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元,王 佳,周毅德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2.山東淄博萬杰腫瘤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5213)
胃癌是發(fā)生于胃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中醫(yī)古代文獻無胃癌這一病名,醫(yī)籍中所描述的“伏梁”“噎膈”“翻胃”等古代病名與胃癌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F(xiàn)代醫(yī)學對胃癌的疾病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西醫(yī)從最初的手術、放療、化療發(fā)展到如今的微創(chuàng)手術、生物靶向藥、基因治療、免疫療法等。同樣,現(xiàn)代中醫(yī)必須借助科技的力量,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高中藥的靶向性、實現(xiàn)精準治療。在此背景下,仝小林院士提出中醫(yī)“靶藥”的概念,其中干蟾皮、硇砂、三七正是治療胃癌的三味靶藥,現(xiàn)介紹如下。
仝小林院士將傳統(tǒng)中醫(yī)四診與西醫(yī)診斷相結合,提出中藥靶藥的3層含義:一是針對疾病的病靶,二是針對“顯癥”的癥靶,三是針對“隱癥”的標靶。對于腫瘤疾病而言,組織學檢查發(fā)現(xiàn)異型癌細胞是腫瘤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癌細胞即是病靶,中醫(yī)認為癌毒產生于此。癌細胞不斷增殖,形成癌塊,向周邊組織侵潤,占位體內空腔臟器,患者開始出現(xiàn)胃脘脹悶、食欲下降、乏力、上腹部疼痛進行性加重,中醫(yī)學認為腫瘤屬于有形實邪,瘤體的生長影響機體的正常氣機運行,形成氣郁、痰凝、瘀結的局面,此階段相當于胃癌的“顯癥”階段。腫瘤患者血清學檢查可出現(xiàn)血紅蛋白減少,提示患者存在潛在胃出血,凝血指標改變提示凝血功能異常,以上屬于胃癌相關的“隱癥”。蟾皮、硇砂、三七組成的三味小方正是針對胃癌的病靶、癥靶、標靶,其中蟾皮攻毒抗癌,清掃無形之癌毒;硇砂軟堅消積,消除有形之癌塊;三七化瘀止血,兼有溫補之性。
蟾皮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其味苦,性涼,有毒,歸心、肺、脾、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脹、化瘀潰堅的功效,用于治療癰疽,腫毒,瘰疬,腫瘤,疳積腹脹等病癥。Yang等[1]對蟾蜍藥理作用的綜述表明,蟾蜍的毒液和皮膚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蟾蜍毒液能通過不同信號通路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對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種人源性腫瘤細胞有較強殺傷活性。Wang等[2]選擇MKN28和AGS細胞作為細胞模型來研究蟾皮二烯內酯的抗癌作用,通過同位素相對標記與絕對定量技術(iTRAQ)分析,發(fā)現(xiàn)蟾皮二烯內酯能通過下調PIM3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顯示出抗癌活性。
硇砂有紫硇砂和白硇砂2種。紫硇砂來源于鹵化物類礦物石鹽中的紫色晶體石鹽,白硇砂系氯化物類鹵砂族礦物鹵砂(硇砂)的晶體或人工制成品。硇砂味咸、苦、辛,性溫,有毒,可消積軟堅,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治癓瘕積聚,噎膈反胃等。臨床以紫硇砂效果更好。硇砂對瘤體具有腐蝕作用,可作用于瘤體表面使瘤體體積縮小[3]。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其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胃經(jīng)。可散瘀止血、消腫定痛、補虛強壯,用于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等瘀血和出血病癥。三七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傷正”的特點。Li等[4]研究證實三七提取物對胃癌前病變細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有顯著作用。
干蟾皮屬于蟲類藥,中醫(yī)認為蟲類藥乃血肉有情之品,運用蟲類藥治療惡性腫瘤疾病達到“以毒攻毒”的目的,運用得當可收取速效。硇砂屬于礦物藥,對消化道腫瘤具有腐蝕作用,通過消化道粘膜局部給藥方式,直接作用于瘤體,具有劑量小減輕毒副作用,靶向明確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優(yōu)點。三七屬于植物藥,散瘀止血,補虛強壯,既能防止胃部潛在出血,也能調機體血瘀態(tài),改善機體血液高凝狀態(tài)。干蟾皮、硇砂、三七分別通過不同藥理機制針對胃癌的病靶、癥靶、標靶發(fā)揮抗腫瘤作用,體現(xiàn)多途徑、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干預的中醫(yī)治療特色。
仝小林院士臨床上常用干蟾皮3~9 g,硇砂1.5~6 g,三七15~30 g。硇砂腐蝕作用較強,對消化道粘膜有較強刺激。干蟾皮和硇砂均有一定毒性,服用期間應嚴密監(jiān)視肝腎功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同時注意煎煮和服用方法:硇砂不入煎劑,與他藥分沖服用,干蟾皮可配合蜂蜜內服,減輕對胃壁的刺激。干蟾皮、硇砂、三七作為治療消化道癌的抗癌攻毒靶方,臨床必須與補虛扶正之品聯(lián)合使用,患者正氣充足方能耐受攻毒祛邪之品。
患者,女,56歲,身高 158 cm,體質量53.5 kg,BMI 21.4 kg/m2。初診日期:2015年10月20日。主訴:食道癌術后3個月,放療化療后10天?,F(xiàn)病史:3個月前因進食吞咽困難在外院診斷為食道癌,予以手術切除,術中發(fā)現(xiàn)胃左側淋巴結腫大轉移,術后病理“中分化鱗狀細胞癌”,術后放療8次,化療5個療程??滔掳Y:咳嗽,咯白痰,乏力,怕冷,氣短,汗出,食欲不振,多食則惡心欲吐,眠差,易醒,舌暗淡,苔白膩,底瘀,脈沉弱。輔助檢查:白細胞3.0×109/L;肝臟超聲示輕度脂肪肝。現(xiàn)用藥:生血寶合劑、香菇多糖膠囊、金薯葉合劑。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西醫(yī)診斷:轉移性胃癌。中醫(yī)診斷:胃癌,氣虛血瘀證。治法:益氣溫陽,健脾和胃,化瘀散結。處方:紅參15 g,黃芪30 g,炒白術9 g,清半夏9 g,干姜15 g,茯苓15 g,莪術30 g,三七9 g,淫羊藿30 g,硇砂(分沖)1.5 g,懷山藥15 g,冬凌草15 g,大棗15 g,生姜9 g,28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1次。并囑患者每日灸關元、氣海、神闕。
2015年11月24日二診。刻下癥;食欲、體力增加,睡眠略有好轉,仍咳嗽,咯少許白痰,夜尿1次,大便1次/日,便質稀溏,舌暗淡,苔積粉,底瘀,脈沉弱。輔助檢查:WBC 3.68×109/L,NEUT%37.4%,LYMPH 46.2%,GGT 170 U/L,CK 204 U/L,LDL 3.61 mmol/L,β2球蛋白3.4 mg/L,IgG 19.16 g/L。胸腹部CT:右側胸腔及心包少量積液;腹膜后可見多發(fā)小淋巴結,脾周少量積液。處方:上方茯苓增至30 g,淫羊藿增至45 g,加巴戟天15 g,化橘紅15 g,川貝粉3 g,28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1次。中成藥已停服。
2016年1月4日三診。堅持服用上方,刻下癥:眠淺易醒,醒后難以入睡,大便仍不成形,余癥狀同前,舌胖,苔白厚膩,底瘀,脈尺膚涼,沉弱。處方:上方干姜增至30 g,硇砂增至6 g,加黑順片(先煎2 h)15 g,青黛(包煎)9 g,28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1次。
2016年2月23日四診。服上方28劑,因小腹墜脹,燒心,干嘔,夜間便次增多,自行改服二診方10劑??滔掳Y:乏力、氣短較前減輕,大便成形,每日1次,余癥狀同前。輔助檢查:WBC 3.68×109/L,NEU 44%,NEUT 1.62×109/L,AST 47 U/L,GGT 106 U/L,TG 1.81 mmol/L,HDL 1.11 mmol/L,CK 197 U/L。處方:上方去硇砂、冬凌草、生姜,黃芪、茯苓增至45 g,大棗減至9 g,加生薏苡仁60 g,干蟾皮6 g,28劑。水煎服,2日1劑,服藥時可加蜂蜜1勺。
2016年5月31日五診。服上方2個月,停藥1個月,中途因肝功能異常和腹瀉停服干蟾皮、青黛,現(xiàn)肝功能基本正常,無腹瀉??滔掳Y:睡眠質量基本改善,偶有燒心,舌嫩淡,苔黃膩,底瘀,脈弦細。輔助檢查:GGT 109 U/L,CK 177 U/L,LDL 3.48 mmol/L,IgG 17.7 g/L。處方:生黃芪30 g,紅參9 g,炒白術9 g,清半夏9 g,綿茵陳15 g,紅曲1.5 g,生薏苡仁60 g,豬苓30 g,炙淫羊藿30 g,三七6 g,陳皮9 g,生姜9 g。28劑,水煎服,2日1劑。
2016年8月10日六診。服上方2個月。刻下癥:燒心、乏力、短氣減少70%,食量增加,大便成形通暢,余無明顯不適,脈沉弦細弱,偏數(shù)。輔助檢查:WBC 4.11×109/L,NEU% 46%。患者繼續(xù)堅持來門診復診2年,體質量保持穩(wěn)定,癥狀體征都恢復正常,化驗生化指標及腫瘤標志物指標保持正常,復查CT未發(fā)現(xiàn)異常。
按語:初診時患者乏力、氣短、汗出、怕冷,食欲不振,多食則惡心欲吐,眠差,咳嗽,吐白粘痰,此為中焦陽虛,治以溫中補虛、健脾和胃,用黃芪、紅參大補元氣、益氣生血,淫羊藿溫補腎陽,消散陰邪,茯苓、半夏、白術、干姜健脾化濕、溫運中焦,莪術破血消瘀,三七化瘀止血,硇砂軟堅消積(其性峻猛,初始用量宜小,為1.5 g),冬凌草清熱解毒,具有抗腫瘤作用。二診用淫羊藿、巴戟天加強溫陽散寒的力度。三診用黑順片振奮元陽,硇砂增至6 g,配合青黛散結。四診用干蟾皮攻毒抗癌,薏苡仁健脾滲濕、散結抑癌,并將服藥時間間隔調整為2日1劑,囑患者配合蜂蜜送服,同時監(jiān)測肝腎功能?;颊叱掷m(xù)來門診復診2年,病情穩(wěn)定,療效滿意。
干蟾皮、硇砂、三七的組合體現(xiàn)了運用中醫(yī)“靶藥”治療胃癌的基本策略,干蟾皮、硇砂的應用體現(xiàn)了中醫(yī)“以毒攻毒”的基本思想,分別針對無形之癌毒和有形之癌體打靶,三七化瘀止血,既能防止胃潛在出血,又能防止血瘀,促進血液-淋巴液循環(huán),同時具有補虛強壯的作用。此三味小方與整體扶正之品聯(lián)合使用,攻補兼施,根據(jù)患者體質和病情隨時調整扶正和攻邪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