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豪
一個典型的大宅和它的風塔
糖
火柴
禁煙中的女生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伊朗。東部廣袤的沙漠深處,兩朵云塵一前一后緊緊相隨,那是阿拉伯人的騎兵在追趕波斯公主。公主的坐騎鉆人遠處懸崖地帶的一個罅隙處,突然隱沒了。等到追兵趕到,怎么也找不到公主的下落?!?/p>
這個相傳是當年跟隨公主一起逃亡的瑣羅亞斯德教士兵流傳下來的故事,如今亞茲德的的士司機、街頭孩童和買菜的婦女們幾乎人人耳熟能詳。那片懸崖,據(jù)說離這里不遠,雖然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址。
從地圖上看,亞茲德恰好處于印度向伊朗輸送貿(mào)易物資的必經(jīng)要道,自古以來是很重要的商業(yè)貿(mào)易中心。但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因為地處沙漠深處的邊緣,它在歷史上屢次成為人們的逃亡之地。
亞歷山大時期,羅馬人在這里建了一座監(jiān)獄和城堡。自從波斯公主逃亡至此,很多為了躲避伊斯蘭入侵的瑣羅亞斯德教徒也跟隨著來到這里。蒙古人西征,很多人為了逃離戰(zhàn)火也來到這里避難。兩伊戰(zhàn)爭期間,阿米爾·喬赫馬克清真寺前面的廣場,擠滿了來自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難民。由于前伊斯蘭的薩珊王朝時期,亞茲德曾經(jīng)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絕對中心,庇護它的教民,似乎成了這個城市之后的歷史宿命?,嵙_亞斯德,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發(fā)源于波斯。傳人中國后叫祆教或者拜火教?!稒嗔Φ挠螒颉防锏墓庵?、《倚天屠龍記》里崇拜火的明教、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都和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歷史上,那些懷著不同目的和身份的旅行者,給我們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旅行日志。1272年,在前往中國的路上,馬可·波羅途經(jīng)此處,在游記里他寫道:“若從此城遠行,騎行平原亙七日。時常經(jīng)過美林,其中極易走馬,亦易豢鷹獵取鷓鴣、鵪鶉及其他飛鳥。所以商人經(jīng)行此地行獵娛樂……”這是一個商人的閑情逸致。
1810年,英國陸軍上尉克里斯蒂扮成馬商從印度出發(fā)西行,準備為英軍入侵印度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行軍道路。他九死一生穿越俾路支斯坦后愕然發(fā)現(xiàn)了亞茲德,夸贊這里是“坐落在印度斯坦、呼拉珊、巴格達和波斯之間的一座戰(zhàn)略要地,是卡珊王朝后期無與倫比的貿(mào)易之城”。這是一個間諜略顯枯燥的軍事情報。
通過一個讓人幽閉的螺旋式臺階,我爬上阿米爾·喬赫馬克清真寺的頂層,俯瞰這座幾乎是從沙漠里長出來的城市。喬赫馬克是15世紀帖木兒王朝時期的亞茲德總督,是他下令建造了這座以美輪美奐的三層對稱下沉式壁龕著稱的清真寺。在我站立的嘹望臺邊上,有人用黑色的炭筆寫下了巨大的英文拼寫YAZD,在它底下,幾個孩子正在廣場上踢足球,一種在中國的城市廣場里無法想象的大眾娛樂。在這里,也許喬赫馬克曾經(jīng)檢閱過自己的部隊,也領教過洶涌如潮的市民聚集在這里,表達對帖木兒——成吉思汗的七世駙馬爺,在這片土地上實行武力統(tǒng)治的抗議。
的確有另一群人在表達不滿。在一間學校的走廊里,一個手持麥克風的男人正俯下身對一位戴著粉色頭巾的女學生叮囑些什么,他們被一群同樣粉色校服裝束的女孩包圍著,幾個攝像機對準了他們。過一會兒,那位女生從容地走到一個塑料桶跟前,吃力地舉起那把男人遞給她的水煙壺,狠狠地擲向眼前的垃圾桶。人群中爆發(fā)出一片掌聲。
不到100年前,亞茲德城里那些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御林軍后裔們,被卡扎王朝限令只能穿一種枯黃色的外套,而不許穿白色等其他顏色的衣服。如果要拜訪他的穆斯林朋友,他們需要自己帶一塊方巾,進門的時候踩在腳下,防止污染了別人的地盤。下雨的時候,他們也被禁止打傘或者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因為那些打濕身體的雨水也會污染了穆斯林。
神話壁畫
紀念逝者活動
哪怕是被如此差別對待,那些逃亡后聚集在此的瑣羅亞斯德教徒仍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他們誠實的品德甚至得到穆斯林的高度評價。一個朋友就建議我,如果要到商店買東西,去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徒開的商店準沒錯,因為他家的價格往往會是左鄰右舍比較的標桿。而當?shù)啬滤沽旨彝ヒ矔愿雷约杭业暮⒆樱绻谔炜旌诘臅r候抵達一個陌生的城市,那就找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徒的家投宿吧!話雖這么說,想要區(qū)別誰是穆斯林,誰是瑣羅亞斯德教徒,并非易事。
勇士之家
蘋果、大蒜、草、沙棘、醋和硬幣,每年3月,根據(jù)瑣羅亞斯德的傳統(tǒng),在太陽把日夜平分的那一天(差不多每年3月21日前后),伊朗人每家每戶都會把在波斯語里名字帶s的這幾樣東西擺上諾魯孜桌子,作為新年慶祝的標志性儀式。在此之前的星期三,大家都會過“跳火節(jié)”。大街小巷,大家圍著篝火唱“黃色是你的,紅色是我的”,希望火會帶走大家的疾病和災難,帶來健康平和。這個拜火教的傳統(tǒng),正如坎兒井一樣被其他受波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民族保留。如今,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過這個“諾魯孜節(jié)”。
自從公主逃亡到亞茲德之后,伊斯蘭占領時期,很多瑣羅亞斯德教徒也都跟隨著來到亞茲德。通過交稅,他們被允許保留他們的信仰,漸漸恢復了昔日在瑣羅亞斯德教派圣地的地位。在火廟里,供奉著燃燒了1500年的最高級別火焰(9個最高級別的火焰之一)。正如信徒們不事聲張的性格,這朵火焰很微弱,但從不熄滅。在火焰的一側放著一塊招牌,勸信徒不要去拜祭火,而僅僅是把它作為智慧的象征。
司機穆罕默德守候在絲路客店門口,載我去寂靜塔(波斯語Dakham)。這里是不折不扣的絲路驛站,只不過后來這里也出產(chǎn)自己的絲綢。馬可·波羅在游記里記載這里長滿了桑樹,這里出產(chǎn)的名為“耶思”的絲綢(Yazdi),被商人們運送到大街小巷去販賣。如今,這里更有名的織物是地毯。17世紀,葡萄牙旅行家佩特羅·泰科塞拉對亞茲德的地毯贊嘆不已,認為其工藝之精湛,散盡千金也值得。
在過去,寂靜塔是瑣羅亞斯德教徒死后安葬的地方,那是一座山形的紀念碑。從山腳往上走,高低起伏錯落著無數(shù)個旅行家羅伯特·拜倫認為像“高腳禮帽”一般的地下水道通風土丘。地下水道是從伊朗到中亞一直到中國新疆都普遍使用的古老的儲水灌溉裝置,維吾爾人叫“坎兒井”。亞茲德常年降雨量稀少,但家家戶戶都有水喝,靠的就是坎兒井,他們把山泉從遙遠的地方引過來,并在儲水罐邊上建4到6個風塔。這些風塔猶如古代的空調(diào)系統(tǒng),可以調(diào)節(jié)水溫。穆罕默德告訴我,這里是全世界坎兒井的老祖宗。
在《穿行內(nèi)陸亞洲》里,羅伯特·拜倫被友人告知,在古代波斯,成年男性當中約有1/3終年在這些地下水道中工作。如此一代代累積下來的經(jīng)驗,使他們發(fā)展出相當進步的流體靜力學概念,可以在幾乎完全平坦的地區(qū),不用任何儀器的協(xié)助,建造出長達四五十英里的傾斜水道,而且與地表之間的距離從未超過數(shù)英尺。
古董店
沙漠高反差的氣候帶來甘甜的水果。亞茲德附近的波斯沙漠里多石,而這恰恰也是“石榴”的出處。漢代把石榴叫作安石榴,不僅因為它們在多石的地方長大,而且當時的波斯政權叫安息。這里的安,和安祿山的安是一個脈源。
同樣是蒙古人伊斯蘭政權的后裔,賈漢吉爾,著名的泰姬陵制作者沙賈漢的父親,莫臥兒王朝的第四任皇帝,曾經(jīng)在他的回憶錄里提到了亞茲德的甜石榴和法拉的酸石榴,但他更愛的是前者,認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石榴。
沿著土坡拾級而上,不一會兒就登上了山頂?shù)囊粋€圓盤,中間有個土坑,應該就是過去擺放逝者尸體的位置。沒有禿鷹,沒有饕餮之后的寒骨,只有幾個頑冥不化的塑料可樂瓶子。而當我的目光從土坑里的塑料瓶移開,我聽到飛機在空中鳴叫的聲音。
有南非記者凱文·卡特那張在蘇丹饑荒期間拍攝的富有爭議的照片《禿鷹和小女孩》在前,現(xiàn)代人面對放任禿鷹啄食人類尸體的“凄涼場景”想必有更多的道德困境。相比土葬和火化,瑣羅亞斯德教徒們相信這種處理尸體的方式不會污染水、土地和空氣,尸體的大部分直接通過被禿鷹獵食的方式回饋大自然,剩余部分則通過陽光分解,留下的骨頭積攢在一個大坑里,用檸檬降解。哪怕是這些幾乎沒有腐質的粉化骨頭,在其底下也會有三層木炭和沙石鋪就的過濾層,最大限度地防止土地受到污染。
寂靜之塔
瑣羅亞斯德教墓地
寂靜之塔著實帶來死一般的寂靜,環(huán)視四周,除了一個剛剛爬上來瞄一眼就迅速離開的游客,沒有任何人跡。無法想象,當這座塔修建的時候,整個中西亞大地,西起巴比倫(今巴格達),東至粟特(今塔吉克斯坦)均隆重地實行這種葬禮,而且持續(xù)了一千多年。2007年新疆塔縣發(fā)現(xiàn)的曲曼拜火教葬禮遺址,就是一個例證。在1970年代政府停止這種葬禮之后,目前只有少數(shù)外國的教徒會繼續(xù)沿襲這種習俗。
車子從亞茲德南邊一個叫作Taft的村子駛過,偶爾能瞥見部分院子里有一些孤獨的老人在走動。土胚房的壁龕上燈影幢幢,那是一盞燃燒著的玻璃油燈盞。他們是瑣羅亞斯德教徒。
穆罕默德和朋友說的話,并不是我在德黑蘭和伊斯法罕聽到的那種波斯語,而是一種叫達里語(Dari)的方言,和阿富汗的達里語是一個體系,但略有區(qū)別。達里語在3世紀時是薩滿王朝波斯東部的官話,在波斯語里,朝廷就叫Darbar。當瑣羅亞斯德教徒相互用達里語說話時,亞茲德的穆斯林是聽不懂的,它成了一種密語,一件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的武器。
夜幕降臨了。街道拱門邊一家古董店門口,一只燃燒的火桶讓我放慢了腳步。推開虛掩的門,我瞥見了一張藏在角落里的1970年代的老照片,不戴頭巾的女人站在自己的男人身邊,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邊上擺放著幾張五顏六色的火柴圖案,穿著紅色上衣的性感女郎,和祆教主神阿胡拉·瑪茲達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