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早期,繁榮前夜的倫敦正淹沒在深沉的黑暗之中。倫敦的黑暗不只是比喻,也是字面意義上的——夜晚的街道缺少燈光,盜搶橫行,暴力犯罪層出不窮,在城區(qū)夜行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擇。
1736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在全市范圍內(nèi)安裝、運行街燈。這種街燈被稱為教區(qū)油燈,從日落一直點亮到日出。幾年內(nèi),夜間犯罪隨之大大減少。這照亮黑暗都市的燈光,來自大洋彼岸殖民地的大海。
帶來光明的主角
夜來時,南太基人望不見陸地,卷起船帆臥下來休息,就在他們枕下,成群的海象和鯨沖波來去。
——余光中《南太基》
楠塔基特(Nantucket,舊譯南太基),北美殖民地的捕鯨中心,它在17世紀中葉逐漸起步,因18世紀日益增長的鯨產(chǎn)品需求變得繁榮。起初,點亮城市的鯨油主要來自露脊鯨,到18世紀20-40年代,新英格蘭地區(qū)近海的鯨日趨稀少。同時,利用抹香鯨產(chǎn)品制作高檔蠟燭的技術日漸成熟,殖民地的捕鯨人有了新的目標。
1748年,波士頓的一則廣告這樣宣傳來自巨鯨的產(chǎn)品:“鯨腦油蠟燭……氣味芬芳;持續(xù)時間更長,是動物油脂蠟燭的兩倍以上;光照范圍更大,是其它蠟燭四倍以上,光線均勻柔和,讓景物更清晰……”
普通鯨油(皮下脂肪)帶有刺鼻異味,一般用于開放空間(比如街道)的照明。由抹香鯨腦油制取的蠟燭性能優(yōu)異,盡管產(chǎn)量有限,殖民地和歐洲的富裕階層也愿意為此多付價錢。
利益驅(qū)動著楠塔基特的捕鯨船駛遍兩大洋。1851年,一部以楠塔基特捕鯨業(yè)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出版了,此書行文冗長枯燥,風格陰郁悲慘,當時銷量慘淡,讀者寥寥。直到1920年代,這部《白鯨》(Moby-Dick; or,The Whale)方被重新發(fā)掘出來。今天,它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書中的莫比·迪克是一頭雄性抹香鯨。梅爾維爾選用抹香鯨作為主角是必然的,因為抹香鯨(特別是雄鯨)是捕鯨人所能遇到的最兇暴的獵物,是已知唯一一種擊沉過捕鯨船只的鯨。更重要的是,抹香鯨本身就是一種壯觀優(yōu)美的動物,足以擔任一部曠世巨著的主角。
從頭到尾都是極致
抹香鯨擁攬諸多極致:它是現(xiàn)存最大的齒鯨,雌鯨長約12米,重約15噸,雄鯨要大得多,體長約18米,體重約45噸;抹香鯨的顱骨和大腦(7.8kg)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抹香鯨能下潛到2250米的深度,持續(xù)90分鐘,逼近了哺乳動物的極限。
很長一段時間里,哺乳動物已知深潛極限是由柯氏喙鯨創(chuàng)造的,分別達到了2992米和2小時17分半(不是同時達到);2010-2012年間在南加州測得數(shù)據(jù),2014年發(fā)表。不過在2014-2018年,杜克大學研究團隊測得的兩個柯氏喙鯨單次潛水時間——2小時53分鐘、3小時42分鐘(2020年9月23日發(fā)表)——又打破了此前的時間記錄。
抹香鯨是優(yōu)美的。梅爾維爾這樣寫道:“沒有任何生物能夠比這些尾鰭上的半月形輪廓更精巧地定義什么是線條之美?!?/p>
美麗的大鯨也是孤獨的。抹香鯨總科從漸新世起演化出了大大小小的成員,一度極為繁盛,占據(jù)了各種生態(tài)位,更是誕生了梅氏利維坦鯨(Livyata melvillei)這樣的巨無霸。兩千萬年過去,滄海桑田變換,這個往昔的大家族只有抹香鯨科的抹香鯨、小抹香鯨科的小抹香鯨(Kogia breviceps)和侏儒抹香鯨(K. sima)孤零零地撐了下來。
抹香鯨的屬名 Physeter 希臘語意為“噴氣”,種本名macrocephalus,意為“巨大的腦袋”。這個名字無比恰當,因為抹香鯨腦袋的長度幾乎占據(jù)了體長的三分之一。巨大的腦袋包裹著巨大的鏟形顱骨,“鏟子”的凹坑之上,兩個近圓錐體形的器官上下堆疊,安放在抹香鯨的大頭里:上面一部分是腦油器(spermaceti organ),一個纖維外壁的空腔,裝滿鯨腦油;下面一部分被捕鯨業(yè)稱為“junk”,由結締組織隔成諸多小室,內(nèi)盛少量固態(tài)鯨腦油。
抹香鯨主要的商業(yè)價值即來自其中一到三噸的鯨腦油。這是一種高級的蠟酯(主要是十六烷基棕櫚酸酯),在鯨的體溫下,它是一種半透明略發(fā)黃的液體,一旦潑灑在冰冷的甲板上,就會凝固成乳白色的蠟塊——這也許就是抹香鯨英文名字(Sperm whale)的來源。
人們對鯨腦油的功能有許多猜測。有人說那是應對深潛的調(diào)壓器,有人說那是頭槌撞擊的緩沖裝置,也有人依據(jù)鯨腦油的聲學特性,猜想那是鯨聲學設備的一部分。
這樣的猜想不無道理。抹香鯨的左右鼻道嚴重不對稱:左鼻道繞過腦油器左側通向頭頂,右鼻道緊密貼合在腦油器和 junk 之間,通向一個氣囊,再和左鼻道匯合通向噴氣孔。這結構沒法讓人不將這顆巨大的腦袋和抹香鯨的歌聲聯(lián)系起來。
或許是巨大的腦油器占據(jù)了過多空間,抹香鯨的(唯一)噴氣孔都隨著左鼻道偏向了左側。因此,抹香鯨呼出的水柱也是朝左前方傾斜,在茫茫海面上非常好認。
合奏,還是合揍?
抹香鯨活躍的深水中,回響著它們發(fā)出的一串串交織的咔嗒聲。平穩(wěn)有規(guī)律的咔嗒聲用于回聲定位,另一類緩急變化不規(guī)則的咔嗒聲被稱作 coda(原意是尾聲、終曲),被認為用于鯨與鯨之間的交流。
大群的抹香鯨散布在數(shù)公里范圍的海中,彼此的咔嗒聲交織重疊,持續(xù)不斷。這一支合奏由高度一致的咔嗒聲組成,想要分辨有多少個體身處其中已屬不易,更不用說去判斷這種合奏的內(nèi)在特征。
專長抹香鯨聲學研究的 Michel André 苦于尋找一種合適的方法,來處理加納利群島海域的抹香鯨錄音——因為有太多雜亂的聲音交疊。塞內(nèi)加爾的鼓樂大師 Arona N'Daye Rose 幫助研究團隊解決了這個問題。
抹香鯨的鯨歌就像許多個使用相同樂器的鼓手以各自節(jié)奏組成的一場鼓點合奏。音樂家從抹香鯨的合奏中判斷出了每一頭鯨的聲線以及鯨群的交談形式;而且在音樂家的幫助下,后續(xù)研究證實了每一頭抹香鯨都有獨特的 coda,恰如因人而異的指紋。
捕鯨人可能并不知道 coda 的秘密,但抹香鯨的咔嗒聲一定進入過水手的夢境。抹香鯨的聲音強而有力,比其他任何動物的歌聲都要響亮。它們哼著230分貝的強勁歌謠,將暮光區(qū)的海水攪動得熱鬧非凡。喧鬧的抹香鯨會讓靠近的潛水員覺得自己的內(nèi)臟在震動,捕鯨人甚至能聽到這種咔嗒聲穿透海水而來,就像有人用在錘子敲打船底。
在捕鯨人聽來,這聲音并不優(yōu)美浪漫;相反的,這是預示戰(zhàn)斗開始的號角,有時還是帶來死亡的喪鐘。雖然有很多抹香鯨咬死吞吃水手的傳說,但抹香鯨身上最令水手忌憚的是它粗壯有力的巨尾。心有余悸的捕鯨人記載道:“抹香鯨的尾巴幾乎和鐵一樣堅硬,比鋼更柔韌,揮動起來有一千馬力功率,是破木船上脆弱人類最為恐懼的武器。”
尾錘倒也不是人類專享的待遇。抹香鯨群會圍成一圈,擺出頭朝內(nèi)尾朝外的防御陣型。不過成群的都是雌性抹香鯨和幼崽,它們常駐溫暖海域;成年雄性往往形單影只,會在非繁殖季游到極地海域。
巨獸相斗,終是傳說
被抹香鯨吞吃實在是沒有道理,大概是尖牙大嘴讓水手們有了編造故事的素材。抹香鯨上頜無牙(偶有個例上頜有牙),40-52顆略帶弧形的尖牙都布置在下頜上,最大的牙長達25厘米,重約1千克。
人們根據(jù)抹香鯨滿口的牙齒和皮膚上巨大的傷痕,想象出許多離奇的抹香鯨與巨型烏賊搏斗的故事。實際上,夸張的傷痕只是隨著鯨體生長而長大的舊傷,或者是同類相互爭斗的結果。
抹香鯨主要的食物確實是中爪巨魷 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和大王烏賊Architeuthis dux等大型頭足類(以及一些深海底棲魚類),通常獵物只有數(shù)千克重。盡管這些烏賊的大個體能長到數(shù)百千克,卻仍不足以和抹香鯨匹敵。抹香鯨力戰(zhàn)大烏賊、相互打個五五開的場景只存在于虛構作品中。
抹香鯨的捕食通常以吸食完成,牙齒更像是同類爭斗的武器,個別雌鯨甚至沒有牙齒。
這種來自最大齒鯨的牙齒在捕鯨人手中發(fā)揮出了更多功能:水手們在枯燥得令人發(fā)瘋的航海生活中開創(chuàng)出了在鯨牙上雕刻繪畫的藝術,他們雕刻詩歌、人物、風景畫,最多的題材是捕鯨和航海生活,雕刻工具是隨手撿來的生產(chǎn)器具,最后再用煙灰木炭給刻痕上色,簡易的藝術品就在破爛的船艙里誕生了。此類藝術品在世界各地的航海文化中都有出現(xiàn)??梢源_定的是,18-19世紀的美國捕鯨人將鯨牙雕刻推向了頂峰。
同時,抹香鯨也被推向了深淵。
被延續(xù)的光明
19世紀石油的發(fā)現(xiàn)應用并沒有拯救抹香鯨,隨之而來的工業(yè)革命向抹香鯨提出了更多需求——人們發(fā)現(xiàn)鯨腦油不僅能用于照明,還是良好的潤滑劑原料。對抹香鯨的商業(yè)捕殺直到1988年方才停止。據(jù)估計,捕鯨時代之前全世界約有110萬頭抹香鯨;今天,這個數(shù)字是36萬。
不過,和種群至今未能恢復的瀕危大型須鯨(比如藍鯨、兩種北露脊鯨)相比,抹香鯨的命運已經(jīng)很不賴了。這可能得益于遠洋大中型頭足類巨大的生物量和抹香鯨寬泛的食性。全體抹香鯨每年捕食的生物量和人類的總漁獲相當,只不過兩者之間重疊獵物種類較少。抹香鯨在大陸坡和陸架邊緣每天下潛捕食,將半深海的能量和物質(zhì)帶到了海洋表面的透光帶,極大加快了現(xiàn)代遠洋海域垂直方向上的能量流動。
同樣是這份能量,點亮了兩百年前無數(shù)華麗宅邸中的燭火。而今,抹香鯨蠟燭早已絕版,博物館里僅存的鯨腦油燭被仔細封存。再也不會有人見到這芬芳潔凈、明亮柔和的光芒了。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從物理書中窺見這種蠟燭的一二。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定義了七個基本物理單位,其中光強度單位“坎德拉”(Candela)的定義是:頻率為540.0154×1012 Hz的單色輻射光源向指定方向輻射強度為1/683 W/sr時的發(fā)光強度。
聽起來生澀難懂,但 Candela 正是蠟燭的拉丁語,這個單位實際上是對一支標準鯨油燭的描述。
就這樣,抹香鯨注釋的物理單位永久地進入了我們的基礎科學。只要現(xiàn)代文明一直存續(xù)下去,抹香鯨決定的物理概念終會伴隨我們飛向星辰大海。等到那一天,當乘坐飛船的人們航行于寂靜無聲的宇宙時,他們是否會想起重洋怒濤中,透過船底傳來的咔嗒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