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偉 王建國
【摘 要】 目的:探討中醫(yī)藥治療心力衰竭用藥規(guī)律。方法:整理2000~2019年有關心力衰竭的中醫(yī)文獻,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并建立中藥復方數(shù)據(jù)庫,采用頻次分析法對其用藥規(guī)律進行總結和分析。結果:共納入50張?zhí)幏?,單味?00味,其中以補虛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使用較多,藥味多以甘、辛、苦味為主,藥性多以平、溫、微寒為主。結論:心力衰竭病機主要為氣虛血瘀水停,治宜益氣溫陽活血利水。
【關鍵詞】 中醫(yī)藥療法;心力衰竭;用藥規(guī)律;文獻分析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21-0016-04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CM Medication Rule of Coronary Heart Failure
LI Yiwei WANG Jianguo*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medication rule of Coronary Heart Failure(CHF).Methods Collect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on CHF from 2000 to 2019,screening out the documents that me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stablishing the database of TCM prescriptions,and the regularity of drug use w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y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Results A total of 45 prescriptions and 100 herbs were included.The properties of most herbs for CHF were deficiency-nourishing drugs,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removing drugs,relieving drugs,sweet,acrid and bitter flavors are the main flavors of medicines.Conclusions The mainly disease mechanism of CHF were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invigorating qi and 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and promoting diuresis were often applied in treating CHF.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Coronary heart failure;Medication rules;Literature research
慢性心力衰竭(Coronary Heart Failure,CHF)是指在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臟病的前提下,發(fā)生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心臟功能惡化的一個必然結果,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水腫、乏力,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癥,其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多見于中老年患者。為了預防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及延緩心力衰竭的發(fā)展進程,發(fā)揮中藥的優(yōu)勢,提高臨床療效,現(xiàn)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及分析,研究中醫(yī)藥治療心力衰竭的用藥規(guī)律。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索方法 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為關鍵詞,“中醫(yī)藥療法”“中醫(yī)治療”為副關鍵詞,檢索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萬方期刊”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的醫(yī)學數(shù)據(jù)。
1.2 文獻納入標準 ①文獻研究對象均診斷為心力衰竭(原發(fā)病包括冠心病、風心病、原發(fā)性擴張性心肌病、肺心病、高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臟瓣膜病);②臨床研究為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文獻,包括病例對照實驗、藥物療效觀察、專方專藥研究等;③用藥處方均為湯劑內(nèi)服,且中藥復方中藥物組成、劑量明確;④病例數(shù)≥30例,有效率≥80%,均設有對照組。
1.3 文獻排除標準 ①動物實驗類、個案或驗案報道、綜述或述評類文獻;②無用藥記錄的文獻;③單味中藥、中成藥注射劑、配合針灸治療或單獨針灸治療的文獻;④內(nèi)容重復的文獻;⑤綜合評定可信度差的文獻。
2 研究方法
2.1 藥物計入策略 計入藥物時需遵循以下原則:同一個研究中,因證型不同而處方不同者,藥物分別記錄,不合并;同一研究中只分析主方藥物,隨證加減的藥物不予統(tǒng)計。
2.2 數(shù)據(jù)預處理 方劑中的藥名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進行統(tǒng)一化處理,根據(jù)《中藥學》[3]從歸經(jīng)、性味、功效、主治進行分類;本研究中為確保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精確性,對于因加工方法不同的藥物進行分解或合并,將“炙甘草”分解為“蜂蜜”與“甘草”;將“紅參”“白參”“生曬參”合并為人參。
2.3 統(tǒng)計方法 通過Microsoft Excel 錄入整理數(shù)據(jù)并進行邏輯校對,建立中藥復方數(shù)據(jù)庫,采用頻數(shù)分析法對四氣、五味、功效、歸經(jīng)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3.1 中藥使用頻數(shù)分析 參照納入與排除標準共有50篇目標文獻入選。在治療心力衰竭中,涉及方劑共50首,其中自擬方40首,共計中藥100味428頻次,病例數(shù)2419例,每個處方中平均使用中藥10味。對用藥頻率超過1%的30味中藥進行分析,排名前十的高頻藥物依次為:人參、黃芪、茯苓、附子、丹參、甘草、桂枝、葶藶子、澤瀉、白術。詳見表1。
3.2 治療心力衰竭的中藥分類 該30味中藥涵蓋了《中藥學》的10類藥物,用藥頻率由高至低取補虛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用藥味數(shù)≥3味。詳見表2。其中補虛藥又以補氣藥為主,用藥頻率為78.26%,包括人參、黃芪、甘草、蜂蜜、白術、黨參、大棗(見表3);活血化瘀藥以活血調經(jīng)藥為主,用藥頻率為87.67%,包括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益母草(詳見表4);利水滲濕藥以利水消腫藥茯苓、豬苓、澤瀉為主,用藥頻率占85.29%(見表5);化痰止咳平喘藥以桑白皮、葶藶子止咳平喘藥為主,用藥頻率占81.58%(見表6)。
3.3 中藥四氣、五味、歸經(jīng)統(tǒng)計 從五味角度來看,在治療心力衰竭的中藥中,甘味藥使用頻數(shù)最多,用藥頻率占40.51%,其次為辛味、苦味藥,使用頻次皆超過100(見表7)。結合藥物的四氣可以發(fā)現(xiàn),甘味藥中以甘平性為主,辛味藥中以辛溫性為主,而苦味藥中以微寒使用的頻率最高(見表8)。另從藥物的歸經(jīng)可以看出,心衰的病變發(fā)展與五臟皆有關,使用頻次皆超過100,用藥主要為肺脾心三臟,其次為肝腎(見表9)。
4 討論
心衰的臨床機制復雜,臨床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左心衰以肺循環(huán)淤血,心排血量降低為特征,主要累及心肺,而右心衰以體循環(huán)淤血為特征,主要累及肝、胃腸,呼吸困難、體液潴留為心衰的常見癥狀[4]。心衰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所以就其表現(xiàn)可歸為中醫(yī)“喘證”“水腫”“心悸”等范疇[5]。心衰總的病機為心氣虛,血失和暢,因“氣為血之帥”“血不利則為水”,故心衰易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又進一步耗傷心氣。故臨床用藥多以人參、黃芪、白術、黨參補氣藥為主。從中醫(yī)來說,正常狀態(tài)下,血液滋養(yǎng)各臟腑需要推動力——心氣、通暢無阻的道路——脈道、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血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心氣充沛為主導作用,又因“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心衰的用藥多以肺、脾、心三臟為主??偨Y心衰的用藥規(guī)律可以得出:心衰的治療多用四君子湯補氣健脾,真武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參附湯益氣回陽,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行水、下氣平喘,藥物的選擇以“甘、辛、苦”味為主,既補氣又活血化瘀、利水,藥性多為“平、溫、微寒”,既扶正又驅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從用藥的選擇來看,多用桂枝而少用肉桂,因桂枝“性溫補陽,而香氣最烈,則不專于補,而又能驅逐陰邪”,上可助心陽,止悸動,中可扶脾陽,化痰飲,下可溫腎陽,助氣化;而肉桂性大熱,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證;多用葶藶子少用桑白皮,因葶藶子“瀉水氣之橫流,療遍身之浮腫”較桑白皮藥性峻烈,既可利水腫又可消痰飲;而桑白皮藥性較緩和,擅瀉肺熱,降肺火。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衰針對陽虛的用藥是溫里藥,而未用補陽藥,原因可能為補陽藥主入腎經(jīng),補腎陽;而溫里藥主入脾胃二經(jīng),溫脾土,化生氣血,既可補心氣,又可補心血;心衰的治療少用熱藥,僅用一味附子,原因可能為熱藥傷陰,陰津耗傷則易形成瘀血、痰飲,使病情更加膠著;而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會加重心陽虛,故用附子“補垂絕之火種,續(xù)將斷之陽根”起回陽救逆之作用;心衰的治療多從血分而治,除補氣藥外,以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益母草活血調經(jīng)藥為主,暢通脈道,助血液運行,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血水同治,在補氣活血化瘀的同時輔以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藥,祛除在內(nèi)之痰飲、瘀血,使邪去正復。
綜上所述,心衰的病性為虛(心氣虛)實(瘀血、痰飲)夾雜,因虛致實,因實致虛,導致病程長,癥狀復雜多樣,療效一般。故在西醫(yī)的治療上,可輔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四法,使驅邪不傷正,扶正不助邪,從而提高心衰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農(nóng)文燕.血府逐瘀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慢性心衰的效果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129-130.
[2]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86-333.
[3]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61-421.
[4]葛均波.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66-167.
[5]劉國營.中醫(yī)真武強心湯配合西藥治療老年心衰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30):187-188.
(收稿日期:2020-06-15 編輯:劉 斌)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李義偉(199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心血管疾病證本質及診治規(guī)律研究。E-mail:1249461176@qq.com
通信作者:王建國(1964-),漢族,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心血管疾病證本質及診治規(guī)律研究。E-mail:7079732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