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蘇州太倉太原王氏家風醇厚,具有持身之潔、寬厚行善的特點,家族長輩尤其是王錫爵的父母能言傳身教、“秉德于鄉(xiāng)”。王錫爵為人、為官、品德、修養(yǎng)深受醇厚嚴明家風的影響,躬行節(jié)儉、持身廉潔,讀書明義、清正剛直,敦睦仁孝、知足善施。王錫爵在家風家教的引領和傳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太原王氏一以貫之的嚴明家風也為婁東文化注入了一股廉潔向善、寬厚和合的清風正氣。
關鍵詞:太倉太原王氏 家風 王錫爵
明清兩代,蘇州太倉太原王氏——王錫爵家族——人才輩出,成為名副其實的簪纓世家,時人譽為“婁門甲族”。
王錫爵家族為太原王氏的分支后裔。據(jù)《王文肅公年譜》對其家族淵源的介紹:“吾先世出太原,自始祖求一公南遷,居嘉定之南鄉(xiāng)墅溝,后其地割系太倉州,子孫遂為州人七世祖?!盿一說,其先祖在元末“紅巾起義”中,為避戰(zhàn)亂而南下,棄官逃到江南,后來其中的一支在明代弘治年間進入太倉瀏河。
太倉太原家族王氏自王錫爵科舉入仕后,聲名顯赫,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江南望族。王錫爵之子王衡鄉(xiāng)試第一、進士及第第二,故有“父子榜眼”之稱。王錫爵之孫王時敏成為“婁東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譽為“一代畫苑領袖”,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合稱“四王”。王錫爵之曾孫王掞官至大學士,又享有“祖孫宰相”“兩世鼎甲”的美譽。王錫爵的兒子王衡與孫子王時敏又蔭贈一品,史稱“四代一品”。
一、太倉太原王氏家族核心人物——王錫爵
王錫爵,字元馭,號荊石,嘉靖四十一年(1562)會試名列第一(會元),廷試名列第二(榜眼)。入第登朝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jiān)祭酒、侍講學士、禮部右侍郎、穆宗實錄總裁等職,還出任過順天鄉(xiāng)試主考官、會試同考官等。萬歷五年(1577)因得罪時任首輔的張居正離開朝廷。張居正去世后,萬歷帝特頒手詔拜王錫爵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歷二十一年(1593),晉為首輔,特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萬歷二十二年(1594),致仕還鄉(xiāng)。萬歷三十八年(1610),病卒,贈太保,謚文肅。
王錫爵為官三十余年,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官至內(nèi)閣首輔,“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功業(yè)卓著,卻始終秉持“不欺天、不害人、不貪財、不怙寵”的高風亮節(jié),“平生不私一介,不害一人”。明代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評價道:“今上(指萬歷帝)輔相中,以予所知,持身之潔、嫉惡之嚴,無如王太倉相公(即王錫爵)。”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將王錫爵列為“名相”之列,其贊詞曰“文肅得君,始終以禮,建儲分藩,獨持大體”,對其相業(yè)、人品進行了高度評價:王錫爵勤學好問、正己攝下,故謚號“文肅”;執(zhí)政多年,能以大局為重,盡心輔政,勇于直諫,善于建言,力排黨派斗爭、君臣矛盾,挽救國家于內(nèi)憂外患。
二、太原王氏家風及其對王錫爵的影響
王錫爵為人、為官、品德、修養(yǎng)深受醇厚嚴明家風的影響,在其為父母所撰的《誥封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先考愛荊府君行實》 《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 中,不僅可以看出太倉太原王氏家族家風持身之潔、寬厚行善的特點,而且能領略到其家族長輩尤其是王錫爵的父母言傳身教、“秉德于鄉(xiāng)”的傳統(tǒng)。
(一)躬行節(jié)儉,持身廉潔 太倉太原王氏一族入明后最早有所記載,并且第一個入仕的后裔是王謙。王謙即以廉惠著稱,為太倉太原王氏的家風定下了“廉”的基調(diào)。
“廉”源于儉。王錫爵父母一生都崇儉尚廉,其父王夢祥生性節(jié)儉,“不愛妄費,雖一金行之必以當”b,平日粗茶淡飯,“居常臠肉糲飯” c,性情高雅,“好花果,多手自培灌” d,常出游山水間。晚年更是清心寡欲,“謝絕不復,倏然一榻” e。其母吳氏雖出身名門,家境寬裕,但嫁入王家則賢淑端莊,勤儉持家。在王家遭遇家庭變故、生活艱辛以致“幾不能存”f時,她能“脫簪解珥”g輔佐丈夫讀書,“從婢數(shù)人皆手教以刺繡紡織” h,以此勉強維持生計。在處理家庭內(nèi)務時,她性簡厲勤,大到吉兇喪祭,小至筐篋米鹽,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吳氏生活極為節(jié)儉,平日穿著破舊、補綴的“百結(jié)衣”。晚輩為其準備的溫軟便體的衣服,她或藏諸箱底,或轉(zhuǎn)以充施。
王錫爵兄弟始終秉承勤儉持家的家風,從小就養(yǎng)成了躬行節(jié)儉、不貪小利、不圖享受的品質(zhì),謹記母親“慎毋外索” i的教誨,身居要職,廉潔自律,奉公守法,不慕不義之財,從無驕奢淫逸的行為。王錫爵為官顯貴至極之時,能克制隱忍,節(jié)度飲食起居;衣錦還鄉(xiāng)后,更是“儉素如寒士敝車缊袍,人不知其既貴也者”j。王錫爵不僅嚴于自律,對家人更是嚴格管教,不允許家族成員借他的名聲為非作歹。他認為事無大小,人無親疏,家族成員如若依勢行惡,絕不可姑息養(yǎng)奸,必須依法重處。
在王錫爵父母的眼里,為官者的“廉名”比其地位權貴更為重要。他們把省吃儉用下的余錢全部貼補兩個為官的兒子,以實際行動來敦促他們廉潔奉公,使他們得以廉名。其母吳氏在家境稍稍寬裕、兩個兒子先后考中進士在京城為官,可謂“家豐子貴”之時,考慮的不是“治田園輿服自娛” ! 1,更沒有“得一金而詡詡形顏色” ! 2,而是“歲時使人致資斧為養(yǎng)廉助” ! 3。王錫爵為官三十余年,將母親貼補的私囊全部用來充官費。王錫爵在文中不禁感慨道:“他人有子或恃祿以養(yǎng),而臣父乃贏糧橐以資臣兄弟之廉” ! 4, “他人仕者為子養(yǎng)母,而不孝獨為母養(yǎng)子” ! 5。
(二)讀書明義,清正剛直 王錫爵的祖父王涌之前的二三代族人,多以務農(nóng)為生,家境一般。王涌由于善于經(jīng)營,家境逐漸富裕。太倉太原王氏家族自此極為重視族內(nèi)子弟的讀書教育。王錫爵的父親王夢祥,從小“獨喜為制科文辭,讀書往往至丙夜” ! 6,頗具才學,貢入南京國子監(jiān)深造,后因王涌官司糾紛而被迫操持家業(yè)、棄儒經(jīng)商。但王夢祥極為重視王錫爵兄弟的教育,要求他們抵御外界誘惑,潛心讀書,堅持學務本根,研讀《春秋》,匡正名分,通明義理。王錫爵兄弟每就試府君,王夢祥一定同行,選擇僻靜、遠離塵囂之地租住,并跟他們一同飲居起臥。! 7雖為大戶人家,王夢祥卻從不“鮮衣怒馬”嬌兒。王錫爵評價其父親說:“他人有子或借交以豪,而臣父乃杜門斂跡以教臣兄弟之讓。” ! 8在這樣的教育和熏陶下,王錫爵兄弟一生品性雅尚高潔,淳厚正直。
王錫爵的母親吳氏從小“穎秀不凡”,學習“小學、孝經(jīng)及前代名人列女故事” ! 9,不僅知書達理,而且見識過人,“間與談古今事,往往臆決片言,出人意表” @ 0。吳氏愛子但從不溺子。王錫爵兄弟年幼時,母親視為掌上明珠,“居常愛恣,推甘就熱” @ 1,尤其對體弱多病的王錫爵,照顧無微不至,甚至不解衣食。等到王錫爵兄弟到了讀書的年紀,則讓他們過起節(jié)衣縮食的日子,“一布裘浣濯數(shù)年,食止菜鮮” @ 2。吳氏不僅在生活上影響著兩個兒子,而且深明大義,在為官、做人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做臣子的應該“諫行言、聽臣主” @ 3。王錫爵入閣成為首輔之后,遇有困擾或不如意之事,吳氏則開導他說:“兒不欺天,不害人,信心委命,進退有余,何苦日戚戚為!” @ 4
在父母的教導和熏陶下,王錫爵在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剛直負氣,疾惡如仇,不懼權貴,不拉幫結(jié)派。王錫爵任事勤勉、才華出眾,曾得到萬歷初年當朝宰相張居正的重視,并一再委以重任。當朝宰相張居正“奪情”事件中,一些朝臣逢迎拍馬,采用聯(lián)名上書的方式請求召回丁憂中的張居正以求自保,王錫爵卻“獨不署名”,甚至指責其“謀位忘親”。王錫爵因此遭到懷恨,致使賦閑六年。張居正逝世后遭到清算,一些朝臣又見風使舵,紛紛詆毀和全盤否定張居正以此贏得名利,王錫爵卻發(fā)表正論,要求客觀評價張居正,并且肯定了張居正的政績。張居正當政權貴顯達之時,王錫爵秉執(zhí)公心而不依附張居正;張居正死后時過境遷之時,王錫爵秉持公論而不公報私仇。其人品、德行更為萬歷皇帝賞識和器重。
(三)敦睦仁孝、知足善施 王錫爵的父親王夢祥敦厚善良,為人忠孝,曾不惜一切代價替其父王涌申冤,救其于囹圄之中。王涌去世后,他哀毀如孺子。王夢祥在生母徐氏去世后,能恭謹?shù)厥谭罾^母陳氏,對待同父異母的兄弟如同親生。王夢祥雖然對己克勤克儉,但對外常施舍救濟,救人困急,家中的進行押物放款收息的“質(zhì)庫”幾乎是名存實亡,常?!奥犉湎ⅲ辆枚泻摹?@ 5。太倉災荒,他又施舍米粥以救濟饑餓者。王夢祥去世后,王家已經(jīng)“諸庫橐皆如洗” @ 6,但他仍遺囑家人“毋得問鄉(xiāng)里諸責且析其券” @ 7。王夢祥持家時雖然家業(yè)敗落,但他的善舉卻令王錫爵兄弟刻骨銘心。
王錫爵的外祖父為人豪放,樂善好施,“見道路有窶人寒士及異鄉(xiāng)流寓之不能歸者,立施錢布,傾囊無所惜” @ 8。王錫爵的母親吳氏為人處世有“女中大丈夫”之美譽。她賢惠端莊,恭敬長輩,孝順父母,友善宗族。丈夫去世后,她能將貲財半數(shù)以上施予貧親友諸婿家。吳氏她認為人生待足之時該知足,在王錫爵位高權重之時,她常常勸誡“兒寵極矣,若可辭則力辭,不得使閭里怪人薰灼” @ 9,并告誡子弟不得“子孫既貴日,以盛滿為憂” # 0。
王錫爵從小銘記敦睦仁厚、孝悌忠義的家訓。他對皇帝極度忠誠,入閣后,不斷建言獻策,整頓官場風氣,戒除虛報浮夸之風,反對鋪張浪費等不良習氣。萬歷十九年(1591)夏,王錫爵因母親生病,返鄉(xiāng)探視,久留未歸。正值朝廷內(nèi)憂外患,宰輔乏人,神宗遂召王錫爵回朝,拜為首輔。王錫爵陷入忠孝之間無法抉擇,最終聽從母親勸誡,攜母一同回京,一邊奉君盡臣子之忠,一邊侍母為人子之孝,神宗稱贊其曰“忠孝兩全”。
王錫爵為官之后,以民為本,體恤民生,善施濟世,紓困賑災。王錫爵重視人才,知人善任。萬歷元年(1573)八月,王錫爵主試順天鄉(xiāng)試,即選拔了不少賢材。萬歷三年(1575),王錫爵在國子監(jiān)欲推行國初積分法,王錫爵還用自己的俸祿支助寒門子弟。萬歷二十一年(1593)五月,河南、魯南、安徽等地連降大雨,洪水泛濫,當?shù)仡w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大批災民饑病交加而死。王錫爵一方面積極賑災,連連上疏,請求朝廷減賦,并籌措了數(shù)額巨大的賑災錢糧派發(fā)災區(qū),另一方面還率百官捐獻數(shù)月官俸作為賑災之資。王錫爵能主動為民請命,救民于水火之中,被太倉當?shù)胤Q為“救命王菩薩”。
王錫爵為人立世無不得益于太倉太原王氏家風的影響和教化,同時,王錫爵在家風家教的引領和傳承中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繼王錫爵之后,王氏家族涌現(xiàn)了一大批科舉賢士、文人學者、藝術名家,綿延太倉太原王氏家風之初衷,為太倉地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婁東文化注入了一股廉潔向善、寬厚和合的清風正氣。
a 王衡著,王時敏續(xù):《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王文肅公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bcden! 8 yz@ 7〔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先考愛荊府君行實》,《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頁。
fghk@ 1 @ 2〔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頁。
ilmot@ 3〔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頁。
j 〔清〕王時敏:《王文肅公文集·明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贈太保謚文肅王公墓志銘》,《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8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頁。
p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先考愛荊府君行實》,《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頁。
q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先考愛荊府君行實》,《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頁。
s@ 8〔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頁。
@ 4 @ 9 # 0〔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集·誥封一品太夫人先母吳氏行狀》,《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第7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頁。
參考文獻:
[1]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 四庫禁毀書叢(集部)王文肅公文集[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 蘇州市紀委,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蘇州大學.家國千年——蘇州歷史上的家風與家規(guī)[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7.
[3] 沈文祖.廉石千秋——蘇州清官廉吏史話[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
[4]張學群等.蘇州名門望族[M].揚州:廣陵書社,2006.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編號:2018ZDJD-B018) ”項目成果;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2020年度課題《蘇州傳世家訓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對區(qū)域文化的影響》(編號:202004000009)研究成果
作 者: 吳蘊慧,博士,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吳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與文學。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