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前兩天,兒子朝一個醉酒者丟石頭,我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說:“我要是不丟,小雷他們會覺得我是膽小鬼?!焙⒆拥陌职执驁A場說:“兒子是想讓同學認為他也是一個勇敢的人。對吧?”兒子回答說:“是??!”請問,孩子爸爸的態(tài)度對嗎?
湯檸
答:勇敢要用來做正確的事,而非做和大家一樣的事。
比如,我女兒就因為同學買了彩色跳繩,死活不愿用自己的黑色跳繩。我問她:“你的黑色跳繩質(zhì)量很好,為什么不用?”她說:“同學們用的都是彩色的,我也要一個彩色的?!蔽矣X得這不是錢的事,就拒絕了。她委屈地哭起來。
等她情緒平復后,我心平氣和地給她分析利弊:
1.如果我給你買條彩色跳繩,你和同學們用的一樣,你就安心了。這是買的好處。
2.聽你說彩色跳繩十幾元,我想應該是超市賣的普通款??赡愕奶K是專業(yè)款,用起來更輕巧,你的同學可能都沒用過,你可以和同學交換用,沒準黑色跳繩更受大家歡迎呢!另外,老師要求每分鐘跳100個,不是非用彩色跳繩跳100個,如果你用專業(yè)跳繩跳,肯定會更輕松。這是不買的好處。
聽我說完,她不再提這事了。幾天后,她回家高興地說:“今天考核,我跳了105個。這個專業(yè)跳繩真好用!”其實,我知道其中差別不大,只是我想告訴她,不要別人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
如果孩子一提出要和多數(shù)人做一樣的事,家長害怕孩子吵鬧立刻答應,無形中會讓孩子形成一個觀念:多數(shù)人的意見=正確的事,從而養(yǎng)成過分依附同伴的習慣,這是很危險的。比如當他進入青春期,面對逃課、偷竊等較嚴重的問題時,就完全沒有招架能力。
不要以為我說得太夸張,孩子的識別能力、是非觀念,是在生活小事中形成的。作為父母,我們要為孩子分析利弊,引導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而不是盲從他人。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