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言
一黛遠山,朦朧秀雅;一襲碧水,纏綿而來;一座庭院,蜿蜒幽深……
——題 記
我喜歡爬山。
但我不喜歡走游人必去的那幾條線路,“言子墓道”“虞山公園道”“興福寺道”,每一條都是熱門線路,但游人多了,就總覺得失了那一份獨自登高的清雅與自在。
小石洞道該是最合我心意的一條道。
清晨,霧濃濕重,一步一步尋覓著入山口,直到一扇不大的竹門立于眼前。推開門,只見一條蜿蜒曲折的石階通向山的深處。抬腿邁上第一級臺階,倒還沒什么感覺;上了幾級臺階后,只覺得凄寒肅穆,慢慢地,我的身影漸漸隱入了濃霧之中。時節(jié)還只是初冬,山林中就已是披露戴霜,滿山青松也不免要落下松針。石階上堆積著陳年無人清掃的落葉與枯枝,多年之后走在上面倒也不覺勞累。
不覺走了許久,一路上看落葉滿階,看野果遍地,無人采摘,任其自生自滅。忽聽得水聲泠泠,或許是山峰上泉水潺潺,或許是階邊有細流涓涓,仔細尋找,原來是由山上流淌而下的泉水,清冽而冰涼。頓時,有兩句話自回憶中浮現(xiàn):“山令人幽,水令人遠?!贝颂幧剿詡洌匀皇窃旎?而古人疊石成山,筑地為池,念的也該是這份幽遠。
一邊繼續(xù)前行,一邊不由得暗想:若是此處有庭院一座,豈非山水福地?正想時,前面松林中影影綽綽有座院子,黃墻黑瓦,默默獨立,放眼看去,只覺靜謐而清雅。步入其間,原來是座趨于破敗的廟宇,天井上那積年的雨跡,猶如歲月的年輪。昔日,此廟的主人是否想要把山水放入庭院,朝夕晤對?若是如此,的確可算是文人雅客了??赡芩辉覆饺胨资溃瑢幵缸屵@古廟收藏自己所有逝去的光陰。
步入正殿,一尊白玉佛像端坐在中央,久經風雨,那雙慧眼似乎仍能識破萬物的偽裝??粗@一切,神思沉下來,心也靜下來了,不再浮躁。后院的一池荷花倒還好好的。記憶的梗上,誰沒有二三娉婷,裊裊香火似乎還在,悠遠的梵音似乎又響起來了。然而,一切已成過往,古廟早已塵封多年。
走在山林中,遙想古人游山之樂,看人生蕭瑟,時光流轉……
【評點】
作者在選點賞景、觸景生情方面有一種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正是這種獨到的感悟力,成就了一篇文筆細膩、意境悠遠的習作。文章采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記寫了作者沿著小石洞道穿行山林之中所看到的景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寫景的過程中還能由景生情,生發(fā)聯(lián)想,為全篇增添一抹古樸的色彩。
美中不足的是,這是一篇游記散文,全文重感悟,而在寫景方面卻略顯單薄,若能對白玉佛像的背景稍加交代,會使篇末抒發(fā)“看人生蕭瑟”的感悟更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