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麗 王曉霄
摘 ?要:小圖標是一種凝練、抽象的記號,具有直觀形象、趣味有序的特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將小圖標應用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幫助幼兒在抽象的語言符號和語言內容之間建立一種易于理解、記憶和思維的聯(lián)系,幫助幼兒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幼兒的學習、表達和交流。同時也能輔助語言教學的順利開展。本文從圖標的價值出發(fā),探討了圖標在詩歌、故事和散文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圖標;幼兒園;語言教學;運用
3~6歲的幼兒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發(fā)展階段,幼兒受認知水平的局限,不易理解和接受大量的語言符號。小圖標作為一種凝練、抽象的記號,具有直觀形象,趣味有序的優(yōu)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幫助幼兒在抽象的語言符號和語言內容之間建立一種易于理解、記憶和思維的聯(lián)系。在幼兒園中,圖標既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也是幼兒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學習的工具,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在詩歌中運用圖標,激發(fā)幼兒主動性,理解語言。
幼兒園詩歌教材短小單純,語言簡潔,朗朗上口,易懂易記。而面對大段式的幼兒詩歌,幼兒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教師在講解時也比較麻煩。那么如何讓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結構和句式呢?這時小圖標就派上用場了。
(一)利用圖標,提煉關鍵內容,降低理解難度。
在教學中要研究每一首詩歌的特點,根據(jù)詩歌的變化信息,提煉出最主要的內容,設計成圖標,便于幼兒理解和記憶。例如兒歌《走路》:“馬路上,真熱鬧,小動物走路真好笑。小雞走路點點頭,小鴨走路擺擺搖,小兔走路蹦蹦跳,小狗走路尾巴搖。小朋友,要記牢,走路不要亂蹦跳。”這首兒歌的音韻節(jié)奏具有鮮明的音樂性,小動物形象生動有趣,教師并非一開始就把兒歌念出來,而是按照順序來展示小動物的圖片,讓幼兒結合圖標來發(fā)揮想象力,而引出內容。圖標依次排列,一目了然,不僅讓幼兒清晰地認識兒歌結構,也能讓幼兒感受到兒歌的音韻美。在引導幼兒跟著圖標誦讀幾遍后,幼兒便能準確記憶每個小動物走路的特點,并完整地表達出來。教師也可以讓幼兒根據(jù)圖標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將游戲與誦唱內容相結合,大大降低了幼兒理解詩歌的難度。
(二)利用圖標創(chuàng)編詩歌,發(fā)揮幼兒想象力。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而創(chuàng)編詩歌是一種融思想、語言發(fā)展為一體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大班幼兒基本上能理解和表達語言,他們不僅限于詩歌的朗誦,更向往對詩歌的創(chuàng)編。作為教師要積極發(fā)散幼兒思維,發(fā)揮其想象力,促進其語言的發(fā)展。在兒歌《走路》中,教師可以拓展延伸,再列舉一些其他圖標,如小蟲,青蛙或者小蛇等等。教師首先引導“小蟲走路弓著腰”,然后教師邀請小朋友們創(chuàng)編,圖標的協(xié)助是幼兒創(chuàng)編的重要因素,幼兒的想象力與成人不同,他們的想象力不受拘束,是自然的天性,將會是我們收到更多令人驚喜的答案。
二、在故事中運用圖標,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創(chuàng)造語言。
在講述故事時,幼兒不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jié),這時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采用分段展示圖標的方法,一邊講故事,一邊展示圖標,同時讓幼兒進行講述和討論,培養(yǎng)他們都語言表達能力。
(一)展示圖標,引導幼兒猜測故事內容。
教師在講故事時不要照本宣讀,可以采用一邊展示圖標,一邊講故事的方式。幼兒對故事的主人公充滿好奇心,利用主人公的圖標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根據(jù)圖標發(fā)揮想象力,猜測主人公接下來的劇情。例如教師在講述《小熊的尾巴》時,先通過圖標讓幼兒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然后引出故事主人公小熊,小熊的尾巴可以干嘛呢?教師再展示小熊打滾、翻跟頭的圖片,幼兒就能很容易地猜出小熊尾巴的作用了。當小熊遇到松鼠、小蛇等動物,教師會根據(jù)內容依次展示圖標,讓幼兒根據(jù)圖標上小動物的神情和動作,猜測故事內容,幫助幼兒尋找事物間的邏輯關系。
(二)展示圖標,引導幼兒復述故事內容。
在教師講述和幼兒復述的過程中,幼兒已經(jīng)能夠基本了解故事內容,這時教師可以再次利用圖標進行講述,使幼兒更加清楚地了解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把無形的文字化為有序的畫面。同時,也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動物之間的對話,讓幼兒根據(jù)圖標的指示進行表演。通過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記憶和練習,再讓幼兒看著圖標復述故事內容時就變得簡單多了。圖標可以讓幼兒學會獨立思考,利用圖標重組語言,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講述作品大意。
三、在散文中運用圖標,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欣賞語言
散文的語言風格、感情色彩、審美視角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對兒童的適應性,優(yōu)秀的散文是融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對陶冶幼兒情操具有極大的價值,由于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并不完善,所以不能很好的體驗散文中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語言美,而鮮明生動的圖標可以喚醒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有助于幼兒理解和欣賞散文。如在《小燕姐姐》:小燕姐姐,從遠方向來,帶著一把靈巧的剪刀。幼兒可能理解不了小燕姐姐為什么會帶著一把剪刀呢?通過圖標展現(xiàn)小燕子的形象,幼兒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小燕子的尾巴像一把靈巧的剪刀,感知散文的語言美。
散文的詞匯豐富,一些美的意境都通過優(yōu)秀的語言表達出來,而許多難度較大的詞匯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范圍,如果教師生硬地解釋詞匯將會破壞散文整體的美的和諧統(tǒng)一。如在《媽媽睡了》中:睡夢中的媽媽好慈祥。幼兒對“慈祥”的概念很模糊,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圖標幫助幼兒理解詞匯內涵,如媽媽微笑著對我講故事表現(xiàn)很慈祥,媽媽輕輕撫摸我的頭發(fā)很慈祥。這樣幼兒可以很容易理解詞匯的含義,體會散文的意境。
圖標在語言教學中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它幫助幼兒實現(xiàn)從感性形象到理性抽象的順利過渡。因此,在幼兒園要有效利用圖標的價值,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的發(fā)展,激發(fā)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小圖標轉動大教學,讓圖標賦予幼兒語言活力,讓圖標在語言教學中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高鳳梅.語言教學中小圖標的運用[J].教育藝術,2013(05).
[2] ?丁敏.以圖標為載體促幼兒語言發(fā)展[J].現(xiàn)代幼教,20149(11).
[3] ?俞惠珍.小圖標在幼兒園詩歌編排活動中的應用[J].素質教育,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