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平 張 虓 魏 巍 楊悅音 徐 霖 李小弟 姚振宇*
(1上海市崇明區(qū)綠華鎮(zhèn)農(nóng)業(yè)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2151;2上海昊元農(nóng)藥有限公司,上海市靜安區(qū) 200070)
柑橘黑點病又稱柑橘砂皮病,其病原菌有性態(tài)為子囊菌亞門柑橘間座殼菌[Diaporthe citri(Fawcett)Wolf],無性態(tài)為柑橘擬莖點霉菌(Phomopsis citriFawcett),會侵染柑橘幼果、新梢和嫩葉,侵染后表面會產(chǎn)生一個個黑褐色的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略微隆起、很像微小泥塊粘附其上[1],對柑橘果實的外觀和品質具有較大影響。上海市柑橘種植大部分集中在崇明區(qū)的綠華鎮(zhèn)、長興島和橫沙島,該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特性,夏季7月—8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xiàn)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 ℃;冬季當遭遇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波動幅度可高達10 ℃,這種氣候條件易導致柑橘感染黑點病。因此近年來,柑橘黑點病在上海地區(qū)有逐年加重發(fā)生的趨勢,已成為影響上海地區(qū)柑橘果實外觀、口感和品質的最主要病害。在此背景下,為探明60%唑醚·代森聯(lián)WG對柑橘黑點病的田間防治效果,筆者于2018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區(qū)進行了柑橘黑點病的防治試驗。現(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崇明綠華柑橘研究所進行。試驗地肥水條件良好且一致,土壤pH為6.8,有機質含量偏低。供試柑橘品種為“宮川”,樹齡25~30年。供試藥劑為 60%唑醚·代森聯(lián)WG(德國巴斯夫公司)、80%代森錳鋅WP(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防治對象為柑橘黑點病,該病發(fā)生情況與氣候、病蟲害以及田間管理水平等有關,每年發(fā)病情況不一。因2017年冬季嚴寒且未做過保溫措施,致使柑橘遭受凍害,再加上歷年柑橘采收期拉長、掛果時間久等,造成2018年上?!皩m川”柑橘長勢偏弱,而樹勢弱、養(yǎng)分不足、果園地勢低洼導致果樹根部泡水等,引起黑點病發(fā)病趨于嚴重[2];同時,凍害、暴雨、烈日等災害性天氣也加重了病害的發(fā)生。
試驗共設5個處理:(1)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800倍液,(2)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1 500倍液,(3)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2 000倍液,(4)80%代森錳鋅WP 500倍液,(5)空白對照(清水,CK)。每處理重復3次,共計15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有柑橘樹20棵,小區(qū)隨機排列。
本次試驗每小區(qū)施藥3次,第1次施藥時間為2018年6月15日,第2次施藥時間為7月15日,第3次施藥時間為8月10日。使用衡陽市邵峰噴霧器廠生產(chǎn)的3WBD-20型噴霧器,對葉片正反面和果實周圍進行均勻噴霧,噴至藥液欲滴為限。
于施藥前(6月15日)調查果實發(fā)病基數(shù),第2次施藥后14 d(7月29日)進行葉面防效調查,第3次施藥后20 d(8月30日)進行幼果防效調查,第3次施藥后50 d(9月29日)對柑橘植株進行整株觀察。觀察時手持放大鏡調查果實頂部視野范圍內的黑點數(shù),每小區(qū)調查10棵柑橘樹,定棵、定枝、定果調查25個幼果及葉片的發(fā)病情況。計算病果率、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
幼果按病斑占幼果表面的百分比進行分級:0級,無病斑;1級,1~4個病斑;3級,5~8個病斑;5級,9~12個病斑;7級,13~16個病斑;9級,17個病斑及以上。計算公式:病情指數(shù)=∑(各級病果數(shù)×相對級數(shù))÷(調查總果數(shù)×9)×100;防治效果(%)=[1-(對照區(qū)藥前病指×處理區(qū)藥后病指)÷(對照區(qū)藥后病指×處理區(qū)藥前病指)]×100。
由表1可知,隨著60%唑醚·代森聯(lián)WG施用濃度的降低,對柑橘黑點病的防效呈明顯下降的趨勢。施藥后3次調查結果均是處理(1)對柑橘黑點病的防效最好,其防效分別為70.2%、77.3%和80.7%;其次是處理(2),其防效分別為57.0%、62.4%和68.9%;再次是處理(3),其防效分別為46.7%、45.7%和54.8%;對柑橘黑點病的防效最差的是處理(4),其防效分別為44.8%、32.3%和22.4%。在第2次用藥后14 d,處理(1)對柑橘黑點病的防效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但處理(3)和處理(4)的防效均較低,且兩者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第3次用藥后20 d,各藥劑處理間的防效差異顯著,處理(1)對柑橘黑點病的防效仍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第3次用藥后50 d,各藥劑處理間的防效差異顯著,處理(1)對柑橘黑點病的防效仍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但處理(1)、(2)、(3)間的防效差距比第3次用藥后20 d時有所減小。另外,從病果率來看,處理(1)、(2)、(3)的病果率顯著低于處理(4)、(5)。
表1 不同處理對上海地區(qū)柑橘黑點病的防治效果比較
經(jīng)過整個試驗期間的調查觀察,各藥劑處理區(qū)用藥后柑橘長勢、葉片、幼果均未有異?,F(xiàn)象發(fā)生,表明各藥劑在本試驗施用濃度下對柑橘生長安全。
經(jīng)調查,施用60%唑醚·代森聯(lián)WG對柑橘炭疽病、瘡痂病也均有良好的防效,且施用60%唑醚·代森聯(lián)WG有類似葉面肥的功效,可使柑橘枝條壯實、樹體長勢良好、葉片明顯肥厚及增綠、果實光亮。
試驗結果表明,以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800倍液對上海地區(qū)“宮川”柑橘黑點病的防治效果為最好,相比市場上的同類藥劑有明顯優(yōu)勢,并對柑橘生長安全,且施用60%唑醚·代森聯(lián)WG有類似葉面肥的功效,但必須掌握合理的施藥時間,推薦在柑橘謝花后至入梅前施用,建議在一個生長周期內連續(xù)噴施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2~3次,即可防治柑橘黑點病。
由于上海地區(qū)常年使用代森錳鋅作為柑橘黑點病的防治藥劑,黑點病對其已產(chǎn)生嚴重的抗藥性,該藥劑施用后的藥效明顯降低。因此,建議適當降低代森錳鋅的使用次數(shù)或暫停使用,可選用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800倍液來替代,或使用60%唑醚·代森聯(lián)WG 800~1 500倍液+80%克菌丹WG 1 000倍液混用防治,或與80%克菌丹WG 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WP 800倍液進行輪替使用,以達到更長久的防護作用。
加強田間管理也能減輕柑橘黑點病的發(fā)生,如在黃梅季節(jié)前檢查排水溝,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高溫季節(jié)前做好田間保水工作;在4月后田間不再使用除草劑,維持田間保水量;使用灌溉設備定時、定點、定株地為個別樹體補充水分;夏季做好柑橘梳果工作,以樹齡10年的柑橘樹為例,建議每株柑橘產(chǎn)量控制在50 kg左右;適量噴施葉面肥,促進光合作用,提升果樹抗逆性;冬季注意田間保溫,對樹干進行刷白處理,既可抵御病蟲害,也可保護樹干表面不被風吹干,以此達到保溫效果;冬季采收期,要做好采收計劃,提前聯(lián)系購買方,若發(fā)生銷售停滯,可考慮采收后使用保鮮劑延長柑橘保鮮期,以預防柑橘長期掛果對翌年樹勢的影響。同時,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jù)當年的植保信息,及時做好田間病蟲害防治措施,合理安排施藥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試驗地偏施氮肥,造成土壤趨向酸性(pH為6.8),試驗地柑橘黑點病常有發(fā)生;而崇明區(qū)綠華鎮(zhèn)全鎮(zhèn)土壤pH平均超過7,土壤趨向堿性,也均有柑橘黑點病發(fā)生。因此,本試驗不能驗證土壤酸堿度對柑橘黑點病發(fā)生的影響,而兩者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