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萍
內(nèi)容摘要: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存在教師對學生寫作過程關注不夠,反饋滯后且方式單一,未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生閱讀量不足,作文缺乏真情實感、讀者單一等問題。有鑒于此,教師應關注學生寫作過程,及時多元化反饋,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真情寫作、擴大閱讀量、建立多元讀者群。
關鍵詞:作文 教學問題 對策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就目前而言,小學作文教學仍存在一些棘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提升學生寫作水平,提高語文成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擬以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為例,談談這些問題及相關應對策略。
一.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來談。
(一)教師方面
1.對學生寫作過程關注不夠。當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幾乎都是三步走:教師出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其實,寫作是一種構思、創(chuàng)作、修改、回饋和再修改的過程,只有經(jīng)歷了多次完整的過程,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有所提高。但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不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學生是否理解題目?是否有創(chuàng)作欲望?是否有創(chuàng)作素材?是否存在抄襲現(xiàn)象?對于這些問題,教師了解得非常少,因而很難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寫作水平低下的問題。
2.反饋滯后且方式單一。學生交了作文以后,教師的反饋通常在數(shù)天甚至一周之后,這種滯后的反饋嚴重影響到學生對評閱意見的理解與接收。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已經(jīng)忘記了寫作的過程和內(nèi)容。這樣,教師的評語就沒有多大意義,有的學生甚至只看一眼分數(shù),而根本不去理會評語。同時,教師的反饋只是幾句簡單的評語,極少關注學生的情感表達,更不會運用面談或者其他方式和學生交流寫作情況。
3.未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受年紀和閱歷的限制,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極其有限,而且他們的寫作動機也不強,因此其寫作水平提高非常緩慢。所以,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不能太苛刻,要求也不能太高。同時,不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語文基礎不同,對作文的興趣不同,他們的寫作水平也就有所不同。針對這些情況,老師在安排作文任務和評價作文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在布置作文時,教師可根據(jù)量力而行和可行性原則,給不同層次學生安排不同的寫作任務和寫作內(nèi)容;在點評作文時,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生活狀況,給予他們恰當合理的評價和鼓勵。
(二)學生方面
1.學生閱讀量不足。閱讀是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不二法門,閱讀量越大,積累的寫作素材就越豐富,寫作素材越豐富,作文自然言辭優(yōu)美、情感豐富。就拿四年級學生和六年級學生的作文來看,六年級學生的作文,無論是在篇幅上還是內(nèi)容上,較前者都有很大的進步。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相比四年級學生,六年級學生閱讀量有較大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單憑閱讀教材來提高寫作能力遠遠不夠,因此要適當擴充課外閱讀量。
2.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小學高年級學生還意識不到寫作是一種交流,他們認為作文只是一項作業(yè),甚至是一項痛苦的作業(yè),于是就抱著完成任務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認為作文是寫給老師看的,為了得高分,他們猜度老師的寫作意圖,迎合老師的評價取向,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假、大、空。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主旨一致、內(nèi)容相似、結構相同的若干篇作文,造就了一批新時代的小學生“八股文”。這樣的作文,沒有靈魂,更沒有創(chuàng)造性。
3.作文讀者單一。小學生在寫作文時把老師假想為唯一的讀者,而這個讀者掌握著給予作文成績的生殺大權,所以,他們在寫作時就不自覺的去迎合教師的喜好,導致作文出現(xiàn)虛假、空洞、庸俗現(xiàn)象。此外,作文的讀者單一,反饋面太窄,導致學生對作文的認識和修改完全基于教師個人的看法。但教師不是全才,不能全方位的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的優(yōu)缺點。
二.作文教學的應對策略
針對當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教學策略,供大家參考。
1.關注學生寫作過程。作文教學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寫作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即關注學生的解題方式、構思能力、篩選素材的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運用修辭的能力和表達情感的能力。只有關注這些寫作過程中的細節(jié),教師才能從根源上找到問題所在,從而對癥下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的寫作過程更加開放、自由。一方面,老師可以讓學生自由作文,對寫作內(nèi)容、寫作時間、寫作地點都少作或不作限制。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成篇成文的寫作,也允許小片段在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這樣,教師就能更加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寫作過程,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2.及時多元化反饋。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反饋應及時進行,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而且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老師的評價并不是最終的、最完善的定論,他們只要選擇性地吸取建議就好。較可取的做法是,教師當面修改學生作文,聽取學生對修改意見的看法;學生在充分考慮老師的意見后,可以提出認同或不認同的見解。另外,教師應告訴學生,作文不應該只是給老師看,而應該讓它擁有更多的讀者,可以讓同學讀,朋友讀,父母讀,這樣就可以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反饋。學生在眾多反饋中收獲的不僅僅是肯定或否定的意見,而是自己作文的長處或短處。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多元反饋過程幫學生建立了一個思維平臺,促使他們不得不思考各方面的意見并作出合理判斷,從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
3.因材施教。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學生寫作文時,會不自覺地選擇屬于自己年齡段的素材。所以,教師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學生的作文情況,而要按照他們的年齡特點給出合理評價。小學教育面對的是正在增長知識、正在形成人格的少年,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對真理的求索,讓他們能夠快樂地鋪開紙張,流暢地述說身邊事,描述心靈的理想王國。教師要清楚,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寫作特點,讓他們都能揚長避短,進行屬于自己的寫作。
4.引導學生真情寫作。真情實感是寫作的第一要義。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寫作是他們拿起筆來傾訴、來交流的一種方式,而不只是為了分數(shù),為了取悅老師。如果學生在寫作中首先想到的是得分,而不是表達真情實感,那么寫作水平是無法提高的。這種虛假寫作進行得久了,學生就會喪失寫作欲望,甚至開始抵觸寫作、拒絕寫作。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而發(fā)”,書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能真正打動人的好作文。要達到這一目的,老師就要創(chuàng)設條件,使學生自然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而不是挖空心思地去胡編亂造。
5.擴大學生閱讀量。作文技巧來源于課堂,但作文內(nèi)容來自于生活。因此,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必須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不僅讓學生欣賞到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洶涌的情感,更間接地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和經(jīng)驗,充實了他們寫作素材的源泉。其次,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親近大自然?!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中真正感人的東西往往不是從書上學來的,而是源于作者親身的體驗和感悟。老師應該經(jīng)常提醒并幫助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應該和學生一起來觀察、理解、發(fā)現(xiàn)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趣的或者發(fā)人深省的事物。
6.建立多元讀者群。單一的讀者很難給學生作文提出全面的反饋,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對作文的重視,所以小學高年學生的作文應該有一個多元讀者群。第一類讀者可以是同班同學。因為他們年齡相同,興趣愛好相仿,又朝夕相處,彼此了解較多,而且有共同語言。但在同學中養(yǎng)成交換閱讀作文、直率討論不容易,所以教師要做大量的組織和引導工作,讓學生體會到這樣做的好處。第二類讀者可以是師長。老師和父母要學會理解小學生,學會以他們的視角去認識世界。對于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特殊視角,師長不要輕易否定;對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師長不要輕易指責。即使學生的思想不正確,師長也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心平氣和地引導學生自己來認識。第三類讀者可以是其他年級或其他學校的好朋友,或者是親戚中可以信賴的朋友。這個群體人數(shù)眾多,和學生比較親近,提出的建議學生更容易接受。
有了讀者群,學生就能轉變“做文章”“湊文章”的觀念,認真地去對待作文,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著眼于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使沉悶的作文課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讓學生愛上作文課,喜歡寫作文。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多寫多練中感悟寫作技巧,在多思多想中體驗創(chuàng)作情感。唯其如此,才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陶本一.談談作文教學中的兩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5(01).
[2]吳忌、劉平.中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06).
[3]鄧婷.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與措施[J].現(xiàn)代語文,2014(05).
[4]李維勤.中小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16(10).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紅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