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華
(綿陽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歷史學(xué)院,四川綿陽 621000)
“嚼蛆”活躍于西南官話、東北官話、北京官話、江淮官話、吳語和贛語等區(qū)域的市井民巷,常用作罵人胡說,瞎說。文獻(xiàn)中最早用例見于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那吃敲才,怕不口里嚼蛆,那廝待數(shù)黑論黃,惡紫奪朱?!睂τ凇敖狼钡睦頁?jù)來源,諸家或有措意,但意見不一。自清代以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劉瑞明[1]411認(rèn)為:“嚼蛆為胡說八道之義,‘蛆’為‘欺’的諧音。”隨后他[2]163否定了自己的這一說法,認(rèn)為“蛆”為“嚌”的諧音。認(rèn)為“蛆”為“嚌”的諧音,大概是因為“嚼”和“嚌”都是口的動作,意義相關(guān),都有“噬、咬”的意思。此說所釋不確,說“嚼蛆”是“嚼欺”或“嚼嚌”的諧音,前提是語言中得先有“嚼欺”或“嚼嚌”這兩個詞,筆者目力所限,未在文獻(xiàn)中找到該二詞。
劉玉凱[3]228-233認(rèn)為來源于一種以口嚼米為曲的制酒工藝,因以口嚼曲,要反復(fù)嚼爛,是十分麻煩而令人厭煩的事,所以將人愛說閑話比喻為“嚼曲”。這種說法有遠(yuǎn)紹之嫌,想象多于實證,缺乏民俗文化觀念的支撐。
錢乃榮、黃曉彥[4]78-79,石云孫[5]247,費杰成[6]420等人或以蛆在被殺犯人的首級嘴角邊蠕蠕而動來象形,或以蛆小而可惡來象形,或以麻雀嘴巴多而雜,且嚼蛆的形象與麻雀吃蟲相似來解釋。以上各種解釋查無實據(jù),有因詞生事之嫌,與“嚼蛆”詞源無關(guān)。
大多數(shù)人從字面意思出發(fā),由嚼蛆之臭而引申之胡說,瞎說。
清代揚州人林蘇門《邗江三百吟》卷十“嚼大頭蛆”[7]574條云:“蛆分大小。大頭者,蛆之肥而大者也。見者趨而避之,誰其嚼之?一人信口而談,甚至胡言亂語,如嚼大頭蛆然。”
姜亮夫[8]246認(rèn)為:“嚼蛆,昭人謂語多而無理智也,言其如嚼糞蛆之臭不可聞也?!?/p>
宋德胤[9]24這一詈詞類型(人物下部型),也引申為吃了臟東西,如《紅樓夢》第九回中李貴罵茗煙:“偏你這小狗肏的知道,有這些蛆嚼!”又如第五十七回中,紫娟勸說黛玉,黛玉啐道:“你說這幾天還不乏,趁這會子不歇,還嚼什么蛆!”蛆是臟東西,說人講話是嚼蛆,這便是責(zé)罵了。
于銀如,李青松[10]144晉北方言口語中“嚼蛆”表面意思是“嘴里嚼蛆蟲”,后常用來形容人嘴里說個不停,胡說,瞎說。
以上說法,似乎有道理,竊以為難以成立。其一,此說增字為訓(xùn),且缺少文獻(xiàn)證據(jù)。其二,對“嚼蛆”理據(jù)的解釋應(yīng)該聯(lián)系“放蛆”“噴蛆”等同義詞通盤考慮,不能孤立地講通一個“嚼蛆”了事。套用此說無法合理解釋“放蛆”“噴蛆”的理據(jù)。
要探尋“嚼蛆”之理據(jù),必先了解其構(gòu)詞語素。我們先分析“嚼蛆”構(gòu)詞語素中的“蛆”,《漢語大詞典》“蛆”條:“比喻廢話或壞話?!段簳ふ玷鳌罚骸≡莨伲T賓悉集,巒乃晚至。琛謂巒:“何處放蛆來,今晚始顧?”雖以言戲,巒變色銜忿。’”這表明早在六朝時期“蛆”就有此義。
“蛆”的這一詞義是脫胎于借喻修辭方式造詞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認(rèn)知語言學(xué)認(rèn)為,人們常常借助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語言形式,認(rèn)知和命名新的事物,這種能力稱其為隱喻。它能借助他類事物來實現(xiàn)理解和體驗該類事物的目的。如果把這里的“他類事物”稱作源域,而把“該類事物”稱作目標(biāo)域,隱喻的基本原理就是“將源域的結(jié)構(gòu)部分地、單向地投射到目標(biāo)域之上,是兩個不同概念域或認(rèn)知域間的映射[11]26-28。從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認(rèn)知效果,并使陌生抽象的概念新穎、形象、生動?!扒钡摹跋夘惖挠紫x”,為思維的支點,即源域,“廢話或壞話”為認(rèn)知對象,是目標(biāo)域。源域和目標(biāo)域有一個共同點,即都給人不快之感,正是將“蠅類的幼蟲”這種視覺上給人的不快之感投射到聽覺上給人的不快之感,從而給“蛆”造出新的詞義。
用蛆(屎)表示廢話和壞話,在普通話和一些方言中仍在使用。許寶華、宮田一郎[12]1905:“吐屎,胡扯;亂說。閩語。廣東揭陽[t‘ou213-53sai53-21]伊倒吐屎,你孬聽伊?!绷謧悅怺13]30:“三杯酒落肚,伊就四散吐屎?!睆埰叺萚14]102:“你莫吐屎,不會說嚜捫著。(你別亂說,不會講話就閉著嘴)”又許寶華、宮田一郎[12]1905:“吐臭蛆,胡說八道。西南官話。四川成都[t‘u53‘ou213‘y55]不許你們吐臭蛆!”
英語中piss off義為撒尿,引申為扯淡之義,shit義為拉屎,引申為胡說,瞎說,這與漢語“嚼蛆”“放蛆”“噴蛆”“放屁”“噴糞”“吐屎”等詞詞義的發(fā)展過程基本一致,均是借用表示口中吐出的不潔之物或排泄行為作為詈辭喻體來宣泄自己的情感,由此看來,英漢在詞義賴以引申的思想認(rèn)識方面有共性之處,這可作為蛆有比喻廢話或壞話義的旁證。
確定了蛆有比喻廢話或壞話義后,我們再來綜合考察“放蛆”“嚼蛆”“噴蛆”三個詞,這三個詞都具有胡說、瞎說之義,且結(jié)構(gòu)相同,那么它們往往會有相同的語義組配關(guān)系。語義學(xué)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印歐語之外的許多語言中都存在一個普遍規(guī)則,就是同場同模式,即處于同一語義場的義位,其演變模式常是相同的[15]285-289。“放蛆”“嚼蛆”“噴蛆”三個詞語構(gòu)成一個同義語義場,其義位演變模式是相同的。如果將胡說、瞎說這一義位作為“放蛆”“嚼蛆”“噴蛆”構(gòu)成的同義語義場模式的終端,按照同場同模式的規(guī)則,這三個詞一定有一個核心義素相同的義位作為這一演變模式的開端,我們認(rèn)為開端為這幾個詞的字面意思,即放出或噴出廢話或壞話。
“嚼蛆”何以表示放出或噴出廢話或壞話呢?爬梳近代白話文獻(xiàn),我們發(fā)現(xiàn),“嚼”還有吐出之義,這一意義在宋代已見使用?!度慈合慑h》卷十九:“(斑孟)又能含墨著口中,舒紙著前,嚼墨漱之,皆成字,竟紙各有意義?!边@里的“嚼墨”多理解為把墨嚼碎,這樣理解固然不錯,但前提是墨是固體的?!澳弊鳛橛糜跁鴮?、繪畫的黑色顏料,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到底是哪種形態(tài)?《說文·水部》:“漱,盪口也。從水,欶聲?!奔春幭纯谇坏囊馑肌S纱丝芍敖滥笔哪珣?yīng)是液體,因此把“嚼墨”理解為把墨嚼碎是不準(zhǔn)確的,應(yīng)該理解為吐出墨。又張孝祥《清平樂·梅》:“吹香嚼蕊。獨立東風(fēng)里。玉凍云嬌天似水。羞殺夭桃秾李?!边@里的“吹香嚼蕊”,李起敏、白嵐玲[16]17理解為“梅花含蕊未開,香氣四溢”。竊以為,這樣理解是難以貫通的。梅花含蕊未開卻香氣四溢,不符合常識,香氣是花的香氣,花未開哪里來的花香。另外,夭桃秾李是指花開得艷麗的桃李,因此,與之相比并讓其羞殺的只能是在嚴(yán)寒的環(huán)境里,仍然保持著一種獨立、脫俗姿態(tài)的梅花。既然梅花是開放的,那么“吹香嚼蕊”應(yīng)該理解為吐出花蕊散發(fā)香氣。又唐士恥《靈巖集》卷八:“琳瑯清徹語希夷,嚼玉吐瓊聲不移?!薄敖烙裢颅偂睘橥x連文,玉與瓊義同,嚼與吐義也應(yīng)該相同才是。
“嚼”的吐出義由何而來?我們認(rèn)為“嚼”的這一意義來自“咀嚼、嚼食”義的引申。
因嚼的對象的苦、甘有別,引申出兩義,除前文的吐出義,還有含食、吞食義。晉陳壽《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姬衰道缺,霸者翼扶,嬴氏慘虐,吞嚼八區(qū),于是從橫云起,狙詐如星。”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二十六:“觀其飲啄飛沈,使人憐悼,況可甘心撲搋,加復(fù)恣意吞嚼。”
漢語中表食物在口中含義的詞有同時引申出含食、吞食義和吐出義的現(xiàn)象,正是這種苦則吐,甘則茹經(jīng)驗認(rèn)識在詞義演變中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亦可為“嚼”有吐出義的旁證。
“含”本指東西放在口里,不咽不吐。《釋名釋飲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睂⑹澄锖诳诶锸菄L味的先決條件,味甘的食物則含,味苦的食物則吐。因而引申出含食、吞食義,《淮南子·時則訓(xùn)》:“羞以含桃。”高誘注:“含桃,鶯所含食,故言含桃?!彼畏吨傺汀洞疒w元昊書》:“使戰(zhàn)守之人,日夜豺虎,競為含噬?!痹x枋得《上丞相留忠齋書》:“四皓雖不事漢,茹商山之芝,亦當(dāng)知高帝之恩,況羹藜含糲于大元之土地乎?”明張居正《答松谷陳相公書》:“不肖自罹大故,求歸未得,含荼茹毒,蒙垢忍辱,須發(fā)皤然,已具足老狀矣。”清李樞《〈精忠傳彈詞〉序》:“太夫人舍生不遂,乃奉君姑并攜六月孤兒,伴櫬回浙,賃居于海寧桐木村舊戚馬氏之見遠(yuǎn)山樓。自此含冰茹蘗之中,惟曲盡其事長撫雛之責(zé)矣。同時引申出吐出義?!薄段倪x·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化為仙車。”薛綜注:“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利即金,含利即吐金,故含為吐出之義①。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fā)熱;劇者至死。”“含沙射人”即為吐出沙子噴射在人身上之義。唐陳子昂《送客》詩:“白蘋已堪把,綠芷復(fù)含榮?!北摹段覀兲目蛷d》:“石縫里長著些小花,正在含苞?!?/p>
“啐”有物在口中品嘗之義,《廣雅·釋詁三》:“啐,嘗也?!薄抖Y記·雜記下》:“主人之酢也,嚌之,衆(zhòng)賓兄弟則皆啐之。”鄭玄注:“嚌、啐,皆甞也。嚌,至齒;啐,入口?!币隇橥淌?、啗飲義,《廣韻·夬韻》:“啐,啗也?!彼魏檫~《夷堅支志》乙卷一:“一日,會食堂上,恍恍間見一少女,顔貌光麗,從外入,徑造其前,舉手掩食器,欲啐嚼而莫能,二親疑焉,問其故,托以他事?!彼纬逃鰧O《成都文類》卷四十二:“太古之時,六經(jīng)之道禁于天地混茫間,天下之人不知所以養(yǎng)身之具,乃相與汚尊而抔飲,茹毛而啐血,爼豆之事闕而不講,君臣上下、賔師朋友之間無以相接?!泵魈锶瓿伞堆揍杓o(jì)聞》卷四:“若丸以七躍口食已,必滌臄刷齒以為潔,作酒盎而不縮,以蘆管啐飲之。”又引申為吐出之義,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十八:“被人做一萬個鬼臉,啐干了一千擔(dān)吐沫,也不為過,那個信他?”明羅懋登《西洋記》卷十:“站起來照面啐上他一口吐沫,喝一聲:‘唗,你這大膽的潑賤奴,敢胡言亂道如此!鳥獸與我不同群,你快殺我,你不殺我,我便殺你。’”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話沒說完,被賈母照臉啐了一口唾沫,罵道:‘爛了舌頭的混脹老婆,怎么見得不中用了?你愿意他死了,有什么好處?’”
“啖”“啗”為一對異體字,亦有物在口中咀嚼、嚼食義?!墩f文·口部》:“啖,噍啖也。從口,炎聲。一曰噉?!碧漆尰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卷第三十三:“授啖,又作噉,同。達(dá)濫、達(dá)敢二反?!稄V疋》(按:當(dāng)為《廣雅》):‘啖,食也?!墩f文》:‘啖,噍也?!薄都崱罚骸罢N也,噍也。”清毛奇齡《古今通韻》卷八:“啖,噍也,餌之也?!?按:噍為嚼的或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仲尼先飯黍而后啗桃,左右皆揜口而笑?!碧蒲τ萌酢都愑洝ろf知微》:“獼猴于是騰躍踴駭,化為虎焉。扃閉不及,兵仗靡加,知微闔門皆為啗噬,孑遺無有矣?!碧祈n愈《晚秋郾城夜會聯(lián)句》:“兇徒更蹈藉,逆族相啖嚼?!币隇椤昂场⑼淌场?。司馬光《類篇》卷四十四部:“啖啗噉嚪,杜覽切,《說文》:‘噍,啖也?!蜃鲉泧n嚪。啖又徒濫切,誑也。啗噉嚪又徒濫切,食也。啗又戶黤切,物在口中也?!薄笆骋病焙汀拔镌诳谥小狈旁谝黄鹄斫饧词呛车囊馑肌L评畎住豆棚L(fēng)》之一:“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彼魏嗡e《春渚紀(jì)聞·雀鰍蛇蟹之異》:“(呂五)每以一大斛,置鰍滿中,投以鹽醯,聽其咀啖至困,然后始加刀炙。”又引申為“吐出”。“啖”“啗”的吐出義雖古訓(xùn)所無,但漢語方言中的用例可以相印證。陜西綏德方言謂狗吐出舌頭為狗啖舌,如狗啖舌的時候人也熱得受不了。又許寶華、宮田一郎[12]5432:“啖,反胃;吐出。晉語。陜西綏德[t’]娃娃啖奶∣噙在口里的飯又啖出來?!?/p>
綜上所述,“嚼”有吐出之義,“嚼蛆”即為吐出廢話和壞話之義,后引申指胡說,瞎說。“嚼”有吐出之義后因詞語的興衰更替,表示吐出義的“嚼”使用頻率降低,最終被其他詞替換,從而斷裂了詞與詞義的聯(lián)系。人們不知“嚼”有吐出義,便對“嚼蛆”的理據(jù)作出了各種的解釋。
注釋:
① 《周易正義》引南北朝時期易學(xué)家周弘正對“元亨利貞”的解釋:“若以五行言之,元,木也;亨,火也;利,金也;貞,水也;土則資四事,故不言之?!崩徒鹣嗷ブ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