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渤 馮慧敏 鄧瑞庭
(1.韶關學院英東生物與農業(yè)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2.仁化縣子明優(yōu)質水稻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廣東仁化 512300)
油菜屬于十字花科、蕓薹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品種有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L.)、甘藍型油菜(Brassica napusL.)。其中,甘藍型油菜除具有菜用、油用、觀花、飼用功能外,還可做綠肥改良土壤。本文總結了廣東省仁化縣扶溪鎮(zhèn)油菜綠肥-水稻(早稻)輪作的標準化種植技術要點,并形成一套規(guī)程,以期為該地區(qū)的早稻稻田利用油菜進行土壤改良提供理論指導。
1.1 土壤條件 土壤一般選擇土層深厚、結構良好、有機質豐富、既保肥保水又疏松、呈弱酸或中性的壤質土。
1.2 選擇良種 選擇優(yōu)質、抗病、高產、耐抽薹的品種,如云油雜2號及花油8號。
1.3 播前準備 整地油菜種子較小,要求整地精細、可排可灌。施足基肥播種前每667 m2撒施三元復合肥15 kg、尿素5 kg。播前除草,播種前4~5 d用10%草甘膦水劑500 mL對水50 kg噴施。播種前將種子晾曬1~2 d,或用1∶10的鹽水浸泡種子,晾曬后播種。
1.4 適時播種 扶溪地區(qū)通常在11月中下旬收獲晚稻后播種油菜,播種時要求田無積水、不陷腳,若遇秋旱,結合墑情在播種前先灌一次跑馬水。以直播-撒播方式播種,667 m2的種子用量為400~500 g。
1.5 水肥管理 ①適時灌溉。苗期需水較少,一般不旱不澆水,生長期間需要澆水2~3次。②追施苗肥。在油菜幼苗有4~5片真葉時,結合澆頭水施尿素5~8 kg/667 m2;在幼苗有5~6片真葉時,結合第二次澆水追施尿素5~8 kg/667 m2。
1.6 田間管護 ①防止倒伏。油菜植株高,如果前期管理不善、生長過旺,或后期肥水過多,可引起倒伏。②清溝排漬。濕害會影響油菜的生長發(fā)育,苗期、花期及角果期對濕害最為敏感,還易引發(fā)菌核病等病害。春季雨水較多,應注意清溝排漬。
1.7 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7.1 霜霉病 油菜抽薹初花期(12月底1月初)是該病的高發(fā)期。播種前,可用1%瑞毒霉可濕性粉劑拌種[1],在病株率達到10%時開始噴藥。一般間隔 6~8 d,連續(xù)用藥2~3次,可選擇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均勻噴霧[2-3]。
1.7.2 菌核病 菌核病為油菜薹花期的高發(fā)病害,多發(fā)生于高溫高濕季節(jié)。在初花期和終花期,每667 m2可以用5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 g對水60 L進行噴施;選擇晴天下午,噴施在植株中下部莖葉上,7 d后再補噴1次。
1.7.3 菜青蟲 對于菜青蟲,可用20%殺滅菊酯乳油對水2 000倍進行噴施[4]。在菜粉蝶產卵高峰期后7~8 d,3齡幼蟲達50%,可選用青蟲菌6號液劑1 000倍液進行噴霧;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藥,能夠使幼蟲不能正常蛻皮、變態(tài)而死亡[5]。
1.8 綠肥壓青 壓青時間宜在盛花期前后3~5 d,此時油菜的綠肥產量和養(yǎng)分總量最高。若兼做觀花使用,可在油菜角果發(fā)育期搶晴壓青,待壓青腐熟后在稻田翻漿。壓青深度一般在15~20 cm,翻壓過深難發(fā)酵,過淺腐解不充分、肥效差[6-11]。
2.1 土壤及田塊要求 水稻雖然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適宜在水稻土中種植,應選擇無污染、水源豐富、排灌方便、地勢平坦的田塊種植。
2.2 篩選良種 要選擇優(yōu)質、抗病、高產的水稻品種,如美香粘2號、廣糧香2號等。
2.3 播前準備 ①整地播前10 d進行粗整地、浸田、除草、保水,插秧前1 d進行施肥、耙平、精細整地。②施足基肥,667 m2可撒施80 kg有機肥、15 kg三元復合肥,切忌肥料過量、秧苗徒長。③播前除草在播種前4~5 d,用芐丁進行除草。④種子處理播種前要進行曬種、風選,可將種子浸泡于10%~15%的鹽水中進行選種,以培育壯苗、抵抗病蟲害。扶溪地區(qū)的早稻一般3月1日浸種。
2.4 適時播種、育秧 扶溪地區(qū)的早稻通常在3月上旬播種,播種方式采用直播,具體方法有浸種、催芽、入秧床,種子用量以1.5 kg/667 m2為宜,施足底肥(復合肥25 kg/667 m2)。
2.5 移栽插秧 田塊條件:選擇土地較為平整、肥力水平中等以上的田塊進行種植。移栽時間:播種育苗需要12 d(6葉齡),3月底插秧,一般采用機械插秧。移栽密度:水稻的行距、株距以15 cm×25 cm為宜,每穴種2~3株(機械插秧)。
2.6 水肥管理
2.6.1 水分管理 移栽(拋秧)期保持薄水,扎根返青后堅持淺水勤灌,以后逐漸增加水深,當苗數(shù)達計劃穗數(shù)的90%時開始曬田。抽穗后干濕交替壯籽,收獲前5~7 d斷水。
整地后、插秧時水深低于1 cm,插秧時水深低于1 cm,插秧后水深低于1 cm(水分到位,第2 d可生根);返青、分蘗時水深低于2.5 cm,分蘗結束后、抽穗前曬田,抽穗后水深低于2.5 cm,收割前深田10 d撤水、沙田5 d撤水(根據天氣,撤水時間有所不同)。
2.6.2 施肥管理 4月8日前,追施定根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5月5日前,追施分蘗肥,每667 m2施用復合肥25 kg。6月5日追施壯尾肥,每667 m2施用復合肥10 kg。2.7 田間管護 ①防止倒伏。前期水肥管理不善、生長過旺或后期肥水過多,均會引起倒伏。此外,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等病蟲害或缺水、無曬田,也會導致倒伏。②保持分蘗在15~18株為佳。③早稻插秧7 d后,噴施芐?。ㄆS嘧磺隆1.1%、丁草胺23.9%)細粒劑70 g/667 m2,對水15 L/667 m2;在插秧后30 d,如有需要,進行一次人工除草。2.8 稻谷收獲、晾曬及儲藏 成熟期要搶晴收獲。倉庫應避光、常溫、干燥,一般在7月中上旬收獲。
2.9 水稻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治方法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水稻病蟲草害的田間觀測,根據扶溪鎮(zhèn)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時采取防控措施,以農業(yè)防治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為輔,掌握最佳用藥時間、用藥量,禁止使用高毒農藥,嚴格控制農藥安全間隔期,減輕農藥對環(huán)境的破壞和對天敵的傷害。
2.9.1 化學防治
2.9.1.1 蟲害防治 整個生育期打3次藥,用于治理稻飛虱、卷葉螟、吊絲蟲等害蟲。①對于稻飛虱,插秧后10~15 d,667 m2用20 mL甲維·蟲螨腈(蟲螨腈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含量2%)懸浮劑,對水10 L;配合施用吡蚜酮(25%)懸浮劑20 mL/667 m2,對水25 L。②水稻封行后,用氯蟲苯甲酰胺(5%)懸浮劑20 ml/667 m2,對水25 L,用于治理二化螟、三化螟、卷葉螟等螟蟲。封行時為該蟲害的高發(fā)期。③對于稻飛虱、螟蟲等,在抽穗30%時,用苦參堿(0.3%)水劑30 mL/667 m2,對水25 L,配合施用吡蚜酮(25%)懸浮劑30 mL/667 m2,對水25 L。
2.9.1.2 病害防治 整個生育期打3次藥,用于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穗頸瘟等病害。①插秧后10~15 d,用三環(huán)唑(75%)可濕性粉劑10 g,對水15 L進行噴施。②在水稻封行后,用咪鮮胺(45%)水乳劑10 mL,對水15 L進行噴施。③在抽穗30%時,用噻呋·戊唑醇(噻呋酰胺10%,戊唑醇22%)水乳劑9 mL,對水15 L進行噴施。
2.9.2 生物防治 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稻田天敵,利用天敵控制有害生物;另一方面,可以人工釋放螟蟲天敵赤眼蜂捕殺二化螟、稻飛虱,釋放時間在分蘗前后。
2.9.3 農藝措施 ①選用良種。選用優(yōu)質、抗病、豐產的良種,播種前浸種消毒。②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