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文
一篇課文中,往往會有一些表示狀態(tài)、品性、感情等抽象概念的詞語,學生即使查閱工具書找出相應的解釋,一般還是不能獲得很明晰的認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課文中的難懂詞語,通常不含有具體的形象,而形象具體是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這樣一來,在閱讀教學中,遇到文本中的難懂詞語,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采用想象的方法,將難懂的詞語賦予生動形象的特點,以此理解其在文本中的意思和作用。
如《搭石》一課,第4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表達:“經(jīng)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逼渲械摹袄硭斎弧本蛯儆诔橄蟮脑~語,而且是這一自然段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一位教師在閱讀中是這樣引導學生開展想象的:課文中寫老年人來走搭石時,年輕人總要俯下身子背老人過去,其中的“總要”說明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偶爾發(fā)生的呢?學生回答“總是”表明只要有老年人走搭石不方便,都會有年輕人來幫助,這是很普遍的情形。由此教師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經(jīng)常走這條小河上搭石的年輕人,遇到的不是老年人走搭石,而是腿腳殘疾的人或者是孕婦走搭石,你會怎么做呢?學生紛紛進入想象世界后,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說“我”會俯下身子背腿腳殘疾的人過河,有的說“我”會馬上脫掉鞋子走在水中攙扶著孕婦慢慢地過河……教師追問學生為什么會這么做時,有的學生說跟著榜樣做,不需要講什么道理;學生說每當別人有困難時都會及時獲得幫助是家鄉(xiāng)人的傳統(tǒng)美德。由此,教師讓學生再來說說對“理所當然”的理解,學生很快就能從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感悟到:從道理上講必然是這樣,所以做起來連想都不用想就主動去做,根本不需理由了。
課文中有些難懂的詞語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學生要想理解這種情感類的難懂詞語,就要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才能讓情感得以體現(xiàn)。
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表達:“他們把園內(nèi)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掠走;拿不走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搬不動的,就任意破壞、毀掉?!逼渲械摹胺彩恰币辉~,就蘊含著十分強烈的情感在里面,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用近義詞來理解。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挖掘的:第一步,聯(lián)系上文的介紹,你認為“園內(nèi)凡是能拿走的東西”是哪些東西?有的學生說是歷代名人的珍貴字畫,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有的學生說是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有的學生說是無數(shù)的奇珍異寶。教師追問“這些東西侵略者有沒有留下一點呢?”學生回答是一件都沒有留下,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到“所有的、全部”就是“凡是”的對象。第二步,教師要求學生把“凡是”用在“拿不走”“搬不動”的對象前面讀一讀,再聯(lián)系上文說一說被搬走的是哪些,被毀掉的又是哪些,學生通過舉例說出了侵略者搶奪我們國寶,毀掉建筑藝術精華的罪證,最后得出結論是“圓明園內(nèi)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一件都沒有留下”就是“凡是”一詞所包含的全部情感,這是對侵略者在圓明園犯下滔天罪行的強烈控訴。
在有些課文中出現(xiàn)的難懂詞語,屬于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概括,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人生智慧的感悟,這樣的難懂詞語,學生也不能簡單地借助找近義詞或詞典就能夠理解,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細揣摩、體味,才能有所領悟。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這些年來,我少年時代聽到的這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其中的“交織”一詞顯然屬于抽象詞語,因為從表面上看,聲音是無形的東西,兩種聲音如何交織是無法看見的。一位教師引導學生先明白這里“交織”的兩種聲音表面上是什么意思,學生從“精彩極了”明白那是母親十分喜歡“我”的創(chuàng)作,“糟糕透了”是父親一點也看不上“我”的創(chuàng)作;接著聯(lián)系上下文仔細揣摩,如果父親也像母親一樣盡情地贊美結果可能會怎樣,如果母親也像父親一樣嚴重地打壓“我”寫作的積極性結果會怎樣。由此,學生認識到,在孩子的學習上,父母雙方需要分擔不同的角色,寬嚴相濟才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遇到難懂的詞語,學生不能簡單地用查工具書或者找近義詞來處理,而要借助想象來呈現(xiàn)難懂詞語的具體形象,舉例來感知難懂詞語蘊含的情感,揣摩體味難懂詞語中充盈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