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金美,莫天栩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00; 2.湖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慢性糜爛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dastritis,CEG)是消化科常見的并有形態(tài)特征及病理變化的一種特殊慢性胃炎,以上腹隱痛、餐后飽脹、反酸、嘈雜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西醫(yī)學認為CEG發(fā)病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藥物、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1],治療多從抑制胃酸分泌、抗Hp、促胃腸動力、保護及修復胃黏膜等方面著手[2],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存在易復發(fā)、易依賴藥物、副作用明顯等問題。2017年9月—2018年11月,莫天栩教授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糜爛性胃炎2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科門診就診的寒熱錯雜型CEG患者4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齡20~72歲,平均(46.85±14.44)歲;病程0.2~8年,平均(4.46±2.17)年。對照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齡19~73歲,平均(47.78±15.74)歲;病程0.3~7.5年,平均(4.93±1.9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 《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3]中CEG的診斷標準。①無特殊不適癥狀或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部隱痛、食欲下降、餐后飽脹感、呃逆、反酸、胃脘嘈雜等;②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單發(fā)或多發(fā)點狀或彌漫性糜爛、充血、水腫等。
按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4]相關診斷標準。
寒熱錯雜證:胃脘痞滿,遇冷加重,饑不欲食,食后脹滿疼痛,兼胃脘嘈雜,反酸,口干或口苦,肢冷便溏,舌淡紅,苔薄黃或黃白相間,脈弦細。
①不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急性糜爛性出血性胃炎者;③消化道潰瘍患者;④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者;⑤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⑥合并重大內科疾病者;⑦合并精神疾病者;⑧妊娠、哺乳期或備孕婦女。
治療組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連6 g,黃芩10 g,高良姜6 g,炒白術10 g,炒蒼術10 g,延胡索10 g,白芷10 g,浙貝母10 g,法半夏12 g,紫蘇梗12 g,川厚樸20 g。加減:肝郁重者,加郁金10 g、佛手12 g;濕熱重者,加茵陳30 g、薏苡仁30 g;納差明顯者,加炒麥芽30 g、炒谷芽30 g、六神曲10 g、陳皮10 g;血瘀重者,加益母草20 g、當歸15 g、莪術10 g、川牛膝10 g;氣虛甚者,加黃芪30 g、太子參10 g。每日1劑,水煎,早、晚餐后1 h口服。
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由煙臺魯銀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708181,20 mg×30粒),每次20 mg,每日2次,早晚餐前30 min口服。
兩組均以8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隨訪2個月。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相關療效判定標準。痊愈: 胃脘脹痛、嘈雜、反酸等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基本正常,無明顯糜爛、充血、水腫。顯效:胃脘脹痛、嘈雜、反酸等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糜爛面積縮小≥50%。有效:胃脘脹痛、嘈雜、反酸等癥狀均有好轉;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糜爛面積有所縮小但<50%,局部有充血、水腫。無效:胃脘脹痛、嘈雜、反酸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較多平坦型或隆起型糜爛,充血、水腫明顯。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42,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寒熱錯雜型慢性糜爛性胃炎患者療效對比 例
見表2。兩組對比,經卡方檢驗,χ2=6.71,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寒熱錯雜型慢性糜爛性胃炎患者隨訪2個月后復發(fā)率對比 例
慢性糜爛性胃炎可歸為中醫(yī)學“胃痛”“痞滿”“吐酸”等范疇。該病病因包括外邪、飲食、情志等方面;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以脾胃虛弱為本,氣滯、濕熱、痰濁、血瘀為標。西醫(yī)學認為:本病日久不愈可發(fā)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向癌前病變轉化。該病易復發(fā),纏綿難愈,日久不愈可出現寒熱并存、虛實夾雜的局面,臨床以寒熱錯雜型居多。治療須把握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針對寒熱錯雜型CEG的臨床特點,莫天栩教授提出溫中健脾、瀉熱和胃的治療原則,同時基于半夏瀉心湯寒熱互用、辛苦并進、補瀉兼施的用藥特點,結合臨床實際做出適當調整,總結出經驗方。方中黃芩、黃連相須而用,性味苦寒,清胃熱,瀉胃火,燥濕消痞;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炒白術溫中健脾,益氣化濕;炒蒼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散寒;延胡索色黃,入脾胃經,能疏肝活血止痛;白芷辛、溫,入脾胃經,燥濕止痛,兼抗炎;浙貝母清熱散結抑酸;法半夏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紫蘇梗、川厚樸行氣寬中消脹?,F代藥理研究表明:高良姜不但能有效止痛,而且對胃酸分泌過多的消化道炎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6];炒白術可抗?jié)儯写龠M胃腸功能的作用,相當于西醫(yī)的胃動力藥及胃黏膜保護劑[7];浙貝母所含貝母總堿具有抗?jié)兊墓π8]。
本研究結果表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糜爛性胃炎有較好療效,且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