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是文章的基本模式。它能反映出文章布局的基本特點,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對于議論文而言,常見的論證結構有并列式、層進式兩種。其中的“層進”式,就是后邊的論證是在前邊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前后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它往往優(yōu)于從若干方面入筆,以幾個不分主次、并列平行的層次論證觀點的并列式。
一般來說,“層進”式論證結構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節(jié)節(jié)推進。這種方法是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文章不停留在同一個層面上,而是一層深于一層。比如寫“吸收和給予”,可以這樣縱深展開議論:吸收是給予的前提,要想給予,首先必須吸收;吸收是為了給予,給予的快樂又成為吸收的動力;要想不斷地給予,就必須不斷地吸收(或“在吸收中給予,在給予中吸收”)。如此推進,文章必然思路清晰、說理透辟。
其二,步步深入?!皩舆M”式有一種常見的形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是什么”可理解為提出問題,或指明問題的實質,或申述論述的范圍,或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也可以是對論述對象作必要的解釋、說明等?!盀槭裁础迸c“怎么樣”是主體部分,這兩部分可以有所側重,不一定平均用力。側重點的選擇,要看我們著重講的是觀點成立的理由,還是根據某個道理該怎么做。比如寫“尋找幸?!?,可以先揭示“幸福的含意”,再重點論述“幸福需要尋找”(可分列出“只有尋找才知道幸福來之不易”“知道來之不易才會倍加珍惜”“珍惜幸福就是珍愛生命”等多個分論點),最后以“尋找幸福很重要”作結。2019年高考江蘇同學的《百花齊放才是春》基本也是如此行文的。該文用芥川龍之介的名言“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所以才想聊聊”開頭,實際上揭示了論述中心——保持個性是“百花齊放”的前提。在精要揭示“獨立與自由之精神”的內涵后,作者先著眼于“為什么”,通過正反對比論證,通過對“有獨立精神,才有思維碰撞的價值,不至于在碰撞中立即消失”的深度剖析,夯實了觀點。然后作者又寫道:
然而當今目力所及之處,人云亦云者比比皆是。我所見的人,所見的事,猶如重播,千篇一律。如此,何來“百味紛呈”之態(tài)?究其本質還是內心的失守,未能守住那顆獨立的種子。
……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更當有獨立與自由之精神。不要總以時代為借口,說些什么“隨大流”之類的喪氣話。有一花獨放,方能有百花齊放,春天的花園里,櫻花的輕盈才能映襯出茶花的絢爛,桃花的嫵媚不同于迎春的俏皮,這許多色彩、風格調和在一起,才能成就那最和諧的美。
即眼觀現實,立足“怎么辦”,強調了“守住自己的內心”“守住那顆獨立的種子”。這樣循著“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行文,層與層之間就呈現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證體系。
其三,層層剝筍。針對某種不良風氣,分析其危害,挖掘其產生的根源,指出相關的對策,筆下作文將呈現“擺現象——挖根源——析危害——明做法”的格式。這種方法常常用在新材料作文或時評的寫作中。如圍繞“發(fā)展經濟,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分析說理時,可先擺出若干為發(fā)展經濟而犧牲資源的現象;接著剖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私欲作祟”“目光短淺”“缺少科學的計劃與法規(guī)的限制”等);進而追溯根源(說到底這是科學發(fā)展觀的缺失、長遠發(fā)展觀的缺失);然后分析危害(任其發(fā)展下去,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枯竭,造成環(huán)境惡化的后果);最后重申觀點,發(fā)出號召。
[時評借鑒]
①最近,公安部組織部分地方的公安機關,打掉了一個以“解凍民族資產”為幌子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該團伙曾編造一個名為“慈善富民總部”的機構,通過微信群鼓動大家到北京鳥巢參加所謂的慈善會議,聲稱與會者能從已解凍的海外“民族資產”中領取5萬元。盡管警方反復辟謠,很多老年人對騙局仍深信不疑,并堅稱辟謠的新聞才是假的。
②子虛烏有的鳥巢慈善會議,再次將老年人容易受騙的問題放到了輿論聚光燈之下。事實上,從保健品騙局到理財產品陷阱,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以至于很多微信公號發(fā)布辟謠信息時,會在標題中直接寫上“一定要轉給父母”。鑒于此,我們不得不思考:身處銀發(fā)社會,如何防范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精準詐騙?
③老年人屢屢成為各種騙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當”就能解釋的,而是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原因。某保健品傳銷組織的員工培訓手冊,對這個問題的分析頗有啟發(fā)意義:一是老年人對死亡有恐懼,二是老年人愛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傾訴對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這些分析也許并不全面,但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老年人受騙的心理基礎: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的害怕,對陪伴的向往,對健康的渴望,種種心理訴求驅使之下,讓老年人更容易被那些空頭許諾的騙局所迷惑。
④“最好的孝順,是讓父母趕上這個時代?!备改敢惠?,大多成長于物質不夠豐富的時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很難扭轉。進入信息魚龍混雜的時代,不少騙局都通過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借尸還魂。僅靠父輩過去的人生經驗,應對詐騙已很難做到游刃有余。面對那些對謠言和騙局的免疫能力相對較低的父母,為人子女者,不僅應該幫他們正本清源,更應該幫助他們保持不斷學習新知識的狀態(tài)。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點評]
本篇時評思路如下:①概述老年人容易受騙的種種現象→②剖析老年人屢屢成為各種騙局的受害者背后復雜的社會心理原因(在正面闡述“如何防范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精準詐騙”時,依舊涉及原因問題——“不少騙局都通過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借尸還魂”,“僅靠父輩過去的人生經驗,應對詐騙已很難做到游刃有余”)。
[考場佳作]
采菊瓦爾登湖
文/上??忌?/p>
當你聽到巴赫的《G弦上詠嘆調》時,思索、幻想,進而沉醉、落淚。然后你結束浪漫的交響樂之夜,回到家中,你沏上茶,點上禪香,一人坐在那里回想一天的所為,這時你可能想要的是一首《潯陽曲》,一首“大珠小珠落玉盤”,驚起江灘宿雁的如水一般的曲子。我們往往在閱歷了各種異域文化后才感悟到中國文化的獨特,它們有那么多共同點,也有那么多不同之處。
1854年,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面世,為世人展現了他居于霍爾威爾的兩年,也展露了他通過這樣一種“隱”的方式思考自己內心的沖突與痛苦,尋求真正和諧與平靜的境界。而在東方的中國,在梭羅出現的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每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的文化性在于他的隱士性,他和一千年后的梭羅遙相呼應,在世俗、自然、人性等方面的重合,越過了東方與西方的邊界。陶潛的隱士性不僅在于其“守拙歸園田”,更在于他樸素隱喻的文學風格。他的哲學不是高談闊論,而是一種恬淡的藏匿。把想法藏于表面的淡然中,這就是中國人的哲學。
如果你只懂中國文化,那你一定不懂中國文化。文化需要對比。中國文化是一種月亮的文化,它沒有西方的熱烈、濃郁,卻有一種含蓄沉寂的憂傷。從古至今,或思鄉(xiāng)情深或壯志難酬,我們做的都只是金樽對月,只有月亮才能打開中國人的忍與默,只有月亮才能“同銷萬古愁”。而在西方,我們會努力去做個伊卡洛斯,即使是消亡也選擇這樣一種悲壯的結局。西方文化帶有一種濃烈的個人英雄主義,它的來和去都很大聲。就是在這樣的對比下,中國文化的不同才更為彰顯,才會更加展現其迷人之處。文化是串在一根線上的珠子,共情是那根線,而線上的珠子彼此有自己的光澤,我們的光澤不會因為其他珠子的完美而黯淡,保持光澤的唯一秘訣就是相信它會發(fā)光。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社會上掀起了追捧外來文化的風潮。追捧外來文化的背后是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丟失。外來文化的侵入讓有些人恐慌,于是他們去抵制,因為他們害怕被奴役。而正如龍應臺所說,如果中國文化不想被奴役,那13億人就要拿出不被奴役的創(chuàng)意。限制其他文化從來不可能達到提高自己文化的目的,這更可引申至為人上。比較從來不會是一種打壓,因為比較而挫敗只有一種原因,那就是被挫敗的一方更弱。比較未必帶來失落,只要你有自己的閃光點,他人的亮點只會反射出我們自己的與眾不同,低能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埋怨他人的優(yōu)長而恣睢自己的無能。
無論是對待文化還是對待自己的人生,我們要堅信黑夜是一個舞臺,一顆星星的光芒從來不會遮蓋另一顆星星的閃爍,因為它們的明亮都來自自身的能量。每一顆星星缺一不可地出現在黑夜,才有一種美麗叫做星空。
唯有如此,暗夜的星光下,生命才得以盡情地舞蹈。
[點評]
該同學憑借深刻的見識與豐富的素材,為我們展示了其對于中西方文化特質以及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獨特見解。從巴赫的《詠嘆調》到中國的《潯陽曲》,從西方文化的浪漫寫到中華文化的含蓄;隨后,作者用一種對比的視角,揭示出中國文化的深沉與隱秘;在此基礎上明確指出,“就是在這樣的對比下,中國文化的不同才更為彰顯,才會更加展現其迷人之處”。難得的是,文章沒有停留在以上層面,而是繼續(xù)在深度上作掘進——作者聯(lián)系現實,有力抨擊了“追捧外來文化的風潮”與盲目自卑的偏狹,號召讀者“拿出不被奴役的創(chuàng)意”來。臨近收尾處,又順著文化引申出“為人”、拓展到“人生”,從而使立意更為深刻,而底蘊也愈加豐厚。此外,“采菊瓦爾登湖”的標題新穎別致,比喻論證運用嫻熟,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亮點。
(作者:唐惠忠,江蘇省常熟市高新區(qū)常熟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