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思考,近年來成了各大博物館的研究課題與使命。保存在庫房的文物僅有歷史價值,立于展柜之中的文物又缺少了對文化的活體展現(xiàn),為挖掘、傳承文物中的歷史文化、精神價值,把館藏文物的教育功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各博物館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作為既有有形館藏,又有無形精神傳承的名人故居類博物館,袁崇煥紀念園也從各個方面利用多種技術進行了嘗試,文章以袁崇煥紀念園為例探討名人故居類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袁崇煥;紀念園;文物;活起來;有效方法
0 引言
袁崇煥紀念園是為紀念我國明末一名偉大的將軍袁崇煥而建設,袁將軍最后因為皇太極的反間之計被皇帝處死,他是一位爭議比較大的歷史人物。作為全國眾多的名人故居類博物館之一,紀念園的建設以袁崇煥為主要載體,有故居、塑像、著名戰(zhàn)役雕塑墻等相關不可移動主體,作為博物館也有明清時期的書畫、陶瓷器等館藏。如何讓袁崇煥紀念園中的文物“活起來”,發(fā)揮出它們的教育功能,成為袁崇煥紀念園策展人主要思考的問題。
1 讓紀念園本身“活起來”
1.1 建筑體“活起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博物館都是比較呆板的,除了故宮博物院等古建筑群、蘇州博物館等名家設計之外,多數(shù)博物館都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建筑,觀眾對于建筑本體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參觀的重點幾乎只在展品上,全程在各展廳之間疲于奔命。袁崇煥紀念園占地4.8萬多平方米,有牌坊、袁崇煥石雕像(圖1)、袁督師祠、袁崇煥傳記浮雕、故居、衣冠冢、三界廟等景點,參觀完整個紀念園可能需要半天的時間,很多人參觀之后都覺得印象不深。近年來,為展現(xiàn)仿古建筑群的景觀特色、擴大場地優(yōu)勢,在人造主題景點之外,紀念園對廣場、景觀湖、羨魚軒等建筑體、水體景觀進行了打造、維護,引入東莞攝影家協(xié)會掛牌創(chuàng)作基地,不僅提供展覽服務,也可擔當文化休閑場所,拓展了紀念園觀眾,也賦予建筑體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1.2 文化活動“活起來”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有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在科學技術發(fā)達的當代,已經鮮有人每日捧書而讀,作為博物館策展人,自然希望能有一種傳播面廣、接受度高、受眾群體廣泛的傳播形式,“身體力行”四字躍然而出。袁崇煥紀念園每年都組織現(xiàn)場類的文化傳播、教育類活動,如曾有“松雪神韻—趙孟頫碑刻拓片特展”拓片體驗活動、“彝族風情一家親”涼山彝族非遺文化傳承教育活動等。在涼山彝族非遺文化傳承教育活動現(xiàn)場有研究人員為參展觀眾講解“彝漆古韻”展覽的內容,講述了彝族服飾的由來和用途,教唱彝族歌曲和跳彝族舞蹈,最后觀眾還可參與手繪彝族漆器紋飾活動。通過“參與”這一形式,讓沿海地區(qū)人民了解彝族風貌,能夠讓文化以最深刻、最快捷的途徑映入觀眾的腦海,增強文化的傳播能力,而不是一觀了之。
2 文物展覽“活起來”
2.1 館藏文物走出展柜
陶瓷器是一種熱門的收藏品類,蓋因陶瓷器只會因磕碰而碎裂,哪怕埋在地里百年千年仍毫發(fā)無傷,多年來傳世、出土的陶瓷器不可計數(shù),收藏愛好者家里多少都會有一些陶瓷器藏品。隨著近年陶瓷器拍賣價格的水漲船高與仿古技術的不斷進步,陶瓷器收藏熱門的同時,景德鎮(zhèn)的仿古瓷生意也是熱火朝天,不少藏家都曾被現(xiàn)代仿古所迷惑。袁崇煥紀念園連續(xù)多年與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合辦館藏官窯瓷器展覽,展品涵蓋宋、元、明、清各代,在開展日都會提供到代標本給觀眾現(xiàn)場上手,藏品好不好,比了才知道,藏家親手觸摸到以往只出現(xiàn)在展柜中的館藏文物,感受到文物內含的氣息、藝術與工藝,立時便能對自家藏品做出判斷,此時館藏文物便是活靈活現(xiàn)地將自身的文化價值傳播了出去。
2.2 人地結合顯生動
袁崇煥將軍生于廣東東莞,長于廣西,以福建邵武知縣之職出仕,最早是一名文官,但以武出名,曾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紀念園的主題展覽“一代督師袁崇煥”圖片展已在吉林四平、新疆北屯、云南昭通等祖國邊疆地區(qū)展出,54幅史料翔實的卷軸向觀眾展示了袁督師一生的不朽功業(yè),展示了他愛國愛民的無私精神,在邊疆地區(qū)傳承袁崇煥保疆衛(wèi)國的愛國思想,以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民能夠永葆愛國精神。而四平戰(zhàn)役紀念館這處紅色之旅圣地的展覽更是回到了將軍曾血戰(zhàn)的遼寧,為將軍的事跡增添幾分豪情。
2.3 因地制宜,發(fā)揚地區(qū)特色
廣東一直是一個開放的地域,從宋代起廣州就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口岸城市,中間經歷過明初朱元璋厲行海禁之后的近200年以及清順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29年海禁,廣州幾乎是全國最為開放、繁華的口岸城市,數(shù)百年來中外之間一直保持著貿易往來。為了確保外銷藝術品能迎合歐洲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風格,中國的陶瓷器、扇子、貝殼等藝術品的紋飾多是依照外商從歐洲帶來的樣品由中國畫工精心摹繪的,明清時期外銷藝術品上的紋飾相應具有了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此基礎上,紀念園與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合作舉辦了“東方華彩”系列展覽,在省內灣區(qū)各地博物館開展巡展活動,展品包含明末清初時期中國的陶瓷器、扇子、通草畫、貝殼等工藝品和藝術品,為明末清初時期的外銷產品提供了相對豐富的實物資料,也顯示了中國工匠來樣定做歷史的溯源,為灣區(qū)觀眾展現(xiàn)廣東地區(qū)自古以來的光輝外貿史,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見證。
2.4 講座活動配套、公開
在很多博物館的展前工作中,研討會、講座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涉及高等級文物的展覽,其重要性更甚,但往往都是有關研究人員、策展人員閉門參會,社會各界的參與度相對較低甚至完全不向公眾開放。開展后觀眾因為了解甚少也多是走馬觀花,出了館門空留一句“很震撼”。紀念園為增強觀眾的參與度、提升觀眾的參與體驗,在很多涉及文物的展覽中都會相對應地配置一場講座,愛好者們報名即可,如“景德鎮(zhèn)宋元明清花器瓷展”在開展當天就邀請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開講“景德鎮(zhèn)宋元明清花器瓷鑒賞課”,并邀請景德鎮(zhèn)陶瓷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xiàn)場表演制瓷工藝;“翠色千年—福建民俗博物館館藏龍泉窯展”邀請福建民俗博物館館長朱方芳開講“龍泉青瓷鑒賞課”,講座過程中結合產品進行細節(jié)講解,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能讓觀眾銘記一生,真正做到“我參與、我知道”,讓觀眾不虛此行。
3 文化傳承“活起來”
3.1 愛國精神“活起來”
袁崇煥紀念園作為名人故居類紀念館,當然也要充分傳播、弘揚袁崇煥將軍的感人事跡和愛國情懷。在每年袁崇煥將軍誕辰紀念,紀念園會推出相應的祭奠活動,曾組織有“袁崇煥杯”全國書法大賽、“大明風韻”情景活動等專題。“袁崇煥杯”全國書法大賽(圖2),旨在通過面向全國各地書畫愛好者征集稿件,以文人手中的筆,創(chuàng)作出袁崇煥的感人事跡,激勵熱血昂揚的愛國情懷,擴大袁崇煥精神在全國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力圖將崇煥精神傳承發(fā)揚光大;而“大明風韻”情景活動,以崇煥故居為背景,以人物和明代服飾裝扮明代人物,以建筑美學、戲曲琴藝、茶藝香道、書法雅集等元素作為活動主題和場景,還原明代人文社會的景貌,通過觀眾互動參與和攝影等方式,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行為藝術緬懷英雄人物袁崇煥。
3.2 精神學習結合起來
世間不止有袁崇煥將軍的愛國情懷,中華上下五千年全國各地也涌現(xiàn)過各類英雄事跡、美好品德和精神,作為名人故居類紀念園也應當將其他歷史名人的精神風貌展現(xiàn)給社會各界人士。紀念園曾策劃“俯首·橫眉—魯迅生命的瞬間”“花兒為什么這樣紅—50年代初進疆女兵風采”“青史流芳—中華民族杰出歷史人物印象”等展覽。其中“俯首·橫眉—魯迅生命的瞬間”展以照片連綴魯迅一生珍貴瞬間,具象地呈現(xiàn)一代民族魂的真實形象,既可以看到魯迅橫眉對敵人的冷峻,更可以看到他俯首為大眾的柔情,有助于廣大觀眾認知一個生動、全面、真實的魯迅?!盎▋簽槭裁催@樣紅—50年代初進疆女兵風采”展出了110多件文物和近500張歷史照片,向觀眾講述了進疆女兵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該展覽從女兵進疆到扎根新疆為時間線,以文學視角展現(xiàn)歷史原貌,再現(xiàn)了當年進疆女兵的生產生活情景,形象表現(xiàn)了進疆女兵不畏艱難、英勇獻身的光榮精神。
3.3 非物質文化畫起來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觀眾們經常在電視上、電影里見到各種古裝場景,但要大家說出個所以然恐怕有一定的難度,更遑論給一個年代配上相應的服飾。袁崇煥將軍為明代著名人物,紀念園以明代為主時間線,策劃了“插畫·明代那些事”“‘大明風韻獲獎攝影作品展”等專題展覽,主要通過插畫、攝影的形式擷取明代文化元素,從明代建筑與生活、明代文化與藝術、袁崇煥與明代人物等方面來表現(xiàn)明代建筑文化的發(fā)展盛況與雅致的人文生活、明代的工藝美術和輝煌藝術,追溯晚明時期社會文化藝術與人文的鼎盛之美,讓大眾從展覽中更好地了解袁崇煥與晚明生活,更有趣味性地了解明代人物與明代服飾的文化。
4 結束語
近年來,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挖掘出文物中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傳遞給觀眾,博物館人可謂絞盡腦汁。袁崇煥紀念園作為名人故居類博物館,自然要將人的因素考慮在內,盡可能將袁崇煥將軍的愛國情懷、廣東的本土風情和公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引進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集合其他兄弟博物館、市場化專業(yè)公司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科技手段,讓文物的價值更全面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更好地滿足觀眾的精神文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