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李鋒
(四川護理職業(yè)學院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即產癱,是分娩過程中胎兒臂叢神經因各種原因受到頭肩分離的作用而引起的牽拉性損傷。多表現為出生后不久一側上肢的功能障礙。按照臂叢損傷部位及臨床表現將患兒具體劃分為以下類型:(1)全臂型,上肢肌肉出現感覺障礙,表現為臂叢C5-8與T1神經根,損傷水平各不相同;(2)上臂型-Erb癱,發(fā)生率90%,主要發(fā)生在C5-7的神經根,極易引發(fā)三角肌麻痹等;(3)下臂型-Klumpke,發(fā)生率較少,約1%,通常表現為T1與C8神經根,呈前臂麻痹[1]。在患兒持續(xù)生長發(fā)育下,小兒臂叢神經損傷會隨之日益嚴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加強,以保證患兒整體治療效果。本文選取31例小兒臂叢神經損傷患兒進行研究。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31例小兒臂叢神經損傷患兒進行研究,患兒損傷部位:25例為上臂型,無法進行上舉和外展等相關活動;1例為下臂型,屈腕功能基本喪失,呈前臂癱瘓;5例為全臂型,臨床表現為全上肢松弛,反射消失。在31例患兒中,17例患兒年齡≤2個月,14例患兒年齡>2個月,全部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感覺障礙,通過神經肌電圖確診和X線檢查排外患者未發(fā)生鎖骨骨折癥狀。
(1)運動療法:每天進行規(guī)范化肢體運動功能鍛煉[2],如肩外展、上舉外旋肩關節(jié),屈伸肘關節(jié),前臂旋前旋后,反復屈伸腕關節(jié)及手指關節(jié),堅持自近及遠,由肩關節(jié)逐漸活動至手指關節(jié),活動時注意運動幅度,避免造成新的損傷。每次5-10min,每天3次[3]。
(2)物理因子: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取三角肌、肱二頭肌、橈側腕伸肌、指總伸肌等肌肉行電刺激治療,治療頻率0.5-0.8Hz,每路輸出電流峰值10mA,脈沖寬度1ms,調制波寬度10ms,電刺激強度大小以能引起治療部位明顯收縮為宜,每天1次,每次10min。
(3)康復護理:保護患肢,進行患肢保暖,保持皮膚正常的溫度和濕度,進行家屬宣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4,5]。
患兒持續(xù)5個月治療后,選擇國際標準肩關節(jié)功能評定Mallet評分,對患兒進行患側肢體功能評估,并結合肌電圖的檢查結果進行評估,療效標準:痊愈,各關節(jié)屈伸可維持正常狀態(tài),通過肌電圖的檢查,患兒受損神經均恢復正常;顯效,患側關節(jié)可以基本活動,但是活動梢會受到限制,檢查顯示明顯好轉;有效,各關節(jié)的屈伸功能明顯好轉,檢查顯示神經功能有所好轉;無效,各項指標均未改善[6]。
選擇SPSS 21.0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處理,臨床療效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患兒進行治療后,進行痊愈和顯效比較發(fā)現,上臂型治療效果高于全臂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臂型的治療效果高于全臂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表1。
表1 不同損傷部位治療效果比較
對比不同年齡患兒臨床治療效果發(fā)現,≤2個月患兒治療效果相對比較理想,痊愈和顯效高于>2個月患兒,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314,P=0.0221),因此,盡早治療可以提升患兒臨床療效,具體數據如表2。
表2 不同年齡治療效果比較
在對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進行研究發(fā)現,其主要是由于肩難產或臀位分娩等導致,即分娩過程會對小兒臂叢神經造成較大牽拉,從而直接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導致了患兒的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結合早期規(guī)范化康復功能鍛煉和低頻神經肌肉電刺激及康復護理等系統化治療體系治療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可明顯提高治療的優(yōu)良率,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提升患兒家屬自信心[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