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克敏
摘 要: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充分了解當前的體育教學現(xiàn)狀,根據階段性教學目標和新課改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和創(chuàng)新,利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文章主要對中職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職體育教學;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情境;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421;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3-0064-02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tài)的一種執(zhí)行適應能力。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專業(yè)出發(fā),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才能使他們在快速適應未來崗位和社會的同時,全面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適應能力?;诖?,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掌握體育教學的特性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之后,對體育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優(yōu)化,鼓勵每個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實踐,在全面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和體育水平的同時,使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一、現(xiàn)階段中職體育開展的實際情況
與傳統(tǒng)的重視基礎教育的普通學校不同,中職學校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中職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之后,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和職業(yè)能力,以期能夠使學生快速地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并獲得更多的成功就業(yè)和長遠就業(yè)的機會。但由于部分中職教師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只是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教材來開展體育教學,并沒有結合社會發(fā)展和崗位需求的變化來對當下的體育活動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安排。這就使得體育教學落后于社會的發(fā)展,往往很難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和職業(yè)能力的目的。雖然部分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增加了一些社會實踐類的教學內容,卻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體育能力,也沒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對其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指導。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此外,部分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進行示范和講解,沒有和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即便教師對學生進行了鼓勵和引導,但是學生仍然無法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在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情況下,其所設計的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和活動將會脫離學生的實際,往往很難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和體育素質的目的。
二、中職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措施
1.科學整合專業(yè)教學內容
與初中階段快節(jié)奏的學習不同,中職階段的體育教學時間安排得較為松散,學生具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和活動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中職的特點和體育教學的需求,在對實際的體育教材進行全面的了解后,結合學生的水平和理解能力進行全面整合和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絡搜尋一些與體育專業(yè)有關的故事和資訊,以全面激發(fā)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進一些與體育有關的案例或者事件,并進行有機整合,全面地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例如,在進行1 500米長跑訓練的過程中,針對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可以搜尋一些與體育競技和賽事有關的資料,或者一些與1 500米競賽有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而在體育訓練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長跑運動員比賽過程中的突發(fā)現(xiàn)象或者案例,讓學生結合體育專業(yè)知識來進行分析和應對。針對市場營銷專業(yè)的學生,由于該專業(yè)學生在未來將會從事策劃和銷售方面的工作,教師可在他們掌握1 500米長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后,讓他們圍繞“校際運動會”來進行長跑的賽事設計和策劃,并對比賽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突發(fā)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科學分析,進而提出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和改進措施。
2.有效構建體育教學情境
雖然中職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體育基礎和理解能力,但因為他們本身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會對未來的方向和職業(yè)選擇存在較為嚴重的迷茫感。因此,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僅憑教師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體育知識十分困難,更別提通過體育課的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了。基于此,教師應充分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枯燥乏味的體育專業(yè)知識進行生動具體的轉化。如教師可巧妙地利用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音頻等多樣化元素來為學生構建體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練習。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進度和教學需求為學生構建微型社會背景情境,模擬與體育有關的崗位可能遇到的各種事件,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和應對。或者營造體育比賽氛圍,讓學生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職位入手,在深入探究中思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yè)意識和臨場應變能力。
3.開展多樣的體育實踐活動
目前,中職體育教學忽視教材上的內容,體育課時間隨意安排,讓學生做簡單、無聊的運動,沒有起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體育教師必須要以教材為主,把體育基礎知識、體育心理學和生理學等內容融入到體育教學內容中,盡量豐富體育課程內容,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體育知識,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目標。在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相關技能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體育教學進度為學生安排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競技過程中磨煉意識、鍛煉體魄。在設計體育實踐活動時,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年齡差異、性別特征等情況,并在不同的階段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要求和質量標準,科學合理地選擇相關的體育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利用正確的方法來指出學生動作和技能中存在的錯誤,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指導,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另外,教師還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疏導,使學生能夠客觀而正確地面對體育中的競爭和合作。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長跑來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耐力,可以通過體操來提高學生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也可以通過羽毛球、足球、籃球的競技比賽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臨場發(fā)揮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和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并根據現(xiàn)場情況來及時進行戰(zhàn)略方針的調整,以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和看待中職體育教學問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集體育教學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為一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相關的環(huán)境下進行分析和實踐。教師還要全面加強對體育問題的關注,及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課堂表現(xiàn)情況來進行多樣化教學活動的設計,鼓勵學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中職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樹君.淺談體育教學對中職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8(09).
[2]魏成玉.“項目導向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9(04).
[3]張國美.論中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6(35).
[4]陳忠.談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3(21).
[5]鄭春輝.立足中職體育課堂 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J].體育博覽,2011(10).
[6]馬志玲.基于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視角下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運動,2013(21).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ocial?Adaptabili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Bao Kemin
(Tongwei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ers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use diversified teaching forms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then to cultivat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ocial adaptability; teaching situ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