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么時候起了要編輯“嶺南散文佳作賞讀”這個專欄的念頭呢?
也許是很多年前,也許是近年吧,但一直沒有機會實行。
2018年,我接觸了不少廣東省的青少年文學精英,在聊天時,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對廣東的散文佳作知之甚少。愛好文學的他們尚且不了解本土的文學佳作,何況一般人。
在我的印象中,嶺南散文名家輩出,如秦牧、岑桑、黃秋耘、范若丁、楊羽儀、筱敏……他們的散文成就及影響,使當代中國文壇出現(xiàn)了令人矚目的嶺南散文部落。
幫廣東的文學新人拾遺補闕,補上“嶺南散文佳作賞讀”的一課,成為我編輯這個專欄的動力。
我所選取的作品,題材都是廣東作家表現(xiàn)嶺南風物或嶺南人情懷的散文,輯錄自各種版本的《廣東散文選》。
對入選的這些散文,我并沒有視之為“十佳”或者“最佳”,只是當它們是適合這個專欄被欣賞的作品。我根據(jù)它們所寫的季節(jié),按春夏秋冬的時序來編輯,比如春節(jié)那一期,就刊登欣賞《花城》(2019年第二期)的文章;到了接近端午節(jié)那期,就刊登《龍舟鼓》(2019年第四期)的賞讀;而在冬季的時候,就刊登關(guān)于《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2019年第一期)的文章……
我希望大家欣賞這些作品時,要關(guān)注它如何表現(xiàn)“嶺南”的特色,除了看到它們對生活的歌頌,還要看到它們透過對生活的描述,透視在生活中各種人的心態(tài)微妙變化,人的各種精神的覺醒,以及人在各種生活沖擊下產(chǎn)生的新的精神力量,以揭示人在生活大潮中所表現(xiàn)的高尚品格或某些頑固不化的劣根性,如此,才能在更高的境界上欣賞嶺南散文。
“賞讀”是由“佳作推介+閱讀原著+讀后感”組成,這是一個“大家讀、讀者評”的閱讀活動,有助于讀者們欣賞、了解、學習廣東散文。
從2019年第一期開始,我們推出了“嶺南散文佳作賞讀”系列,繼續(xù)我們學習寫作的旅程。
2
不俗的創(chuàng)造力,豐富的理想,透徹的觀察力,無限的仁愛……讀完“嶺南散文佳作賞讀”里選錄的散文佳作,那些串珠式的精短散文,一篇有一篇的光彩,散發(fā)著佳作的魅力,令人回味無窮。
集納在這個專欄的10篇散文,大多是文辭精美的華章。
像劉斯奮隨意揮寫的《梅花,一個古老的故事》,就以警句洗刷平庸,以構(gòu)思出奇制勝,以藻麗表現(xiàn)所長,以新鮮動人耳目。他寫梅花:“瞧,它如今有多美??!山南的梅花濃艷如火;山北的梅花晶瑩如雪;它呢?既不是紅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一種恬靜柔和的綠色。無疑這綠很輕,很淡。驟眼一看,你會錯認這是一株白梅,須得把它同真正的白梅放在一起,才會分明顯出它其實是綠的。更為特別的是,陽光下看,它還不怎樣,而當天色昏暗,或是在夜里,它的每一片花瓣,都會幽幽地發(fā)出光來。這時,它仿佛不是一株梅花,而是一位美麗的精靈。輕風吹過,微光顫戰(zhàn),它便輕盈地舞蹈起來……”文字自然流動而不著力,頗有初唐的藝術(shù)風格。
此外,楊干華的《珠江水記》(2019年第八期)揮斥八極,橫放杰出,絕無顧藉的宏肆;楊羽儀的《水鄉(xiāng)茶居》(2019年第五期)文氣鮮麗,生香真色,如出水芙蓉,浣紗西子,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黃國欽的《煙雨潮州》(2019年第三期)典雅的語言風格,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榕樹是一種有著又厚又密的綠葉,覆蓋面極寬的喬木,一棵古榕,就像一座小山。即使是單株的大榕樹,它的濃蔭也足夠蓋住半個籃球場。據(jù)說它的地下根所伸展到的地方,面積比葉子的覆蓋面還要大。榕樹有這么發(fā)達強勁的根部,根叢扎得那么深,散得這么廣,穩(wěn)扎穩(wěn)打,因而也就有著極其倔強的生命力。難怪在兇猛的洪水面前,這株古榕卻泰然自若。盡管至今它的枝丫、葉子和氣根上,還掛著洪水留在那里的枯枝敗草,但咆哮的洪水只能沖刷掉它根座的一層表土。它那根叢同心合力地緊緊攫住大地,大地也毫不吝嗇地敞開自己的胸懷,護衛(wèi)著它。就這樣,洪水雖然強暴,也不能得逞,結(jié)果只好悄然退走。古榕,這倔強的老人,依舊巋然屹立,面對著北江的滾滾波濤。”
……
一讀賀青的《榕樹的懷念》(2019年第十期),我便被他深藏意蘊的哲思吸引了。作者借我們習見的意象,從自然法則去觀照歷史、人生的本真與規(guī)律。在文中,作者以自身內(nèi)在的光芒,自告奮勇給讀者指引道路。其詩性的語言、刻畫入微的描寫、震撼心旌的激情,顯示出極高的藝術(shù)旨趣。
而黃泳瑜的《雀市歸來》(2019年第六期),則描寫了作者愛鳥的思考:如何讓鳥兒在熙熙攘攘的現(xiàn)實世界風姿煥發(fā),不再受到人類的傷害。這種熱愛大自然至真的情愫,古往今來不知被多少人描寫過,作者卻能別出機杼,細寫了一件去雀市所見的經(jīng)歷??吹胶芏鄲埒B者將小鳥關(guān)在籠子里玩,他寫道:“我們廣州,以四時春氣而被稱作為花城,是有很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以招引更多的鳥類來訪作客;但真可惜,我們目前讓鳥兒喜歡落腳棲息的地方還不多,愛鳥者又還未有真正知道鳥性,只顧把鳥兒囚禁在籠中自取其樂,這未免煞風景而又失策了?!?/p>
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嘆:“我對籠中養(yǎng)的相思鳥感到深深的內(nèi)疚,自己竟在有意無意地干了一件助紂為虐的蠢事。此時,相思唱的歌雖然還是那樣悠揚悅耳,但我總覺這不是它歡樂的心聲,而是從紅得滴血的喙中發(fā)出的哀怨。它一刻不停地跳上跳下,其實只是有翅難展的表現(xiàn)。我不能把這只大自然的精靈再囚困在方寸的竹籠里了,而應(yīng)該盡快還給它以自由。于是,我毫不猶豫地挽著我心愛的小相思,走向綠樹蔥濃的越秀山。我要高高興興地送它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只有屬于大自然的歌聲,才是最動聽的!”
作者的真情躍然紙上,這也讓讀者獲得一種被作者愛鳥之情溫暖的感動。這樣生動細致的敘寫和議論,將生命深處的真善美,濃濃地洇上讀者的心頭,給人以一種神奇的精神盔甲,有著一見難忘的藝術(shù)效果。
類似這樣富有情趣魅力的散文佳作,“嶺南散文佳作賞讀”中還有不少。選取文章格調(diào)高雅,情趣盎然,是這個專輯的主要特色。
“嶺南散文佳作賞讀”在編排上也極見匠心。時人的一些佳作,一般人是不可能通覽的。我收集這些時文,加以分門別類,讓讀者比對著欣賞,對初學寫作者也不乏借鑒作用。像將楊干華的《珠江水記》與關(guān)振東的《夜游珠江》(2019年第七期)放在一起,就有利讀者欣賞兩位散文作者的藝術(shù)特色:前者的文字刻意求精,字句鏗鏘,富有音響效果;而后者的文筆則有如哥特式織錦的雅致華麗、卻又在審美的節(jié)制下,并不流于浮夸或單調(diào)?!菍⑽膶W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哲理才是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一篇卻絕不以故事為依傍,在慣見的風景中寫出真本色,極有古人“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道人詩說》)的味道。這種安排,讓讀者視野開闊,獲益良多。
3
我策劃、推出“嶺南散文佳作賞讀”專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甄選出適合的散文,還需要配上賞析的文字,還要組織學生閱讀。
雜志社的陳且、曾艷薇、楊云姬、呂曉霞和廣東省小作家協(xié)會文學創(chuàng)作基地的指導老師項影霞、甘逸老師也參與了寫作“導讀”的工作,讓這些嶺南散文佳作散發(fā)出更大的魅力。
我們的專欄以清新的面目別樹一幟,使更多喜歡寫作的朋友能了解嶺南散文的佳作。
當然,受惠不盡的是廣大青少年讀者——
閱讀嶺南散文佳作能讓人美化心靈:
“人有人語,花有花香”,秦牧老師的《花城》讓我從多角度領(lǐng)略了羊城的美麗和人民的勤勞智慧。唯愿花城的美永恒不變,愿每一種花說過的話,能溫暖每一個愛花的人。
——廣州市第93中學含曦文學社羅潔瀅《花城與花語》(2019年第二期)
閱讀嶺南散文佳作能讓人激發(fā)愛國激情:
端午,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激烈的龍舟賽是它的代表項目。龍舟鼓是龍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如同一個人的靈魂一般,龍舟鼓是賦予龍舟的靈魂,是那偉大詩人的靈魂。胡榮錦的《龍舟鼓》字里行間透露出來一種古老的信息……富有節(jié)奏的鼓點擊打在堅韌的鼓面上,那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遞,它回蕩著那位偉大詩人對于國家的劇烈情感,一種將自己全身心都交予祖國、為祖國而存活的情感。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永寧中學曉笛文學社歐春雨《故人》(2019年第四期)
閱讀嶺南散文佳作能讓人領(lǐng)略錚錚的風骨: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唯松,竹,梅花,歲寒三友?!卑次覀€人的見解,梅花是歲寒,竹是君子,而松樹則是錚錚的風骨。要比起這三者的觀賞度,梅花當是第一,竹則是第二,青松第三。可要按生命力與骨格,那竹與梅恐怕要遜色于松了。在這嚴寒中,我唯聽見錚錚松聲。雪愈厚,松愈仰……有這么多的人,秉承了松樹的人格與風骨,成為中國的擔當者,中國未來的筑夢者!
——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許順青《松·骨——讀陶鑄〈松樹的風格〉有感》(2019年第十一期)
閱讀嶺南散文佳作能讓人學習寫作技巧:
當我“看”到一戶人家在山腰上自建電站時,我眼前仿佛不是一個個方塊字,而是一戶人家其樂融融地靠著珠江之水發(fā)電的情景。令人驚訝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一段話時完完全全沒有用到太多修飾的詞語,卻十分有畫面感,為何?因為最樸實的東西也是最美的。
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寫作文總是注重優(yōu)美的句子,但事實告訴我,我想編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既費勁又寫不好。一個同學說:“寫最真實的,就是最樸實的、優(yōu)美的。想要把一件平常的小事寫活,就要善于尋找平常的小事,寫出真情來?!边@一句話點醒“鏡中人”,我想到《珠江水記》不正是如此嗎?
——廣州市荔灣區(qū)四中聚賢中學陳倩茹《〈珠江水記〉讀后感》(2019年第八期)
……
“嶺南散文佳作賞讀”專欄雖然結(jié)束,待時機成熟時,我們將繼續(xù)推出介紹廣東文學名作的專題,與廣大讀者分享嶺南文學的佳作,感受嶺南文學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