父》)再如:“擇其可行者與可去者或可留存者,各以其類相從,置簿錄上,以備他日采擇。”(《續(xù)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五年》)前者“同類相從”是說同類相聚合,后者“各以其類相從”是說各以它們的類別相歸屬。
其三,表示“次,副”的意思。例如:“月滿如規(guī),從夜則虧?!保ā侗笔贰の菏諅鳌罚┮庵^滿月圓得像用圓規(guī)畫的一樣,次日之夜就開始虧缺了。再如:“共犯罪者,謂二人以上共犯,以先造意者為首,余并為從?!保ā短坡伞っす卜缸镌煲鉃槭祝┐酥械摹坝嗖閺摹币庵^除首犯以外都為次要罪犯。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堂房親屬”的意思,例如:“且柳氏號為大族,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豈愚蒙獨(dú)出數(shù)百人右哉?”(唐·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再如:“夫人,吾從女兄也?!保ㄋ巍ぴ枴斗蛉嗽夏怪俱憽罚┢渲械摹拔辶鶑摹睉?yīng)該是五六枝堂房親屬,“從女”應(yīng)該是堂房之女的意思。
其四,表示“追逐”的意思。例如:“夏師敗績,湯遂從之。”(《書·湯誓》)孔傳:“從,謂逐討之?!痹偃纾骸白q跎渫踔屑?,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保ā蹲髠鳌せ腹迥辍罚畈ⅲ骸皬闹?,謂追逐之也。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追求”的意思,例如:“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秦風(fēng)·蒹葭》)再如:“捐衰色,從嫉婉?!保ā段倪x·張衡<西京賦)》)李善注:“《韓詩》曰:娥婉之求?!?/p>
其五,表示“聽從,順從”的意思。例如:“或從王事,無成有終?!保ā兑住だぁ罚┛追f達(dá)疏:“或順從于王事?!痹偃纾骸案改赣谧?,東西南北,唯命之從?!保ā肚f子·大宗師》)又如:“與之進(jìn),敢不勉;與之退,敢不從?!保ㄌ啤ろn愈《上賈滑州書》)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如下幾方面的引申義:
一是表示“和順,安順”的意思,指各安其位、各守其職的局面或秩序。例如:“昭子即位,朝其家眾,曰:‘豎牛禍?zhǔn)鍖O氏,使亂大從?!保ā蹲髠鳌ふ压迥辍罚╆懙旅麽屛囊眨骸笆箒y大從,和順之道也?!睏畈ⅲ骸皬?,順也。謂其亂重要之順道也?!痹偃纾骸熬尤牍儆写肆?,則身安譽(yù)至而政從矣?!保ā犊鬃蛹艺Z·入官》)
二是表示“如意,順?biāo)臁钡囊馑?。例如:“吉,則史犢筮,史兼執(zhí)筮與卦以告于主人,占日從?!保ā秲x禮·少牢饋食禮》)鄭玄注:“從者,求吉得吉之言?!痹偃纾骸傲x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
三是表示“任憑,聽?wèi){”的意思。例如:“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保ㄋ巍なY捷《霜天曉角·折花》詞)再如:“兩段姻緣,各從其便。”(《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其六,表示“從事,參與”的意思。例如:“是猶貫甲胄而入宗廟,被羅紈而從軍旅,失樂之所由生矣?!保ā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xùn)》)再如:“初,君從進(jìn)士試,屢不中。”(宋·曾鞏《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采取某種方式或方法”的意思,例如:“君子重德薄刑,賞宜從重。”(漢·班固《白虎通·考黜》)再如:“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shí)并習(xí)易,人誰其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
其七,表示“經(jīng)由,經(jīng)過”的意思。例如:“今河所從,去大陸遠(yuǎn)矣,館陶北屯氏河,其故道與?”(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濁漳水》)再如:“世傳仁祖一日行從大慶殿,望見有醉人臥于殿陛間者?!保ㄋ巍げ探{《鐵圍山叢談》卷一)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如下幾方面的引申義:
一是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在,由”,介紹動(dòng)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例如:“晉靈公不君……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保ā蹲髠鳌ば辍罚┰偃纾骸昂愦笏抉R病。謝公往省病,從東門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yù)》)
二是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自”,介紹動(dòng)作行為發(fā)生的時(shí)間。例如:“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保ā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罚┰偃纾骸氨笨统鮼碓囆码U(xiǎn),蜀人從此送殘山?!保ㄋ巍ぬK軾《石鼻城》詩)
三是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向”,介紹動(dòng)作行為發(fā)生的對象。例如:“時(shí)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jià)不移?!保ā逗鬂h書·逸民傳·韓康》)又如:“樊紹述既卒,愈將銘之,從其家求書。得書,號《魁紀(jì)公》者三十卷。”(唐·韓愈《樊紹述墓志銘》)
四是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根據(jù),依照”,介紹動(dòng)作行為發(fā)生時(shí)憑借的事物或依據(jù)。例如:“若能入火取錦者,從所得多少賞若?!保ā读凶印S帝》)再如:“圣人從外知內(nèi),以見知隱也。”(《淮南子·說山訓(xùn)》)
五是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就,隨即”。例如:“長惡不悛,從自及也?!保ā蹲髠鳌る[公六年》)楊伯峻注:“從,隨從,猶今言跟著,表時(shí)間之速。王引之以為當(dāng)作徒,不可從。”
六是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從來”。例如:“這個(gè)就是說書的一片道學(xué)心腸,卻從不曾講著道學(xué)。”(《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再如:“我家從沒有人敢做這樣事?!保ā度辶滞馐贰返诰呕兀?/p>
七是用作連詞,相當(dāng)于“因而”。例如:“空林衰病臥多時(shí),白發(fā)從成數(shù)寸絲?!保ㄌ啤⒀允贰恫∩吩娭┰偃纾骸皬姆Q貸既廣,竭力以償,凡十年未嘗一飽食一暖衣也?!保ㄇ濉ね醴蛑讹@考武夷府君行狀》)
其八,是“縱”的古字,意謂“直向”,南北日從,東西日橫。例如:“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詩·齊風(fēng)·南山》)再如:“廣從六里?!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二》)鮑彪注:“橫度為廣,直為從?!?/p>
由此又可以引申出如下幾方面的引申義:
一是表示“合縱”的意思。例如:“諸侯言從者日‘從成必霸;而言橫者日‘橫成必王?!保ā俄n非子·忠孝》)再如:“山東之從,時(shí)合時(shí)離,何也哉?”(《戰(zhàn)國策·魏策四》)又如:“秦王深居不得近,從破衡成欲誰信?!保ń稹ぴ脝枴短扉T引》)
二是表示“放縱”的意思。例如:“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保ā抖Y記·曲禮上》)陸德明釋文:“從,放縱也?!痹偃纾骸澳恐?,不可從也?!保〞x·葛洪《抱樸子·酒誡》)
三是表示“縱然”的意思。例如:“從其有皮,丹漆若何?”(《左傳·宣公二年》)楊伯峻注:“從同縱,讓步連詞。言縱令有皮,但丹漆難給,將若之何?!?/p>
根據(jù)上面對“從”(從)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從”(從)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三、“比”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比”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幾種古文字字形是一脈相承的,通常的解釋是由兩個(gè)側(cè)面人形會意,像兩個(gè)人并肩而立或者并肩挨著,造字本義為挨近或靠近。
但是對這種解釋似乎可以提出如下幾點(diǎn)疑問:
其一,構(gòu)成“比”字的兩個(gè)構(gòu)件真的是兩個(gè)側(cè)面人形嗎?為什么有些字形人的手臂要上翹呢?
其二,如果構(gòu)成“比”字的兩個(gè)構(gòu)件真的是兩個(gè)側(cè)面人形,那么“比”字跟“從”字就應(yīng)該構(gòu)字理據(jù)相同;因?yàn)閺募坠俏牡臉?gòu)形依據(jù)來看,并不十分在意構(gòu)件符號的朝向,朝向左側(cè)即為“從”,朝向右側(cè)即為“比”,這是不大說得通的。更何況,“比”字的甲骨文字形也有朝向左側(cè)的(見上圖最后一個(gè)甲骨文字形,取自《合集》27888)。
其三,如果構(gòu)成“比”字的兩個(gè)構(gòu)件真的是兩個(gè)側(cè)面人形,那么“比”字就應(yīng)該由兩個(gè)“人”字構(gòu)成,為什么會是由兩個(gè)“匕”字構(gòu)成?可見構(gòu)成“比”字的兩個(gè)“匕”并非側(cè)面人形,而是另有所解。
愚以為,構(gòu)成“比”字的兩個(gè)構(gòu)件就是兩個(gè)“匕”形。而這個(gè)“匕”應(yīng)該是表示雌性的符號。我們先來看看“匕”這個(gè)構(gòu)字部件的含義。
上圖的第一行為“匕”字的甲骨文字形,第二行為“匕”字的金文字形。“匕”是什么?許嗔依據(jù)小篆字形,將“匕”字解為:“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棲。”(《說文解字·匕部》)許嗔的意思就是說“匕”是舀飯的勺子。不過他用“比敘”和“棲”兩個(gè)模糊概念來解釋,讓人不知所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直接說“匕即今之飯匙也?!比欢热皇秋埑?,為何要選用“從反人”的造型呢?清代小學(xué)家王筠就徑直質(zhì)疑:
“棲則象形字,斷不能反人而為棲也?!保ā墩f文釋例》卷18第817頁)
愚以為,郭沫若對“祖妣”二字的所解頗有道理:“祖妣者,牡牝之初字也。”(《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郭老又說:“古文祖不從示,妣不從女。”那意思就是,“祖”和“妣”這兩個(gè)字的初文并沒有“衤”和“女”作偏旁,而是直接表現(xiàn)男女的生殖器官,也就是用“且”表示男性祖先,用“匕”表示女性祖先。再說得直白一點(diǎn):“且”就是男性陽具的象形,“匕”就是女性陰門的形象展示。女陰如何展示?這回許嗔也許說對了,“從反人”,也就是說,“匕”字象女性撅起屁股之形。從后視的角度來凸顯女性的外陰,“匕”就是今所謂“昃”的初文。
倘如此則“比”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及造字本義又作何解呢?
《說文解字》卷八比部:“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凡比之屬皆從比?!痹S嗔解釋的意思大致為:“比”,就是關(guān)系密切的意思。兩人相隨就構(gòu)成“從”字,反寫“從”字就成了“比”字。大凡跟“比”意義相關(guān)的字都可以采用“比”作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說文》“密也”二字的解釋是“其本義謂相親密也”,可見也是認(rèn)同許嗔的說法。然而許慎接著將“比”字解為“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則恐有望文生義之嫌。
聯(lián)系到在甲骨卜辭中有用“比”為“妣”的例證:“庚辰,侑于比庚牢”(京都1822),愚以為“比”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可能跟人與人之間的異性親呢行為有關(guān),它的造字本義應(yīng)為親近或和睦。而且只有親近、和睦的造字本義才能夠跟“比”字的眾多引申義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四、“比”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比”字的造字本義當(dāng)為親近,和睦。例如:“王此大邦,克順克比?!保ā对姟ご笱拧せ室印罚┲祆浼瘋鳎骸氨?,上下相親也?!边@句詩的大致意思是:統(tǒng)領(lǐng)如此泱泱大國,百姓能夠順從萬民能夠親附。再如:“《詩》曰:‘協(xié)比其鄰,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協(xié),焉能怨諸侯之不睦?”(《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左傳》這段話所引原詩當(dāng)為“洽比其鄰,昏姻孔云。”大致意思是:又融洽又親密的那些鄰居啊,姻親裙帶關(guān)系都聯(lián)結(jié)得很廣??!又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保ㄌ啤ね醪端投派俑问翊ā罚┧^“比鄰”即含有親近和睦的鄰居之意。
“比”字由此親近、和睦的造字本義,可以產(chǎn)生如下12個(gè)方面的引申義,一些引申義還有自己的深層引申義:
其一,表示“順從,附從”的意思。例如:“先王之道,仁人隆也,比中而行之?!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跄顚O《讀書雜志·荀子二》:“比,順也,從也?!痹偃纾骸耙链ā兑讉鳌け取ゅ柁o》有云:‘以圣人之心言之,固至誠以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后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保ā吨熳诱Z類》卷五十三)這一段話中,“比”字與“附”字近義對文見義,一個(gè)“求天下之比”,一個(gè)“不求下民之附”,可見“比”有“附”義。
由此又可引申出“勾結(jié)”的意思。例如:“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禮記·緇衣》)鄭玄注:“比,私相親也?!痹偃纾骸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保ㄖ祆浼ⅲ骸氨龋h也?!保┯秩纾骸皟?nèi)結(jié)權(quán)貴,外比群小。”(《明史·徐學(xué)詩傳》)后兩例的“比”都有勾結(jié)之義。
其二,表示“輔助,成全”的意思。例如:“比,輔也?!保ā兑住け取罚┛追f達(dá)疏:“比者,人來相輔助也?!痹偃纾骸皶x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保ā蹲髠鳌は骞辍罚┯衢小度航?jīng)平議·左傳二》:“‘以比叔向者,以輔叔向也。”又如:“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保ā段倪x·陸機(jī)(文賦)》)李善注引《周易》:“比,輔也?!贝死械摹氨取弊峙c“妨”字反義對文見義,可見“比”有“輔”義。
由此又可引申出“配合,適合”的意思。例如:“心樂五聲之和,耳比八音之調(diào)?!保h·馬融《長笛賦》)意謂耳朵配合八音的協(xié)調(diào)。再如:“音以比耳為美,色以悅目為歡?!保〞x·陸機(jī)《演連珠》之二十三)又如:“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其三,表示“緊密,細(xì)密”的意思。例如:“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保ā对姟ぶ茼灐ち捡辍罚┮庵^那高的像城墻,那密的像梳篦。再如:“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み_(dá)郁》)高誘注:“比,猶致也?!碑呫湫WC:“謂致密?!币庵^肌膚越細(xì)密越好,血脈越疏通越好。
由此又可引申出以下兩方面意思:
一是“篦子”的意思。例如:“鏡奩疏比各異工?!保ā都本推肪砣╊亷煿抛ⅲ骸皺敝蠖郑岳眙W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xì),所以去蟣虱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而立名也?!?/p>
二是“周遍”的意思。例如:“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jié)約,車馬藏乎壙?!保ā赌印す?jié)葬下》)孫詒讓間詁:“比乎身,猶言周乎身。”
其四,表示“近,靠近”的意思。例如:“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于民?!保ā妒酚洝て浇蚝钪鞲噶袀鳌罚┧抉R貞索隱:“比者,近也?!痹偃纾骸吧q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保ㄌ啤ざ鸥Α侗囆小罚?/p>
由此又可引申出以下三方面意思:
一是“并列,排列”的意思。例如:“稱爾戈,比爾干?!保ā稌つ潦摹罚┛讉鳎骸案桑挂??!笨追f達(dá)疏:“楣則并以捍敵,故言比?!痹偃纾骸奥?lián)竹比板,以斗江潮日夕之厄;尺量寸度,而當(dāng)往來無窮之勞?!保ㄋ巍と~適《臺州重建中津橋記》)
二是“齊同,等同”的意思。例如:“山淵平,天地比。”(《荀子·不茍》)楊驚注:“比,謂齊等也?!痹偃纾骸笆枪殊x材而好學(xué),明者為師;比力而爭,智者為雄。”(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八觀》)又如:“‘魚之與‘模,相去甚遠(yuǎn),不知周德清當(dāng)日何故比而同之?!保ㄇ濉だ顫O《閑情偶寄·詞曲上·魚模當(dāng)分》)
三是“矢括,箭的入弦處”的意思。例如:“夾其陰陽以設(shè)其比,夾其比以設(shè)其羽。”(《周禮·考工記·矢人》)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日:“比,謂括也?!睂O詒讓正義:“比,今人謂之‘扣,所以扣弦也?!?/p>
其五,表示“相連接”的意思。例如:“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或詘弱綴跆,踺蹇不比者為負(fù)?!保h·王充《論衡·物勢》)
由此又可引申出“編次,排比”的意思。例如:“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保ā抖Y記·樂記》)孔穎達(dá)疏:“比五聲終始,使有次序也?!痹偃纾骸捌礤e(cuò)亂,難于檢閱,卿試為朕整比之?!保ā杜f唐書·經(jīng)籍志上》)
其六,表示“比較,考?!钡囊馑?。例如:“比其大小與其粗良,而賞罰之?!保ā吨芏Y·天官·內(nèi)宰》)再如:“及三年,則大比。”(《周禮·地官·小司徒》)
由此又可引申出“比方,比擬,比喻”的意思。例如:“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論語·述而》)再如:“夫比不應(yīng)事,未可謂喻。”(漢·王充《論衡·物勢》)
其七,表示“類,輩”的意思。例如:“班侍中本大將軍所舉,宜寵異之,益求其比,以輔圣德?!保ā稘h書·敘傳上》)顏師古注:“比,類也?!痹偃纾骸吧较掠写笱?,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保ū蔽骸めB道元《水經(jīng)注·濟(jì)水二》)
由此又可引申出以下三方面意思:
一是“類似,相類”的意思。例如:“太白白,比狼;赤,比心?!保ā妒酚洝ぬ旃贂罚埵毓?jié)正義:“比,類也。”再如:“跡比斷根蓬,憂如長飲酒?!保ㄌ啤U溶《夏日華山別韓博士愈》詩)
二是“效仿”的意思。例如:“慈和遍服日順,擇善而從之日比?!保ā蹲髠鳌ふ压四辍罚┒蓬A(yù)注:“比方善事,使相從也。”
三是表示“《詩》六義之一”,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例如:“《詩》有六義焉:一日風(fēng),二日賦,三日比,四日興,五日雅,六日頌?!保ā对姶笮颉罚┰偃纾骸耙蛭镉髦?,比也?!保ā读簳の膶W(xué)傳上·鐘嶸》)
其八,表示“用手勢比畫”的意思。例如:“因?qū)毥憬阋创粞?,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保ā都t樓夢》第二十九回)再如:“(惡和尚)右手執(zhí)著風(fēng)陜的刀,在老和尚頭上試一試,比個(gè)中心?!保ā度辶滞馐贰返谌呕兀?/p>
由此又可引申出“比照,按照”的意思。例如:“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保ā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
其九,表示“依法議罪,擬刑”的意思。例如:“咸常戒子孫曰: ‘為人議法,當(dāng)依于輕。雖有百金之利,慎毋與人重比。故世人謂陳氏持法寬?!保ā稏|觀漢記·陳寵傳》)
由此又可引申出以下兩方面意思:
一是“例,成例”的意思。例如:“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保ā抖Y記·王制》)鄭玄注:“已行故事日比。”再如:“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保ā俄n非子·有度》)
二是“定期催逼”的意思,舊時(shí)官府緝拿人犯或征收租賦、額派人役等,定期催逼,謂之比。例如:“差四名民壯,鎖押張千、李萬二人,追尋沈襄,五日一比?!保ā豆沤裥≌f·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再如:“問明了各項(xiàng)內(nèi)的余利,不許欺隱,都派入官,三日五日一比?!保ā度辶滞馐贰返诎嘶兀?/p>
其十,表示“對著,向著”的意思。例如:“今跋中詞意所指,直比皇上、貴妃,是敢于無君,一何至此哉!”(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竑議前紀(jì)》)再如:“雙喜從門背后跳出去,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兒,用盒子槍比著他。”(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本來”的意思。例如:“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zhuǎn)悲傷?”(《敦煌變文集·八相變文》)再如:“仁矩比節(jié)使下小校,驟居內(nèi)職,性好狎邪?!保ㄎ宕O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六)
其十一,用作副詞。主要有如下五種意義用法:
一是表示“皆,都”的意思。例如:“聞戰(zhàn),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于前者,比是也?!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一》)再如:“下有犯,雖絲毫比不肯貸?!保ā缎绿茣ば猎凭﹤鳌罚?/p>
二是表示“近日,近來”的意思。例如:“比谷雖賤,而戶有饑色。”(《后漢書·宦者傳·呂強(qiáng)》)再如:“文襄嘗問之日:‘比何所披覽?(《北齊書·元暉業(yè)傳》)又如:“比從江南來,又從江南去?!保ㄋ巍っ穲虺肌端褪捗匦!吩姡?/p>
三是表示“連續(xù),頻頻”的意思。例如:“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保ā稇?zhàn)國策·燕策二》)鮑彪注:“比,猶連?!痹偃纾骸伴g者數(shù)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zāi),朕甚憂之?!保ā稘h書·文帝紀(jì)》)顏師古注:“比,猶頻也。”
四是表示“每,每一”的意思。例如:“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保ā抖Y記·王制》)鄭玄注:“比年,每歲也?!痹偃纾骸胺餐了矩?,或比年一貢,或三年一貢?!保ㄇ濉の涸础妒ノ溆洝肪砥撸┐怂^“比年”即緊挨著的一年,也就是每年的意思。
五是表示“先前,以前”的意思。例如:“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保ā秴问洗呵铩は茸R》)再如:“某比不熟識于侍郎,今日見之,觀其骨狀,真為貴人。”(唐·康駢《劇談錄·龍待詔相笏》)又如:“朕比不置左右仆射,正以公在省耳。”(《新唐書·宇文融傳》)
其十二,用作介詞。主要有如下五種意義用法:
一是表示“待到,等到”的意思。例如:“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保ā蹲髠鳌でf公十二年》)再如:“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保ā妒酚洝ひ蟊炯o(jì)》)
二是表示“為,替”的意思。例如:“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梁惠王上》)再如:“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dú)無恔乎?”(《孟子·公孫丑下》)楊伯峻注:“比,去聲,為也?!?/p>
三是表示“與,同”的意思。例如:“不推,誰其比憂!”(《莊子·天地》)成玄英疏:“比,與也?!痹偃纾骸芭c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保ā冻o·涉江》)
四是表示“比其……來”的意思,用來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差別。例如:“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再如:“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西游記》第十二回)
五是用作表示“賽場比分用語”,表示比賽進(jìn)行中或結(jié)束時(shí)雙方得分的對比。例如:場上的比分是9比7;甲隊(duì)以3比2勝了乙隊(duì)。
根據(jù)上面對“比”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比”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