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湘君(玉山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江西 玉山 334700)
“血府逐瘀湯”見于清代醫(yī)家王清任所著《醫(yī)林改錯》。主治胸中血府血瘀諸證.其所治癥目有如下19條:頭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熱、瞀悶、急燥、夜睡夢多、呃逆、飲水即嗆、不眠、小兒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氣病、干嘔、晚發(fā)一陣熱[1]。初讀時,總覺得有很多疑惑,后分析其組方發(fā)現(xiàn)其藥物組成可分為桃紅四物湯+四逆散,聯(lián)想到臨床所遇的一些婦科病,往往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所致,遂試用于臨床,果有療效。現(xiàn)記載2例醫(yī)案如下:
毛某,女,40歲,2014年9月24日因“月經(jīng)后期、量少、色黑”來診。末次月經(jīng)2014年8月10日,量少、色黑、經(jīng)前脹乳。平素喜思慮,易激怒,偏頭痛,手足不溫,脅肋脹悶,納少便溏,面有少許黃褐斑,夜寐欠佳,多夢易醒。舌質暗,有瘀斑,脈細弦。月經(jīng)周期32~37d。
處方:桃仁6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0g,牛膝10g,柴胡7g,白芍10g,枳殼9g,香附10g,玫瑰花10g,北山楂20g,黨參20g,茯苓10g,炒白術10g,炙甘草6g,5劑。
患者服3劑中藥后,9月27日轉經(jīng),量少,色暗,2天凈,自覺夜寐有改善,心情轉佳。此后守方加減連用2個月,月經(jīng)能如期來潮,諸癥皆安。
按:該患者經(jīng)前脹乳,易激怒,脈弦,可知其有肝郁,肝木克伐脾土,脾失健運,故脅肋脹悶,納少便溏,夜寐難安。偏頭痛,月經(jīng)量少,色黑,觀其舌質暗,有瘀斑,可知其有血瘀,故投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方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行滯止痛,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牛膝活血通經(jīng),引血下行,柴胡、枳殼、香附、玫瑰花 舒肝解郁,條暢氣機,黨參、茯苓、白術、健脾益氣,北山楂健脾消結氣,行滯血,炙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全方活血化瘀,調暢氣機,兼疏肝解郁健脾,自然諸癥皆安。
2016年7月有一因“胸骨后不適二周”的患者來診,王某,男性,67歲。細問才知其胸骨后不適似悶非悶,似脹非脹,因工作原因善思慮,且脾氣急,易動怒。觀其體態(tài)寬胖,面色紅,眼白濁,舌質暗紅,有瘀點,苔厚膩。遂問他平常頭部是否會有不適?王某答:時有痛疼,昏重感,且夜寐多夢。大便不暢,掛廁,診其脈弦。
處方:血府逐瘀湯加減:柴胡10g,枳實10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15g,川芎10g,赤芍10g,桔梗10g,綿茵陳15g,川黃連10g,姜半夏10g,久陳皮6g,茯苓10g,5劑。
患者服中藥一劑后便覺胸骨后不適減輕,服完5劑癥狀完全消失。因有此次的療效,又來連轉二方調理頭昏重感及夜寐不佳的癥狀,皆以上方為基礎,適當加減,療效顯著。又囑其平時應節(jié)飲食,調起居,適當運動,經(jīng)隨訪,連續(xù)1年未再發(fā)病。
按:該患者初次來診訴胸骨后不適,可辨為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中的“胸不任物”,又聯(lián)系該患者頭痛,夜寐多悶,急躁易怒遂試用血府逐瘀湯.全方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行胸中血瘀,使氣機得暢,丹參行血活血涼血,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枳實理氣行滯,綿茵陳、川黃連,姜半夏燥濕化濁,泄熱逐瘀,陳皮、茯苓除濕健脾。血活瘀化氣行,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則諸癥可愈。
血府逐瘀湯作為一張名方,受到歷代醫(yī)家的追捧,自是因為其療效顯著。個人體會:用于臨床關鍵要抓住其所治癥目,以癥用方,切中病機,多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