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勝軍 謝瓊
摘要:人腦是意義的建構者,學習的過程可以理解成是腦在尋找和創(chuàng)建意義的過程。受西方“科學主義”影響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也被“考試理性”所圍繞,人的精神、情感和價值主張被逐漸剔除。通過課例試圖從多角度促進學生創(chuàng)生意義,并根據意義創(chuàng)生的三個要素——相關性、情緒、背景和模式,提出促進意義生成的教學建議,即多感官教學、多思維工具、多回歸生活。
關鍵詞:意義創(chuàng)生;初中化學;物質的分類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01-0056-05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1.016
法國哲學家加繆曾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話》一書中寫道:“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反過來理解就是“人為什么不自殺?”或“人為什么要活著?”。人作為一種存在,對意義的追求是根本特征之一。而意義是非常個性化的,與個人的經歷或經驗有關,正如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思·韋伯曾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所以在教學中應關照學習者的生活境遇、情感體驗,在知識與實踐的“交往”與“對話”中生成意義。然而,在科學理性及技術理性的社會背景影響下,學校教學更關注對客觀世界的本質認識,而對學生的情感、欲望和個人的生活境遇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創(chuàng)生意義,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一個問題。
本文以初中化學“物質的分類”教學為例,試圖在課堂的動態(tài)、開放、多元中,凸顯知識的生成、生活的豐富、意義的建構。
一、基于意義創(chuàng)生的教學設計
化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對物質進行“分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節(jié)課內容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做過研究,給予了很好的啟示,如司徒華等從素養(yǎng)導向的角度對課堂引導性問題進行研究,陳學侃等從分類觀建構促進認識發(fā)展的角度進行設計,宋智慧從促進學科思維培養(yǎng)提升應變能力的角度進行設計,盧天宇從SOLO分類理論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混合物、純凈物、化合物、單質、氧化物、酸、堿及鹽等概念的基礎上,厘清概念之間關系的一堂課。在教學設計上,從創(chuàng)生意義的角度盡量關照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和交流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建立對“分類”在更大意義上的理解?;谏鲜隼斫猓贫ū竟?jié)課的教學目標:(1)通過舉例能夠說出“分類”在生活中的應用;(2)理解物質的分類,并能夠對概念間關系圖形化表達;(3)理解“分類”的意義,并能夠說出在不同層面的作用。具體教學設計見表1。
二、教學實施過程
1.生活中的“分類”(任務一)
[師]同學們有沒有留意到生活中有哪些“分類”的現象呢?
[生]我看到學校的垃圾桶上對垃圾進行了“分類”。
[生]為了方便廣大顧客挑選商品,超市劃分了食品區(qū)、生鮮區(qū)、百貨區(qū)等。
[生]為了方便廣大讀者找尋自己想要的書籍,圖書館工作人員將圖書分為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區(qū)域。
[師]所以,其實大家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分類”。那我們的化學學科中是否也存在“分類”呢?
2.嘗試對物質“分類”(任務三)
[師]請同學們分享你的分類標準。
[生]我按物質的狀態(tài)分為固、液、氣三類。
[生]我按顏色分為有色及無色兩類。
[生]我按物質溶解性分為難溶、微溶、可溶、易溶四類。
[生]我按物質組成的種類分為純凈物、混合物兩類。
[生]我按化合物中組成的差異分為酸、堿、鹽及氧化物四類。
[生]我按物質的性質分為純凈物和可溶物兩類。
[師]很好。根據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對于給定的相同物質,有不同的“分類”標準,說明看待事物有多種不同的角度。
3.“分類”的原則(任務四)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就自己的分類標準與組內同學討論以下兩個問題:①是否所有物質都有歸屬?②是否一種物質只能歸屬于其中一類?
[生]我發(fā)現按我的標準,有些物質如O2、H2、C、Na等只有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沒有地方放。
[生]我發(fā)現按我的標準有些物質如Na2C03、NaOH等物質既是純凈物也是可溶物,不知放哪一類合適。
[師]根據同學們的反饋,大家說說看“分類”有哪些原則呢?
[生]我覺得每一種物質都應該有一個適合它的“地方”,一個都不能少!
[生]贊同,還要補充一點,我覺得一種物質適合它的“地方”有且只有一個,否則就亂了。
[師]說的很好,這就是MECE分類法,是MutuallyExclusive Collectivelv Exhaustive的簡稱,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簡單地說就是“不重復、不遺漏”。大家以后利用“分類”解決問題時,可以對照MECE法檢查是否合理。
[師]當然,就像同學們來自不同的省份,有各自不同的方言,但為了交流的便利,統(tǒng)一使用普通話。對物質“分類”的標準也很多,為了討論和交流的方便,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從物質及元素組成的角度來對物質進行分類,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將不同概念問的關系表達出來。
[學生獨立思考并畫圖]
[師]我來分享幾幅圖,請看屏幕(如圖1—2)。
4.利用“分類”預測物質的性質(任務五)
[師]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物質必然有著相似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下面請同學們預測“錫”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呢?
[生]從漢字偏旁來看,它應該屬于金屬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
[生]既然是金屬應該有金屬光澤,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
[生]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它的活動性順序排在氫之前,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不能用錫制容器盛放硫酸銅溶液。
[生]估計可以與其它金屬制成合金吧。
[師]這是我查閱資料得到的關于“錫”的性質,與同學們的判斷基本一致。
(錫,是一種有銀白色光澤的低熔點的金屬,柔軟,易彎曲,在常溫下富有展性。熔點231.89℃,沸點2260°C……,和稀鹽酸反應緩慢,和濃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錫……)
5.學科內的“分類”(任務七)
[師]其實,我們不僅可以對物質進行“分類”,在學習化學過程中,你是否留意到其他有關“分類”知識的應用呢?請同學們回憶或翻閱教材并做好記錄。
[生]我們依據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得失電子情況,將離子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
[生]我們依據水中是否含有大量可溶性鈣鎂離子,將水分為硬水和軟水。
[生]我們依據化學反應前后熱量的變化,把化學反應分為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
[生]我們在學習化學反應基本類型時,將其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四大類。
[生]我們依據物質是否溶于水,將其形成的混合物分為溶液與濁液。
[師]非常好,相信大家知道了“分類”是理解學科知識的有效方法。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去發(fā)現和總結。
6.學科間的“分類”(任務八)
[師]現在同學們知道“分類”是化學學科學習中的一種重要方法,那在其他學科中是否也存在“分類”的現象呢?
[生]運動會上按運動類型分,將體育比賽分為田賽和徑賽。
[生]美術課上按工具材料分,繪畫分為國畫、油畫、水彩畫、工筆畫等。
[生]歷史課上按時間遠近分,分為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
[生]語文課上按文學體裁分,分為小說、戲劇、詩歌及散文等。
[生]生物課上按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分,分為動物、植物、微生物。
[生]數學課上按角分,三角形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通過同學們的分享,是否感受到“分類”原來無處不在?。]錯,“分類”背后的原理就是厘清事物或概念之間的“關系”,而找到“關系”是學習的本質,因為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學習就是大腦神經元的激活與連接。
7.人類進化史上的“分類”(任務九)
[師]“分類”既然如此重要,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人類進化史上,“分類”對人類有什么積極意義呢?
[生]“分類”可以讓人類生活更加方便,有利于人類社會進步。例如,人類把動物分為有危險和安全的,方便狩獵。又把食物分為有毒有害的和無毒無害的,方便食用,減少危險。
[生]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3次社會大分工,形成了專門從事農業(yè)和牧業(yè)的勞動者,出現了專門的工匠和獨立的手工業(yè)者,產生了專門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商人。工種的分類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從事專門的行業(yè)。
[生]分類對人類進化中的篩選起到了重要作用。舉個例子,人類最原始的祖先是森林古猿,而由于環(huán)境的不同,森林古猿進化成了許多類別的猿??勺詈螅挥幸环N猿——智人,進化成了人類。而智人與別的猿猴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智人會分類,這就說明,分類對人類的進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師]通過大家從更高的角度對“分類”討論與分享,相信大家對“分類”的意義又更進一步了??磥怼胺诸悺钡哪芰σ呀洝皩憽边M了人類的基因庫中,利用這種能力增強了人類生存幾率,也促進了人類的進化。所以今天的作業(yè)就是“在你的人生經歷中,曾經利用‘分類解決過哪些問題?”,期待同學們的分享,這節(jié)課到此結束。
三、基于意義創(chuàng)生的教學建議
人腦是意義的建構者,所以學習的過程可以理解成是腦在尋找和創(chuàng)建意義的過程,而與意義創(chuàng)生有關的要素有三個:相關性、情緒、背景和模式。相關性,即把本無關聯的碎片信息聚合,以凸顯事物問的關系;情緒,即激發(fā)學習者積極或消極的學習體驗和情緒反應;背景和模式,即若信息與學習者的個人生活經歷相關,將促進意義建構?;诖耍瑢Υ龠M意義創(chuàng)生的教學有以下幾條建議:
1.多思維工具
學習的本質是形成“知識鏈”和“關系網”,而利用不同的思維工具,如思維導圖(Mind-map)、思維地圖(Thinking-map)、概念圖(concept-map)等,能幫助學習者厘清事物或化學概念問的關系、找到相關性,利于意義的建構。
2.多感官教學
單一的信息傳遞式教學,必然會導致學習者某一信息輸人通道的認知負荷,而同時其它信息通道的閑置而造成浪費,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采用多感官教學,學習者在視覺、聽覺及觸動覺中,不斷調整身體與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情緒反應。
3.多回歸生活
意義的建構離不開師生所生活的世界,而學校教育歸屬于活生生的世界、人存在的世界,若教學時把彼此的視角更多地投向所生活的世界,將有利于激活學習者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模式,從而促進意義的創(chuà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