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淼,陳金鳳
(江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錢海岳先生在20世紀(jì)40年代撰成的120卷《南明史》由中華書局于2006年出版(2016年重版),出版后受到學(xué)者的諸多好評,認(rèn)為其有力推動了南明史研究,筆者也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深受啟發(fā)。但是,錢氏《南明史》亦存在不少錯訛之處,這在其《諸王傳/表》中有較為明顯的表現(xiàn)。關(guān)于明史史料中對諸王的考據(jù),學(xué)者主要聚焦于張廷玉所撰的《明史·諸王世表》,而對之后的南明史籍疏于考慮和辨析。最早對南明諸王有所梳理的著作是徐鼒的《小腆紀(jì)傳》,整理效果最佳的是錢海岳先生的《南明史》。由于《南明史》成書坎坷,目前學(xué)界對其重視不夠,因此尚未有學(xué)者參與校注諸王信息。對錢海岳《南明史》有所關(guān)注的有:李淑艷的《〈南明史·藝文志〉經(jīng)部著錄標(biāo)準(zhǔn)商榷》[1]《〈南明史·藝文志〉經(jīng)部考異》[2]和《〈南明史·藝文志〉經(jīng)部標(biāo)點錯誤六則》[3]對本著經(jīng)部進(jìn)行了整理和校注,王艷在《錢海岳〈南明史·本紀(jì)〉札讀札記》中對本紀(jì)進(jìn)行了校注[4],還有部分論文對《南明史》稿作了回顧(1)主要著作有:柳義南《柳亞子〈南明史綱·史料〉稿的失而復(fù)得記》,《圖書館雜志》1995年第3期;張知?!丁茨厦魇贰?20卷手稿入藏江蘇無錫市檔案館》,《蘭臺世界》2011年第4期。。經(jīng)過仔細(xì)研讀,筆者在《諸王傳/表》中發(fā)現(xiàn)28處問題,現(xiàn)嘗試對其進(jìn)行補(bǔ)校,以期為《南明史》的完善作出一點貢獻(xiàn),不足之處,還望方家斧正。
1.(周王朱恭枵)孫倫奎,弘光時襲封,居蘇州城外,復(fù)移湖州……福京亡,走廣州。城陷,與世子遇害演武場薨。諸王世表周府下有下“□王恭枵”下一格為“□王倫奎”。(《周王恭枵傳》卷二十七第1434頁,《諸王世表一》卷十五第830頁(2)筆者將在錢氏《南明史》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所在卷數(shù)、頁碼置于后方,以方便審閱,后同。引文中缺失的字用“□”代替。)
按:《明史》卷一百《諸王世表一》宜川王府言“思裕王秉楀”[9],《明孝宗實錄》卷六十八言“賜秦府宜川王誠灌嫡子名曰秉楀”[11],可知原文將“楀”誤寫成“”。
按:《明史》同本書[9]2557-2558,缺謚與卒年。《明神宗實錄》言“原武王在謚曰‘昭憲’”[12]11285,《明熹宗實錄》言“周府原武昭憲王在嫡二子肅湧襲封為原武王”[13]3488,學(xué)者孫凱已說明這一點[14]。由此可知,原武王朱在的部分信息可以調(diào)整,需另增一任。按照書寫習(xí)慣,前任郡王為原武王肅湧(同“涌”),則原文要以朱肅湧弟弟的名義介紹原武王肅,即“在子”應(yīng)改為“肅湧弟”。諸王世襲表修改如表1所示:
表1 原武王府世襲表(部分)(3)本文的表格信息主要還是繼承《南明史·諸王世襲表》,筆者只是對其中的錯誤予以修正或補(bǔ)充,以方便讀者閱讀。下文同。
4.汝寧王肅澲,汝寧王在淦子,不知何年襲。(《周王恭枵傳》卷十七第1437頁)
按:周府世襲,“在”輩應(yīng)與“金”行相配。本書卷十五《諸王世表一》汝寧王府下[5]852、《明史·諸王世表一》汝寧王府下[9]3597-3598、《明神宗實錄》皆為“王在唫”[12]9789,故原文使用“淦”似有不妥,“淦”應(yīng)是“唫”之訛。
按:《明史》卷一百保寧王府下言“□□王恭□,肅潩庶一子,襲封,薨”[9]2600?!赌厦魇贰烦幸u《明史》,均未說明前任保寧王是誰?!睹黛渥趯嶄洝肪砣逖浴安顟艨平o事中許宗禮、行人司行人梁天奇(冊封)周府保寧王恭棆、順慶王肅潵妃李氏”[13]1805,卷七十二言“保寧王恭棆選到祥符縣民陳自道長女陳氏,封為保寧王妃”[13]3488。由此可知,原文應(yīng)是“保寧王恭棆子”,諸王世表第四任保寧王的第三個“□”可以進(jìn)一步確定為“棆”。
6.滎陽王蘊(yùn)鈐,滎陽王顯休曾孫,太祖九世孫。(《楚王華壁傳》卷二十七第1442頁)
按:滎陽在河南,其治所不在楚府所轄地。在蘊(yùn)鈐同宗所封中,朱孟熜封于巴陵(今湖南岳陽,時屬岳州府),朱孟炯封于永安(今福建永安,時屬延平府),朱孟焯封于壽昌(今浙江建德,時屬嚴(yán)州府),朱孟爚封于通山(今湖北通山),朱孟炤封于景陵(今湖北天門),朱孟爟封于岳陽,朱孟炬封于江夏(今屬武漢市),不曾有就封河南的記載,而滎陽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就被封給了徽恭王庶六子朱載堦,《明史》??币喾Q“崇陽在湖北,與楚府封地合”[9]2713。故原文的“滎陽”應(yīng)是“崇陽”之訛。
7.通城王朱英焀,通城懷簡王朱顯柜子,太祖七世孫,不知何年襲。(《楚王華壁傳》卷二十七第1442頁)
按:《明史·諸王世表二》無通城王府世系?!睹魃褡趯嶄洝肪硭氖庞小俺ǔ峭蹰L子華塒、德府建德安簡王庶長子載塨各襲爵”[12]1135語,卷四百八言“楚府通城王華塒庶長孫盛浮為通城王”[12]7620,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言“長子顯柜先卒,壽四十,追封懷簡王,子王英焀嗣,薨,壽七十二,子今王華塒嗣”[15]。按王世貞成書于萬歷十一年(1583)、北京淪陷時間為崇禎十七年(1644)計算,其間有61年之差,英焀、華塒更何談活至永歷時。故該通城王不是朱英焀,也不是朱華塒。從《明神宗實錄》中得知,萬歷三十三年朱盛浮繼承了祖父朱華塒的位置[12]7629,故在崇禎后期的通城王應(yīng)是朱盛浮或與之血緣最親的某人(如子、弟或侄)。故本處應(yīng)改為“通城王某”。
8.蘊(yùn)羅,楚王裔,舉于鄉(xiāng),蒲江知縣。(《楚王華壁傳》卷二十七第1444頁)
按:“蘊(yùn)”輩應(yīng)配“金”行,清乾隆版《蒲江縣志》言“朱蘊(yùn)鑼,崇正(禎)末年任,見名宦”[16],故原文“羅”應(yīng)改為“鑼”。
9.翼王議氻,字治海,寧瑞昌王拱栟四世孫統(tǒng)鈺子,太祖十世孫。(《翼王議氻傳》卷二十七第1461頁)
按:明朝寧府字輩順序為“盤奠覲宸拱,多謀統(tǒng)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9]2504。第一種世孫算法是以兒子作為一世孫,則“拱”輩四世孫應(yīng)為“議”輩而非“統(tǒng)輩”;另一種算法是以孫子為一世孫,則“統(tǒng)”輩可被看作是“拱”輩的二世孫,但不應(yīng)是四世孫。按照錢先生的算法,寧府“統(tǒng)”輩、慶府“倬”輩、代府“鼎”輩皆為太祖十世孫,均依第一種算法,原文認(rèn)為“統(tǒng)”輩是“拱”輩四世孫。實際上對于“拱”輩而言,“統(tǒng)”輩應(yīng)該是其三世孫,錢先生大概想說明“議”輩為“拱”輩的四世孫,卻誤加在“統(tǒng)”輩上。故原文可改為“翼王議氻,字治海,寧瑞昌王拱栟三世孫統(tǒng)鈺子,太祖十世孫”?;蛲ㄟ^增加標(biāo)點的方式更改為“翼王議氻,字治海,寧瑞昌王拱栟四世孫,統(tǒng)鈺子,太祖十世孫”。
10.朱謀鐐,寧王裔,廩貢,西鄉(xiāng)知縣。(《翼王議氻傳》卷二十七第1464頁)
另外,有補(bǔ)本書卷十六及《明史》卷一百二樂安世襲表遺漏之處,具體見表2:
表2 樂安王府世襲表(部分)
13.議彬,寧王裔,歲貢,養(yǎng)利知州。(《翼王議氻傳》卷二十七第1471頁)
按:“議”輩應(yīng)配“水”行,“中”輩配“木”行,又《康熙養(yǎng)利州志·職官志》言“朱議涁,江南宗室,拔貢,崇禎十六年任,升兵部員外郎”(5)詳見傅天寵《康熙養(yǎng)利州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第33頁。,可知應(yīng)是“議涁”。
14.長沙王璟湲,長沙王朗鋎子,天啟二年襲封。永歷十八年五月,降清。(《韓王亶塉傳》卷二十七第1476頁) 按:長沙府在湖南,而韓府郡王大體名稱以山西、江蘇、福建地區(qū)為主,如昆山王朱融烄、長樂王朱融焞及下一支系高淳王朱謨、休寧王朱謨塨等。而長沙府起先封給潭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潭王朱梓因涉胡惟庸事自殺,遂廢。靖難之役后,谷王朱橞被遷徙至長沙,因不道之行被廢為庶人,長沙尋封予襄憲王朱瞻墡。襄王于正統(tǒng)元年(1436)遷出長沙至襄陽,長沙府于是在成化十三年(1477)被封予吉王朱見浚,直至明亡。而本郡第一任郡王朱融焌自正德二年(1507)起封,長沙府不可能是非同一支系的親王與郡王共治之所,且吉府下已有長沙府系,該長沙郡國第一任郡王為朱翊鋋,且《明熹宗實錄》記“封韓府長洲王王璟并妃宋氏、西德王璟”[13]1329,而在《明史·諸王世表》中,韓府下只有長洲王,且朱朗鋎繼任者為朱璟。故長洲更符合韓府郡王封地,“長沙”當(dāng)是“長洲”之訛,“湲”應(yīng)改為“”。
按:《明熹宗實錄》卷十九言“沈府內(nèi)丘王珵壎薨,遣行人林咨益治喪祭如例”[13]983??芍靻⒍?1622年)內(nèi)丘王珵壎方去世,其長子不久襲封,長孫迥襲封也應(yīng)該是天啟二年以后之事,不可能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襲封,故原文有誤?!睹魇贰ぶT王世表三》內(nèi)丘王府言“王迥,效鋰嫡一子,萬歷四十三年封長孫”[9]2791,其意指萬歷四十三年朱迥被冊封為長孫,而他的祖父朱珵壎當(dāng)時未薨。在《明史·諸王世表》中,修撰者本人如果不確定諸王襲年時間,就簡以“繼而襲封”或“尋襲封”帶過,甚至不談襲封之事。但《南明史》有時將“尋襲封”和“即日襲封”混為一談,而實際上二者很可能不是在同一時間進(jìn)行的,因為在朝廷冊封世子或世孫后,世子、世孫需要一段時間攝府,直到服滿才能襲爵。故應(yīng)將“襲封”改為“封長孫,尋襲封”。
16.靖江王亨嘉,靖江榮穆王履祜子,太祖兄南昌王興隆十一世孫。(《靖江王亨嘉傳》卷二十七第1479頁)
按:靖江府字輩不按五行,但太祖十分注重靖江王的支序,將其按諸子制對待,定其順序為“贊佐相規(guī)約,經(jīng)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yuǎn)得聲芳名”[9]2504。《明史·諸王世表三》靖江府朱守謙條稱“守謙,太祖嫡兄南昌王興隆子文正嫡一子,隆武三年封”[9]2828,那么作為開國功臣的朱文正即為南昌王的第一世孫,朱守謙為第二世,“贊”輩為第三世,以此類推,則朱亨嘉當(dāng)為第十二世孫,原文忽略了南昌守將朱文正這一代。
17.平鄉(xiāng)王某,平鄉(xiāng)安莊王載坋子,成祖八世孫,不知何年襲。(《趙王由棪傳》卷二十八第1485頁)
按:《明史·諸王表》言“安莊王朱載坋十一年革爵,半祿,子孫奉祀,除”[9]2845-2846,至南明時又有平鄉(xiāng)王,說明平鄉(xiāng)王府奉祀的攝府宗室獲得了南明朝廷的認(rèn)可并被推為郡王。龍振山經(jīng)過實地的墓志考察,在《明代彰德趙王府紀(jì)事》一書中記載了“平鄉(xiāng)王朱翊銓,安莊王庶四子,崇禎四年禮科擬其嗣封事宜,后襲封,崇禎十七年十二月清致北京”(6)詳見安陽殷都區(qū)檔案館館藏龍振山《明代彰德趙王府紀(jì)事》第113頁。,該語與此處相符,故可以將“朱翊銓”添于《明史》和《南明史》表、傳中。
按:本書卷十七《諸王世表三》荊王下稱“慈煙”[21]989,《明史·諸王世表四》亦是“煙”,而《明史·荊王瞻堈傳》作“”[9]3632,通“”,即“煙”為“煙”的異體字。“”盡管近“”,但不是同一個字,“”同“熛”,又從“”“爂”,《說文解字》作“火飛”,音“biao”,又有“蓋”之意,音“e”,均與“煙”不互通[22]1183。因此筆者推測“”應(yīng)為“煙”“”之誤。
19.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破汝寧,掠(朱)由樻及弟河陽王由材世子慈煇以行,薨于道。(《崇王慈爚傳》卷二十八第1489頁)
按:原文大體之意似乎表達(dá)李自成挾持的是崇王朱由樻及其侄子朱慈煇。學(xué)者王興亞曾考證崇王世子是朱慈焲而非朱慈煇[23]?!睹魇贰ぶT王世表五》言“崇禎十五年閏十一月,闖賊陷汝寧,王及世子慈煇俱被執(zhí)”[9]2917-2918,即朱慈煇非朱由樻侄,而是其嫡長子;計六奇言“閏十一月,賊拔營走確山,向襄陽,掠崇王由橫及世子、諸妃嬪以行”[24]。由此可見,世子是崇王之世子,原文因缺少標(biāo)點而造成了歧義,故將弟與子的位置交換似乎更明了,所以原文應(yīng)在“由材”后加頓號。
20.懷安王由札,懷安王常澗子,英宗七世孫,天啟元年襲封。北京亡,留河南。隆武元年九月,隆于清。(《崇王慈爚傳》卷二十八第1489頁)
21.吉王慈某,吉貞王由棟子,英宗八世孫,崇禎十二年襲封。張獻(xiàn)忠至,與惠王常潤、桂王常瀛走梧州。十七年六月薨,葬蒼梧無量山。十月,弟慈煃襲封。吉王世表與傳同。(《吉王慈某傳》卷二十八第1489頁,《諸王世表四》卷二十八第1013頁)
按:《明史·諸王世表五》吉府言:“王由楝,常淳嫡一子,天啟元年封,崇禎九年薨?!薄睹魇贰ぜ喭跻娍鳌费裕骸靶躐磋幱谌f歷四十六年薨。孫由楝嗣,崇禎九年薨。子慈煃嗣?!薄睹魇贰酚涗浀男躐磋幒褪L子常淳均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去世,分別與《明熹宗實錄》的“萬歷四十六年六月丁丑”條和“萬歷四十六年八月癸亥”條對應(yīng),但《明實錄》所載的吉世孫即后來的吉世子、吉王叫朱由棟,而張廷玉認(rèn)為從此時起到崇禎九年的吉王是朱由楝。錢先生認(rèn)為《明實錄》的記載有其合理性。他認(rèn)為,首先是關(guān)于姓名,《明史》是后人所添,在沒有史料基礎(chǔ)上的改變大部分是錯誤的;其次是對嗣位對象的否定,他繼承了南明史書中關(guān)于吉貞王之子朱慈煃的記載,但世系相應(yīng)往后移動一格,因為他發(fā)現(xiàn)崇禎十二年到十七年六月間關(guān)于吉王爵位的記載是段空白,似乎在朱由棟和朱慈煃之間有某一位“吉王”可以填補(bǔ)這個空白,但他把這個吉王設(shè)定為天啟元年至崇禎九年的吉貞王之子。這種思路是合理的,但是錢先生忽略了一個問題:南明史書的作者多為當(dāng)時人,他們不可能將朱慈煃是剛死去的吉王子還是弟相混淆,如《明季南略》載“吉王子慈煃報吉王播遷而薨”[26],《小腆紀(jì)傳》也稱“六月,貞王薨于淮安舟次,(子)慈煃以命,命于安吉、孝豐下葬。冬十月,命慈煃嗣封”[27]。另外,故宮博物院的周莎大體介紹了吉府各藩王陵墓的遺址分布,她指出吉憲王朱由棟(她認(rèn)為憲王是倒數(shù)第二位吉府王爺,末任王爺即是朱慈煃)的陵墓地點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跳馬鄉(xiāng)三仙嶺村香草組三仙嶺[28]。這與南明史諸書對吉貞王的死地記載相悖,由此更能證明(憲王)朱由棟在崇禎十七年之前就已死去,南明史的吉貞王不會是朱由棟,而是朱慈煃的父親朱由□,與(憲王)朱由棟非一人。因此筆者認(rèn)為,按照錢先生的思路,從天啟元年至崇禎九年的吉王是《明實錄》所稱的吉(憲)王朱由棟,從崇禎十二年至十七年的吉王是憲王弟吉貞王(朱由楝或其他),由于播遷,貞王死于兩廣,其子朱慈煃襲爵,后死于緬甸咒水之禍。其合理性有三:一是符合南明史籍中關(guān)于朱慈煃是吉貞王之子的說法;二是解釋了姓名、時間的沖突;三是解決了史料記載與實際墓地的沖突。另外筆者推測,在所封吉府郡王中,德化、福清王皆“?!弊州?,爾后未再封“由”字輩為郡王,如果貞王朱由楝年齡未達(dá)規(guī)定年限,憲王在位時未封其為郡王也在情理之中,到崇禎九至十二年恰好滿足管理府事年齡[29],隨后繼承哥哥憲王朱由棟的位置;抑或貞王朱由楝曾被封為郡王,又在很短時間內(nèi)晉封為親王,郡王名未被史料記載也是有可能的。要說明的是,由于“棟”和“楝”字十分相近,文獻(xiàn)中或有筆誤,故二王的名字需待考。故本書的《吉王慈某傳》應(yīng)改為“吉貞王由楝,吉憲王由棟弟,英宗七世孫……十月,子慈煃襲封”。
卷十八《諸王世表四》吉王府應(yīng)改為:
表3 吉王府世襲表(部分)
按:《明史·諸王世表五》之懷慶王府下言“由條”和“慈魶”[9]2960-2961,按五行,二者皆能說通,但是“”音“nen”,“熱”之意[22]950;“魶”音“na”,“鯢(小魚或鯢魚)”或“鯨”之意,二者之意相差甚遠(yuǎn)。“”又同“樤”,是“條”的異形,指植物的細(xì)長枝[22]755-769?!睹黛渥趯嶄洝肪矶叻Q“慈魶”[13]1392,《續(xù)文獻(xiàn)通考》《明史》從《明實錄》,即“”應(yīng)改為“魶”,“”字仍簡化為“條”。
23.齊東王常漎,齊東王翊锏子,萬歷二十五年襲封。同書《諸王世表四》言“安和王載垢”。(《衡王由棷傳》卷二十八第1501頁,《諸王世表四》卷十八第1041頁)
24.榮王由楨,榮王常溒五子,憲王由槫弟,憲宗六世孫,天啟六年封肇慶王。(《榮王由楨傳》卷二十八第1502頁)
按:本書《諸王世表四》榮王府下言:“憲王由枵,天啟六年封肇慶王?!盵21]2046《明史·諸王世表五》亦是“王由枵”,故該句“槫”當(dāng)為“枵”之訛。
26.(東垣王)子由彬,不知何年襲。國亡,不知所終。東垣王世表同傳。(《鄭王瞻埈傳》卷二十八第1485頁,《諸王世表三》卷十七第981頁)
按:《明神宗實錄》載“建德王翼鈜嫡長子常沄、廬江王長子載禋、高唐王長子常澤、東垣王長子由彬各襲封爵”[12]10757。萬歷四十二年(1614),鄭懿王朱祐檡庶二子?xùn)|垣王朱厚炯三世孫朱常溄薨,子朱由彬襲位,崇禎八年(1635)薨,鄭懿王嫡一子恭王朱厚烷三世孫朱常潔被立為東垣王。根據(jù)《明史》記載,朱由彬是朱常潔的侄子,而非其子,早在崇禎八年(1635)已死,絕不會國亡后流竄,朱常潔也不會給自己兒子起與侄子一樣的名字。因此,原文有誤或漏,朱常潔子名字不可知,可用“某”來代替,其行徑待考。
27.宣錜,蜀王裔,寧國通判,攝旌德知縣,能聽訟。(《蜀王至澍傳》卷二十七第1453頁)
28.唐王(朱)聿鐭,紹宗四弟,太祖九世孫,隆準(zhǔn)日角。(《唐王聿鐭傳》卷二十七第1477頁)紹宗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諱(朱)聿鍵,小字長壽,太祖九世孫,唐裕王器墭子。(《紹宗本紀(jì)》卷二第57頁)
筆者在上文列出了在《南明史·諸王傳/表》中出現(xiàn)的28個實質(zhì)性問題,推測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承襲原有文獻(xiàn)的錯誤而未加以修訂、整合?!赌厦魇贰匪鶇⒖嫉奈墨I(xiàn)可謂浩繁,每本著作皆有自己的特點,只有在每一代研究者不斷提疑和積累過程中信息才能得到完善。
第二,被文獻(xiàn)中有分歧的內(nèi)容所誤導(dǎo)。《南明史》中諸多信息依據(jù)于《明史》內(nèi)容,《明史》的諸多錯誤又承襲自《明史稿》和《明實錄》,因而在傳遞信息過程中單方面的文獻(xiàn)偏信容易造成史實失真。
第三,缺乏佐證的精力、工具和方法來甄別筆誤或錯誤信息?!赌厦魇贰烦蓵诿駠觊g,距離明朝滅亡將近300年,錢先生很難遍閱各大歷史文獻(xiàn)資料,他只能在有限的精力范圍內(nèi)利用文獻(xiàn)記錄成冊并嘗試甄別錯誤。
第四,對史料中的一些字詞誤解或誤用。在《諸王世表》中,部分未封王爵的世子之死謂薨而不言卒,且錯誤的字和標(biāo)點較多,與嚴(yán)謹(jǐn)?shù)摹睹魇贰废啾龋赌厦魇贰ぶT王世表/傳》在文筆方面略顯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